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卡的對手

    河南簡稱“豫”,源於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為九州,稱中原地區為豫州,這便是河南簡稱“豫”的來歷。據《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因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歷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漢代,設有豫州部,以及河南郡;唐代設有河南道;宋設有河南路;元代設有河南江北行省;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對“豫”字的得名由來,迄今史學界、地理學家有不同的解釋。其一,竺可楨先生認為:“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誌,這是有意義的。”其二,張漢沽先生說:“豫”字左旁為“予”,予者我也,豫的右旁為象。“豫”即表示一個人,手牽一頭大象。其三,秦文生先生也認為:黃河流域至遲在殷代尚有較多的大象,河南古稱“豫州”,是因為產象而得名。

    但也有些學者解釋說,“豫”字中的“象”,應指的是“天象”“大氣象”,印證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古代豫州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那裡氣候非常特別,一年四季分明。古代中國以農業為本,老百姓非常關注天象的變化。豫字還有“天大地大”且“和諧”之意,據《爾雅》:“豫,樂也,厭也,安也,舒也。”所以豫州,意指“天地四時和順,百姓安逸舒適”之地。

  • 2 # 月亮女神

    邢臺市中心有個標誌性的雕塑——一隻銅臥牛。這是因為邢臺的別名為臥牛城。這裡有很多帶有“牛”字的地名,如牛市街、拴牛橛、牛角村、牛蹄坑、牛尾巴河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帶有“牛”字的地名呢?

    這與古代的一個民間傳說有關  

    相傳在很久遠的年代,有兩個從黃河岸邊逃難來的兄弟,攜家帶口,來到邢臺這個地方。儘管這裡荒無人煙,可是卻有一頭大黃牛臥在草木茂盛的土地上。古人有著牛的崇拜情結,他們認為牛是五穀豐登的象徵,就決定在此地落腳,開荒種地。他們幾人剛剛坐定,西北的天空像Mustang般地湧過來滾滾烏雲,霎時間,電閃雷鳴,大雨瓢潑而落,地上暴雨成災,肥沃的土地成了一片汪洋。兄弟倆家人無處逃生,就騎上牛背,想騎牛逃生。不料,這頭大牛揚起頭,向天吼叫一聲。吼聲剛落,就風停雨住,滿地齊腰深的雨水也立時消退。兄弟倆意識到這是一頭神牛,兩家人馬上從牛背上下來,向神牛叩頭跪拜。從此他們兩家人就在此地墾荒種地,後來他們兄弟兩家人落戶的地方就叫做叔伯村。神牛俯臥的地方逐漸發展為城鎮,被稱作臥牛城。

    3500年前,曾是商朝的都城。邢作為地名,最早見於《竹書·紀年》“商祖乙九祀圮於耿,遷邢”。《邢臺縣志》記載,“邢,戰國時為晉邑,趙襄子採食於此,故有襄國之名。”從此,邢開始稱襄國。後因趙國遷都邯鄲,襄國之名遂自此日衰。隋文帝開皇之初,改稱為龍崗縣。 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龍崗一名被改稱為邢臺縣。元代初期,邢臺屬中書省順德路。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順德路被改名為順德府,邢臺縣為順德府的首縣。清朝基本沿用明制。

    1945年9月24日,邢臺解放,建邢臺市。1959年,邢臺市同沙河、邢臺二縣合併,稱邢臺縣。1961年,兩縣一市分家,恢復邢臺市建制。1984年,邢臺正式升格為省轄市至今。

  • 3 # 小浪花的寒暑假

    老家山西大同,可能在外省人眼裡大同只是“煤都”,但是它也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塞外名城”,處在內外長城之間,三面環山,桑乾河的支流御河縱貫南北,1982年大同與北京、承德等24個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

    名稱來源:

    “大同”取自於《易經》,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便是世界大同。《易經》講“世界大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求大同、存小異”,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美好未來。儒家的重要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具體的描述了大同世界社會景象: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名字也變更過很多次,最為有名的是北魏時期,定都平城,那時候的平城便是大同。大同的名稱開始於遼代,遼重熙十三年於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置大同縣附郭,意取“世界大同”。自此大同名沿用未改。

    歷史故事:

    大同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臺,影響深遠,蔭及盛唐,也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雲岡石窟、嚴華寺、懸空寺、五臺山、九龍壁就是最好的見證。

  • 4 # 襄陽甜

    襄陽,襄陽,襄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來看看保證不讓你後悔。襄陽是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關於“襄陽”名稱的由來,很多人都是迷迷糊糊的,我今天來和大家好好說說。

    襄陽城位於漢江南岸,按照古代“山南水北謂之陽”的說法,很多人說“襄陽”名字是不是起錯了?襄陽城西南方有山,即使這些山叫襄山,那襄陽城也是在其北面,不能稱之“陽”;襄陽城的北面是河,哪怕這條河就叫“襄江”,那這座城也不能稱之“陽”。很多人搞不清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思維定式”,一想到襄陽城所處的位置,就會想到峴山和漢江,覺得襄陽城肯定是以大山大河取名,其實這個思維定式是錯誤的,襄陽其實是以一條較小的河流命名的。

    這條河流就叫襄水,襄水也就是今天襄陽人所熟知的南渠。《水經注·沔水》中記:"沔水又東,合檀溪水。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又北,經檀溪,謂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裡餘,北流注於沔。一水東南出",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

    有人會說,漢江不是叫襄江、襄水嗎?其實也有一些史書,吧漢江成為襄江。但這些均是以漢水流經襄陽以後而得的別稱,並且只是指漢水的一段而言。可見,襄陽段漢江之所以稱為襄江,其實就是因為襄陽城比較出名之後才有的。直白一點就是:先有襄陽這個名稱,後來才有漢江稱襄江的說話。

    還有人會認為,是不是襄陽城位置發生變化了呢?有一種觀點是襄陽以前在漢水北岸,後來移到南岸,或者漢江以前在襄陽城南流過,後來改道到北邊?甚至有人認為襄陽以前在峴山的南邊。其實在都是不正確的,各種史書記載的很詳細,自襄陽的名稱出現後,其地理位置沒發生過重大的變化,基本上可以理解為,襄陽城位置沒變,而且漢江在襄陽段並沒有改道。所以以上觀點都是錯誤的。

    襄陽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襄陽城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

  • 5 # 曦曦媽說教育

    作為重慶人,我相信很多人對於“重慶”這個名稱的由來都是一頭霧水。其實,關於“重慶”這個名稱的由來,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上也專門有講解,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我們都知道,重慶屬於長江上游,在重慶朝天門我們可以看到嘉陵江和長江兩江交匯的壯麗景象。南宋以前,重慶有很多名字,比如:渝州,恭州等,到南宋趙惇繼承皇位後,僅僅半年的時間,就把恭州升為了“府”,他認為這是一種“雙重喜慶”,所以將就有了“重慶府”,從那以後就開始有了“重慶”這個名稱。

    元朝的時候叫“重慶路”,明清的時候又改回“重慶府”。直到1929年才正是設立重慶市,而1997年重慶又正式升為了直轄市。

    當然,還有很多人,對重慶簡稱“渝”的由來不是很清楚,在此呢我也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重慶因嘉陵江,所以在古時候就被稱為了“渝江”,所以後來“渝”就成了重慶的簡稱。

    另外,作為重慶人,我們還必須清楚重慶的一些別稱,包括:巴渝、山城、霧都、渝都、橋都、西南火爐。

  • 6 # 山野論史

    唐山,原屬灤州地界,北方重工業城市,清朝洋務運動的橋頭堡,中國第一代水泥、中國第一間衛生瓷、中國第一條鐵路、中國第一輛機車龍號都誕生於唐山。可以說是中國工業革命的搖籃。

    唐山是一座新興的重工業城市,以煤炭、鋼鐵、水泥、陶瓷等工業為主。雖然唐山的興起較晚,但唐山這個城市名字出現卻很早。唐山原指現在唐山境內的大成山,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的遺蹟,大城山遺址是唐山境內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成山的名字來源於唐代,據傳,當年李世民徵高麗,路過唐山境內,在唐山境內曾經屯兵,留下南小寨、北小寨、曬甲嶺等地名。大城山上有石頭城牆,據傳是唐代所建,故名大城山,也叫唐山,這就是唐山名字的由來。不過從《灤州志》記載。後唐李嗣源曾屯兵此山,並建石城200作丈,因山以唐名,故稱唐山,又因山中建有石城,後又改稱大城山。

    大城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古人種玉處)

    清代《灤州志》又載“神慶廟碑,碑在石城縣唐山洞貞觀內。”墓誌銘略雲:“後唐清泰間,將軍受命持節,北鎮榆關碣石,有縣曰石城,有山曰唐山,有水曰唐溪,將軍乃建城廓而居之。唐溪之水,有蛟為害,居民苦之。將軍斬蛟於溪上,民感以為神。將軍沒,民感其功德,建廟墓旁,號日神慶,時致祭焉。

    唐山大城山公元將軍廟前姜將軍斬蛟像

    兩個記載似乎有點矛盾,但從其他證據看,後者可能性不大,按《遼史》記載,在後唐清泰年間,唐山已經陷於契丹,後唐不可能還派將軍鎮守,唐山上有貞觀洞,灤縣境內有唐代將臺,從相關遺蹟看,唐王李世民徵高麗留下這些名字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 7 # 海上日出159950448

    我們這縣城叫淮濱縣,在準河邊上而得名。相傳我們小時候淮河有條烏魚鯨,在不定期有時出現過,具聽說長度從河北岸到南岸那麼長臥在哪,好像一座大橋,它出來淮河就過魚,大的小的滿河都是,邊上小魚,中間大魚行走,黑壓壓很狀觀,本地農民在邊上一個人都能捉幾十斤,可中間大魚無在敢抓,都怕搞怒了魚鯨,給當地帶來災害。據聽說有上千年曆史了。

  • 8 # 崛起中的大廬州

    合肥古為淮夷地,商朝稱虎方,西周稱夷虎。周時廬子國建都於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漢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十二年(前163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共2張

    綠色合肥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

    三國時,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東晉,南北分裂,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縣廢。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汝陰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改屬汝陰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壽陽置豫州,汝陰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合肥屬廬江郡,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治合肥。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屬淮南道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廬江郡為廬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覆年間(883年-902年),楊行密先後為揚州刺史和吳王,轄合肥。

    後梁到後唐(907年-936年),合肥縣屬吳國廬州,昭慶軍節度。後晉到後漢(936年-950年),合肥縣屬南唐廬州,保信軍節度。後周時(951年-960年),合肥縣屬後周廬州,保信軍節度。

    合肥大劇院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縣屬淮南道廬州,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合肥縣屬淮南路廬州,為州治。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後並又分,合肥屬淮南西路廬州,為州治。宋朝廬州屬保信軍節度。南宋高宗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年),合肥為金朝佔領,旋即收復。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廬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廬州為廬州路,隸淮西江北道,合肥屬淮西道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合肥縣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縣仍屬淮西道廬州路。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縣復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朱元璋佔廬州,改路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合肥縣屬江淮行省廬州府,不久改屬江浙行省廬州府,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屬中書省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洪武十三年(1379年),合肥改屬六部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為府治。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合肥縣屬江南省廬州府,為府治。順治十八年(1660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轄廬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屬安徽省廬州府。清朝咸豐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撫治於合肥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分為三道,合肥縣屬安慶道。

    共2張

    天鵝湖畔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合肥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區,合肥縣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軍侵佔合肥縣,國民政府將縣政府撤至大潛山北麓鴿子籠圩子(今合肥肥西縣銘傳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2年),合肥縣改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復治合肥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鄉、南鄉建立的肥西縣;次年1949年2月1日再次析合肥縣東鄉、北鄉為肥東縣。

    1949年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設市。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並而成長豐縣,該縣也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

    2011年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19][20][21]

  • 9 # M51595

    我的家鄉是安徽臨泉,聽名字就很好理解,就是臨近泉河的意思。

    泉河作為臨泉的母親河,貫穿臨泉縣境內,其支流流鞍河也在縣城西北匯入泉河,臨泉的縣城起源也就是發源於此。

    臨泉古稱沈子國,是周文王第十子得分封地,其後人也改為沈姓,所以故有天下沈姓出臨泉的美譽。沈子國遺址在今臨泉縣城東,流鞍河河畔,自西周到元末都為臨泉縣治所在地。

    臨泉在元末以前有多個名稱,如寢丘等,但是保留時間最長的就是沈丘這個名字,但是到元末明初,農民起義,攻沈丘城,保長王保保深夜帶領城內居民,棄城北逃,在河南省沈丘縣老城鎮建立新沈丘縣,老沈丘縣被廢。

    後,當地人民在廢沈丘縣東,泉河流鞍河交匯處新建沈丘集。所以在明至民國幾百年的時間,臨泉都是作為鎮的級別,在明清曾建有沈丘巡檢司,是周邊鄉鎮的治所。

    後至民國,臨泉因地理位置偏僻,長遭受土匪禍害,人民苦不堪言。後來,當地文人志士聯名申請在阜陽西沈丘集新建新縣,以便管理阜陽西部地區。民國25年,臨泉縣成立,治所沈丘集,取瀕臨泉河之意。

    自民國至新中國時期,臨泉的行政區劃無大變化,治所也一直在就沈丘集處,沈丘集也改名為城關鎮,現改為城關街道辦。

  • 10 # 桃之夭夭I灼灼其華

    天津,天津。顧名思義就是天子渡津的意思,因為天子幾乎都是在北京,所以天津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渡口。

    從這個“津”字來看,是有水包含在內,非常恰如其分的形容了天津的水文情況豐富,河流密佈,碼頭、渡口眾多。

    天津又被稱為是北京的海上門戶,依靠渤海灣,駐紮天津港。華北區整個的海運幾乎都在天津的港口。

    天津大學又被稱作是北洋大學,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天津淪陷時被好幾個國家劃分租界,現在也保留下了一些歷史的風貌建築。

  • 11 # 七七復八八

    鶴壁是國家園林城市,別名朝歌、鶴城,中國周朝最大的諸侯國衛國的首都仍建在朝歌,衛國第18代國君衛懿公嗜好鶴,在宮廷朝歌西北等處養鶴,鶴壁因“鶴棲南山峭壁”而得名。

    鶴壁有“一河(淇河)、兩城(浚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淇縣朝歌古城)、三山(大伾山、雲夢山、五巖山)”:淇河,《詩經》中有許多描繪淇河兩岸人民勞動、生活和愛情的詩篇,這條河是華北地區惟一未被汙染的河流。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鬼谷子曾在淇縣雲夢山隱居講學,在水簾洞開辦中國第一座古代軍校,培養出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縱橫家、軍事家,現有孫臏洞、毛遂洞、捨身臺等。浚縣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浚縣大伾山雖然海拔只有135 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區業委會應該公示停車費盈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