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城閒魚

    這問題問的簡直腦袋抽筋!!!

    請問提問者:你脖子上長那麼大一顆腫瘤怎麼不去治?

    現在回答這傻逼問題:

    首先,明朝沒幾年滅亡,這件事跟和豐臣秀吉打了一戰一毛錢關係都沒!!!明朝滅亡是因為跟日本打仗了嗎?不是!那是帝國最後的輝煌!!!帝國的沒落跟日本沒有關係!

    第二,題目說日本跟沒事一樣,不是的。日本怎麼能叫沒事???豐臣秀吉死了,日本大亂,兩個軍閥開始為了爭權而開戰,一邊是德川家康,另一邊是明智光秀,自然是德川勝利了。然後開始了德川幕府的統治,一直到日本近代的倒幕運動!德川的勝利,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

    怎麼能說日本跟沒事一樣???哪隻眼睛看見的???

  • 2 # 呆弟42005191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曆不上朝,正是基於此,萬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還是那回事。這些信奉理學,心學的文官們有著類似宗教似的狂熱,鄙視一切非科舉出身的人員,他們把持朝政,壓抑皇權,為了他們的信仰與教條不怕流血犧牲,其直接結果是皇帝也無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談,放炮的海瑞給他們樹立了楷模。一旦皇權受到抑制,那麼國家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域性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也就是從資產階級的利益考慮,大明的文官集團正是明末江南資產階級的代表。由於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經過戰亂後,百廢待興,所以太祖與民休養生息,其直接結果就是明朝賦稅一直很低(黃仁宇觀點),商業稅更低,所以明朝財政一直很困難。

    明初的時候為什麼打仗,水利,賑災朝廷都有財力,但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因為明末農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降低,商業佔國民經濟比重增加,而稅收仍然是以農業稅為主,到了崇禎朝,打仗沒錢,賑災沒錢,而江南富商巨賈一擲就是幾十萬兩,上百萬兩,皇上想增加賦稅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時期商業發達,商人從海外貿易中賺取鉅額資金,由於東林黨的阻擾,商業稅卻無法提高。萬曆朝實在沒辦法,於是開徵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由此可時見一斑。如果皇權強勢,財政充裕,那麼可以在北方興修水利,這樣到了災年也可以應對。所以,那幫空談誤國,禍國殃民,自以為是,打擊報復,只知逃稅的東林黨絕對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擊東林黨的魏忠賢絕對是大明朝的賢臣,對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掌權,商業稅罷。我的觀點是,皇帝應該減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紳背景的官吏,這樣制定的政策才能從全域性考慮,才能夠在全國的範圍內進行資源的調配。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農抑商,因為氣候,河流,地理的因素決定了中國是個農耕國家,不像歐洲以商業為主,所以中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沒了糧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為了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

    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供給,到了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為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徵兵也困難。南方糧食姑且緊張,那麼北方遇到了那麼大的災情,可以說天下已無糧賑濟,設想,如果江南加大糧食生產,提前數年調運糧食儲備於北方各省,到了災年,開倉賑濟,情況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了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渡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在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以前,農民收割完了糧食就可以交稅,但賦稅改革後就不行了,還要拿市場上去賣,換了錢再交稅。而收割糧食和賣糧食的季節都一樣,大家都賣糧食,糧商就會趁機壓價,等於農民又被盤剝一次,變相的加重了賦稅。江南這些地方還好一些,因為這些地方銀子多,經濟外向型大,還可以種植利潤大的經濟作物換錢,西北這些缺銀,經濟內向型的地方就更嚴重,農民為了換錢受的盤剝更大,所以除了災荒外,農民起義為什麼在西北爆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說的,張居正的賦稅改革等於是鼓勵種植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所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萬曆,天啟,崇禎,魏忠賢,而是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詭異。

    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由於商業的過渡擴張,耗盡了帝國的資源,最終搞垮了這個帝國。

    再說說日本, 豐臣秀吉時期的日本,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自相攻伐。豐臣秀吉是當時的諸侯之一,他完了自然有別人代替。日本不會亡國。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北韓,再來征服中國,後再征服印度。1592年,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率兵四萬餘人於當年12月26日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抗擊日軍。在明軍(4萬餘人)和北韓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反擊下,日軍慘敗。平壤之戰結束後,豐臣秀吉遂與明朝和談。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因病逝世,他生前安排的政治均勢很快被打破。五大老以德川家康最具影響力,使豐臣家內部勢力開始有派系分別。不久,五大老之一的前田利家也過世,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開始與家康對立,互相攏絡勢力。最後東軍以德川家康為首,西軍以毛利輝元為首,於慶長五年(1600年)兩軍對決,史稱關原合戰,後來德川方面贏得戰爭,而石田三成則被處死。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即徵夷大將軍之位,豐臣家從此日漸沒落。

  • 3 # 坐古談今

    首先,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萬曆北韓戰爭的軍費花費並不特別多,而且不是打了一戰喲,而是集中打了兩年大仗。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家族被德川家康家族替代,豐臣家族丟了江山。收拾個豐臣秀吉動不了晚明的元氣。動元氣的是下面兩個軍費。

    其次,從軍費上看,萬曆北韓戰爭軍費雖然多,但晚明政府能夠應付過來。真正應付不過來的是後金和自然災害。要知道晚明確實挺有錢。我們先說說數字問題。然後聊聊明亡的原因。

    從軍費數字上看,萬曆三大徵(1592到1600年,即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二十八年)的八年軍費合計1460多萬兩,平均每年183萬兩(去掉小數點)。但我們再看看後面的軍費支出,就能明白根本不多。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啟七年(1627年)九年的僅對付後金的作戰總計六千多萬兩,平均667萬兩多。

    請注意呀,崇禎年間可不是僅僅有軍事行動,還有重大自然災害的救災花費,這個錢可不比軍費少呀。

    再次,明朝為何亡

    明朝滅亡是綜合原因,其中最大兩點為:

    其一:晚明的財富之所以驟然暴增,其重要原因是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發現了大量白銀,以及同期日本也發現了大量白銀。它們向中國積極輸入白銀,由此,張居正等人才有動力推行“白銀法定貨幣化”。然而,天啟、崇禎年間,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對中國輸入白銀進行了嚴格限制。

    其二:沒錢,對百姓的橫徵暴斂。

    戰爭軍費、自然災害、農民起義、大量冗員明朝十多萬文武官員的工資等、晚明官吏的大量貪腐等等,直接造成對百姓的橫徵暴斂。

    對於這一點,有些人就是死活不承認,說明朝稅收很輕。但問題上,太倉銀每年就那麼四百多萬兩白銀,這個就是所謂的稅負輕的結果。但問題是,我們上面說的那些軍費哪裡來的?

    對付後金一年軍費就六七百萬兩,還沒包括各種軍事物資如建造大炮、修築長城和城池的軍費、自然災害地救助、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專案呢。所以,橫徵暴斂是必定無疑的。如果再加上,各項貪腐成本,一條大運河上的各種稅收十分之一交了中央,那十分之九都不見了,這就是晚明的貪腐的真相。

  • 4 # 奇點148960268

    這話問的幸災樂禍啊,是以什麼視角問的呢?是以什麼身份問的呢?這樣問有什麼樣的目的?請大家用5w1h的方法設想一下。

  • 5 # 痴人說夢彡

    兩者沒有任何必然關係,我中華王朝每次衰落亦或滅亡的原因根本上都是執政者無能腐敗或是重大決策失誤或是內亂造成,無一例外。〒_〒

  • 6 # 文史宴

    明朝滅亡跟萬曆援朝之役關係極小,幾乎沒有。而且萬曆援朝之役後又過了46年明朝才滅亡,怎麼能說“沒幾年”呢?

    萬曆援朝之戰,明朝的部隊損失很小。

    首先明朝與日本的直接大戰並不多,早期攻城戰和野戰都是明軍全勝,明軍主帥李如松幾乎以一圍一,攻陷了平壤城;碧蹄館之戰,李如松中伏被圍,雖然一度很危險,但明軍前後參戰的總共才五千人,日軍由名將小早川隆景(遊戲中智力過100)等統帥,總兵力達到三萬七千人,仍然吃不掉明軍,最後潰退,自身傷亡還在明軍之上。

    此後日軍不敢再與明軍野戰,也不敢守中國和北韓的這種城池,他們改守倭城,就是類似於中國重慶合川釣魚城的那種山城,在中國極不普遍,所以明軍以前沒打過,在倭城下面吃了不少苦頭,後期的泗川之戰、蔚山之戰,都是因為明軍打倭城各種不習慣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的失敗。

    但總體上來說,明軍與日軍交戰次數不是很多,除了戰役的開頭和結尾,因為北韓不願意也無力為明軍提供糧草,明軍又派系複雜,各部儲存實力之心嚴重,戰鬥慾望不高。而日軍見識到明軍的戰鬥力之後其實也沒有了戰心,只是逼於豐臣秀吉的壓力虛應故事,所以雙方戰鬥其實不太多,明軍的損失更是頗不足道。

    就物資來說,明朝確實是消耗了不少銀兩。但離清朝抹黑的“糜餉數百萬”還是頗有差距,“喪師數十萬”就更是搞笑了。

    另有一說認為明朝遼東軍實力削弱導致努爾哈赤崛起,這是倒果為因。努爾哈赤崛起的關鍵點在於李成梁為了養寇自重,進行姑息和縱容,與萬曆援朝之戰的關係不大。

    所以萬曆援朝之戰對明朝的影響其實不大,史書裡都是輕描淡寫,可見沒太當回事,跟明朝滅亡那更是八竿子打不著。

  • 7 # 鐵遊夏2020

    我個人覺得明朝沒能搞定其時羽翼未豐的努爾哈赤。主要還是因為一代名將李如松在蒙古的意外遇襲身亡。如果他不死那麼早而被派去幹剛剛起兵的努爾哈赤。也就沒有清朝了。

  • 8 # SilenceRye

    明朝跟豐臣一戰 幾十年後滿清入關 三百年後 清朝也滅亡了 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呵呵呵 為主編豐富的想象力 呵呵一個

  • 9 # A可不可以

    甲午之後日本拿了慈禧賠的銀子迅速崛起,重點哦(百分之60用於置辦教育)。接下來就是狂風一樣席捲整個亞洲,狂傲之氣不得不服。所以現在提前中國歷史任何朝代都要把日本往裡面帶一帶。進入正題:大明入朝征伐日本這事根本在大明眼裡就是小事一樁,小弟被欺負了君父之國當然幫小弟出頭啊,應該很簡單的朝堂議論了一下就草草了是。因為當時大明的重心在寧夏之役上面。說到這裡來就來說說大明滅亡的原因吧。民間流傳明亡實亡於萬曆。這純粹的胡說八道,萬曆年間出現了一個猛人大家都熟悉 張居正,就是這個猛人一度把大明又帶進了明成祖年間國力猛漲,經過三大徵將士出現了居功自傲的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 李成梁 的長子 ,其長子李如松立下了赫赫戰功,鎮守遼東的李成梁感覺危險一步步的逼近,然後這個哥突然靈機一動 產生了養寇自重的想法,就是這哥們的這一想法努爾哈赤在他的默許下統一了整個所謂的女真後裔(就是大明收留的西伯利亞遷移下來的通古斯人和一些自稱女真後裔的一些部落)部落,最後李成梁發現局面已經不是他能左右的了,還有李如柏等就不多講了。努爾哈赤頒佈他所謂的七大恨建立後金(這七大恨現在來看很滑稽的,有興趣可以百度看一看,找不到藉口中的藉口,沒辦法啊,大明收留他們,他們卻想自立,不仁不義啊,努爾哈赤自己也找不到合適的藉口就寫了這七大恨)。接下來就是大明有主動變被動的一戰 薩爾許之戰 。薩爾滸之戰 大明分四路軍,努爾哈赤逐個擊破,戰後威望空前高漲。(薩爾滸之戰 並不所宣傳的 八旗軍隊以一敵十主要是內鬥太嚴重,分兵這一策略用於剿匪非常實用完全沒問題,主要各位總兵大人心懷鬼胎互不支援,努爾哈赤計謀也不錯,還未開戰先搞宣傳,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收下當過保鏢清楚的知道大明的內鬥情況,同時在四路軍一起散播謠言,其他幾路軍都被擊敗,明軍軍心大亂,明軍可以說是不戰自敗,還未開打就全部撤退,後金幾乎是跟在明軍後面掩殺,步兵跑的慢,後金幾乎全是騎兵,可以說是現實版演習,尤為突出的是三桂哥和幾個個別的總兵,開戰的前一夜就帶部隊悄悄的溜走了,眼光空前絕後啊)。此戰役之後,大明由主動進攻變為背動防守,主要是兩次徵遼都失敗了,激進派和保守派,保守派站了優勢,加上萬歷末年的一系列動作財政由膨脹轉為了拘謹。天啟上臺:這哥們是我最為欣賞的皇帝之一,那可以說把帝王之術玩的666666666666。前期依靠東林黨逐漸恢復國力,但一家做大皇帝威信正面臨文臣的挑釁這可是大明唯一一次皇帝感受到了皇權有點難以束縛文臣的時刻,天啟果斷啟用新人,精彩的來了制約文臣當然是啟用武將,天啟卻啟用一個太監,這點超群的智慧可比他祖爺爺朱元璋了,官宦之亂可以出現在別的朝代明朝是永遠不可能的,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尤為重要,錦衣衛直屬皇帝。東廠來咯,東廠廠督全是太監。錦衣衛和東廠兩個機構爭鋒相對幾百年,彼此都相互瞭解。東廠權利大那是皇權賦予的。魏忠賢權勢滔天為什麼不敢造反,就是因為錦衣衛還有其他直屬皇帝的機構存在。東廠實力再大那是因為皇帝給了權利,皇帝收回權利他來一根毛都不是。所以天啟啟用了魏忠賢來制衡東林黨。根本不是什麼黨爭,是皇帝與文臣之間的博弈。老魏一上臺就頒佈各種斂財手段(主要針對氏族,氏族被後的靠山就是東林黨)天啟找了一個即能搞到錢的人又不怕背罵名的人何樂而不為啊,只要不涉及到皇權威信的事一切皆可(天下為他修生祠天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能搞到錢又能打壓東林黨的狂妄之氣,皇帝在後面罩你,不要怕),但魏忠賢斂財之心沒動用到老百姓的頭上,這點值得贊,老魏也是窮苦出身知道老百姓苦沒有錢,錢都在這些氏族手裡,閹人本來就被人看不起尤其是讀書人,魏忠賢好不容易權勢滔天皇帝是後臺當然要好好的搞一下氏族的利益,加上皇帝缺錢他懂啊,一個人好不好用就看懂得起大老闆的心思沒得。有了這位斂財高手天啟自然退居二線由老魏來面對東林黨,所以木匠當起走(錦衣衛可是直屬皇帝,眼線遍天下,天啟可不是隻曉得當木匠哦),錢夠了國力恢復了再出山收拾殘局(意思就是魏忠賢必死,這個無法改變只是時間未到而已)。天啟唯一的不足就是命短啊。又被朱由檢這個奧斯卡影帝給騙了,以為是了託付江山之人(據記載天啟託付江山的時候重點提到魏忠賢不能殺,是可用之人)。可是崇禎上臺天王老子老子最大,完全不懂得帝王之術。把天啟的佈局全部打亂了,唯一能搞到錢的老魏給秒了(他根本就不懂什麼時候殺什麼人)。東林黨又一家獨大,沒得錢又沒的能與東林黨抗衡的人可用,遼東要軍費裁剪公務員恰好把郵政局的李自成給開除了,遇到事又容易輕易相信人說大話的人,這位袁崇煥同志可是想當遼東王的角色,我簡單的說兩句,袁崇煥出任遼東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擊殺毛文龍(清初三順王都是毛文龍的義子。就因為這事全反了),毛文龍可是類似於自願者的角色前往北韓於遼東的邊境抗擊滿人,幾乎是自給自足建立了以北韓為大後方的抗擊後金的軍事據點,斬殺毛文龍之後袁崇煥名副其實成為了遼東第一人,這時候崇禎心裡雖然對袁崇煥不滿但是為了收復遼東這哥們居然忍了(崇禎的性格唯我獨尊帶有王八之氣),錦衣衛可不是吃素的,袁崇煥的野心和於黃太吉私信來往其實都在崇禎的龍桌上放著呢,崇禎也是收復失地心切,一次次的給機會啊,據記載袁崇煥於黃太吉私信來往很平凡,有可能這兩人私下還做了不可見人的交易(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用大炮炸死這個爆炸新聞應該就是裡面交易的一種),後金的八大皇商大家應該有所耳聞吧,就是揹著國家賣生活用品和落軍事用品給敵國的商人,後金貨物為了運輸通暢一點遠路都不繞,直接經過大明防區,袁崇煥視而不見,種種內幕只有袁崇煥說的清楚,但殺毛文龍之後其養寇自重的心思已經大為透明,所以崇禎忍無可忍的情況殺了他,機會給了無數次自己不珍惜。大明遇到這種皇帝不亡就沒道理了。大家也會問崇禎為什麼不南遷?李自成還在和孫傳庭火拼的時候這哥們就已經在想南遷的事了,其實這哥們比誰都想啊,只是這個事不能從皇帝口中說出,必須要大臣提出來,主要還是他自己也曉得他哥給他留下的一副好牌自己亂來打的稀耙爛,自己如果提出南遷面子過不去啊,別以為崇禎就這麼放棄南遷的事,當孫傳庭戰死之後他單獨召見了一個大臣(不記得名字了)暗示了自己想南遷的事,那位大臣哥們也懂意思答應朝會上由他提出來,崇禎很滿意啊,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第二天朝會那哥們居然提出的是君王死社稷,應該效仿于謙打一場北京保衛戰,這哥們此話一出朝堂全部贊同,崇禎頓時就懵逼了。(這是一本書記載的,絕不是胡說八道。)文臣誤我 最後還說出這樣的話,一點自身原因都不找。崇禎想學朱厚照可是哥們時間不對啊,照哥那時候是隨便折騰都不會出事,你面臨的是內憂外患,其實崇禎如果識人用人的話大明還是有機會的。可以這哥們只相信自己太自負了(袁崇煥是個特例,因為老袁會賣嘴白啊。吹牛有時候還是能成事。哈哈),崇禎唯一值得看的就是骨頭還是硬,不當俘虜。 天啟是明朝最後的機會可是這哥們命太短可以了。

  • 10 # 柳育龍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 為防倭寇,朱元璋頒佈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 。合法的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限制。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與倭寇相勾結,共同走私、搶掠分贓,倭患愈演愈烈。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鬥爭的重大勝利。 後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倭寇平息後,朝廷有鑑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走私貿易逐步正當化,國際貿易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意欲佔領李氏北韓。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進攻北韓,北韓國王逃到義州並派使節嚮明朝求救。最終明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中日進行和談。但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後,日本再次進攻北韓。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日軍士氣受挫,決定撤退本土,然遭中朝聯軍攔截,於露梁海戰全殲來援日軍,但鄧子龍、李舜臣不幸戰死殉國。萬曆北韓戰爭是明朝最後的輝煌,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格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婆媳關係中,很少見人提過兒媳婦欺負婆婆?真的沒有這樣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