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
2 # 小白說Q
人工智慧領域發展了好多年,對於人工智慧的爭議一直不斷,其中一項就是人工智慧對於人類生活和行為意識的影響。但是根據目前發展來看,人工智慧並不能改變人類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
20世紀60年代,約翰·麥卡錫就將人工智慧分為弱人工智慧和強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主要是輔助人類解決問題和提高效率,強人工智慧則是機器擁有了思考、感知能力和思維意識。
目前的人工智慧主要還停留在弱人工智慧階段,但是很多企業已經向機器思考和類似人類交流的方向發展。例如微軟的小冰、漢森的機器人索菲亞、日本東京大學研發的Kengoro等等。這些機器人可以與人交流、下棋,也可以自己譜曲寫歌,協助人類工作。但是這些都是基於人類認知和學習的內容,透過人類研究出來的深度演算法、模擬演算法等計算和學習的方法,將這些方法擴大化並應用。這是人工智慧不可能改變人類地位的一個原因。
另外,人工智慧要想改變人類的社會主體地位,情感、思維方式、感知能力等都是關鍵。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類社會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搞明白,怎麼讓人工智慧搞明白?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陪人交流,給人心理疏導,但是它永遠不知道人的大腦潛意識在想什麼,言外之意是什麼。人可以因為一幅畫笑,一個眼神流淚。人工智慧可能透過語音識別、影象識別技術知道這是在微笑,但是很難知道為什麼笑,更不用說做到微笑。
所以人工智慧只是提高人類生活品質、幸福指數和工作效率的一種智慧工具而已。人工智慧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而非改變人類在社會的主體地位。
人工智慧慧製造;
政教觀念沒更真;
社會體制難遷正;
裝置再快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