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谷底無雨

    農村人種田不划算,即農民工

    沒辦法為生活還種田的,即農民兄弟

    在城裡撈不到錢,農村人全都種田,即農民伯伯

  • 2 # 三農呼聲

    那時叫農民伯伯是尊重,雖然苦著累著心裡平衡,承包到戶後叫農民兄弟是互相幫助利用,現在叫農民工是說你不務正業,所以它們才看不起咱農民。別忘了是咱們農民工給他們創造了巨大財富,一些黑心老闆連農民工的血汗錢也不給,這與貪汙腐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現在有些所謂的專家教授想改變農民工的稱呼,純屬吃人飯不辦人事的東西,如果真心關心老農民,就該想辦法讓老農民老有所養。別讓咱們底人一等生存。

  • 3 # 中建觀社會

    【對農民的不同稱呼,體現了“三農”的價值】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試著回答,“農民伯伯”、“農民兄弟”、“農民工”是不同語境下的稱呼,既反映了時代的變化,更反映了“三農”的價值。

    1. “農民伯伯”是尊稱。一般是在講糧食從哪裡來、要節約糧食的語境下使用,使用的主語往往是父母、長輩,使用的環境是對少年兒童講糧食的來源時,用“農民伯伯”,既表達對長輩的尊重,更是對農民種糧辛苦的褒揚。

    2.“農民兄弟”是親稱。一般在文學作品、影視劇、歌曲中使用,使用的主語往往是城裡人、工人階層,稱農村來的、稱在農村的種糧的為農民兄弟,既有親近之意,也能不經意間顯示自己城裡人、工人、或幹部身份。

    3.“農民工”是簡稱。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自80年代中期以後,城鄉二元割據的體制開始鬆動,允許部分農民可以自帶口糧到城市務工經商,隨著鄉村企業、沿海開放城市的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的農民在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後,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農村收入低下,形成了一支外出打工掙錢龐大隊伍。因此他們的戶籍身份是農民,但從事的工作大多是第二產業的工人所幹的活,於是就把這樣亦工亦農、非工非農的人群稱為“農民工”。在城市、在工業部門中,農民工的地位最低,他們幹得的髒、累、險的活,但同工不同酬,他們屬於“次級的勞動力市場”。

    在這三種不同的稱呼中,其實都間接地體現了“三農:的價值:“農民伯伯”種出的糧食,保障了國家經濟安全和物價穩定;“農民兄弟”的踏實本份,是工農聯盟穩定的基礎,是國家治理的堅實基礎;“農民工”是農村剩餘勞動力,以更低的工資支撐了國家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正是因為大量農民工的參與和努力,我們的中國製造的商品才能賣得比別的國家便宜,我們的城市化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快速建設,這其中,都是農民工的巨大貢獻。

    全面理解“三農”的價值,才能全面衡量農業、農村、農民對國家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沒有農民種糧食,我們會地動山搖;沒有農村穩定和繁榮,我們的現代化就是“半拉子”工程;沒有農民的富裕,我們就會面臨需求不足和城鄉割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師植株過細,用什麼肥?法師的養殖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