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克老牛
-
2 # 簡運書生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諸葛亮沒能夠一統三國。如果北伐成功了,這些質疑之聲就都沒有了。只可惜六出祁山無果,遺恨五丈原。人們不禁會想,如果諸葛亮擅長打仗,為什麼不能成功?還把自己耗死了。
有的人也會拿韓信與諸葛亮對比,同樣佔據川蜀,韓信同樣面臨諸侯堵截,但韓信出川成功了,並且幫劉邦取得了天下。而諸葛亮沒有,所以,得出結論是諸葛亮不擅長打仗。可是這個最多證明諸葛亮不如韓信而已,甚至都很無力,因為兩個人面對的敵人,當時的局勢根本不一樣。
有人承認諸葛亮善於治軍,卻不承認諸葛亮擅長打仗,這又是一個笑話,能夠治理軍隊的人,不會打仗?軍隊整體素質提高了,打仗會打不贏?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東晉時,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去給自己的舅舅郗愔道賀,郗愔拜浙江東五郡都督,鎮軍將軍,在北府開府。王徽之進門後一直嘮叨這句話: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說自己的舅舅郗愔軍事上的臨機應變,並不是他的長處,王徽之說著話的意思是將自己的舅舅比作諸葛亮了。郗愔和諸葛亮比較起來還是有些差距的。(司馬炎雕像,晉朝的建立也影響了陳壽著述《三國志》)
王徽之用歷史典籍誇獎自己的舅舅,這是借用了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全文如下: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評價翻譯:諸葛亮在內政治理上是一個很好的人才,比管仲、蕭何差一點。雖然連年北伐,但始終沒有成功,在軍事上的應變,指揮作戰等方面並非是諸葛亮的長處啊!意思是指諸葛亮不擅長打仗。(諸葛亮和司馬懿陣前交流劇照)
陳壽對諸葛亮評價的有幾層意思?陳壽的父親出仕蜀漢,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被斬後,陳壽的父親也受到牽連,對陳壽影響比較大,對諸葛亮有那麼一點小小的怨恨。再者陳壽投降晉朝後做《三國志》也要考慮西晉統治者的態度,因此評價諸葛亮上還是下了不少心思的。
第一,諸葛亮曾經和曹魏的大將們對過陣,尤其是司馬懿。司馬懿成功逼退了諸葛亮的兩次進攻,司馬懿是晉朝的奠基者,不能大肆宣揚諸葛亮,要低調。
第二,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足。按照結果導向來看,諸葛亮的北伐都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戰果,就是騷擾了曹魏政權。我們現在來分析的話,也可以看做是諸葛亮以攻為守,存續蜀漢政權。
第三,諸葛亮所能調動的軍隊有限。蜀漢是一個偏距政權,總兵力也就在18-20萬左右,能夠調動北伐的部隊最多維持在10萬這一數量級別上,和北方曹魏的軍力對比那是小巫見大巫。在軍事上諸葛亮不敢輕易冒險,蜀漢的軍力太少了。
第四,曹魏對蜀漢早有防備。蜀漢軍力有限,曹魏一方如果藉助地形和城池的有利態勢,不與諸葛亮對戰,諸葛亮的軍隊也會因為後勤補給不足而自動撤退。
陳壽在《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要通篇來看,透過他的記載,諸葛亮失敗大都是因為以上幾個主要原因造成的,因此他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按照諸葛亮北伐的結果導向來看,陳壽的評價是到位的,諸葛亮北伐確實沒取得多大成果。
-
4 # 城北
唐朝時唐玄宗設立的“武廟十哲”,算是官方權威認定吧。
諸葛亮位列其中。
雖說是十哲,但其實有十一人,除了葛公外,另外十人是:
姜子牙、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靖、李勣。
這完全算是歷史第一陣容了,裡面除了事蹟留存不多的田穰苴,不怎麼直接帶兵打仗而是運籌帷幄的張良,其他人可都是戰功赫赫,誰碰上了都得掂量下自己分量的。
而葛公可以名列其中,毫不遜色。
再看看有多少名將被他們擠掉。
王翦、衛青、霍去病、馬援等等,論開疆擴土,這些人不比葛公差,甚至說比葛公要強吧。
但葛公仍然能穩穩的壓他們一頭。
這時候《三國演義》乃至一些早期的三國話本都沒出現,可見根本不是因為文學輿論的原因。
至於說因為道德的原因才拔高葛公,這裡也幾乎沒有展現出這一點。
君不見,連號稱人屠、不得善終的白起也被列入。所以這基本就是以軍事能力而定的位次。
當然白起的行為確實為人詬病不少,後來在宋朝,又將武廟增設為七十二人,並且把白起連同吳起一齊挪到了外廊上,而把管仲、范蠡、郭子儀安排到了堂上。
葛公也實現了他的志向,“自比於管仲、樂毅”,與這兩位並列了。
以戰績而論,諸葛亮入蜀、平定南中、出師北伐,打下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開疆拓土的標準,諸葛亮完爆周瑜+陸遜!
而提到打仗,無非是指作為統帥指揮作戰了,那諸葛亮用兵的乾貨就太多了!戰略上迂迴包抄的鉗形攻勢,戰略上聲東擊西,戰術上破解半渡而擊,戰術上破解鉗形攻勢等等,很多高逼格高大上的軍事詞語,都能用在諸葛亮頭上,而且有地圖有真相!
諸葛亮在雲貴高原,運用大面積迂迴包抄的鉗形攻勢諸葛亮以聲東擊西奪取武都陰平,100多天時間行軍2000多里諸葛亮在被追擊時破解半渡而擊,斬王雙諸葛亮在四伐的滷城之戰,破解司馬懿張郃的南北鉗形攻勢要是跳過後勤的環節,那能夠靈活用兵的先決條件就是治軍,諸葛亮就是“治戎為長”,司馬昭還特地派遣陳勰收集諸葛亮的“用兵倚伏之法”。到北魏,重臣高閭還提議朝廷選用6萬士卒,要“採諸葛亮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諸葛亮的主要軍事思想就是“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把軍隊素質建設,置於軍事將領能力之上。
諸葛亮在雲貴高原,運用大面積迂迴包抄的鉗形攻勢
222年蜀漢夷陵慘敗,損失慘重。223年4月劉備病死,5月南中勾結孫權叛亂,蜀漢原牂牁太守朱褒,南中漢人大姓雍闓、孟獲等人,以及越巂夷王高定,妄圖憑藉雲貴高原抗拒蜀漢政府。南中叛亂後,蜀漢僅剩下巴蜀、漢中,還同時和曹魏、孫吳對立,形勢非常惡劣,諸葛亮面對不利局勢,乃“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225年春3月,諸葛亮修養1年後,發兵南中。南中地處雲貴高原,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面積廣大、地形險惡、通訊困難。其中夷王高定佔據越巂郡,即今涼山彝族自治州,郡內高差懸殊,光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高定在郡內“多為壘守”對抗蜀軍。
諸葛亮本人直驅越巂,馬忠進攻牂柯,李恢討伐建寧,兵分3路對叛軍進行戰略迂迴包圍的鉗形攻勢。幾個月時間裡,諸葛亮斬殺高定,馬忠擊破朱褒,最終在昆明-滇池對叛軍孟獲等人形成最後的戰略包圍,叛亂得以平定。
蜀漢獲得南中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庲降都督治所也從劉備時期的南中北段的南昌縣搬遷至中心的味縣。蜀漢獲得了極為重要的軍費“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極大改善了蜀漢的生存環境,然後諸葛亮開始一系列善後行動,比如改行政區劃、南中人治理南中等等,這裡暫且不表了。
諸葛亮以聲東擊西奪取武都陰平,100多天時間行軍2000多里
228年9月,曹休在石亭被陸遜擊敗。228年11月,諸葛亮聞曹休兵敗,上書出兵陳倉。228年12月,諸葛亮強行軍1000多里,直驅陳倉。魏明帝曹叡迅速從直面東吳的荊州,召回張郃,緊急給派3萬中央軍援救陳倉,而曹真派遣費曜援救陳倉。
229年春,曹真傳“明年春,亮果圍陳倉”,同樣是“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諸葛亮圍陳倉的同時,陳式從漢中出兵武都、陰平。然後諸葛亮從陳倉道轉祁山道,再次強行軍1000多里,在祁山道口-建威,阻擋郭淮,陳式趁勢奪取“民萬戶”的武都、陰平。
諸葛亮在被追擊時破解半渡而擊,斬王雙
諸葛亮撤退時,陳倉城守將王雙進行追擊,從地圖上來看看,諸葛亮必定要渡過渭水才能撤退,王雙肯定是想半渡而擊,可惜諸葛亮一舉破解半渡而擊,斬殺王雙。想想曹操渡河遇馬超!孫權逍遙津渡河遇張遼!
諸葛亮在四伐的滷城之戰,破解司馬懿張郃的南北鉗形攻勢
《晉書宣帝紀》“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很清楚,魏軍進軍到祁山堡,與祁山堡守將賈嗣、魏平匯合,而諸葛亮屯滷城,斷西漢水,南北禦敵。
司馬懿從北而來,張郃從南而來,對諸葛亮發動南北夾擊的鉗形攻勢,全殲諸葛亮,俘斬萬計,最後司馬懿勝利往東北轉進60多公里回上邽!
-
5 # 血染戰旗紅
諸葛亮確實不擅長打仗。咱先不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很多事都是虛構的,就算它全是真的,那諸葛亮一生最大的軍事成就也就是放了一把半火:一是火燒新野,二是火燒赤壁。因為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打的,功勞不能全算他頭上,所以我給它來個對半開。除了這一把半火之外,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沒有啥成功的了。
另外,說諸葛亮不會打仗,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他不懂得用人。例如說常被人詬病的馬謖。說句實話,馬謖熟讀兵書,又有計謀,七擒孟獲就是他出的主意。但他有個弱點,就是雖然熟讀兵書,但卻不懂得靈活運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教條主義,而且優柔寡斷。這類人讓他當個參謀或者參謀長是沒問題的,但讓他獨擋一面就不行了。可諸葛亮明知他不行,卻還讓他去守街亭,結果街亭當然丟了。最後他也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了。
說到揮淚斬馬謖,咱又不得不說到諸葛亮第二個缺點:賞罰不公,軍紀不明。馬謖失街亭,被斬,是罪有應得。可我們看另一個人——關羽,當初在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派他去守華容道時,他也像馬謖一樣向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的,說如果他放走了曹操,就提頭來見。而關羽剛走,諸葛亮就已經斷定他會放了曹操的。這就帶來兩個問題:第一,既然你明知道他會放走曹操,幹嘛還讓他去守華容道?第二,既然他私放曹操,違了自己的軍令狀,那諸葛亮作為執法者,就應該將他斬首示眾,以警效猶。但他一翻故作後又放了關羽,實在是賞罰不公,軍紀不明。一個賞罰不公,軍紀不明的人,有什麼資格領兵打仗?一支賞罰不公,軍紀不明的軍隊,又有什麼戰鬥力可言?難怪三國中混得最差的就是劉備團隊了。
第三,諸葛亮不懂得培養接班人。縱觀整個劉備團隊,都沒有一個懂得培養接班人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有戰略眼光,懂得為未來考慮的。當然,諸葛亮在晚年時的確收了個徒弟姜維,但那已經是日落西山了,縱使姜維本事比諸葛亮大百倍千倍也無力力挽狂瀾了。我們看到,劉備團隊中,自劉、關、張、馬超、趙雲等人一死,居然都是後繼無人,結果也就有了後人嘲諷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
6 # 史無止境
我來總結一下易中天品三國之後普遍華人對諸葛亮的看法:
1.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不會打仗。他沒有打過勝仗,他的仗都是羅貫中幫他打的。
2.諸葛亮窮兵黷武,讓蜀國老百姓面有菜色,生活困難,最後導致了蜀國在三國中最先滅亡。
3.劉禪對諸葛亮,是敢怒不敢言,因為諸葛亮和曹操以及所有古代的奸相一樣,架空天子,大權獨攬。
4.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不受重視,得不到重用,也不被信任
5.三顧茅廬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有三顧茅廬,是因為文人希望自己能被人這樣找上門,但其實諸葛亮和劉備,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而且一開始劉備還不稀得搭理他。
6.諸葛亮製造偽證,貶黜李嚴,排除異己掃清政敵。
是時候給丞相翻案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運籌帷幄,鼎定三分。這樣一個人,現在如果說三國裡你喜歡劉備諸葛亮,都會被嘲“小學生”,“沒文化”,“被演義洗腦了”,“說書的(指羅貫中)話你也信”。
不僅僅是易中天。
當你看了老梁、高曉松的言論之後。你會發現,易中天對諸葛亮的“黑”已經是輕微到可以忽略不計的了。
而這一部分人,卻帶來了一種標新立異的思潮。就是與主流觀念相左的思想,然後透過尋章摘句,找來點野史,再說一些似是而非看似有道理的話。
這就會誤導一大批年輕人。
因為很多的人,都是不愛看書的。就愛看營銷號和快餐文學。為什麼?
因為看營銷號,可以讓你在短短几分鐘內,get到他所想表達的東西。比如他想黑一個人,就把這個人一生中做的所有錯都拿出來,再以文筆進行潤色。如此,就會形成一種看似獨到的見解。這種手法大致上的操作就是,先肯定表示客觀,再否定引出黑料,最後再渲染個人情緒,表示自己的觀點很準確。
這種手法要用起來很簡單。比如我黑李世民。
“李世民這個人,其實是功績很大的。開創了貞觀之治,是千古明君。(先肯定,表示自己說的話是客觀的)。但是人無完人(讓讀者覺得,很中肯,確實是這個理。)李世民其實是很殘忍的,對於自己的哥哥一家老小,一個不放過,哪怕是嬰兒都趕盡殺絕。(陳述事實)。所以說,李世民實際上不能定義為一個仁君,他其實是非常殘暴的,簡直泯滅人性。(引發讀者思考和認同)
這其實就是立後再破的過程。
比如洗白也是當下的熱潮。比如說和珅,一個大貪官。同樣是這種手法。
和珅這個人雖然貪汙國庫,魚肉百姓。但是他的收入基本都是利用職權經營所得,並非都是貪汙。(首先混淆視聽,並非都是貪汙就是把讀者往“和珅的錢都是自己賺得”這個方向上引)
另外,和珅這個人才學很高,精通各國語言,並且能力很強。長得也很帥(透過與人品不搭邊的才能來減輕其貪汙造成的惡劣影響。)
所以,和珅這個人有著很大貢獻的。歷史上的和珅,對乾隆盛世作出的貢獻很大,也是滿清的重要能臣。(透過陳述一定的客觀事實,對壞事隻字不提。最後成功洗白。試問,這麼厲害的一個能臣,為啥最後要抄家。不抄別人?)
說諸葛亮不會打仗的,其實也是死摳著陳壽“奇謀為短”的字眼,以及諸葛亮五次北伐功敗垂成的事實,來對武侯進行大肆抹黑。
軍事,打仗,不僅僅是奇謀。
治軍,後勤、戰略、政治、外交,都和軍事有關。
如果你只會衝鋒陷陣,帶兵殺敵攻城略地,那麼只是一個將才。
作為帥才,你得考慮的是。戰爭如何得到國內勢力和百姓的支援。
怎麼樣進行生產才能供得上軍需。
打下一個地方如何讓他們心服,而不造成反水。
發動一次戰爭,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戰略效果。
如何透過外交獲得戰略效果。
如何設計出先進的軍事裝備?
這些,都是軍事能力的範疇之內。
很明顯,陳壽一個奇謀為短把武侯坑死了。
諸葛亮從一次北伐失街亭,到四伐甲首三千,再到五代女裝誘敵。
我們能看到他是一次一次的成長,一次一次的變強。
空據九倍土
教我來去自如
長驅雍涼路
宣王不出,十哲昭著
應變將略豈儒子可述。
諸葛亮有軍事理論,有軍事體系。
論戰績,也有。雖然不是百分百勝率。
軍事發明也有
士氣也是滿的
這樣的人難道還不會打仗?
那麼讓誰打?易中天麼?
一個搞文學 讀歷史的
還敢大談軍政?
這豈不是蜀中譙周麼?
再送一句話給那些人。
還是多讀讀史書吧。
你會發現,諸葛亮真的很厲害
坐議立談,自以為無人可及。
臨機應變,卻百無一能者。
誠為天下所笑耳。
-
7 # 河東省來的人
他們連個詞語都說不清,真正的說法是不適合拿著武器打前鋒的打仗。20個水餃和20個包子是不一樣的,如果能吃下20個水餃,20個包子絕對吃不了。因為一個包子能頂10個水餃的質量大小啊。只能吃兩個包子啊。所以,詞語的分類一定要分細類說的清楚。諸葛亮確實不能拿武器打前鋒的打仗。只能幕後當軍事指揮的軍師啊。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諸葛亮的確被民間傳說神話過頭,注意不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也只是借用了那些野史傳說。只是現代人對諸葛亮的看法來源於《三國演義》。不管怎樣肯定存在神話過度的現象。所以一些學者從歷史的角度還原諸葛亮的真相就是其實沒這麼神奇,主要是易中天老師。這就帶起一股風氣,把還原歷史人物變成踩歷史人物,把學者認為的沒小說這麼神奇變成很差勁了。不僅是諸葛亮,很多以前的人因為還原歷史風氣過度都被踩了,比如岳飛、袁崇煥,尤其袁崇煥都被批成奸臣了。相比之下諸葛亮還算好,應該慶幸。
第二,陳壽的批語,《三國志》作為三國的正史被認為權威。而在書中陳壽認為諸葛亮不善變不能用奇,這成了正史中的黑點。但這只是陳壽的個人意見。就好比《史記》把霍去病歸為佞臣傳 ,這也僅是司馬遷自己的意見,因為霍去病殺了李陵,而李陵和司馬遷要好。那陳壽是不是有這方面原因呢?當然有,陳壽父親因馬謖失街亭連累,受削髮之刑,這在古代是奇恥大辱。他父親常有怨懟,對陳壽從小要求極其嚴格,希望陳壽將來有出息雪恥。再加上陳壽做書時是晉朝,諸葛亮是晉朝老祖宗的死對頭,還一輩子沒取勝過,只是活贏了,因此陳壽對諸葛亮評價偏低也非常正常的。
第三就是諸葛亮行事風格偏穩,他不會讓戰爭出現敵我懸殊,非要出奇致勝的情況出現。這是風格問題,就象衛青和霍去病的區別,衛青擅長大部隊按部就班作戰,而霍去病就擅長突襲,但你不能說衛青打仗不行,你讓霍去病指揮幾十萬人他也瞎了。只是擅長用奇的人更容易有話題吸引眼球。而某些學者為了吸引眼球迎合觀眾口味就好吹捧喜歡用奇的人,比如郭嘉一個軍師祭酒平生沒指揮一場戰鬥的人被吹上天。而北伐未建功是因魏蜀國力差距,魏國佔據的是中國富庶的大部分,曹操司馬懿又不是項羽有勇無謀,他們佔領這些地方國力只會越來越盛。尤其荊州失去後蜀國更沒回旋餘地。諸葛亮隆中對時就提出“待天下有變”,從荊州、州秦川兩地用兵。但關羽失荊州後,他計劃已經不成立了,而且天下也越來越不變。諸葛亮北伐實際上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能建功是歷史必然,而非能力不行。相反以蜀國之力打到魏國龜縮已經是其軍事實力的體現。
而諸葛亮到底會不會打仗呢?就看劉備沒諸葛亮之前被追得到處跑,無立錐之地。有諸葛亮後和關張三人突然開竅,連戰連捷,最後奪取巴蜀荊州之地。諸葛亮會不會打仗還是很明顯了吧,就算後期和司馬懿對峙 司馬懿也只能守,偶爾主動出擊就吃虧把張郃送走了,之後再沒主動出擊過年。那些拿電視劇當歷史看的說司馬懿故意的請出門左轉不送。他不是不善用奇而是不願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