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白社
-
2 # 岑詮
如果說郭德綱是重振了相聲,使得這門百餘年的傳統曲藝得以重現光芒,那麼徒弟張雲雷則是將以相聲為載體、將更多傳統曲藝以優雅方式展示給觀眾並讓愛上了,最關鍵的是受眾群體囊括了50後到00後的幾輩人、甚至包括小孩。
不得不提的是北京小調《探清水河》,雖然此前郭德綱無數次在舞臺上唱過,但到了張雲雷手裡卻成了“引爆點”。
和郭德綱“家長式”的剛烈唱腔不同,張雲雷唱時腔調優雅、深情訴說,讓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聽完有種沁入心脾、併為悽美故事而悲切的感覺。
是故事感染了觀眾、更是張雲雷唱曲的神情及乾淨清澈的形象吸引了觀眾。許多明星也翻唱了《探清水河》,但在粉絲心裡最美最好聽的依舊是張雲雷的聲音。以至於當有劇組要把《探清水河》拍成電視劇、但沒有張雲雷身影時,許多觀眾紛紛表示不看好。
這點可以理解,畢竟是張雲雷唱紅了《探清水河》。對於這首老北京小調而言,張雲雷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標籤,就像相聲劇場出現揮舞熒光棒或手機燈光、演員和觀眾大合唱小曲小調、評戲、京劇等傳承唱段時,最容易想起的就是張雲雷。
此前有媒體質疑“熒光棒相聲”和千人大合唱不是相聲形式,這是迂腐、是固步自封。對詞和尬聊的“公式相聲”都可以大行其道,為何相聲演員和觀眾互動、共唱曲目,就成了異類?說到底還是因為張雲雷出名、媒體蹭流量罷了。
能讓許多年輕女孩心甘情願地花錢賣票、走進相聲劇場聽一個相聲藝人說唱傳統曲藝,在這個浮躁和崇洋的社會裡,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可總有無良媒體在一邊傳統文化宣揚毫無作為、一邊還在“夏尼瑪摻和”。
甚至有人質疑張雲雷表演的不是相聲,只會唱不會“說”。這類聲音屬於外行之言,相聲“說學逗唱”,“唱”太平歌詞、“學”京劇、評戲、大鼓、小曲小調、現代歌曲,都屬於相聲藝術形式。
“說”和“逗”方面張雲雷和楊九郎確實弱一些,但也分跟誰比。如果和郭德綱、或一些老相聲藝術家相比,當然弱了。如果和同齡相聲藝人比,張雲雷毫不遜色。但在“學”和“唱”方面,張雲雷的唱段唱腔堪稱是同齡藝人的教科書,更別說有些老相聲演員連太平歌詞都不會。
當然了,現在就做出什麼定論為時尚早,畢竟張雲雷才二十七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能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的大方針下,以張雲雷對傳統曲藝不遺餘力的傳播,就應該值得褒獎。至於不喜歡的,可以遠離!
-
3 # 小路118
我覺得張雲雷不僅僅是弘揚了中國傳統曲藝文化。主要是他的職業道德和個人品行為青少年樹立了一個富含正能量的榜樣。他的紮實的相聲功底和英俊的外貌使這個正能量擴大化了,輻射面很廣,從50後到00後。
人們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強自立、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這也是一個年輕人應該有的精神。
因此,張雲雷不僅僅是給相聲界帶來震動性影響,把傳統的東西時尚化,同時也讓熱衷於時尚的青少年走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
這可能是張雲雷沒有想到的,他只是本本分分的要站在舞臺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他視為衣食父母的觀眾。
-
4 # 公園位於水上
相聲作為傳統曲藝的一種,已經算是生命力最頑強的了。這其中的功勞德雲社當然是最大的,這麼多年以來很多路人粉是聽著老郭的相聲入睡,他帶給人們太多的歡樂,也有太多人欠他一張門票了。而小辮兒張雲雷作為目前家譜上他最早期的徒弟之一,應該算是德雲社年輕一輩的一個標杆。有人說岳雲鵬才是,我不否認嶽嶽比小辮兒藝術上更成熟,但是他們對於德雲社意義上是不一樣的。
德雲社老郭從藝三十幾年,嶽嶽也有十幾年了,喜歡他們的人基本都是喜歡他們的作品和本人,所以這麼多年以來,德雲社都是靠著少數幾個人在苦苦支撐著,老郭也說除了他,也就小嶽嶽商演能掙錢。直到有了張雲雷,他的粉絲老中青都有,年輕人居多,有經濟能力的居多,女性居多。因為粉了張雲雷進而粉了整個德雲社,這才是最可怕的。女性一直都是情感豐富而最容易愛屋及烏的,我本身也是女性,特別理解女性的想法,好象從哪裡看到過說這樣的粉絲群體傳播力是最大的。而更要命的是,張雲雷的這些師弟們也是真有本事的,堂良,玲瓏,白黃。。。在很短的時間裡人們發現這些德雲社的小角兒們真的是讓人層層見喜,小劇場演出也要一票難求了。現在就是沒有老郭的商演,他的這些徒弟們一樣能讓劇場滿坑滿谷,這也是那麼多人黑小辮兒的原因之一吧。
為什麼張雲雷能讓這麼多女性粉上他呢?相聲之前幾十年幾乎都是以男性觀眾為主,不管是之前的主流相聲還是小劇場裡的所謂屎尿屁的相聲,對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來說都是沒有太大吸引力的,而張雲雷的相聲雖然還是傳統的相聲形式,但是他們的包袱更貼近時尚潮流和網路熱點,內容更清新討巧,觀眾的參與感更強一些,而且每一場的包袱都不一樣,前後還有關聯,讓人慾罷不能。張雲雷最過人的是他的柳活兒,他唱的不管是太平歌詞,評戲京劇,還是流行歌曲最厲害的地方不是他唱得有多專業,技巧多嫻熟,而是代入感特別強,特別感人,這是讓女性最無法抗拒的!所以年輕的粉絲會一下子就被他的唱吸引過去,象突然發現新大路一樣發現傳統戲曲原來這麼好聽。他北展616專場工作人員剛把大鼓搬上來底下觀眾就瞬間沸騰,很多人說大鼓上來比小辮兒上來的時候還激動,可見她們是真的喜歡。而年紀稍大的那些阿姨粉親媽粉們,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都或多或少聽過這些經典唱段的,但戲曲曲藝不景氣的這些年,已經幾十年沒怎麼聽過這些了,那種童年記憶中的東西被一個穿破洞牛仔褲戴耳釘的90後大男生站在那裡直工直令的唱出來,怎麼會不感動,怎麼會不被他吸引呢?
看到張雲雷的微博超話裡有大量的粉絲在跟張雲雷學曲藝,天南海北的辮兒粉(發現裡面不少男粉和小朋友)在晒他們的作品,京劇,評戲,太平歌詞,京韻大鼓,樂亭大鼓,黃梅戲,越劇,我甚至聽到了粵劇和淮海戲。能讓這麼多人因為他而聚到一起從而喚起人們對傳統曲藝的熱情,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多少年以後,當張雲雷也成了大叔,他的這些粉絲們一樣會記得當年和他一起合唱過的鎖麟囊乾坤袋,而傳統的戲曲曲藝應該也會在她們的後代傳承下去的。
-
5 # 體娛人
我認為帶來了兩個變化。
1,給相聲傳統的說、學、逗、唱四門功課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升級換代。尤其是在學和唱上變化明顯。我們知道無論是侯寶林大師,還是現在的郭德綱學唱的都是戲曲,雖然他們功底深厚,但戲曲的式微終不能喚回現代年輕人的興趣,而張雲雷唱戲功底也很深厚同時流行歌曲也達到一定高度,唱法更能得到年青人的喜愛,同時又不缺失傳統的韻味。你只要去聽聽郭德綱和張雲雷唱的《探清水河》兩個版本,比較一下就知道了,郭是純傳統的唱法,而張的更現代,得到年輕人的喜歡和追捧水到渠成。
2,為相聲市場開拓了新的思路。任何一門藝術都受時代影響,都有高峰和低谷。戲曲曾經很狂熱過,詩歌和小說也曾經很熱過,詩人和作家為人祟拜過,但現在都不太景氣了。相聲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擺脫這種宿命,延長它的高峰期需要相聲人能夠與時俱進才行。而張雲雷的出現恰好契和了現在的流行趨勢。也許有一天張雲雷也會迴歸平淡,但那時只要按此思路培養新的符合那時的趨勢的明星,相聲就不會衰亡,因為人活著的意義就在於快樂地活著,而相聲就是製造快樂的。
回覆列表
張雲雷給相聲帶來的影響和當初郭德綱給相聲帶來的影響差不多
他們都是讓更多過去不聽相聲的人大量的湧入,開始聽起了相聲。
其他的影響都是這一影響所帶來的的副作用。
相聲行業的人向來排外,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從相聲行業剛建立的時候,這個行業就把內行人和外行人安排的明明白白。
外行觀眾在行話裡叫“空”這個空字讀四聲“控”但是寫成空。特別外行的就叫“血空”。
有些相聲老觀眾,叫別人一聲“血空”,就特別有自豪感,感覺高人一等,這很奇怪,真不知道他哪來的優越感。
外行的湧入對相聲行業是有積極作用的首先觀眾翻倍的成長,相聲從業者的收入也是翻倍增長的。
過去沒人開小園子,至少在天津、北京之外,說要開小劇場說相聲,無異於痴人說夢,現在全中國衡量一個城市文化事業的一個標準快成了這個城市有沒有相聲小劇場了。
幾乎所有的一二線城市,只要你找,都能找到聽相聲的地方。
這是德雲社這些年培養觀眾帶來的積極影響。張雲雷彌補了郭德綱影響不到的人群。
傳播弘揚了傳統曲藝文化雖然全國大大小小的相聲社都能說是傳播曲藝文化。
但是德雲社無疑是最獨樹一幟的那一個,他對演員的要求是最嚴格的的團體,他的人才輸出是最多的那個。
張雲雷作為德雲社在唱方面最突出的人才,是德雲社傳播文化的一個標杆性的人物。帶動了大批觀眾學習曲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