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荷聲茹夢
黑夜裡有了那一彎月
這個人間就有了公正廉潔
永恆在百姓心頭嚮往著神聖的熱烈
青天是幾百年來的人民呼喚的使者
三口銅鍘支撐起公正廉明的世界
為民請命從不在權勢面前膽怯
總是懷著一腔熱血
懲處那禍國殃民的奸邪
開封府裡詠歎著
一代清官在把時光審閱
包文正傲立在千百年來風雨歲月
-
3 # 鮑中伍
歷史上的包拯當然沒有傳說或舞臺影視作品中的包公那樣神奇。他既有政職、軍職、亦有文職,甚至有閒職,還做諫官。他能流芳百世,主要他不畏權勢,曾六次彈劾當朝張貴妃伯父張堯佐6次。他的:忠君、愛國、愛民,剛直不阿,清正廉明,高風亮節,才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第一清官。
-
4 # 帝國的臉譜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1027年考上進士,歷任建昌知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監察御史、龍圖閣直學士、京東轉運使、河北轉運使、開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1062年去世,享年64歲。
從包公的履歷,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一生豐富的經歷,和仕途的順利,他是當過大官的,比如御史中丞,這在宋朝已經是言官的最高職務了,比如三司使,是最高財政長官,比如樞密副使,相當於三軍副司令。由此可知,在當時,包公是一位位高權重、聲名赫赫的人物。那麼,作為官員,而且是作為官職很大的官員,包公在當時有什麼具體的表現和作為呢?
一、包公是當時最廉潔的高官。1040年,包公出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產硯,名氣很大,稱端硯,是朝廷貢品。那些權貴,均以得到端硯為榮。因此,在端州任職的官員,似乎找到了一條升官的捷徑,紛紛打著納貢的幌子,以多出數十倍的數目徵收,假公營私,拿著公家的東西去結交打點。包公到端州後,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自斷這條升官捷徑,全部減去多餘的徵收,僅徵收進貢的數目。他還在端州衙壁上寫下:“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他認為做官當除貪慾,謀正道,以做清官為榮,以做貪官為恥,他當了三年知州,“歲滿不持一硯歸”。
二、包公是當時最不講情面的御史。皇帝宋仁宗寵幸張美人,張美人的堂伯父叫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地方任過推官、知州,在朝中任過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張美人想光大自己的門楣,多次吹“枕頭風”,希望宋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把提拔張堯佐為宣徽使的方案拋了出來,誰知,御史包公當場表示反對,使宋仁宗的提議未獲透過,而且包拯說話時,由於情緒激憤,唾沫星子還濺了宋仁宗一臉,弄得很沒面子。後來,當張美人問及此事時,宋仁宗發怒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公是御史嗎?”
三、包公是當時最孤獨的大臣。包公做官行事,只論是非,不論利害,只論榮辱,不論得失。包公任過很多要職,很多門生故吏和親朋好友找他打招呼、批條子,希望傍著他得到好處,但一律被嚴詞拒絕,他的心裡只有朝廷綱紀和百姓冷暖,那些門生和親朋,誰也別想透過他撈到任何好處,所以,“故人、親黨皆絕之”。去世前,他還在遺言中說:“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就是後代中做官的人,如果體育活動受賄,死了都不能埋到祖墳中。於是,大家紛紛離他而去。
在人情關係的力量遠遠勝過綱紀國法的官場,包拯形影相弔,門可羅雀,顯得十分孤立。然而,孤獨一生的包公,卻是那些貪官汙吏眼中的煞星,他也因此名垂青史。
-
5 # 小小南風
《三俠五義》中說,包拯,取意將來可拯民於水火之中,起字‘文正’,言其將來理國政,必為治世良臣之意。
在戲說與戲曲中,包拯是正義的化身,是剛正不阿、無私清廉的代表。
缺什麼補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伸張的正義,無法訴說的冤屈,在戲曲中加工,在傳說中發揚,百姓期盼公道,所以有了“青天”,有了開封府的三口銅鍘。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君明賢臣,安居樂業。敢向皇親國戚開刀,日子如何不好過?
-
6 # 你不離我不棄9999
歷史上的包公誰也沒見過,映象最深的,只知道這個包公,頭上有月牙,黑臉,鐵面無私一身正氣,尚方寶劍先斬後奏。
-
7 # 開周說宋
(古代中國財神畫像,日本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藏本)
包公是清官,人所共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財神。
不對啊,財神不是騎老虎的趙公明嗎?不是提大刀的關雲長嗎?中國民間崇拜財神,將趙公明奉為財神,將關雲長奉為財神,將《封神榜》裡被挖心的比干奉為財神。至於包公包青天,決不會有人拿他當財神的。
問題是,包公實實在在做過財神。
(1942年北京琉璃廠出售的套色版畫《搖錢樹》,日本早稻田大學風陵文庫藏本)
來,我們看看他的履歷。
包公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二月,死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活了六十四個週年。按古人喜歡在週年上虛增一歲的規矩,我們可以說包公享年六十五歲。
六十五歲的一生,官場生涯有多長呢?僅有二十七年。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年),二十九歲的包公中了進士。按唐宋兩朝的規矩,進士只是學位,不是官位,進士想做官,還要參加國家人事部門的選拔考試。這種考試主要測驗考生對法令、判例與公文書寫的熟悉程度,近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通過了這種考試,進士方有做官的資格。
參加人事選拔考試是需要在職官員舉薦的,每名考生都要拿到三份以上的舉薦狀,也就是說,需要三名以上在職官員的點贊,否則就失去了考試資格。包公的爸爸包令儀是在職官員,他的岳父董浩是在職官員,他同年進士文彥博的爸爸文洎也是在職官員,作為官宦子弟,他很順利的拿到了三份以上的舉薦狀,很順利的參加了考試,並且很順利的通過了。您想啊,他少年時隨父上任,在爸爸衙門裡看慣了律條與公文,當然容易通過了。
當年唐朝大詩人韓愈中進士後,去吏部參加人事選拔考試,第一次沒透過,第二次沒透過,第三次又敗北,連續考了四年,才得到一個官職。我們的包公比韓愈幸運多了,馬到成功,一戰成名。
朝廷為包公分派官職,官銜是“大理評事”,職位是“知建昌縣”。請大家注意,宋朝的“官”和“職”是分開的,“官”用來定品級,“職”用來定工作。“大理評事”是官,表明包公是八品官;“知建昌縣”是職,表明包公要去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做知縣。但是包公沒有去,因為他爸爸已經退休,回到了安徽合肥,他想去距離父母近的地方做官。於是朝廷改派他“監和州稅”,去安徽和縣當稅務局長。包公還是不去赴任,他跟朝廷請假,回合肥侍奉父母去了。
包公在合肥老家住了整整十年,直到他父母離世,直到他守喪完畢,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他才正式開始做官——朝廷派他“知天長縣”,去安徽天長當知縣。這一年,他三十九歲。
知縣三年為一任,包公做了三年,升了官,被改派到端州當知州。端州就是廣東肇慶,那裡出端硯,前文硯臺的故事就是在那裡發生的。
知州也是三年為一任,待知州任滿,包公被調回京城,職位是“勾當京東排岸司”,負責疏浚南北水運通道蔡河,使河堤不決,河船不堵,使南方的稻米、絲綢、水產、銅錢、香料可以一帆風順運抵京師。所以呢,這個官職與財政有關,受當時中央財政部門“三司”轄下的“勾當河渠司”直接管轄。
疏浚蔡河約半年,包公再次調任,從財政部門進入監察部門,任“監察御史裡行”,也就是見習監察官。再半年後,見習監察官變成正式監察官,包公成了“監察御史”。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包公四十七歲,以監察御史身份兼任“送伴契丹使”,護送遼國使臣回國。從遼國回來,朝廷又讓他兼任“契丹正旦使”,代表宋朝為遼國皇帝和皇太后拜年。古代交通不便,包公一生僅出過兩次國,就是兼任“送伴契丹使”與“契丹正旦使”這兩次。
慶曆六年(1046年),包公四十八歲,仍任監察御史,同時兼任“三司戶部判官”,相當於財政部的署長級別。本年六月出任“京東轉運使”,相當於主管財政的省長,轄區在今山東大部與河南東部。
慶曆七年(1047年),包公從京東轉運使調任“陝西轉運使”,仍然是主管財政的地方長官,只是管轄區域從山東變成了陝西。
慶曆八年(1048年),包公五十歲,調任“河北轉運使”,尚未赴任,又改為“三司戶部副使”,從財政部的署長升任次長。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包公五十二歲,奉命“知諫院”,從財政部次長改任監察院長。
皇祐四年(1052年),加“龍圖閣直學士”銜,出任“河北都轉運使”,整理財稅,籌措軍餉,為抗擊遼軍進襲做準備。說穿了,主要職責還是財政。幾個月後改任“高陽關路都部署兼安撫使”,即河北軍區司令,直接管軍事。
此後幾年,包公先後出任廬州知府、池州知州、江寧知府,至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臘月回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祐三年六月改任御史中丞,期間都不再是財政官員。但是到了嘉祐四年(1059年),他成了“三司使”,也就是財政部長。
(清代京劇《鍘美案》中的包公臉譜)
包公六十一歲當財政部長,當了三年。六十四歲進入國家權力中樞,升任“樞密副使”,即國防部次長(宋朝國防部地位遠高於財政部,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半年後,他在這一職位上去世。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包公三十九歲做官,六十四歲去世,前後二十七年官場生涯,做過知縣、知州、知府、監察院長、國防部次長,既管過民政,也管過軍政,但他管得最多的,恐怕還是財政。勾當京東排岸司、三司戶部判官、三司戶部副使、三司使、京東轉運使、陝西轉運使、河北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哪個職位不是財政?
在中國大陸,管財政的官員俗稱“財神”,包公就是這樣一尊財神。
《包青天》拍了好幾百集,每集都是案子,好像包公一生都在開封府判案。其實呢,他只做了一年半的開封府尹,更多的時間是在管財政,在為大宋朝廷理財呢!
(北宋開封府尹的官印,開封府景區複製品)
-
8 # 北山殘雪
以往老百姓喜歡把清官叫做青天大老爺,從一個歷史角度看,昏庸大凡是歷朝歷代的迴避比了的實事,如果分析來看,昏君+腐臣基本佔據半壁河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又不在少數,真正關注社稷江山,黎明百姓的也就寥寥數人,甚至沒有記載下來,客官可見5000年文明史,能夠記載並且流傳的又有幾人?因此,包公的故事更多是老百姓的青天大老爺情結的演繹……也是老百姓對無奈的最後愉快的表達……
-
9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奸佞我們都知道能組合成詞,叫奸臣佞臣。但反之還有一個詞,叫正臣純臣。什麼是正臣純臣呢?就是大公無私、忠純篤實之臣。
包拯是純正之臣我扒拉了下現有的那些答案,有說他懟張美人父一事,此可證其直。但複述其權知開封府之事證其孤時,卻有了錯處。因為在包彈從官之前,就有了:“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這樣的話。
然而包拯是純正之臣。所謂諍臣易貪名,孤臣多走狗,惟純正方可做到“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惟純正才可“車駕幸其第臨奠,輟視朝一日。”(見吳興漢校《孝肅包公墓誌銘》)
純正於何處?一視同仁。可能一些不瞭解他的人,會覺得他斷案啊、懟皇帝啊這些事顯得很青天,很大無私。但別忘了那是個封建王朝,他一昧地為民做主,就只能回家賣紅薯。所以他做的,不是維繫某一階層或群體的利益,是合理地對待其任上的每個問題。
徙知端州時,前任斂貢硯之數數十倍於貢數,皆用於交好權貴。而包拯所做的,只不過是依例足貢而已。
入京遷殿中丞,任監察御史裡行改監察御史後,所言不過官吏事,即便有國策所言也為吏治。
知契丹正旦使使遼,回來後便建言邊策,符合使節言行。
以這三點來說,他的純或一視同仁,便是沒有“尸位素餐”,是“在其位而謀其職”。也正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位三司時,有“吏負錢帛多縲系,間輒逃去,並械其妻子者,類皆釋之。”這樣置身處地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固執古板地延續舊例。
其實人們並非都受益或受害於他,而是兼有之。只不過他總是認真思考,最終選個受益最多受害最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這也是他諡號“孝肅”的肅字由來(肅即嚴正認真)。
包拯並非完人他只是竭盡所能去做好本職工作。諸如“降知瀘州、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包拯為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坐失保任也。”這樣的話也能看出,他並不是沒犯過錯的。但我們常比較的無非是功過二字,功大於過便是好人偉人,過大於功則是壞人惡人。
但無論怎樣去看,包拯都還是個人,那麼像後世將之稱為財神,也不過是他對於商業的重視,和對於當時手工業的支援鼓勵罷了。再其他的神化意味,其實是脫離了包拯真實事蹟的謬誤。因為神化就意味著人不可能辦到,那最終我們只能仰望緬懷這樣的真實事蹟,而後坐視放縱自己和他人。或者此心雖善,但卻可能結惡果,個人以為很不值得提倡。
肅的壞處或者這是包大人最大的一個槽點了。《包拯家訓》中所言:“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句話便有些過於嚴苛。志為心之所向,之前其言贓濫之事,確實應該。但涉及到志向……為何不能是忠、直、貞、良、賢、勳、勞、諫、社稷、帷幄、肱骨這些選擇呢?所以,或者包老爺子他太認真了。
-
10 # 文石齋主
包拯
“包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一般大眾對“包公”的印象,大多來自公案小說《三俠五義》和《秦香蓮》《打龍袍》《赤桑鎮》《陳州放糧》等戲曲曲目。在小說和戲曲中,“包公”面色黧黑,剛正不阿,斷案神奇,是人們心目中“清官”的代表,深得讀者、觀眾的崇敬。也正是因此,人們往往不稱其名,而敬稱他為“包公”。
但小說、戲曲中的“包公”,畢竟是藝術形象,他的“黑臉”、尤其是他的很多故事,都是虛構、“穿越”而來,雖然有些故事有史書所記本人實跡的影子,卻差之甚遠。
史書記載“包公”最詳細、最可靠的,是《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和他的《墓誌銘》,宋·杜大珪編《名臣碑傳琬琰集·卷四十五》、宋·王稱撰《東都事略·卷七十三》、明·蔣一葵撰《堯山堂外紀·卷四十七·宋》也記有其事蹟。
綜合各書和《墓誌銘》所記,“包公”生平事蹟主要為: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三月二十三(公曆4月11日)。
各書和墓誌對包拯童幼時期所記甚少,只知道他因為對父母很孝順而名聞鄉里。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29歲的包拯考中進士。朝廷任命他為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的“大理寺”初級法官“大理評事”,實任建昌縣(治今江西永修艾城鎮)知縣。
但是,當時包拯的父親、母親都已年老,願意在家鄉生活,不想跟著包拯到遙遠的地方,報告懇切地向朝廷請求在離家近的地方跟著,朝廷改任他為和州(治今安徽和縣)監稅官。和州鄰近合肥,但包拯的母親還是不樂意去,包拯向朝廷提出辭職,請求批准自己在家奉養父母,得到批准。
幾年以後,包拯的父母先後以高年辭世,包拯因為思念父母,身體非常削瘦,但依然在父母的墓旁搭建了草棚,在草棚中度過了三年守孝期終制。但是,雖然三年守孝期滿,包拯仍不願離開,經過鄉里父老幾次勸勉,又過了二年,才向朝廷報到,出任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知縣。
在天長縣,包拯判了一樁後人視為傳奇,並可能由此演繹出他別的神奇斷案故事的案件。有一天,一名百姓到縣衙投訴,說自家的牛被人盜割了舌頭。包拯說:“回去把牛殺了賣肉吧。”時間不長,有人來縣衙,舉報這名百姓私自殺牛。包拯問他:“你為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又來舉報他?”舉報者一聽,大感吃驚,承認是自己偷偷割了人家的牛舌。
史書對包拯斷盜割牛舌案所記就這麼簡單。但這一案件所涉當時的世情,卻遠為複雜。唐末五代,戰亂頻仍,牛的養殖量迅速減少,而牛皮可以做鎧甲,牛筋可以做弓弦,牛角可以做弓的兩角,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政府、軍閥對牛的養殖、牛產品的管理異常嚴格殘酷,甚至達到百姓私用一尺牛皮(一說一寸)就被判死刑的程度。宋朝建國,天下安定,但對殺牛和牛產品的徵用仍然極為重視,百姓私自殺牛,仍是重罪。大約正是因此,盜割牛舌的人才想用盜割牛舌的方法,害死耕牛,嫁禍養牛的百姓,當養牛的百姓聽了包拯的話,殺牛賣肉,盜割牛舌的人才一計不成,再生一計,舉報人傢俬自宰殺耕牛。而包拯略施小計,就破了此案,說明他對國家法律的掌握、人間世情的瞭解,很是清楚深刻,其斷案的“神奇”,其時有著“看破世事”“吃透人情”的凡間智慧。
在天長縣任職後,包拯被提拔為端州(治今廣東肇慶市端州區)知州,後升任管理皇帝衣食住行等生活事務的宮廷機構“殿中省”的中級官員“殿中丞”,協助本部門長官“殿中監”、副官“少監”處理日常事務,“兼勾檢稽失,省署抄目”,大約相當於今天的辦公室主任兼紀檢幹部,官階“從五品上”。端州出產著名的“端硯”,是供應朝廷使用的“貢品”,以前的知州借經常“上貢”的名義,向百姓多徵數十倍的數量,送給京城權貴。但包拯任知州時,每年徵用端硯,都是剛剛湊足朝廷下達的指標,當他離開端州,一方端硯都沒有帶走。
本傳到任“殿中丞”幾個月,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的長官“御史中丞”王公拱辰援引唐朝制度,請求宋仁宗在御史臺增設“監察御史裡行”一職,得到宋仁宗批准,包拯轉任“監察御史裡行”,“監察御史裡行”即代理監察御史。不久,包拯“轉正”,任監察御史。
包拯出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宋仁宗正寵愛一位妃子“張修媛”,“修媛”是位列貴妃(皇后之下)、德妃(貴妃之下)之下第三等的嬪妃。張“修媛”出身低微,想提高叔叔張堯佐的職位,以抬高自己,所以極力向宋仁宗推舉張堯佐。張堯佐曾任開州(治今重慶開州區)知州,後進京擔任略似今天國家信訪局局長的“登聞鼓院”長官“判登聞鼓院”。經過張“修媛”的努力,張堯佐很快出任開封府“掌推勾獄訟之事”的副職“推官”,提點府界公事,同時掌管開封府所轄縣、鎮場務、河渠等公事。諫官餘靖向宋仁宗進諫提拔張堯佐不應太快。但不久張堯佐還是迅速升遷,一直升到國家最高財政機構“三司”的長官“三司使”。
張堯佐
包拯雖然任諫官、監察御史時間不長,資歷很淺,但對宋仁宗“火箭式”提拔張堯佐,仍然進諫阻止。皇佑初年(1049),包拯和另兩位諫官陳昇之、吳奎向宋仁宗進言:“近年以來,水從城中冒出、地震、黃河氾濫等災害發生,這是小人當道所致。天下都認為張堯佐主持財政大計,各地苦於索求無厭,國庫受到藉助的煩擾,法制凋敝,實在是因為張堯佐。臣等認為,親暱之私,聖人也不能避免,但能處理妥當,不造成危機,這才是治國之道。” 但宋仁宗不僅不予採納,反而在不久之後進一步提拔張堯佐他為淮康軍節度使、掌管全國馬政的“群牧制置使”、“總領內諸司使及三班內侍名籍,掌其遷補、郊祀、朝會、宴享供帳,檢視內外進奉名物”的“宣徽南院使”,賜予他的兩個兒子進士出身。
包拯等堅持:“陛下即位將近三十年,沒有失道敗德的事,近五六年來,重用張堯佐,卻引發人們暗中議論,認為過錯不在陛下,而在宮中的女寵……使陛下陷於私暱後宮之過。任命張堯佐的詔書下達那天,太陽陰晦,凶氣濛濛,陛下應用大義決斷,馬上下令追奪張堯佐的官職。萬不得已,宣徽使、節度使可以選擇一個授予他。這樣,才合天意,順人情。”但宋仁宗為了滿足寵妃心願,猶豫不決。
有一天,宋仁宗準備上朝,在走出寢宮門口時,張“修媛”邊送邊撫著仁宗的背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宋仁宗說:“得得。”
但當宋仁宗剛剛當著朝臣的面宣佈要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包拯就請求發言,極言不可,翻來覆去說了“數百言”,“音吐激憤”,“唾濺帝面”,宋仁宗終於被包拯說服,放棄了對張堯佐的任命。張“修媛”派小宦官往前殿窺探事情的進展,知道包拯“犯顏”進諫,言辭懇切率直,在宋仁宗退朝後向仁宗道歉認錯。宋仁宗舉起袖子擦了擦臉說:“包御史到我近前說話,直接把唾沫都噴在了我臉上。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監察御史嗎?”
監察御史是“諫官”,職責就是向皇帝進諫,監察各級、各地官員,檢舉官員的不法之事。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還對國家政務、官員行政的優劣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見。如曾建言:“國家每年賄賂契丹,不是制禦敵人的治本之策。應該練兵選將,務實做好邊防。”又曾請求加強門下省退回皇帝不合理文書、不予下發的“封駁”之制,以及永不起用犯有貪贓之罪的官員,精選地方官,對因父祖、親戚有功而被封官的子弟進行考試,合格後才安排工作等;當時各“路”(略似今天的省)負責財政工作的“轉運使”同時加“按察使”銜,有考察本“路”官員的權力,但這些“轉運使”彈劾官吏很多都指摘小事,互相比著看誰更苛刻、明察,搞得各地官員不能自安,包拯請求朝廷,罷去轉運使的“按察使”職銜。
在任監察御史期間,包拯被選派出使契丹國。契丹安頓宋朝使者的館舍“神水館”相傳有凶怪,沒人敢居住,在包拯到達前幾天,有三名馬伕入住其間,遇到凶事,但包拯毫不忌諱,徑直住了進去。到了契丹國都,契丹國主命令負責接待的官員問包拯:“雄州新開便門,是想招誘中國的叛逃人員,刺探中國的邊疆事務嗎?”包拯回答:“你們的涿州也曾經開便門,刺探邊疆事務,何必一定要開便門?”契丹人無言以對。
出使契丹歸國後,包拯轉任“三司”下屬部門“戶部司”的副職“判官”,後出任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縣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徒駭河東南,山東東明、河南寧陵、柘城縣以東地區和江蘇西北角的“京東路”轉運使,之後回朝,改任掌管刊輯經籍的“集賢殿院”官員“直學士”,實任尚書省中層幹部“工部員外郎”,接著出任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又回朝任三司“戶部”副使。其時朝廷在陝西、甘肅一帶設定“斜谷務”,向百姓徵收造船材木,又在南方七個州徵收在河上造橋的竹索,每年都要徵收數十萬條,包拯皆都上奏朝廷,停止徵收。
後契丹在邊塞聚兵,宋朝邊境州縣為之略作警備,朝廷命令包拯前往河北調發軍食。包拯說:“處於邊境的漳河沿岸都是沃土,百姓卻不能耕種,邢(治今河北邢臺)、洺(治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趙(治今河北趙縣)三州民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於放馬,請全部分給百姓耕種。”朝廷採納了包拯的建議。解州(治今山西解縣)出產土鹽,但國家管理“解鹽”的規定卻給製鹽的百姓造成損失,朝廷命令包拯前往解州規劃相關制度,包拯經過調研,請求允許民間商販買賣“解鹽”。
後朝廷任命包拯為收藏宋真宗御集詩文、書法作品的“天章閣”官員“天章閣待制”、實任於宋仁宗明道元年設定的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一“諫院”的長官“知諫院”。在任期間,幾次論述、斥責權幸大臣,請求活動罷除一切皇帝獨自決定、未經朝堂同意,給予官員、內宮人員的賞恩,又上言宋仁宗,“天子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細分為七項內容: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等,多數得到朝廷批准施行。
其後,朝廷任命包拯為收藏宋太宗書法作品、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以及管理皇室宗族的機構“宗正寺”所進獻的皇族名錄、世譜等物的“龍圖閣”官員“龍圖閣直學士”,實任“河北路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官階“從三品”,是包拯一生所得的最高榮譽職銜,這也是後人稱包拯為“包龍圖”的由來。
在任“河北路都轉運使”之前,包拯曾建議朝廷,在沒有戰事時把駐河北路的部隊移駐內地,但沒有得到宋仁宗的迴應。至此,包拯再次請求:“罷去河北駐軍,分別駐紮河南路的兗(治今山東兗州)、鄆(治今山東東平)、齊(治今山東濟南)、濮(治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曹(治今山東曹縣)、濟(治今山東濟寧)等州,如果邊境有警報,也沒有不能及時趕到邊境之憂;或者說河北路駐軍不可驟減,駐軍離開後也可以訓練義勇民兵,稍微發給糧餉,一年的費用,不足駐軍一月之用,有一個州的稅賦,所供養的民兵就很多了。”但仍然沒有得到宋仁宗的迴應。
後包拯改任瀛州(治今河北河間)知州,瀛州過去用政府資金經營貿易,多年虧本十餘萬貫銅錢,包拯上奏朝廷,予以免除。
在瀛州任上,包拯的兒子去世,包拯請求到家鄉近地任職,朝廷改任他為揚州(治今江蘇揚州)知州,又改廬州(治今安徽合肥)知州,後回京任刑部中級幹部“郎中”。因薦舉的官員犯錯,被降職為兵部“員外郎”,實任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知州。後恢復“刑部郎中”官職,實任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知府,又從江寧任上被召回京城,以尚書省官員“右司郎中”的身份代理開封府知府。
包拯到任開封府後,雖然只是代理知府,卻認真履職。開封府過去有規定,凡是到府衙打官司,不得直接到知府的辦公地點。包拯卻開啟府衙正門,使告狀的人可以直接到自己面前陳述曲直,使下屬官吏不敢欺瞞案情。開封有官員勢力之家建築花園亭臺,侵佔流經城內的惠民河河道,導致惠民河堵塞不通,包拯任職期間,恰逢城內發大水,包拯把這些人家的堵水建築全部拆除,有官員家屬拿著地契找包拯,稱開封府虛增其花園佔地,包拯親自審驗核實,並向宋仁宗上表,彈劾了有關官員。
包拯為官剛直強毅,開封的不法貴戚、宦官為之收手,聽到包拯的名字、事蹟都感到害怕。因此,人們把包拯笑比作黃河清,既形容包拯性情嚴肅,很少笑,又稱讚他能使治下如黃河清一樣珍貴,開封包括婦女兒童,也知到包拯的聲名,不稱他的名字,而敬稱他“包待制”,並有俗語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為走關係得不到的公平公正,找到象閻羅王一樣不講情面的包拯就行了。
在開封府任職一段時間後,包拯升任高階諫官“諫議大夫”,實任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一“御史臺”的代理長官“權御史中丞”。到任後,包拯上奏宋仁宗:“東宮沒有太子很長時間了,天下人都為之很憂慮。陛下這麼長時間不做決定,為什麼呢?”仁宗說:“卿想立誰?”包拯曰:“臣沒有才能,卻做了御史中丞,請求早立太子,是為了宗廟萬世考慮。陛下問臣想立誰,是懷疑臣啊!臣年已七十,而且沒有兒子,不是想透過勸立太子為自己謀福。”仁宗聽後高興地說:“過一陣就商議立太子之事。”包拯又請求宋仁宗裁減宮中工作人員,節省過多的費用,制定條例,督責各“路”部門勤勉工作,允許御史臺薦舉所屬官員,減少國家工作人員假期,宋仁宗一一批准施行。人們稱讚他“包老真中丞”。
其時張方平為“三司”長官“三司使”,透過輸送利益,以低價購買了一名富豪的房產,包拯上奏宋仁宗彈劾張方平,張方平被罷免職務;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又論奏宋祁,宋祁又被罷免。宋仁宗見包拯接連彈劾、罷免兩任三司使,乾脆任命包拯為自己的侍從“樞密直學士”,實任代理三司使。但諫官歐陽修上言:“包拯這是所謂有人牽牛踐踏農田而把牛奪走,對牽牛的人懲罰本已過重,又貪得人家的財富,不是過分了嗎!”包拯見歐陽修彈劾自己,告假回家居,以推辭對自己的任命,很長時間後才上任。
歐陽修
“三司”是國家最高財政機構,掌管全國的財政收支,“三司使”號稱“計相”,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文官之首宰相、最高軍政長官樞密使。過去“三司”規定,大凡國庫為皇帝準備的物品,都是從各地徵收,時間長了給百姓造成了很多困苦,包拯上任後,特意為之在各地設定“和市”,由政府出錢購買,免去了百姓的煩擾;有的官吏虧政府錢財,因為不能償還,很多都被抓進監獄,有的找機會逃走,政府就把他們的妻子兒女抓起來,包拯把這些大都釋放。
後包拯升任皇帝的秘書、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的“給事中”,實任三司使。幾天後,升任官階正二品的樞密院副長官“樞密副使”。不久,朝廷又提拔他為禮部副長官“禮部侍郎”,包拯堅決推辭不接受。事情還沒有結果,包拯就因病去世,享年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予他禮部尚書榮譽職銜,諡號“孝肅”。古代“諡法”規定,“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執心決斷曰肅”,朝廷給包拯“孝肅”的諡號,是對他孝親、做事有決斷的肯定。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厭惡官吏苛刻待人待事,追求為人敦厚,雖然非常憎恨壞人壞事,但未嘗不以忠恕之心對人;與人不無原則地附合,也不以虛言假面取悅人,平日與人從無私信往來,舊交、親戚都斷絕了來往;雖然做了大官,身份高貴,日常穿的衣服、使用的器具、吃喝的飲食卻和沒有做官、身為平民時一樣。
包拯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貪贓者,本家不得其回家,死後不得葬入祖墳。不順從我的這一想法,就不是我的子孫。”
而包拯的聲名傳遍天下,就連契丹等外國也很敬服,朝廷士大夫、遠方學者,談起他都不稱他的官銜,而是直接稱他為“包公”。包拯去世,他在朝中做官的同鄉、人品又忠誠正直的都哭得極為悲痛,京城官員百姓,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大路,為他燒紙祭奠的接連不斷。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得到極高評價。宋仁宗說,“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彈劾過他的歐陽修說,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司馬光說,“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為長吏,僚佐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於理,亦幡然從之。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劉敞說,包拯“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吳奎說包拯“守法持正,敢任事責,,凜凜然有不可奪之節,蓋孔子所謂大臣者歟!”“力於親,盡瘁於君。峻節高志,凌乎青雲。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自始及終,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潔,與淮水而悠長”;《宋史》總纂、元末宰相脫脫說,包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於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明代著名宰相張居正說,“若包拯者,真可謂執法之臣,故雖至今兒童婦女猶知稱之,況當時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雖執法而民不以為殘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則可以振紀綱,整風俗,其於治道非小補矣”;著名學者胡適說,“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包公”,就是這樣的一個官,這樣的一個人。
回覆列表
包拯,古往今來知名度很高的官員,也是個賢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恆的“包青天”。隨著戲曲、電視劇的傳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傳說,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種精神寄託。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世代傳頌,歷久不衰,贏得世人的敬仰。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與現實中的包拯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而源於宋代的話本並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代,不斷髮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現存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就達11種,如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明清又誕生20種。明代《元曲選》100種裡包公戲佔10種;開啟《京劇劇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戲,《金丸記》、《桃花記》、《胭脂記》、《珍珠記》、《雙釘案》、《正朝陽》、《鍘美案》、《赤桑鎮》、《鍘包勉》、《砸鑾駕》、《打龍袍》等保留劇目歷久不衰。1993~1995年,長達236集的臺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大陸和臺、港、澳地區、東南亞及歐美華人社會。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鐵面無私”漸漸有了“定規”,即“相貂”(帽翅加長的宰相帽)、“黑滿”(烏黑濃密的飄胸長鬚)、黑蟒(袍)、厚底(靴)且額頭上長著“月牙”,這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含義,黑臉(鐵面)包公一出場,就明顯有別於其他人物。頭臉烏黑,眉心懸個月牙兒,掌管陰陽兩界,斷案如神。這是戲曲裡的包拯形象。
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開封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李良學分析說:“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隻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並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那麼,後來包拯的臉面是怎麼變黑的?又有什麼意義呢?包拯的黑臉是元明以來戲劇化妝師設計的一項傑作,象徵包拯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與包拯本來面貌無關。”包拯的個子也不高(據1973年合肥肥東大興集發現的包拯墓中,專家們分析包拯個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斷案過程中一般都有兩樣道具。其一為獨角獸。傳說中斷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獨角獸,以示“曲直明鑑”。其二為三口銅鍘。龍頭鍘斬皇親國戚,虎頭鍘斬貪官汙吏,狗頭鍘斬市井刁民。史書上沒有記載,事實也沒有。舞臺上出現的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公孫先生、南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節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只是在戲劇手法上描寫他斷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個實幹家,61歲的他就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展現出了經濟改革的天賦,比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價格購買農民要繳的上供物資;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措施。開展經濟工作卓有成效,兩年後,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於主管軍事的副國防部長,至此,包拯才算正式進入了中央執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後,包拯病逝,開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佈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當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儉樸,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不禁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