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馬不是三點水

    我自己讀張愛玲不多,最早讀的是《異鄉記》,是散文,描寫張愛玲當年從上海到溫州尋訪胡蘭成時寫下的所見所聞。當時的感覺和一些評論完全不同,我覺得她特別像一個驕傲的小公主,言辭雖然不免有些苛刻,但總是有些孩子氣的可愛與孤獨,她嘲諷華人旅遊是“野炊式”的旅遊,說同的婦女“顴骨高、一臉剋夫相,或許從那時起我覺得她或許不似我們看得那麼風光!

    張愛玲《異鄉記》

    小說只看過《第一爐香》,我不知道算不算她自己的寫照。

    1、都為上學苦

    主人公葛薇龍為了留在香港繼續讀書,請求姑媽收留,原本只是想著:不管別人怎麼說,她自己把書念好就行。卻不成想姑媽橫刀奪愛搶走了她喜歡的人——盧兆麟,在奢華生活的洗禮下,又投向喬琪的懷抱,但喬琪卻不曾給她任何承諾,在不斷的失望中,一步一步淪為姑媽吸引男人的“籌碼”

    現實中,張愛玲求學也是一波三折,十分坎坷。張愛玲從小受到父親傳統文化與母親西方文化的共同洗禮,8歲在母親的堅持下,在當時美國教會主辦的小學當插班生,開始接受西方文化,17歲從聖瑪利亞中學畢業時,從父親家逃跑,投奔母親,準備重新考大學,19歲參加英國倫敦大學遠東地區在上海的招生,並考取,然而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張愛玲洗的去香港大學讀書,大三室,香港大學停辦,返回上海準備去美國教會在上海主辦的聖約翰大學,然而母親聯絡不上、父親家道中落,張愛玲的大學生涯也就就此結束。

    2、遇上的男人都不給她承諾

    主人公葛薇龍,最後投入喬琪的懷抱,可誰知他不思進取,風流多情,在與葛薇龍發生感情與關係後,也不願意給他一個承諾,葛薇龍最終不得不滿身傷痕地淪為姑媽的”籌碼“,她的生活也就此蒙上了一層黑暗,在香港上流社會的醉生夢死中,度過每一天。

    現實中,張愛玲與胡蘭成那段,算是人盡皆知,多情遇上風流,註定了這只是用來成長的一段感情,第二任丈夫賴雅,大張愛玲30歲,一生情史不斷,離婚後,情人不斷,婚後生病,張愛玲也是拼命寫作掙錢,照顧他,至離世,疲憊不堪。

    3、最後結果都不好

    葛薇龍一步一步淪為交際花,為活著奔命,沒有一件事情是她喜歡的,可她也就這麼活著。張愛玲晚年,做翻譯、研究,這些並非她喜愛,但為了生活,她不得不這麼做。同時,生病與搬家成了她晚年的主旋律,算不上顛沛流離但也是一直飄蕩,最後死於家中。

    如果說心碎,我想《張愛玲給我的信件》這本書,挺讓人心碎的,一代天才作家,晚年真的是悽苦,生病、搬家與出版商的糾葛,具體可見 https://www.toutiao.com/i684666801099269786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火線手遊打挑戰用什麼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