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張巧林說育兒

    血常規是醫院最常見的輔助檢查專案,無論是住院病例檢查,還是日常的體檢,血常規都是必檢查專案,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遇到血常規的化驗。

    血常規是透過血細胞數量變化和形態結構來判斷身體狀況及疾病的,血常規檢查通常包括紅細胞系統(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系統(白細胞計數WBC、白細胞分類計數)血小板系統(血小板計數PLT)等。其中以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價值,是確定病因、療效觀察、用藥或停藥、疾病加重或痊癒的常用指標。

    拿到血常規的化驗單,作為普通人很難看懂其中代表的含義,那麼血常規化驗單就包括哪些內容?各化驗專案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下面就簡單做一下介紹。

    現在機器自動檢測打出的化驗單內容很多,其實臨床上我們只需關注其中的部分專案就行了,這些專案包括了白細胞數量(WBC)和分類;白細胞是一大類細胞,包括了粒細胞,粒白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有包括了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

    紅細胞數量(RBC)、血紅蛋白含量(Hb);血小板數量(PLT)。各項指標所代表的意義是:

    一、白細胞計數

    正常值為4-10×10^9/L,新生兒1.5-2.0×10^9/L。白細胞數量升高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多提示有細菌感染、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多見於百日咳、病毒感染、寄生蟲病;

    白細胞計數減少常見於病毒感染、傷寒、副傷寒、瘧疾、嚴重敗血症、藥物和射線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等;嗜酸細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蟲感染和過敏反應。

    白細胞大家族

    那麼剩下的指標都算是白細胞大家族的成員咯。

    白細胞(WBC)的增加或減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細胞的影響,其次是淋巴細胞。

    白細胞各種組分也保持相對穩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細胞正常情況下佔所有白細胞的50–70%。

    大部分科室的醫生主要用WBC來分析感染性疾病,不同型別的白細胞升高常常對應不同型別的感染,因為WBC裡的各種成分都有抵禦外來入侵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

    細菌感染會讓前線兵種中性粒細胞升高;

    但是病毒感染能繞過前線兵種,直接挑戰炮兵團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算是特種兵吧,只是在面對瘧疾、結核等幾個敵人時才出馬;

    嗜酸性粒細胞是一個脾氣火爆的戰士,對於寄生蟲感染常常積極升高應戰,但是它有時候也會對一些本來無關緊要的刺激過度亢奮,引起過敏;

    至於嗜鹼性粒細胞,他政治立場不堅定,常常挑撥離間,它的升高常常見於自身免疫病攻擊自身。

    其中,中性粒細胞比例(NEUT)(單位:%)是我們重點看的指標,正常值:50-70%

    大於正常值: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敗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於正常值:見於傷寒、副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粒細胞缺乏症、化學藥物中毒、X線和放射線照射、抗癌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淋巴細胞比值(LY)(單位:%)正常值:17-50%

    大於正常值: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小於正常值:免疫缺陷、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

    二、紅細胞計數

    正常值是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嚴重脫水和缺氧可使紅細胞計數升高,如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小於正常值見於貧血、出血。

    血紅蛋白濃度正常值是: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兒 170-200 g/L。血紅蛋白濃度減少臨床可診斷為貧血。

    三、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值是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兒100-300×10^9/L。臨床上血小板計數減少較血小板計數增高臨床意義大,可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等。

  • 2 # 璀粥談健康

    (1) 紅細胞計數(RBC) (單位:10^12/L)  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  

    (2) 紅細胞壓積(HCT) (單位:%)  男: 40-50%,女:36-45%,新生兒:36-50%。  

    (3)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單位:fL)  男:80-100FL,女:80-100 FL,新生兒:97-109 FL。  

    (4) 紅細胞分佈寬度 (單位:%)  男:10-16%,女:10-16% 新生兒:10-18%。  

    (5) 血紅蛋白濃度(HGB) (單位:g/L) :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兒 170-200 g/L。  

    (6)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單位:pg)  男:26-38 pg,女26-38 pg,新生兒26-38pg。  

    (7)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單位:g/L)  男:300-360 g/L,女300-360 g/L,新生兒300-360 g/L。  

    (8) 白細胞計數(WBC) (單位:10^9/L)  男:4-10×10^9/L,女: 4-10×10^9/L,新生兒1.5-2.0×10^9/L。  

    (9) 單核細胞計數(MONO) (單位:10^9/L)  男:0.3-0.8×10^9/L,女:0.3-0.8×10^9/L,新生兒0.3-0.8×10^9/L。  

    (10) 單核細胞比例(MONO%) (單位:%)  男:3-10%,女:3-10%,新生兒3-10%。  

    (11) 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 (單位:10^9/L)  男:2.0-7.5×10^9/L,女:2.0-7.5×10^9/L,新生兒2.0-7.5×10^9/L。  

    (12) 中性粒細胞比例(NEUT%) (單位:%)  男:50-70%,女:50-70%,新生兒50-70%。  (13) 淋巴細胞計數(LY) (單位: 10^9/L)  男:0.8-4.0×10^9/L,女:0.8-4.0×10^9/L,新生兒0.8-4.0×10^9/L。  

    (14) 淋巴細胞比值(LY%)(單位:%)  男:17-50%,女:17-50%,新生兒17-50%。  

    (15) 血小板計數(PLT) (單位:10^9/L)  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兒100-300×10^9/L。  

    (16) 血小板體積分佈寬度(PDW) (單位:%)  男:10-18%,女:10-18%,新生兒10-18%。  (17)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單位:fL)  男:7-13 fL,女:7-13 fL,新生兒7-13 fL。  

    (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 (單位:%)  男:10-50%,女:10-50%,新生兒10-50%。  (19) 血小板壓積(PCT)  男:0.10-0.35%,女:0.10-0.35%,新生兒0.10-0.3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非常看重博士學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