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走的豬豬
-
2 # 文粹讀書
“樂不思蜀”的故事是什麼?
三國時期蜀國劉備死後,其子劉禪(小名阿斗)即位。諸葛亮死後四十年,蜀國被魏國滅亡。劉禪投降了司馬昭。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但有記載的第一次使用這個成語來自清·王韜《淞隱漫錄》:“如果沒於洪濤;獲此妙境;真覺此間樂不思蜀矣。”
“樂不思蜀”的道理是什麼?此後“樂不思蜀”便成為一個有典故的成語,用來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快樂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也用來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故事的原文來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文粹齋小編對“樂不思蜀”和後主劉禪的一點個人想法1.可劉禪真的一點也不思念蜀國嗎?劉禪在“樂不思蜀”的偽裝之下,每當夜靜無人之際,恐怕不止一次地對著西南方向感泣!……劉禪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將“大音無聲”這一境界演繹到極至的同時,也使他最終避開了殺身之禍。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2.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他被俘後的傻態,只是他身處險境採取的明哲保身的韜晦之汁而已。如果劉禪不“樂不思蜀”那麼他以後連思蜀的機會恐怕都沒有了,他的確是智慧超群啊!
3.劉禪(207-271),字公嗣,蜀漢後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劉備病逝,劉禪繼位成為新皇帝。年輕的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蜀漢政事全歸諸葛亮所有。其後,諸葛亮北伐,劉禪本不贊成北伐,但也攔不住諸葛亮。二三四年,諸葛亮病逝,劉禪親自素服將諸葛亮靈柩迎回。在處理魏延和楊儀的問題上,劉禪明顯站在了魏延一邊。他見魏延被楊儀派人殺害,就立即將楊儀貶為庶人,並改任蔣琬為大將軍。其後蔣琬、費禕二人先後執政,兩人死後姜維執政,開始再度北伐。劉禪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著蜀漢一步步走向滅亡。二六三年,鄧艾四年圍住成都城,劉禪開城門投降鄧艾,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
4.歷史上的劉禪並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為在蜀漢他很少下過真正屬於自己的聖旨。但後人已將劉禪逐步醜化成一無所事的人了。其實只要認真想一想就會明白,三國時期作皇帝時間最長的就是劉禪,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極點,怎麼會坐那麼時間的皇位?
總結一句:劉禪“樂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韜光養晦之汁!
-
3 # 科教撰稿人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樂不思蜀的故事,希望可以幫到您哦!
【釋義】樂:快樂;蜀:古代蜀國,今四川一帶。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就不再想回到原有的環境了。
【例句】爺爺把小華接到鄉下過暑假,小華玩得樂不思蜀了。
【近義;反義】流連忘返 樂而忘返;飲水思源 葉落歸根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時期,蜀國的昭烈帝劉備死後,他的兒劉禪即位,是為後主。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死後,蜀國也就滅亡了。
劉禪為了活命,投降了晉文帝(司馬昭)。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酒席宴前,司馬昭有意安排了一些蜀國的音樂和歌舞。跟隨劉禪來參加宴會的人,見到蜀國的歌舞,想到自己和故國,心裡都產生了亡國之後的感傷。可是劉禪卻麻木不仁,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嬉笑自如,就像在自己的宮裡一樣,巴蜀故國的音樂,絲毫沒有激起他思念故土的情感。
等演完蜀國的音樂之後,司馬昭問劉禪:“你看這些節目如何?”劉禪說:“很好,很好看。”司馬昭又問他:“你看了之後,是不是懷念你的故國?”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對賈充說:“人的情感,竟到這種麻木不仁的程度。”
司馬昭看到劉禪確是傻里傻氣的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殺害他。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原文: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人生大道理
小朋友們,成語“樂不思蜀”就是這樣來的。
劉禪作為一國之主,被俘虜後居然在魏國生活得無憂無慮額,甚至連假裝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讓人生氣,讓人嘆息啊!
我們一定不能效仿劉禪,一定不能做貪圖享樂,不思上進的人,不然我們的人生就會毀在自己的手上。
另外,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應該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懈地努力地向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
-
4 # 胡楊傳說
樂不思蜀的故事在很多人看來是後主劉禪不思進取,胸無大志,得過且過,忘記了家仇國恨的例子。其實在今天看來,後主劉禪固然有點傻,但在當時卻是儲存自己最好的方法。想當年,他父親劉備何其英雄,又有諸葛亮關羽趙雲一干人相助,也不過是三分天下,諸葛亮雄才大略,六出祁山,想統一中原,終究是鬱鬱而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你叫劉禪怎麼能守住祖宗基業,被俘後,如果是每天痛哭流涕,他能存活嗎?說不定人家大智若愚,知其不可而不為,這才是處世的大智慧!
-
5 # 花音谷
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后,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著,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裡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這裡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後來,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的很開心,都忘記要回家!
-
6 # 和風吹
蜀國滅亡後,後主劉禪投降了司馬昭。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劉禪看得津津有味,司馬昭問劉禪感受如何,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由此,可見劉禪昏庸無能、麻木不仁到了何種程度,令後世譏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歷史典故,反映了老百姓對個人享樂主義的痛恨,在當前反“四風”活動中,值得各地官員深思。
-
7 # 取名時請耐心測試
“此間樂,不思蜀”。劉禪保命之語。司馬昭就是要他這句話來打消蜀國軍民反抗的心思,國主都沒認命了,你們就消停了吧!我覺得劉禪沒錯,如果他說想,那就是本人一死了之,但是蜀國不缺忠臣義士必然後患不斷,來個魚死網破誰都不好。既然敗了就要認,死纏爛打說好是堅貞不屈,說難聽就是損人不利己,別人都說劉禪傻,這事兒做的比自詡聰明的漂亮一千倍
-
8 # 韓江冠
”樂不思蜀”這句成語的原話是”此間樂,不思蜀”!說的是後主劉禪在回答司馬昭的問話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我在這裡過的很快樂,不想我的蜀國了!
後來,有學者針對這句話作了不同版本的解讀:有的說,劉禪昏庸,只知享樂,不思復仇!而有的則說這是劉禪的智慧所在,因為,這樣可以麻痺晉王,讓他們放鬆警惕,從而掩蓋劉禪的復國心願!劉禪這是大智若愚!
-
9 # 田原鄉野
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劉褝荒淫無道,廢賢失政,寵信奸臣黃皓,作為亡國之君,被司與昭封為安樂公,不以為恥,反在洛陽花天酒地,樂不思蜀。連司馬昭都說劉褝:“人之無情,乃至於此,孔明在,也不能輔之久,何況姜維乎”。樂不恩蜀沒什麼故事,就是指劉禪昏庸無德,貪圖個人享受,胸無大志。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華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裡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