首頁>Club>
雖說國家將取消985、211,取而代之建設“”雙一流“”大學,但是985、211等頭銜的影響還是比較深遠的,擁有985、211等求學背景,尤其是第一學歷就讀於985、211對於一個人求職或申請出國好像還是很有幫助。那麼,擁有985、211學歷,是否真的帶給人更強的心理優越感呢?如果有的話,體現在哪些具體的方面?如果並沒有的話,那就讀於985、211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13
回覆列表
  • 1 # 涼薄半生

    觀點只代表個人,如果認為不對的,反正我也不改,我只想說,現在找工作的大環境就是找關係,公務員不看你是三本還是985,211,有關係就可以把你名牌大學的擠掉,也別和我說什麼大城市很公平,在任何地方都是唯親是用,所以,我看這些學校也就是本科和專科的區別,最主要要靠自己努力,學校只是可以給一個相對高一點點的起點,並不能給一個相對終點,自己努力一樣可以活的很精彩

  • 2 # 天方穎談

    真正擁有高學歷且目標明確的人不會覺得高學歷會給他們帶來優越感,反而會覺得自身的學歷不足。

    首先,高學歷的人平臺會不一樣,接觸的人和圈子也不同。他們會有十分優秀的朋友,相比之下,自己已顯得有太多的不足。從而會有更多的動力去追求更高的學歷和更好的學校。

    其次,高學歷是相對而言的,有橫向的相對性也有縱向的相對性。與他人相比,學歷的高低成為了可以用來比較和競爭的憑證。在高學歷的圈子裡,自身的學歷可能已經落後於他人,這時候不會有任何的優越感可言。縱向來看,博士、碩士與本科,三個學位不同,也許三個學位的畢業院校也不同。在當今社會中,本科的畢業院校顯得最為重要,認可度最高。當一個人在碩博階段跳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時,周邊的人認為他擁有了更高的學歷,也有了更好的競爭資本。他本人卻面臨著壓力和不滿足感,會開始認為自己本科為什麼不來自名校。在那個平臺中,他幾乎沒有任何優越感可言,目標明確且堅持的人會更加努力去彌補自己低起點的出身。所以,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予自身和他人的眼中,高學歷所帶來的感受都是相對的。

    最後,高學歷意味著高壓力和高要求。不妨設想一下,一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如果他是清北或藤校畢業的,人們會覺得他獲得這個職位和頭銜是理所應當的;自身的努力和優秀會被名校的光環而掩蓋若他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大學畢業,大家會感到詫異,一定是他自身的優秀,努力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再來看相反的例子,我們在生活中不免聽到這樣的對白,“我是一個大專學歷,我管理的人都是211、985高校畢業的”。試問,在這個時候,這些211、985的名校學生是否又會有優越感呢?因此,高學歷的人會更努力,如果他們不比普通人優秀,高學歷便不是他們優越的資本,反而會放大自身能力的不足,受到社會和他人的質疑和嘲諷。

    我認為名校和學歷對於當今青年人而言賦予了太多的標籤和物質,致使大學成為了不同圈子和平臺的入場券,可以攀比和炫耀的名牌包包,甚至是用來掩蓋自身不足的藉口和擋箭牌,從而導致了“混名校”而不是“念名校”,忘記了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於高學歷,對於名校,自身要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3 # HEPINQ

    不是所有的211學校都是好學校,還有一部分國家政策性入選的學校從歷史,傑出校友,捐贈,科研……和不是211的老牌名校比差遠了。有好多非211的學校肯定比一些211好!

  • 4 # 曉曉曉曉卉

    首先說明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校的學生。我覺得如果是有優越感的話,我肯定覺得211和985的學生會有優越感。因為211和985的學校要比我們好很多。他們的學生肯定覺得考到那裡是特別自豪的。​但是他們自己可能就不會這麼覺得。因為他們可能覺得我比很多名校的學生還是要差很多,在就業方面還是不能掉以輕心。但是客觀來說,211和985的學生,各方面都還是很有優勢的,就算有優越感,也是很正常的。聽很多老師講課的時候,都把學生分為211、985的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可見211、985仍然是好學校的標誌。

  • 5 # 希樸羊

    考取名校是學生家長的夢想。學生們經過十幾年的苦讀,一次次的失敗又站起來,最終被心儀的985或211院校錄取。名校的錄取代表了學生一段時間裡學習能力結出了碩果。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路徑之一就是成功的經驗。此時,985、211的背景會給學生很強的自我效能感,增加他們的自信,使得他們更加勇敢的探索未知世界。這時候,他們會擁有一定的心理優越感。

    名校裡面會有名師,真正在名校讀書並且又是認真和大師們接觸並感悟過的人,會擁有比常人強大的“心理修復力”,在面對挫折時候更能做到及時反思,及時找方法,而非懷疑自己的能力等消極面。但是進名校後只顧虛名而荒廢青春,終日不學無術,還要打著名校頭銜謀求好的職位和收益者,必然會在空洞的內心的“支撐”下、在外人強烈的期望下,受到強烈的打擊,虛榮心的崩塌,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讓別人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時候也就沒什麼優越了。他們擁有的僅僅是那種虛無的優越感而已。

    所以,心裡優越感的獲得是與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相聯絡的,自我效能感會隨著一個人所經歷的經驗而變化,即使是上985、211這樣的名校這同一件事,也會在不同階段結合不同的成長、發展任務而有不同。因此,有985、211的求學經歷,未必有更強的心理優越感。

  • 6 # 倍思校庫網

    有沒有優越感,因人而異。不過對於很多華人而言,“名校情結”算是解不開的一個結。所以,越有名氣的學校,可以說越可以給人帶來更多的心理優越感。這種情結在國內叫讀了清華北大,211、985,到以後的雙一流;到國外就是哈佛耶魯,前50名校。

    不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現,無論什麼樣的“名牌大學”,都只是孩子們步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敲門磚而以。以後的路還要看個人的綜合能力。

    關於911、28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以下觀點真實採集自不同背景的同齡人

    211院校畢業生 Crown

    “我討厭這篇文章,因為這是我最討厭的一種學霸。”

    實不相瞞,我覺得作者代表的,其實是我們學渣最討厭的一種學霸。我隱隱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心底裡似乎看不起考不上大學的人,

    因為在她的價值觀裡,是那種學歷好,能力又高的人才配得上“優秀”兩個字。

    我跟這種人打過交道,總感覺他們骨子裡有一種先天的優越感。其中之一的表現是,他們整天炫耀自己很糟糕、很自卑,例如以下這句:“我考得很差,可還是上了哈佛。”

    除了高傲,我還感受到一種拜金,典型的表現是,過分談論同齡人的家世和財富,並因此討厭自己。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還有一點就是,真正自卑的人,是不會到處說自己自卑的。真正努力的人,只會跟別人的能力比,不會理會人家的財富家世。與其說我討厭這篇文章,不如說,我討厭這種建立在比較上的價值觀。

    985畢業生馬佚名:

    “少女,你的攀比心太重了”

    全篇文章就是一個教人如何攀比的指南。

    在高中的時候要準備高考,所以就要和同學比成績,萬一人家穿得還是阿迪耐克,那麼成績不好穿喬丹的你就應該感到臉紅。看到這裡,高中開開心心穿阿迪王的我都不好意思說話了。

    大學之後,開始比房比車拼男朋友,一邊打著爐石一邊叫慘。最後結尾看起來正能量。但也只是想到自己並不是最差的那個,還有人比自己慘多了。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在25歲之前的價值觀都是易碎品。” 作者顯然都還沒有完成自我接納。

    最近我一個十幾歲的妹妹在用自殺威脅爸媽幫她買名牌,因為之前出現了很多女孩子美都是名牌裝出來的爆款文章。在這樣一個時代,也許我們更應該多自己的文字負責。

    歷史系學生丸子:

    “我想做一個對比,說明我為什麼比較討厭這一篇文章。”

    讀者對於兩篇文章不同的態度,其實反映著兩個作者在相似的內容背後,不同的兩種心理。

    前者是作者在意識到自己大學四年的荒廢后,以自己的經歷來警醒後人,大學到底應該怎樣度過,語言比較有趣味,也更積極。而後者則給我感覺怨氣有一些重了。所以兩相對比,後者遭到批駁也就不稀奇了。

    衡中畢業生高歌:

    “你的高中不是衡水中學,所以你不會懂作者的心情。”

    其實我第一次看到這文章,是在衡中校友圈內。

    雖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當面對從出生起點就比自己高的大學同學時,也會偶爾懷疑從前的寒窗苦讀吧?

    後來我懂了,作者會寫出這篇文章,是因為她是從衡中畢業的。編輯們問我,衡中有那麼苦嗎?我說,衡中畢業後,我半年內做了三次噩夢。

    我曾在衡中復讀一年,從前學渣的我,能在那麼艱苦的學習節奏中堅持下來,無非是心裡想著:考上好大學,人生會更好點。或許那時的校友們大部分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所以我懂了,在衡中讀過書(吃過苦)的作者,會有心理落差感,會寫下這篇文章。這本來就是一篇基於人生經歷的作品,況且作者在文章中後部分都說了,和從前的自己相比,少和別人比。

    金融系學生老湯姆:

    “誰在壓垮他們的自信?”

    網易新聞的DataBlog上有這麼一份資料調查結果:在中國,62.1%的成年人收入低於1萬美元;35.5%收入介於1萬美元至10萬美元之間;2.4%成年人收入高於10萬美金。

    實際上,這樣的比例不只存在於整個社會大群體中,它同樣被複制到了復旦或是任何一間985院校的小群體裡。

    學生因為高考的篩選,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城市和院校,但這並沒有影響多數大學生的上一輩貧富分化的比例,和暫時擁有的可支配收入。

    除去2.4%的高收入人群,90%以上的家庭都經歷著節衣縮食送孩子進城讀書,傾全家之力才能勉強在“北上廣深”買房買車站穩腳跟,不行就回老家託關係找工作“穩定安生”的掙扎。

    高考並不是財富重新分配的契機,成績也不是走上人生巔峰的決定因素,985/211的錄取通知書更不是國家頒發給大學生的房產證。

    “一無所有”的感覺,很多情況下會是源自“傾盡家中積蓄才勉強夠上海的首付”的挫敗感。奮鬥的刻苦程度永遠無法敵過房價的攀升,其實是擊潰一個18年來小城應試教育“明日之星”的真正原因。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把這篇文章整理了出來。因為,這就是最關係到我們未來的一個話題:到底怎麼樣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好,是讀一個好的大學嗎?是努力嗎?…

    我一直很喜歡胡適說的那句話,“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人不能總因為自己沒有暫時取得自己所謂的”成功" ,就四處散播負能量。

    以個體之力短時間無法追得上的部分,我們就不要過分比較了。若太急功近利,畢業以後甚至還未畢業,就已經開始羨慕其他人幾代人奮鬥得到的成果,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滑稽。

    最後,分享一段來自一個“雙非”編輯的話吧:

    “我是一個非985、非211出來的人,我只想說,從我知道高考成績的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會與一個不好也不壞的大學一起,度過人生中另一個四年。四年畢業以後,湧入紛紛擾擾的社會大軍。

    畢業之後我常常想,我可以坐在某個小城澆花看報,閒時和父母談天行旅,我也可以在一二線城市找個離理想近一點的工作,從小事一點點做到大。這個選擇的過程,又哪是一些狹窄的詞語所能概括的呢。

    如果人生的幸運和不幸可以依靠金錢、學歷、家境、工作之類進行打量,我覺得這份人生過得實在枷鎖累累了。

    不過,我想多說一句:‘呵呵,你們211的戲真多。’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推倒受傷,誰應該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