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們的地位很低嗎?
19
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由諸申(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隸。或窮困欠債,將妻子兒女典賣為奴。[1]

    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為奴,其所生子女仍為奴,亦稱“家生子”。他們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來安排。

    戰爭掠奪俘虜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間互相征伐,掠取對方部落人口為奴。爾後,搶掠漢人、北韓人作奴。主人的私有財產,可以饋贈,亦可以買賣。瀋陽開城地區就是一處販賣奴僕的市場。包衣是滿語音譯,意即“家奴”(注:“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booiaha),亦可單稱"阿哈"。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哈哈”(booi hah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義即家中男人、家中女人。按曹家隸屬於“包衣旗鼓佐領”;抄本《八旗掌故》卷一雲:“又滿洲八旗包衣參領下分轄各佐領……下又有‘管領’‘分管’‘管轄’各名目,其佐領或稱‘旗鼓佐領’,……蒙古、漢軍,俱無包衣佐領。”又注云:“旗鼓佐領下人,多系國初民人投充,如見在大糧莊頭、園夫之類。”而福格《聽雨叢談》謂包衣佐領原系兵弁家丁性質。曹家先世畢竟如何歸旗併成為何種家奴,尚待詳考。明朝的腐朽敗亡,太監們特別"與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鑑於此,所以在承襲明朝各種制度的同時,卻先將太監們管事的二十四衙門加以刪並,最後撤除,而改設內務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裡的包衣——代替了太監的各項執事。內務府於是就成了管理皇家的財產、收入、飲食、器用、玩好、各項日常生活瑣事、各種有關禮儀……的衙門(注:參看《文獻論叢》曹宗儒《總管內務府考略》:“世祖入關,……而掌宮內政令者,仍屬包衣昂邦。昂邦,又譯作總管,是其名為家之總管,而清帝已化家為國,官文書遂譯為內務府總管矣。”包衣昂邦或總管,實即管家頭兒的意思。昂邦或譯諳班。內務府並無下五旗人,也並無蒙古旗、漢軍旗的人。有漢族血統的包衣人,一概稱為漢姓人,因為他們還是屬於滿洲旗分之內。內務府包衣人是一種身份極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會的畸形產物,也是滿洲早期比較原始性階段的社會的遺蹟。內府包衣,在最高統治集團之內,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團之外,卻又是進行壓迫、剝削的害人者;一方面,他們的身份至微極賤,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別種人更容易地升官發財、假權作勢,他們的富貴榮華,實際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時並無遜色。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就是滿洲正黃旗包衣,乾隆帝的令皇貴妃、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就是抬旗入滿洲鑲黃旗的內務府正黃旗包衣。

  • 2 # 妙妙爺爺16

    滿洲族人的前身就是女真人的胞衣奴才,大金入關帶走所有女真,留下胞衣奴才守祖地。所謂胞衣奴才就是從宋抓掠來為奴的宋皇室及大批平民,大金被蒙元消滅殺掉絕大部分女真後,元宋又戰顧及不上金故地,所以這些胞衣奴才就成了主子,他們又抓民成為他們的胞衣奴才,最後發展成為滿洲族。

  • 3 # 鄧海春

    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奴”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

    包衣的起源

    隨著努爾哈齊統一女真各部戰爭的不斷擴大,屬眾越來越多,包衣也主要來源於戰俘。就民族成分來看,有本族人,也有漢、蒙古、北韓等族。如1629年(天聰三年)“初考試儒生”時,允許被俘人“皇上包衣下及八貝勒包衣下”的漢族儒生參加考試,考中者撥出錄用。不過總的來說,漢姓包衣“多系左近長白山遼金舊部”。

    包衣的職責

    除了與軍事有關的出征、擄掠等任務外,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在於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例如:

    耕種田地

    這主要由莊園、托克索中的包衣來完成。如《滿文老擋》記載的“命曬打收穫之谷。著納林、殷德依二大臣為主,率諸貝勒之莊丁家人八百名至距邊二十里處打穀”。所謂“僕伕力耕以養其主,不敢自私”一語道出了這些莊田中包衣人的勞作情形。這部分人主要來源於被俘獲的漢族、北韓族。他們屬於包衣中與主人比較疏遠、工作比較辛苦、地位比較低下的包衣阿哈。

    種植果園菜地

    例如《滿文老檔》記載的“園戶(園的包衣人)送瓜及櫻桃前來”。這條材料說明在努爾哈赤及王公貴族的莊園、托克索中,包衣人分工較細,各負其責。

    捕魚、採蜜

    例如《滿文老檔》記載的:“汗之包衣漁戶韓楚哈、顧納欽、羅多里、阿哈岱等四人因殺路旁漢人之驢、豬、山羊而食,並殺漢人,去其衣物,奪其馬匹,遂交法司鞫之.....”。“汗之包衣伊拉欽,曾因勤善舉為備禦。今出外採蜜,因行獵而不勤加採蜜,無所收穫,故革其備禦之職。”從這兩個例子的人名可以看出,這些包衣可能是滿洲(女真)人,從他們的行為來判斷,其身份是大汗的包衣,為大汗服務,所以與大汗的關係比較密切,在行動上也較一般的包衣人自由,因此才敢狐假虎威,不聽約束。

    養豬、繡匠

    這類包衣雖屬有一定專長的人,但他們的身份卻比較低。如天命七年(1622)正月,努爾哈赤將“於遼東所獲養豬之漢人及繡匠等有用之漢人,收入辛者庫牛錄(身份地位最低下的包衣牛錄的一種)新獲之五百丁中”。

    以上所述均屬一般包衣的生產範圍之內。至於日常生活,如御前庖人、近身使喚、閹人內侍等等,均離不開包衣。這些人身份雖然比較低,但因與主人接近的機會較多,所以一般也是主人比較信賴的家僕。

    包衣的另一個重要的職責是代主人經商,是主人的私家商人。

    崇德四年(1639)正月丁亥,戶部理事官崔應泰、馬光輝因“勒買官商”‘為家人而被議罪一事,說明官商本是包衣,才會遭被買賣之厄運。又有皇商,如崇德五年八月已未皇太極“命希福、朱馬喇、啟心郎布丹等率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往張家口交易”,希福此時為甲喇章京。在此後去歸化城的一次貿易中,希福因“搜皇上包衣人之所置貨物,而不搜眾人之貨”而被法司議死罪。這裡“皇上包衣人之所置貨物”即指皇商。崇德六年(1 641)多羅郡王阿達禮母福晉私遣包衣牛錄章京蘇默習、烏林達邁三等至明境貿易,被人告發。這些事實證明包衣是官商和皇商,同時也是各王公貝勒家從事交易事務的主要承擔者。

  • 4 # 季我努學社

    包衣,滿語讀作booi aha,“包衣”為滿語音譯,又稱包衣奴才,包衣人,包衣阿哈等等,意思是“家裡的”,所謂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生奴才的意思。

    曹寅畫像

    包衣政策應該是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的,在戰爭中俘獲的大量漢人、蒙古人、北韓人等等其他民族之人,甚至包括走投無路的滿族人。都被努爾哈赤罰為奴隸,也就是所謂的包衣。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過大,被俘獲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自然也成了包衣。於是,清朝統治者便開始仿照八旗制度對這些包衣進行管理。

    包衣是各旗旗主的私人家奴,在人身關係上是依附於主人的。在法律上,他們的隸屬,居住,生活,婚娶全無自由,而且他們的奴籍是子孫相續的,身份是世襲的,非得主人的特許不能脫離。所以就性質說,包衣就是私家的世僕。

    年羹堯

    在努爾哈赤時期,包衣的社會地位還是很低的,基本上真的就是奴才。皇太極時期略有改善,漢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等清軍入關之後,包衣的地位更是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上三旗的包衣。入關以後,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也就是上三旗,是皇帝本人的家奴。隸內務府的全是上三旗。上三旗的包衣在政治上忠誠度極高,皇帝很信任他們,他們的身份也就相對高一些。

    當時一般漢人家的女子是沒有資格參與選秀女的的,但清代明確規定上三旗包衣家的女子是有資格參與的,雖然被選中了也只是分配到宮中做雜役。上三旗的包衣可以和當時的滿族人一樣,讀書做官,很多甚至出任高官。此外,包衣犯法地方官是沒有權力治罪的,只能由他的主人懲罰。

    八旗兵軍旗式樣

    可以這麼說,上三旗的包衣雖然是奴才,但他們對一般人來說仍然是老爺。包衣之所謂奴僕,只是對他們主人而言,他們可能另有自己的官階,自己的財產,自己的奴僕。有些包衣較為得寵的話,地位會更加得到提升。我們所熟知的年羹堯、曹雪芹,都是包衣奴才。

    參考書目:

    1. 張偉著,《這也是清朝 九龍奪嫡》,海潮出版社,2015.03,第14頁

    2. 周小蕾著,《情念李煜 心繫納蘭》,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09,第160頁

    3. 鄭天挺著,《探微集》,中華書局,2009.09,第109頁

  • 5 # 滿樓書坊

    在清朝八旗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即所謂“包衣”。

    滿語中,“包衣”的意思為“奴僕”,這部分人主要由歷次戰爭中的俘虜及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換言之,如果上一代是“包衣”的話,通常情況下,他的後代也將一直是“包衣”身份。

    按清制,“包衣”不是八旗中的獨立組成部分而是屬於其主人所在的旗,如皇帝的“包衣”屬於“上三旗”(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歸內務府管理,主要擔任皇宮中的各種勤務,而其他王公貴族的“包衣”屬於“下五旗”。

    據《清史稿》的統計,“包衣”佐領共115人,即有115個牛錄。

    需要指出的是,“包衣”雖然名義難聽且其從事的都是瑣碎的後勤廝役工作,但他們在一些事務上往往起到重要的“中間人”作用。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人往往比普通旗人更容易獲得上升或發財致富的機會。

    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即正白旗“包衣”出身,但他卻是康熙皇帝的親信,長期掌管內務府下屬的“肥差”——江寧織造。

    而且,“包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當官,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當上了大學士、總督之類的高官,如康熙朝正白旗下的“包衣”李士楨,後官至廣東巡撫;

    再如同治朝的湖廣總督官文和光緒朝的兵部尚書立山,他們都出身於內務府下的“包衣”。

    不過有一點,無論這些人當上了多大的官,他們與原來的主人之間仍是主僕關係,而且要聽候主人的傳差。

    除“包衣”外,旗人社會中還有一類比較接近的邊緣群體,即“戶下人”。

    “戶下人”通常指八旗宗室或官員的家中奴婢、莊田的莊丁或差丁,他們不屬於旗籍而附屬於主人名下。

    “戶下人”雖然沒有像“包衣”那樣得到正式的規範,但在有些時候,他們往往會承擔和包衣一樣的職能,所以也容易被混淆。

  • 6 # 沉思的托克維爾

    一、被擄掠的漢族百姓,被迫成為奴才

    在很多人眼裡,漢人成為包衣奴才都是被迫的,不情願的,這句話在明清戰爭的初期基本正確,那時候的包衣奴才主要是滿清擄掠來的人口,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在1635年-1643年光是被俘獲的百姓就多達92萬。這些被擄掠來的漢族百姓被分發給滿洲貴族和戰士,充當僕役和隨從,這批人就成了第一批包衣奴才。這批包衣奴才在初期過的相當痛苦,但久而久之,主人對奴僕也有了感情,因此,這批最初的包衣奴才在清朝中期已經是鯉魚躍龍門,成為正兒八經的旗人了。比如曹雪芹他們家最初就是包衣奴才,但到了他這一輩,已經成為旗人很久,是有名的達官顯貴。

    (曹雪芹的家族最初就是包衣奴才出身,到了清中期已是達官顯貴)

    二、為了生存主動投充為奴

    在明清戰爭的初期,包衣奴才多是被俘獲的漢族百姓,但到了清朝入關後,情況卻大為改觀。入關後,清朝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階層,主動放開旗籍,招納包衣奴才。最初頒佈政策時,滿清貴族從未奢望能有人前來,但是實際情況卻讓人大跌眼鏡,前來主動投充為奴的漢族百姓絡繹不絕,數量之多逼得滿清貴族不得不停止原先的政策。

    那麼漢族百姓為何會主動投充為奴呢?這和明朝末年北方的饑荒與貧困不無關係。

    雖然只是伺候人的包衣奴才,但由於北方饑民遍地,長年食不果腹,所以一聽到有此政策,大批的漢族饑民便如潮水般湧入,爭相入籍,成為八旗統御下的奴才。《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記載:“漢人投充旗下,原令窮民藉以資生,又恐多投,以致冒檻,是以定有額數;乃睿王所收人數已足,又指伊子多爾博名下亦應投充,遂濫收至八百名之多。這段記載中記到,光是睿王手底下已經多收了800名包衣奴才,人數已經過度膨脹。

    如果說這些饑民為了吃飯主動投充為奴還情有可原,那麼另一批人的加入就是十惡不赦的賤骨頭了。

    三、為了獲得特權、魚肉鄉里而投充為奴

    如果說民為了吃飯主動投充為奴還情有可原,那麼另一批人的加入就是十惡不赦的賤骨頭了。

    有些投靠滿人的包衣奴才,雖然在主子面前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但是一到了外面,便藉著旗人的身份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記到:“近聞漢人不貧富,相率充,甚至投充滿洲之後,橫行鄉里,抗拒官府,大非亦恤,窮民初意。自今以後,投充一 事,著永行停止”這段話的意思是很多入旗籍的漢族奴才平日為禍鄉里,魚肉普通百姓,甚至抗拒官府,公然違法亂紀,因此漢人投旗一事,從此徹底禁止。可見,一些漢人包衣奴才行為之惡劣,連滿清貴族都看不下去了。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包衣奴才是附屬於滿洲八旗制度的特殊群體,實際上就是一種奴隸制度。包衣奴才的一切全歸所屬的八旗貴族所有,從事家務和生產勞動,一代為奴就子孫後代全是包衣奴才。

    滿族入關後大清一統江山,包衣奴才也出現了分化,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上三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內務府是專門負責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的,實權極大,內務府的人員家家肥的流油。再加上平時總能接觸到皇帝、皇子、皇孫等人,因此反而比別人更容易受到賞識、升官發財。

    縱觀清朝很多重要人物都是包衣奴才出身,比如江寧織造曹寅、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英和等人。清朝後宮中包衣出身的就更多了,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嘉慶帝生母魏佳氏都是正黃旗包衣出身。

  • 8 # 史論縱橫

    所謂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為八旗貴族所有,從事家務和生產勞動。

    清朝的包衣,主要以滿人為主,其餘有漢人、有北韓人。對於當時的八旗子弟來說,更青睞於選擇自己本族的包衣奴才,溝通比較方便,生活習性相近。

    包衣主要是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隸,或者窮困欠債,將妻兒典賣為奴;還有一些是早期女真各部落之間征伐,掠取對方部落人口為奴,之後出現了掠奪漢人、北韓人為奴。再者就是家生子,包衣講究一代為奴,代代為奴,所以包衣的孩子生下來就屬於主人家,婚喪嫁娶都要聽從主人安排。

    跟著不同的主子,包衣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跟對了主子,包衣也是很牛的。滿洲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乃是皇帝嫡系,這三旗的包衣隸屬於內務府,專門為皇室成員服務,被稱作“內務府包衣”。

    清代皇族擁有大範圍的領地和田產,這些地產皆由內務府分配,組成農莊,內務府包衣平時在皇莊內從事耕種、警衛、運輸、釀造等雜務,每月按清朝頂額從莊園收成內分取糧餉,類似於皇家專屬的佃農。除此之外,包衣們還從事出行扈從,採辦物品,織造絲織品,修繕宮殿園林,拱衛皇城,傳遞皇家信件公文,進貢獵鷹、獵犬、馬匹等等幾乎含蓋了清代皇家生活的各方面的工作。

    他們實際是一個龐大的服務團體,在身份上是清皇室的僕人,但在政治地位上他們卻遠遠高於漢族或其他民族官宦富家中的普通僕人,一些"內務府包衣"因工作業績會從普通旗人逐格升遷,成為清代統治階層內有權勢的人物。像曹雪芹祖上就是包衣出身後來顯貴的。

    至於下五旗包衣主要服侍親王貝勒,稱為隨旗包衣。清朝入關後有大量漢人戰俘被編入隨旗包衣,下五旗的主子生活水平不高,所以下五旗的包衣待遇比不了上三旗,幾乎沒什麼升遷的機會。

    上三旗的女子可以與八旗女子一同參加秀女選舉,但是地位略低。八旗女子三年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嬪妃之選。而上三旗秀女,一年一次,由內務府主持,雖說有些能封嬪,但大多數都是成為宮女了。

    比如說,《還珠格格》中令妃娘娘的原型,嘉慶皇帝生母魏佳氏,深得乾隆喜愛,代理皇后統領後宮十餘年,卻始終沒有被立後,死後僅以皇貴妃禮葬之,嘉慶登基後才被追封為孝純儀皇后。其原因就是魏佳氏本是漢人包衣出身,身份卑微,能做到皇貴妃已經是盛寵極限了。

  • 9 # 歷史寶藏

    清史研究泰斗孟森在《八旗制度考實》中對包衣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考包衣(booi)之名,“包”(boo)者,滿洲語“家”也;“衣”(i)者,虛字,猶漢文“之”字。

    這個解釋我覺得是比較可信的。包衣最原始的意義就是家僕的含義。

    不過女真及後來的滿清社會的家僕與漢人一般認為的家僕意義可謂大相徑庭。主奴關係是其社會關係的中的一個非常普遍而突出的特徵。

    據《滿洲實錄》記載:

    萬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爾哈齊率軍徵哲陳部,因族人懼戰,努爾哈齊只率領弟穆爾哈齊與家人延布祿、武凌嘎,四人衝入敵陣,最終以4人戰勝八百人,成了一個關於努爾哈齊用兵的傳奇。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海西四部糾兵劫掠滿洲屬地,努爾哈齊率兵反擊,作戰中,哈達貝勒蒙格布祿所騎之馬突然撲地,危急關頭,其包衣泰穆布祿將自己的馬讓給主人騎,使其脫離危險。

    由此可知,女真社會的中的主僕關係,是相當親密的,僕對主的忠誠是其重要特徵,與之相對應,主人對僕也是恩遇有加,打勝仗之後,對僕人的賞賜也比較豐厚。太祖起兵時追隨的人很多就是包衣,之後這些人多成為勳戚。

    這種家族型別的家僕在八旗制度誕生後,逐漸演化為八旗下的奴僕,再隨著滿族入關,成為大清的統治集團,包衣(booi)的具體分類與內涵也變得複雜起來。因為跟隨著級別不同的主人,包衣也可以有自己的官階,包衣之下又有包衣,主人之上又有主人。

    最為之名的便是清代的內務府包衣,這一群體是皇家的家僕,因此權利甚大,掌管著皇室的財產收支,日常生活起居等。

    包衣(booi)與包衣人(booi niyalma)、包衣阿哈(booi aha)、以及辛者庫(sinjeku)這些詞都是從滿語音譯而來,其具體含義也是不同的,這些詞彙所代表的群體,以及其相關的群體特徵與身份含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是要具體辨析的。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包衣奴才即家生奴才,在滿族社會中,包衣奴才是最底層,也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包衣奴才是私家世僕,一代為奴便世代為奴,沒有居住、生活、婚娶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勞動,擁有的一切都歸所屬的八旗貴族所有。包衣奴才中不僅有滿人,還有漢人,主要來源於戰俘、罪犯、負債破產者和家生子(包衣所生的子女)等。

    鄭天挺《清代包衣制度與宦官》(《情史探微》1943年)一文中指出:早在八旗制度制度之前,包衣制度就以出現,且清初無論皇帝、旗主還是勳戚功臣之家的私僕均稱為包衣。滿族入關後,包衣奴才也隨著八旗制度出現分化,因主人的爵秩、地位不同,包衣間也存在等級差別。隸屬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為皇帝包衣;隸屬下五旗的包衣服侍王公貴族,為王公包;此外還有勳戚功臣家和其他私家的包衣。包衣奴才雖然是被剝削壓迫的物件,但常因服侍在皇室貴族左右而多了表現機會,一旦受到重用常常富貴顯赫,享受到比一般官卿更大的權力,也可能擁有自己的官階、財產、奴僕,並且常擔任一些重要職位。比如地位較高的內務府包衣,掌管著皇家的財產、收入、飲食、器用、玩好、起居等各項事務,但實權極大,也更容易受到賞識、取得信任。清朝幾個重要的稅差如鹽課和關稅都為內務府包衣所執掌,乾隆皇帝即言:“各省鹽政、織造、關差,皆系內府世僕”。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母親是康熙帝的乳母,曹寅名義上與皇帝是主僕關係,實際上更像一起長大的兄弟,如家人一般,康熙在世時,曹寅久任兩淮鹽政、江寧織造,在康熙的六次南巡中,接駕四次。雍正時期的大將年羹堯也是透過包衣奴才的身份獲得皇帝的信任,雖然在外朝為官,做到了封疆大吏、位極人臣,但在主子面前也要以奴才自居。

  • 11 # 小小看歷史

    他們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從一個“奴”字就可以看出來,奴是指奴才,下人的意思。包衣原是滿語裡面的話,是包衣阿哈的簡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家的奴隸”,是當時滿族貴族所佔有的奴隸,逼迫這些人做各種各樣的家務和很多繁重的事情。那麼主要的來源是戰爭的俘虜。

    但是奴隸也是與有翻身的一天的,在清朝建立統治之後,包衣因為有戰功而讓自己的地位不在那麼低賤,雖然對其的主子還是以奴才的身份,但是扮演的角色倒是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在清朝時沒有宦官亂政的亂象,因為那時候的皇帝喜歡用包衣奴才來管理內務,那樣就不需要太監了。

    清代的時候有個很重要的制度,就是這個內務府,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獨特的管理機構,內務府主要的人員是皇帝直轄的上三包衣,也就是說相當於皇帝的家僕一樣,原本這是太監乾的活,但是不要太監了,所以才會沒有太監亂政的現象。

    但是有人就說了,僅僅只是皇帝的家僕又能怎樣,其實不然,他們還扮演者更加重要的角色,比如清代的幾個重要的稅差都是內務府包衣的搞定。乾隆皇帝曾經說:“各省鹽政,織造,關差,皆系內府世僕”,清代的時候鹽和關稅是很多的,但是這些東西居然要經手包衣,可想而知地位的高大,角色的重要。

    內務府的包衣其中就數曹寅最出名了,他是曹雪芹的祖父。

  • 12 # 青史回聲

    包衣奴才,顧名思義,就是家生奴才,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其實說白了,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

    那這些包衣奴才的來源從哪裡來呢?戰爭年代主要來自於戰俘,而和平年代主要來自於罪犯、破產者、欠貸戶,還有包衣們所生下的子女。這些人一旦和八旗封建主確定包衣制度,則一生都毫無人身自由,即使日後因戰功而發達顯貴,但對其主子還是保留著奴才身份,就像一個印記一樣,永遠無法抹去。

    說實話,這種制度就是典型的封建殘餘,雖然包衣奴才的地位大多數是在漢人百姓之上,但在那些八旗貴族眼裡,就是一個奴隸、奴才。包衣雖然可以做官,可以獨立做些事,但他的身份永遠沒法改變,除非改朝換代。包衣的地位有高有低,其中在皇帝底下的,地位最高。

    其中有名有姓的,如李衛、年羹堯、和珅等人,他們雖然位高權重,在外人眼裡,地位很高,但在皇帝眼裡,就是個愛新覺羅氏皇家家奴,所以這種主僕身份是固定的,即使包衣奴才再有地位、再有錢,對封建主來說,就是家奴。除非封建主同意剝離主僕關係,否則世世代代、包括子孫,都淪為包衣奴。

  • 13 # 魏青衣

    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種家奴,相比於一般的憲官,他們距離清廷更為親近一些。

    其實包衣奴才是清朝為了避免,像明朝那樣,被憲官(魏忠賢、王振、劉瑾等人)亂政,而製造出來的產物,但是包衣奴才並不等同於太監。

    在清朝之前,皇宮的一切(除了治安)事物都是由太監來打理,大到干涉朝政,小到妃子的衣食住行。

    為了將太監們的權力分化,清朝將養心殿、太和殿等除了後宮之外的太監,幾乎全部換成了包衣奴才,由他們來負責皇宮的內務。

    包衣奴才跟太監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沒有閹割,當然他們也進不了後宮。

    包衣奴才,只採用滿族人,滿族分為八旗,其中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的包衣奴才,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

    下五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的包衣,則負責服侍王侯將相等滿族貴族。

    包衣奴才是世代為奴,和奴隸時代一樣,只要一人為奴,終身為奴,並且子孫後代還是為奴。這種身份也就意味著,不管這些包衣有多努力,當上再大的官,仍然會打上奴才的烙印。

    可能他混好了,可以保佑兒子、孫子一輩,但是等他死了,子孫沒有能力當官的話,仍然會去當奴才。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便是包衣奴才,因為他的祖父曹寅,是曾經皇室的家奴,雍正時代的著名將領年羹堯,也是包衣奴才。

    其實這樣看起來,只要包衣混的好,也還是有出頭之日的,他們並不算是社會的最底層。

    包衣奴才雖為家奴,但也可為官。俗話說,在皇帝身邊辦事,雖然伴君如伴虎,但是隻要你不犯錯誤,再通曉事故,升官發財比外官要快的多。

    在最高統治的集團中,他們是奴才(但是滿朝文武,哪個又不是朝廷的奴才呢?),但是在集團外,又是呼風喚雨的存在,是被各種官員競相巴結的存在。

    這其實也是封建王朝下的一種畸形的存在,也是那些普通滿族人的悲哀之處,一方面,他們(正三旗)想要把兒女送到清廷當奴才,因為這可能是發財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擔心以後世代為奴,永遠活在最底層。

    其實不管相對於哪個封建王朝,我們都要比古代生活和地位優越的多!

  • 14 # 貓眼觀史

    先說說我對包衣奴才的看法,很多人都認為包衣奴才的地位低下,其實不然,清朝時期,就是苦了漢人。因為包衣奴在清朝真的不要太瀟灑,簡直就是神仙一樣的存在!當然除了在他們的主子面前。連魯迅都說那個時候連想做奴才都做不了!

    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什麼樣的存在?

    他們不用種田、不用做工,天天宅在家裡也有清朝政府給他們工資,清朝政府規定漢人要無償、免費的給他們蓋房子,換句話說包衣奴才他們吃穿住行都是需要漢人去搞定的,我沒有誇大說法,也沒有製造輿論。清朝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用漢人的骨頭和血來創造他們的美好生活,好在孫中山進行革命,封建社會才得以滅亡,說句難聽的現如今的包衣奴才們有的都整天想著清朝的生活,所以他們整天詆譭孫中山。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包衣奴才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清朝就不會出現宦官專權,歷朝歷代幾乎都有權傾朝野的宦官,那是因為清朝的內廷政治事務從來就不讓太監管,然而管這些事的都是皇帝麾下由清八旗裡上三旗的包衣組成的內務府。包衣是什麼?用我們經常看到的影視劇裡說就是家奴,不老是聽見什麼“奴才不敢,奴才知道了”,包衣奴才在主子面前無論說什麼都要自稱奴才。”看了前面的人如果有滿清後裔的也別噴我,因為包衣奴才不一定全是滿族人,這裡也有很多趨炎附勢的漢人,性質跟太監是一樣的,但歷史上太監專權的災禍實在太多,讓進了關的滿人害怕,所以他們覺得還是原來自己使喚慣的奴才好點,為什麼也有漢人,有這個職業當然就有人去做,包衣奴也有戰俘、罪犯演變的,包衣出身的人地位卑賤,沒受過什麼教育,但是千萬別以為他們的日子不好過,他們一旦進了內務府,就格外有錢,和現在的暴發戶一樣,讓外人看著眼熱。和珅都自稱奴才,你覺得他過得不好嗎?

    好在現在民族平等,大家和睦相處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目前有多少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