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來揭示

    秦國的強大,原因有四點:

    1、政治優勢.秦國由於在烽火戲諸侯中,傻傻的仍然派兵救援周國,得到了周朝的信任,被授予了討伐西戎的權利.而秦國就真的認認真真的幹起了這件不靠譜的事情.經過多年努力,秦國最終打敗了西戎.這兩件事,使得秦國當時的政治形象極佳.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春秋時期,諸侯國的軍隊數量是受到限制的,最多隻能有三軍.能突破這一限制的國家,就可能稱霸.

    春秋四大國齊、楚、秦、晉,楚國不受周朝限制,可以隨意徵兵,是最強的.齊國的祖先姜子牙曾經被周武王和周公旦授予了討伐諸侯的權利,齊國藉此突破了軍隊限制.而秦國則利用討伐西戎事件,也突破了軍隊限制.晉國偷換概念,在三軍以下,又設三軍,是第一個突破軍隊限制的國家.如果沒有在春秋時期突破軍事限制,那麼秦國不可能有後來的強大.

    2、地理優勢.秦國地處西方,在平定西戎,特別是平定巴蜀以後,秦國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放心的和六國周旋,這無疑使得秦國有了更多的優勢.

    3、重視人才.由於秦國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蠻夷國家,所以對人才頗為重視,也樂於用“外國”的人才.首先重用人才的是秦穆公,最著名的就是五羊大夫百里奚和他的好朋友蹇叔.再後來就是商鞅,還有范雎、張儀、李斯等人,都是六國的人才.秦能統一,基本上也就是靠了這麼幾個人.

    4、大國衰落.春秋四大國,在春秋末期,三個都受到了打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還有就是伍員伐楚.要不是秦國派出救兵,以及越國搗亂,吳國也許能滅掉楚國.但是吳越的崛起,使得楚國實力大受影響,戰國初期,連三晉都打不過.等到國力有所恢復,已經到了戰國末期.所以,有人說“秦滅六國,楚最無辜.”實際上,秦國在統一戰爭中,還滅掉了東周和西周,一共是八個國家.後來,陳勝和項羽都打著楚國的旗號,最終滅掉了秦朝,雖然秦王子嬰是投降的劉邦,但是項羽和陳勝的大功是實實在在的.

    而三晉雖然有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強大,以及趙國在胡服騎射以後的強勢,但都無法和實力強大的秦國相抗衡.反觀春秋時期,即便是秦穆公的強勢,晉國也能作為前沿陣地,擋住秦國東進的步伐.

    齊國在田氏代齊以後,又經歷了一場災難,就是蘇秦合縱,樂毅弱燕破強齊.雖然齊國靠著田單的火牛陣和燕國內亂復國,但這次也使得齊國最終沒有了統一的實力.

    在三大國消亡以後,秦國成為戰國唯一一個可能統一的國家,秦國也很好的完成了歷史的使命.

  • 2 # 三隻腳的大烏鴉

    秦朝除了軍事厲害之外,其他方面其實乏善可陳。

    論經濟,秦國的國土面積是趙國的三倍,關中、巴蜀都是號稱天府之國,結果雙方在長平一開戰,趙國動員了45萬大軍,秦國動員的比趙國多不了多少人,而且在長平之戰大勝的情況下秦國都能打的元氣大傷,此後二十多年沒敢再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說明經濟發展水平上秦國並不如東方六國。

    論文化,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東方六國甚至一些小國都出過思想家文學家之類,唯獨秦國一個思想家都沒有出過,即使是法家的商鞅、韓非子這幫人也都是從東方六國跑去的。

    論人才,秦國除了軍事之外的人才基本都是東方六國跑去的。

    論技術,東方六國已經普及了鐵器了,秦國還在用青銅呢。

    秦朝能拿出來的成就,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法律、軍功制等等,其實都是東方六國早就在本國國內實施的政策,被商鞅一股腦拿到秦國用去了,最後也是因為秦國統一了中國,所以被秦國推行到了秦國,成為了秦國的成就。

    所以說,秦朝除了軍事厲害,其他領域基本就沒啥可說的。作為一個一切都以軍事為中心的軍國主義國家,秦朝若軍事再不厲害那還說的過去麼。

  • 3 # 張不叄讀秦史

    秦國之於六國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強大,而且是有制度保障的強大。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影響,我想是任何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否認的。其核心精神,用《商君書》裡的話說就是“摶力”,即凝聚國力,授田制,軍功爵制,乃至建立各種法律體系,都是圍繞著“摶力”這個目的展開的,甚至為了這個目的,不惜放棄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禮樂文化方面。商鞅變法之後的100餘年,秦國始終沿著這條路線在發展,而且從歷史實踐來看,確實取得了成功。

    政治方面,秦國朝政基本保證了清明。樓下有人說秦國的執政者全都是六國來計程車子,證明秦國沒有人才,可是反過來看同樣可以得出結論,秦國的政治制度吸引了全天下的人才,你管他是不是秦華人呢,能立功不就得了。

    經濟方面,樓下居然有人拿長平之戰當秦國經濟不行的例子,我不知道這種腦子是怎麼學會上網的。沒有雄厚的國力,秦國根本支撐不起長平之戰的巨大消耗,趙國恰恰是因為快要被拖垮,才決定儘快轉守為攻,這才是趙括取代廉頗的根本原因。我倒要問問,你說秦國因為沒有糧食,之後二十多年沒敢再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那趙國和六國在幹什麼吃呢?糧食既然多,怎麼不來打秦國啊?還有秦王政時期修的鄭國渠,修完了肯定也沒用了對吧?

    請各位記住一個細節:楚漢戰爭時期,劉邦項羽兩軍一直在圍繞廣武的敖倉反覆爭奪,為什麼?因為都缺糧食,那麼敖倉的糧食是哪來的?秦朝時期攢下來的,那時候秦朝已經滅亡了,倉庫的糧草卻還能支撐楚漢戰爭,然後你告訴我秦國經濟不行?

    軍事就不用說了,樓下拿青銅兵器說事,簡直不知該如何形容這種智商了。一幫拿青銅兵器的落後士兵,把一群拿鐵兵器的先進士兵打得滿地找牙,那到底是誰強誰弱?秦始皇的滅六國、南定百越、北擊匈奴全都取得了勝利,肯定也是不如六國軍隊了。

    文化,秦國確實沒出過思想家文學家,問題是他們本來就不重視。但是別忘了,秦國有法治文化,一整套秦律有著極其嚴密的體系。一般人都以為秦政是苛政,還要舉劉邦約法三章的例子。作為一個研究過秦律的人,我可以告訴大家,《雲夢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嶽麓秦簡》《北大藏秦簡》一路看下來,秦律不僅不殘暴,反而在當時有著充分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漢承秦律,蕭何後來做《九章律》,全都繼承的秦律條文,劉邦的約法三章只不過是口號而已,足見秦律的可操作性。這些不比孔孟那些空洞的道德說教更有用?

    至於所謂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法律、軍功制等等,的確都是東方六國早就在本國國內實施的政策,so what?秦國統一了中國、推行到天下,當然是秦國的成就,誰幹的功勞歸誰,這有什麼可酸的?

  • 4 # 老農民嘮三農

    魏國為什麼會強盛,幾乎成為霸主?因為改革。但為什麼沒能一直強盛?因為改革不徹底,牽扯到貴族利益,不得不妥協。吳起為什麼離魏?因為改革觸動了貴族利益,受到排擠。秦國為什麼強盛?因為改革。為什麼能強盛很久?因為改革徹底。

    晉國同樣面臨南楚、西秦和東齊的壓力。霸業未成,三家分晉,說明晉國自身有毛病。然而,魏趙韓同樣搞不定晉國面臨的問題和毛病,其實吧,三家分晉從一開始,奠定了次一流國家的根子。上黨這塊高地是關鍵,南韓控制的上黨郡,把魏國領土扭曲成一個"π"形,魏國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塊地置換過來,即使用大梁去換也是值得的。

    魏國只需打通秦北隴右之地,就可以獲得諸胡人力資源依靠胡人僱傭兵打擊緩慢的中原各國步兵。只要有了隴右,向南逐步蠶食秦國,或者向北逐步蠶食趙國都是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只可惜魏國高層的戰略眼光太侷限,錯過了歷史機遇。

    說秦軍難打,有一定道理,秦人樸實,吃苦耐勞,紀律性好,再加上軍功制的激勵,在變法後讓其逐漸成為虎狼之師,但魏國並不是沒有機會。魏國失去吳起是一大損失,另外,若趁戰國初年秦國變法還未強之際,與之死鬥,則未償不能覆滅秦國。想想秦一統中國短短十數年就被滅,彼時秦軍戰鬥力並未有大的下降,仍敗給項羽的起義軍,就說明滅秦不是不可能,魏惠王還是缺乏雄才偉略和常遠眼光,只是用長人眼光選擇先易後難,先中原後關中,孰不知中原牽扯各方利益,一家很難獨大。

    可惜了,魏國選擇了一條看似正常實則短視的戰略,白白耗去數十萬精兵強將,淪為二流國家。所以說作為政治家,不能被眼前利益和恩怨情仇所左右,要有戰略遠見和全盤謀劃,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魏國是最大的人才輸出基地,尤其輸向秦國。魏國衰落的原因,一是變法不徹底,二是人才流失。從早年的變法中途而廢的吳起被迫投向楚國再到衛鞅從公叔痤門下入秦變法以及魏人張儀入秦為相反攻祖國,更不要提末期的李斯了,魏國不缺人才,但缺的是怎麼留住人才,沒有意識到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性,這是最為重要也最為致命的。四戰之地而無一貫徹始終的方針,勞而無功,終於耗盡家底。

  • 5 # 錘吻鏡

    秦朝這麼強大有三點原因。賢君,政策,人才。

    賢君:秦朝強大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強大的,大秦帝國的努力與前幾任領導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先秦時期,秦穆公,秦惠王等領導人十分賢明,沒有一個昏庸,平庸之人。為秦朝打下了厚厚的基礎。

    政策:秦國商鞅變法給秦國的經濟,實力等等帶來了顯著的提升。後來建立秦朝後採用郡縣制等一系列政策,讓秦朝變成一代帝國。

    人才:大秦剛開始帝王很英明,人才也很多,無論是戰神白起,商鞅等等,無數的有名的人才為這個大秦帝國貢獻了太多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吉思汗》中鐵木真是怎樣統一蒙古各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