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Miya老師早教

    一般寶寶進入物權敏感期會出現不愛分享玩具,或者搶玩具的情況,其實屬這個階段寶寶的正常現象,這是他們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內容,值得父母好好珍惜機會來進行規範:

    1、物權敏感期:幼兒出現物權意識敏感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的東西誰也不能碰,即使別的小朋友哭著鬧著想要,自己的媽媽出來勸說要分享,他也不會主動拿出來分享的。這個敏感期一般出現在2-3歲,這個時候,幼兒的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他們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在他們眼中“什麼都是我的”,這讓他們看起來“自私、霸道”。 但是這其實只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透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並不是真的“自私、小氣”,只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咱家寶寶現在5歲了,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說明寶寶的敏感期發育滯後了(寶寶在發育過程中只要一個敏感期滯後,隨後的敏感期都會滯後,媽媽可以仔細回想一下,是否寶寶走路說話都比較晚)。

     2、性格塑造、習慣養成:透過不斷與外界的各種嘗試、衝突,寶寶逐漸將學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往,對性格的塑造、習慣養成極其重要。爸媽要在此時做好正確的示範。

     

    具體步驟如下:

     1、事先約定:出門之前、玩玩具之前,如:下樓時候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好嗎?想要別人玩具時候我們和他們交換吧(並做示範)

     2、告知結果:如果寶寶想要別人的玩具,又不分享,我們就回家、或者到一邊玩好嗎?

     3、及時提示:若寶寶不願分享,或者開始搶玩具,寶寶,你帶的玩具呢?

     4、給予選擇:

    不願意分享時:提示寶寶,是現在和媽媽回家還是到一邊玩?

        搶玩具時:拿著寶寶的玩具問:是自己交換還是媽媽幫你交換?

    5、  執行結果:和藹的態度下,直接回家或離開,留出距離,讓寶寶主動跟隨。

     

    【益丫丫教育 專注0-3歲全腦教育】

  • 2 # 嘿呦喂哦

    轉自網路: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中都會面對社會交往這個問題,愛分享的孩子在這方面就更得心應手一些,容易受到小夥伴們的喜愛。但也有一些社交能力不足的孩子,需要家長進一步培養。

      首先,家長對於孩子的不愛分享要明確一個態度,就是不要認為這是什麼缺點,要知道,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是成長的必然階段,而這個時候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分享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家長不要對此進行斥責,而是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和方法來引導孩子去分享。

      如何引導孩子呢?

      推薦一個既能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又能讓孩子樂於分享的小遊戲,希望這種愉快的方式可以幫助到孩子。

      準備三個小筐子。將這三個小筐子進行不同的設定:第一個放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讓孩子把不願意分享的東西放進去;第二個放孩子經過比較和挑選後能夠同意分享的東西,也讓孩子自己放進去;第三個裡面要放的是別人分享給孩子的東西,當然還是由孩子自己整理擺放。

      這時,這三個小筐子就分別有了明確的定義,一個是他獨自擁有的;一個是他擁有,但願意與別人分享的;一個是他擁有,但來自於別人給他的分享。這三個小筐子的設定讓孩子明確地分清了“你我他”的概念,並且是經過孩子自己參與的取捨和分類,也就避免了孩子對分享的牴觸。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定期將三個小筐子裡的東西進行交換,這樣還可以讓孩子不斷地意識到在自己擁有的同時,也是有可能去和別人分享的,而這分享並不是來自於家長的強迫。

      教育的目的需要以孩子更容易接納的方式來達成,希望這個小遊戲可以讓您的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3 # 張乃乾

    對於孩子分享這件事情,不要強迫他去做,可以創造一些環境,鼓勵孩子自願去分享。說到底,需要家長耐心的教。

    1、玩分享遊戲:

    遊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吸引孩子注意力。玩“分享財富”的遊戲:給孩子一些花餅乾或者玩具,然後讓他分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小朋友們,整個遊戲大家都會很開心,這樣的遊戲讓他感受到,分享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可以傳播快樂。之後的某一天,你突然發現他竟然主動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別的孩子,那你就偷著樂吧,哈哈。

    2、自己分享,為孩子做榜樣:

    孩子會模擬你的行為,所以想要他分享,你要做好榜樣。當有人向你借東西時,你的慷慨是他學習的機會。當家裡來客人的時候,你也可以給他建立很好的榜樣:拿出自己的食物跟大家分享,“要吃爆米花嗎?”然後坐在一起吃,讓這種影響成為生活中的常事,孩子就會來學著你的樣子,對來家裡玩的小朋友說“要玩這個卡車嗎?”這樣的分享是不是很容易做到呢?

    3、讓孩子感受不分享的後果

    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總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那麼他就會發現,沒有孩子願意跟他玩兒,當他被孤立時,自然學到了“不分享”帶來的後果,這將對他了解社會有幫助。你再透過一些引導和幫助,那麼他很快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4、與孩子建立親密連結

    有人透過一些觀察發現,那些和父母保持親密連結的孩子更願意分享,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享受到了父母慷慨的愛,所以也願意成為慷慨的人,另外,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則需要更少的移情物件,也就更加願意分享。所以,想讓孩子分享,你無條件的愛和連結也是致關重要的。

    如果孩子不想分享怎麼辦?

    有時候不管你怎麼引導,孩子依然不想分享,沒關係,幫他個小忙,對另外的孩子說“阿姨知道你現在很想玩這輛車,但是哥哥還沒做好分享的準備”“再等一會兒吧,當哥哥準備好了,就會給你玩了”。如果這件玩具是他最心愛的,或者具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而導致孩子根本不願意分享,那麼你可以對小朋友說“奧,這個玩具是哥哥特殊的玩具,他現在還不想讓別人動,你可以玩其他的,比如這個三角龍”。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時也教他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與別人溝通。

    或者你還可以什麼都不做,交給他自己去處理。也許他們會因此發生爭執,沒關係,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當然,如果局勢變得很糟糕,就需要馬上出來干預了,以免孩子受到傷害。

    總之,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但不要強迫他交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侮辱他,這樣會讓他更加不願意分享,也會產生怨恨的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最後我們想說,有些時候媽媽會為孩子的不分享感到丟面子,其實大可不必!家長的“面子”不重要,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權利意識佔第一位,不分享是天性;但與此同時,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注意讓寶寶學習分享,而不是完全順其自然~

  • 4 # 米媽談教育

    孩子不愛分享,怎麼解決才好?

    首先我認為,這不算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以不要過於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須分享。

    每個人對自己擁有的東西都有一種先天性的佔有慾,這無可厚非,就算是我們大人,也不是什麼都願意和別人分享的啊,所以同樣不能強迫孩子必須要分享。到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

    一、家長帶頭,起榜樣作用。比如說家裡吃好吃的,家長先帶頭,首先分享給年紀最長的老人,再按年齡依次往下,最後才是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可以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給他聽。

    二、不要剝奪孩子的自主決定權,事事都要求孩子分享。比如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不要過於強求。有時候我們在外面,孩子帶著自己的玩具,有別的孩子在,爸媽就會說拿給弟弟玩一會。其實,我們不應該這樣以命令的口氣要求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剝奪了。那麼下次他會更加不願意分享。

    三、我們應該首先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分享。當遇到像上面那種場景時,家長可以說,你看弟弟也很想和你一起玩,如果你們能一起玩這個,可能會比你一個人玩更有趣,要不要試試?用商量的口氣,讓孩子嘗試著分享。

    綜上,我們可以多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換位思考。循序漸進的幫助他們學會分享,感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

  • 5 # 學之道講堂

    有的孩子是沒有分享的概念和意識的,他們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後直接就會拿過來;但是也有的孩子,就會把自己的東西都給其他的小夥伴,哪怕自己最後一個也沒有了。其實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利於孩子的成長髮展。今天我們首先來講講第一種情況,孩子完全沒有分享的意識,怎麼辦?最近就有一位家長在後臺私信我,他表示自己的孩子怎麼樣都不肯把玩具分享給其他人,已經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好了。

    在講建議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孩子不願意分享不能等於自私。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幼年時期是無法正確理解、並且隨意與人分享的,有些大人認為的自私其實是孩子在某一階段中成長的需要。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他的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在這個構建的過程中,最開始孩子就是透過佔有屬於自己的物品來區分自己和他人。這個時候的孩子透過這些屬於自己的物品,開始有了自我的想法,慢慢感受到自我。

    因此引導孩子分享也是需要一個合適的時間和過程的:

    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期,這個階段就像檸檬所提的,孩子才剛剛對自我有了認知,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認知中,別人是不能拿走自己的東西的,因為那是自己的,這個時候家長最好不要引導孩子分享,先讓孩子認識自我;

    在孩子2-3歲的時候,孩子已經慢慢有了自我認知,他也會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他人的時候,此時家長就可以開始去引導孩子做分享的行為,讓孩子開始接觸,知道分享是什麼,讓他們瞭解到,分享不僅能交到更多好朋友,也能和其他小朋友感受快樂。

    在孩子3-4歲的時候,孩子已經知道分享的行為了,如果這個時候能讓孩子深入瞭解這個行為,並鼓勵孩子嘗試著自己主動去做,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愉悅感覺,那麼等到他5歲以後,他就會懂得自己去主動分享。

    家長應該注意的是,孩子要不要分享他自己的東西,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意願的,家長最好能夠先了解這件物品對於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孩子認為這件東西本來就是屬於他的,那麼家長想要拿給其他小朋友時,就應該先去詢問孩子的意見,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屬於的想法,也應該獲得父母應有的尊重。

    做到先詢問,不勉強,正確引導。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也不隨意給他貼上“自私、小氣”之類的標籤;

    如果因為搶奪玩具,出現與其他小朋友產生矛盾的情況,不妨可以多給兩個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多去熟悉彼此,增進雙方關係後,這時候也會更願意相互分享;

    如果是對孩子有特殊意義的東西,家長就應該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更好的與其他小朋友溝通。

    不過分去勉強孩子,一旦家長過分去強調、要求孩子要怎麼做,去隨意安排他的物品,將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認知,那麼以後孩子就可能會不知道什麼應該是自己的,而產生錯誤的認知,並且可能會模糊了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接領導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下屬沒有能力,啥也不會幹,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