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汽車工程研究生
-
2 # 交叉火力汽車音響
在大多數人看來,後視鏡是汽車必不可少的零部件之一,而行車過程中駕駛員需要經常轉動頭部去觀察各個反射鏡中的資訊,加上後視鏡又存在觀察盲區,安全隱患不容小覷。如今,隨著汽車後視鏡國際標準的落地實施,後視鏡也可以摒棄鏡子,由攝像頭和顯示系統來代替,為解決行車安全、創新車輛外觀提出新的可能。
汽車後視鏡可能要消失?
隨著科技革新,汽車上的創新點也層出不窮,普普通通的後視鏡也迎來了變革的可能。去年 6 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上,修訂了關於汽車後視鏡的國際標準。其中規定從今年6月開始,汽車製造企業可以用攝像頭/顯示器系統代替各種後視鏡,這一規定意味著車身兩側的“耳朵”有可能要消失了。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以來,後視鏡在車輛設計中屬於附屬品,重在實用性,輕於外觀,甚至在計算車寬時後視鏡的尺寸都沒有計算在內。普通後視鏡雖然存在了很多年,其自身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觀察視角有限,存在盲區,尤其在車輛變道時,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其次,影響駕駛安全。駕駛人在開車過程中需要經常轉動頭部去觀察各個反射鏡中的資訊,無形中增加了駕駛者的身心負擔。據統計,在一次標準的變道操作中,駕駛者需要進行多達8個步驟的確認和操作,其中伴隨著多次轉頭動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安全隱患。特別是向右側變道時,頭部必須大角度偏轉,這個問題就更加明顯。此外,後視鏡位於車身兩側,在行駛中會產生一定空氣阻力,風阻增加就會使得油耗增高。如果用攝像頭替代反射鏡,雖然車身側面也會有某種突起構造,但面積會遠遠小於後視鏡。
看顯示屏開車感覺怎麼樣?
併線輔助和車道偏離預警系統通常配合使用,它們的作用就是在行車過程中輔助車輛穩定,在車輛變道時及時作出提示。其原理跟雷達相似,當打轉向燈準備併線時,如果後方有車正在接近,併線輔助會報警提示駕駛員,後視鏡上的LED燈也會閃動,從而提高行車安全,對新手幫助會更大。
而車道偏離預警系統主要由HUD抬頭顯示器、攝像頭、控制器以及感測器組成,在駕駛員無意識偏離原車道時,安置在車身側面或後視鏡位置的攝像頭會時刻採集行駛車道的標識線,透過影象處理獲得汽車在當前車道中的位置引數,當檢測到汽車偏離車道時,感測器會及時收集車輛資料和駕駛員的操作狀態,之後由控制器發出警報訊號,整個過程大約在0.5秒完成,為駕駛者提供更多的反應時間。
可以預見,如果後視鏡取消,完全由攝像頭來代替的話,將是汽車安全輔助系統的又一次革新,且帶來的好處也不少。最直觀的變化就是駕駛人不需要在行車過程中“左顧右盼”了,在車身兩側裝上廣角攝像頭,並將顯示器放在離駕駛者較近的位置,不僅脖子解放了,觀察視角也大不相同。除此之外,使用攝像頭之後,應用影象處理技術,可以在夜晚行駛時對暗處景象自動增強,並對車燈等炫目的光源自動減弱亮度,從而提高駕駛的舒適程度。
後視鏡的變革任重道遠
目前,記者瞭解到,剛上市不久的大眾新Crider已經在同級別車輛中率先搭載了LWC盲點顯示系統,雖然還沒有取消後視鏡,但在車輛的右方後視鏡下裝了一個大光圈高畫質攝像頭,將常規後視鏡的20度視野範圍擴大到80度,並將高畫質影像實時傳輸至車內智慧互聯顯示屏,從而使駕駛員更便捷地確認環境狀況,消除右後方視野盲區,增加了安全性。想必隨著新標準的落地實施,必將有更多車企在後視鏡上做文章。
由智慧後視鏡完全取代傳統後視鏡,是否真的那麼完美呢?也有專家表示擔憂:首先,攝像頭畢竟是一種電子產品,從拍攝到傳遞到顯示器上,會存在一定時間差,如果車速過快或影像滯後明顯,肯定會嚴重影響駕駛安全。同時,要想確保攝像頭系統性能穩定,就需要使用更好的硬體和軟體,造車成本會有一定上升。其次,作為一種電子產品,在使用中離不開電,如果發動機停止運轉或線路出現故障,都有可能影響正常使用,一旦斷電,可謂“寸步難行”。加上攝像頭相比於普通玻璃材質來說,更加脆弱,更容易損壞,一旦鏡頭表面附著了泥點或雨滴,都會將畫面的遮擋效應變得很大,增加了使用難度。
目前,在賓士、寶馬等一些概念車產品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取消反光鏡的汽車設計,這些炫酷的概念款車型成為汽車高科技展示的集結,但實際上路行駛還要面臨諸多實際問題。同樣,小小的汽車後視鏡看似是一件附屬品,駕駛人已經習慣了多年,而一旦換成攝像頭,究竟有多少人會接受和習慣,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
3 # 車檸檬
汽車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而汽車後視鏡從無到有,然後發展到現在的智慧後視鏡,或許未來就會從汽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攝像頭外後視鏡,以及車內中控的大螢幕,你會接受嗎?又或者你要怎麼開車呢?
汽車後視鏡的誕生
汽車誕生之時並沒有後視鏡,人們開車都要透過扭頭的方式去觀察車輛側面、後方的情況。後來賽車手蘿西·萊維在賽車時用一面鏡子觀察後方情況,但是並沒有將鏡子固定在車上。一直到1921年埃爾默·伯傑才發明註冊了後視鏡專利,並開始批次生產,從此後視鏡被大家接受並普及開來。
最初的後視鏡都是圓形和平面鏡材質,而且只有司機那一面才有,使用起來並不理想,後來才演變成為方形後視鏡,曲面後視鏡,一直沿用到現在。
智慧後視鏡的出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慧後視鏡慢慢融入到汽車當中,什麼防炫目後視鏡、後視鏡摺疊、加熱等等功能都成了標配。更加智慧的ADAS也出現在側方後視鏡上,比如併線輔助燈,可以透過車上的感測器,檢測到車輛側面盲區有沒有車輛或是行人,如果有,警示燈亮起,提醒司機不要併線。
車內的智慧後視鏡就更多了,帶有行車記錄儀、電子狗、導航等集聚一身。
流媒體後視鏡成新寵
為了更好的解決汽車後方的視線盲區,流媒體後視鏡在這兩年開始慢慢流行,不透過光線反射就可以觀察後方情況,安裝在車輛上的攝像頭可以將拍攝到的影像直接投放到顯示屏上,視野範圍比傳統的後視鏡更大,效果也更好。
現在各家廠商設計的概念車都開始用攝像頭來取代傳統的後視鏡。傳統的後視鏡因為鏡面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盲區,而且對風阻影響也很大。相比之下攝像頭和液晶顯示屏也可以發揮後視鏡的作用,利用攝像頭的廣角技術以及圖片處理技術就可以消除盲區,而且攝像頭面積更小,風阻更小,同時還可以減少油耗。
車內中控螢幕越來越大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車上會有越來越多的感測器,而車內的中控螢幕也越來越大,縱觀車市,新上市的車以及接近量產概念車,車內中控螢幕已經被賦予更多的功能,未來沒有後視鏡,駕駛者只需要觀看螢幕就可以知道更多的道路資訊,或許對安全駕駛以及汽車本身的安全效能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提升。
未來汽車傳統後視鏡或許會消失
印度已經取消了後視鏡,而日本也取消了“後視鏡”,所謂後視鏡是指的安裝在車內的後視鏡,並不是車兩側的側後視鏡。根據國際交通工具安全標準體系規定,兩側後視鏡是安全駕駛的必備配件。當然隨著汽車的發展,或許未來沒有多遠側後經真的完全被攝像頭後視鏡取代,那時候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接受?
-
4 # cnBeta
不是沒有可能的。
近日,雷克薩斯在新款ES中推出了數字外後視鏡(Digital Outer Mirrors)選配,據公司自己介紹這是量產車中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技術。不過目前,這種基於攝像頭的側視鏡只在日本本土市場銷售。據悉,這套系統主要圍繞一對安裝在後視鏡所在位置的小攝像頭展開。
拍攝的畫面透過靠近前擋風玻璃底部的5英寸內部螢幕顯示。雷克薩斯表示,這套攝像頭是專門為雨雪天氣而設計的,它們可以讓駕駛者免於這種糟糕天氣帶來的視覺影響。另外,這套攝像頭可以在檢測到轉彎訊號被啟用或變速箱進入倒擋狀態的時候自動調整焦距。
幾十年來,基於攝像頭的後視鏡一直是汽車設計師的聖盃。除了讓其線條看起來更加流暢之外,它們的尺寸往往還會普通後視鏡要小,進而提供更好的空氣動力學效能、減少車輛對風噪聲的敏感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汽車廠商在車展上展出使用了該技術的概念車,但礙於成本和對市場的法律問題直到現在仍在商業應用上遭遇不少麻煩。
有趣的是,雷克薩斯稱這款車將是全球第一款配備該技術的汽車,然而看起來並不是這樣。事實上,奧迪早在5月的時候就宣佈了即將推出的電動SUV E-Tron將採用類似技術的訊息。
回覆列表
是的,汽車後視鏡的空氣阻力稱為干擾阻力,干擾阻力是由於車身表面的凸起物,凹坑和車輪等區域性影響空氣的流動引起的空氣阻力,它是僅次於形狀阻力的第二大空氣阻力,如下圖,也是汽車空氣動力學效能最佳化的重要目標。
汽車後視鏡的形成機理
汽車後視鏡阻力的形成機理於汽車形狀阻力其實是相近的,當氣流吹過汽車後視鏡時,在後視鏡表面氣流加速透過,由於後視鏡後部是接近豎直的平面,氣流被分離吹散,在後視鏡的背部形成小的渦流,由於渦流的內部壓力較小,後視鏡前後就形成了壓差,這個壓力差就是汽車後視鏡的阻力。另外,當氣流不是直接從前方吹向後視鏡,而是先到達前車身(包括引擎蓋,翼子板,前車窗等位置)後,在車身表面加速吹向後視鏡,這樣形成的後視鏡阻力會大大的增大,所以綜合前兩方面可知後視鏡阻力對汽車空氣動力學效能的影響很大,無數的工程師都在較勁腦子改進後視鏡的形狀來降低阻力。
汽車後視鏡的改進和發展
早期後視鏡,受風面積大,風阻大。
目前新式後視鏡設計大多采用梭型的前表面和儘量小的鏡面,減少風阻。
未來後視鏡設計採用更小的鏡體,並在鏡體上安裝後視攝像頭,透過攝像頭拍攝的畫面,然後在車內透過顯示器成像。
目前還有更大膽的設計,直接將後視鏡整體取消,在車身上直接安裝攝像頭,然後在車內成像,雖然這種設計達到了空氣動力學效能的最最佳化,但是卻增加了駕駛的風險,並且很多國家的法規不允許這樣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