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句話品歷史
-
2 # 談史說魯
歷史上的范蠡神秘完美,不僅擁有大智慧,而且無所不能,從政經商樣樣都是好手,於是乎後代直接把他歸到了神仙的行列。
范蠡未出仕前為楚國狂人,後輔助越王勾踐成功復仇。滅吳後,范蠡急流勇退,成為地方富豪,其傳奇經歷讓東漢人賦予其神仙身份。唐宋時期范蠡神仙身份受到質疑,元代才得到廣泛認可,近代民間又將范蠡奉為財神。
關於范蠡事蹟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國語·越語》,《越語》詳細記載了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史實,其中主要記述了范蠡如何謀劃勾踐的滅吳大計。透過給勾踐的建議,范蠡的個人才華和政治遠見被展現出來。《國語·越語》記載了范蠡一生中的兩件大事:一是輔佐勾踐滅吳;二是滅吳後辭官歸隱。
東漢時期,范蠡的傳奇經歷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人們對范蠡形象的認識有了突破,這時的范蠡不僅是一個輔助越王勾踐成功復仇的謀士,也不僅是成功的富商,還是一名仙人。如此成功完美的身份變化,也許只有神仙才能做到,於是就將范蠡想象成神仙。不過兩晉唐宋時期,在長達近千年的時間裡,范蠡的仙人身份受到質疑,重回現實中的歷史人物行列;元代以後是范蠡重回神仙行列,在道教神仙譜系中佔有一席之地。
-
3 # 綠楊隨風
范蠡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他幾乎能滿足男性所有的人生幻想。在政治上,他興一國滅一國。興越滅吳,青史留名;在經濟上,他有自己清晰的經商哲學,身體力行,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同時,按照唐朝陸廣微著地方誌《吳地記》記載的傳說及唐朝、宋朝眾多文章和詩篇,范蠡在愛情上不含糊,重情講義。滅除吳國以後,他帶上西施,泛舟而去。 上述這些事都已經變成了傳奇,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瞭解,但還有一件事大家可能不太瞭解,那就是,在學術思想上,范蠡是道家黃老學派的重要奠基人,是為黃老道家開宗立派的人物。 范蠡在官、商、學、情這四個字上,都有瀟灑浪漫傳奇。范蠡的三個方面的故事,第一是興越滅吳,第二是成為道商首富,第三是黃老道家的重要奠基人。 范蠡入越的時代背景 范蠡生活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536年到公元前448年,和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比孔子大約年輕15歲。據《越絕書》記載,他是楚國宛地三戶人。宛地在現在的河南南陽。宛地是南北相通的交融之地,歷史上名人很多,有范蠡,還有漢光武帝劉秀、諸葛亮等人。 范蠡時代的春秋局勢圖 范蠡所處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主要是晉楚爭霸,中原各國分別或是跟晉國結盟,或是跟楚國結盟,形成南北對抗制衡的、類似太極圖的秩序。 好。我們先看范蠡和文種等人興越滅吳的故事。先看一下歷史背景。范蠡所處的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主要是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相互爭霸。中原各國分別或是跟晉國結盟,或是跟楚國結盟。這樣就形成了南北對抗、南北相互制衡的均勢秩序,這是一種類似太極圖的秩序。 北方的晉國為了制約南方的楚國,積極地扶持吳國來對抗楚國。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入了楚國首都,楚昭王出逃。《孫子兵法》的孫子就是那個時期吳國的軍師。伍子胥還掘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後來是秦國出兵救楚,吳國才退回,楚國才得以復國。吳楚就此結下深仇。這時范蠡是30歲左右。 伍子胥鞭屍楚平王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楚國為了對付吳國,就扶持吳國的宿敵越國來對付吳國。文種和范蠡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去越國的,他們去越國輔佐越王勾踐來對付吳國。 文種本來是宛城的縣令,范蠡是這個地方的讀書人。范蠡的老師叫計然,計然當過楚平王的老師,而范蠡是計然的學生,文種是楚平王的手下。 公元前506年吳軍進入楚國首都,鞭屍楚平王。可以想見,這對計然、范蠡、文種來說,都是奇恥大辱。春秋時期的華人是非常講尊嚴和榮譽的。楚平王被鞭屍,計然、范蠡、文種他們會怎麼行動?行動就是計然、范蠡、文種三個人都到了越國,幫助越王勾踐消滅吳國。 信仰“上帝”的范蠡 公元前496年,范蠡和文種到越國不久,還沒有完全取得越王勾踐的信任。這時,越王勾踐得知吳王夫差在積極備戰,他決定先發制人進攻吳國。范蠡知道越國的實力是不夠的,他反對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時候就貿然挑戰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記載,范蠡是這麼勸勾踐的:“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戰爭違背上帝之德,是最次等的手法。“末”這裡是指徵戰。“上帝禁之,行者不利”,上帝是禁止的,你要去行動,不利。 多數人關注范蠡的陰謀,很少有人關注范蠡的信仰。從范蠡的表達看,他是信仰上帝的。他認為上帝是關愛生命的,戰爭是為了保護生命。不能好戰殺戮,不能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輕易把國民推入戰火。 但這次范蠡沒勸住勾踐,結果越國被吳國給打敗了。越王勾踐就只好聽從范蠡的建議,向吳王夫差投降。范蠡陪著勾踐去吳國當人質,伺候吳王夫差。吳王夫差特別喜歡范蠡,他希望范蠡加盟吳國。范蠡只要答應,他馬上就會在吳國享受高官厚祿。但是范蠡婉拒了吳王的盛情,結果就被關入了石牢。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這麼記載的,吳王夫差說:“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你既然不改變你的志向,那我就得把你關回到石牢去。范蠡說:“臣請如命。” 范蠡就說好啊,遵命,他情願被關到石牢裡面去。很顯然,范蠡圖的不是高官厚祿。勾踐和范蠡最終取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得以返回越國。這樣,勾踐和范蠡他們就開始準備復仇。 輕徭薄賦,朝廷十年不收稅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勾踐決心復仇。春秋時期復仇是一種榮譽,不復仇是很羞恥的事。但是怎麼去復仇?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首先就得強化越國的實力。怎麼強化越國的實力?范蠡認為首先得強化經濟實力,這是國家政治軍事的物質基礎。為了興越滅吳,搞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才能夠強化越國的經濟力量呢?范蠡的老師計然,還有他的朋友文種,他們幾個人思路特別清楚:他們認為要強化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就得“不亂民功,農末俱利”。所謂“不亂民功”,就是朝廷不要去幹擾百姓做自己的事。“農末俱利”裡面的“末”,指的是下游工商業產品。農業和工商業,都得有利潤,有錢可賺。要強化國家經濟力量,辦法其實很簡單,朝廷不要干擾百姓做生意,同時創造條件讓農業、工商業、做生意的,都有錢賺,這樣大家才有積極性。“不亂民功,農末俱利”與後來的重農抑商完全不一樣。 “不亂民功”好理解。就是少干預,自由經濟。“農末俱利”怎麼能做到?怎麼能夠讓農商都有盈利,人人都有錢賺呢?范蠡的辦法很簡單。朝廷少干預經濟,少收稅,少拿財富,民眾就有錢賺了。但是不收稅或者說少收稅,勾踐的朝廷做得到嗎?勾踐的朝廷做到了。據《國語·越語》記載,越國“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十年沒有收稅,老百姓家裡都存有足夠吃三年的糧食。 開放農商,十年朝廷不收稅,輕徭薄賦到極點。不收稅,勾踐本人吃什麼?《國語》記載得很清楚,勾踐本人“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不是自己親自種出來的糧食他就不吃,不是他夫人親自織的衣服他就不穿。 十年朝廷不收稅,勾踐是這麼做的,范蠡、文種他們怎麼過日子?我估計他們是在從事朝廷的買賣,當時叫平糴(tiao)。“糴”就是賣米的意思。平糶政策就是在糧食豐收的時候,朝廷收購糧食作為國家儲備糧,到糧食欠收的時候,朝廷出售國家儲備糧來平抑糧價,維持糧價的穩定。 都知道經濟發展是立國的基礎,但是確實有不少執政者不明白,要想發展經濟,得讓農工商從業者有錢賺,這樣,他們才能夠擴大生產。要讓農工商生意人都有錢賺,朝廷就得少干預、低稅收。朝廷少收的錢就是工商業者的利潤,要讓利於民。范蠡考慮問題非常簡潔,抓的都是要點。 越國遵循市場經濟,十年無稅收,十年政府不干預。我們可以想象,越國的經濟是何等繁榮。《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修之十年,國富。厚賄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越國不收稅十年,國家非常富裕。就有足夠的財富來獎勵戰士們,戰士們面對敵人的箭和石頭,“如渴得飲”,就像乾渴之人遇到了水。 經濟發展,就有了巨大的財富。有了巨大的財富,就可以厚賞戰士。有了賞賜, 戰士被激勵,則無往不勝。范蠡這些人想問題好實在。 《左傳·哀公元年》記載:“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生”指人口增加,生產擴充套件,力量積聚,這就是“十年生聚”。“教訓”是指教育和訓練民眾,這以後的十年是教育和訓練民眾。你看,他們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發展經濟,訓練民眾。常說“君子復仇十年不晚”,他們為了復仇,用了二十多年來做準備。這可真有耐心!春秋時候的中國是封建制度,貴族文化興盛,有血性,有榮譽感。 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沒有對外戰爭,集中力量準備復仇、積累國力。與此同時,吳國卻不斷地對齊國等國用兵,國力消耗甚大。所以,二十年後,越國的綜合國力已經遠遠超過吳國,越國就有了充分的條件滅除吳國。滅吳之後的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道商首富,科學理性經商 好。講了范蠡協助越國,透過藏富於民,透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來強國,最後滅除吳國的故事,我們再來看一下范蠡道商首富的故事。 春秋時期中國有兩個有名的商人,一是范蠡,我們叫他道商,因為他的老師計然是老子的學生,范蠡的整個思想系統是屬於道家的。還有一個就是子貢,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儒商,子貢的特點是利用經濟實力,交通王侯協調外交。史書記載范蠡講商道有很多內容,子貢沒有講商道的內容。但他們兩個都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商人。范蠡更富有一些,名聲比子貢更大一些。 《史記·貨殖列傳》載,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
4 # 黃坑鴻
成功不是偶然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祖”。
滅吳之後,勾踐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給勾踐上書說:我聽說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大王受辱於會稽,我之所以沒死,只是為了今日。現在是我該為會稽之辱死的時候了。勾踐對他說:我剛要把越國分一部分給你來酬答你的功勞,你如果不服從,我就殺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時候了,他喟然嘆息說:我從計然那裡學到的本領,已經讓越國富強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於是在一個深夜,范蠡攜帶金銀細軟、帶領家屬和手下,駕一葉扁舟泛於江湖,開始了經商致富之路。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風雨同舟的同僚文種曾有知遇之恩,遂投書一封,勸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富貴,你為何還不離去?”文種看到書信後,便稱病不上朝。後來有人誣告文種要造反,勾踐便賜劍一把,令其引頸自殺。勾踐賜死的命令也堪稱經典,他給文種下令說:當年你獻給我七條計策,我只用了三條便滅掉了強吳,還有四條在你那裡,你到地下我先王那裡去試試那四條吧。文種便自殺了。
范蠡在齊,改姓換名,親自率領兒子們耕作於海邊,齊心合力,同治產業。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千萬錢。齊華人聽說范蠡的賢明,要請他作齊相。范蠡卻喟然嘆道:”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這都是布衣百姓能達到的極致了;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把家財都分給親友鄉鄰,只帶著最值錢的珠寶,從小道離開了齊國,來到了陶,變易姓名為陶朱公。由於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來貿易非常發達,范蠡便做起了買賣,沒有幾年,又置下了千金的產業。天下人都稱讚陶朱公是最會作買賣的人。
回覆列表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自號“陶朱公”,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被後人尊稱為“商聖”、“文財神”。
陶朱公范蠡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無論是為官,還是經商,都做的非常成功,也給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案例。下面我們從三個角度梳理一下范蠡的一生。
輔佐越王終成霸業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隱居經商終成鉅富
范蠡認為如果他此時比離開,那將是一場致命的災難,於是他辭職離開了。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宋國陶邑(今菏澤定陶區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
泛舟太湖終成眷侶
民間傳說,正在越王勾踐大擺慶功宴的時候,范蠡帶著西施泛舟太湖之上,欣賞湖光山色美景。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裡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從此過起了神仙眷侶的生活。此後文種被殺,沒有逃過兔死狗烹的結局。再看范蠡,美人在側,恍如神仙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