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蛙鳴動春
-
2 # 不了不了不了
書海無邊,參差不齊,好壞參半。
盡信書,信好則好,信壞則壞。
要帶著批判的思維去看書,有些作者還不一定比你厲害。
-
3 # 臘廿七
盡信,完全相信,迷之相信,完全沒有懷疑。
疑問是思考的開始。
最大的進步多半都是伴隨深入的思考,反覆的推敲。如果都相信前人的書那哥白尼就不會提出日心說,蘋果也砸不出萬有引力。人們能不斷的進步,是因為前人的努力,和後人學習繼承,開拓進取,學習前人但不迷信前人,能夠審慎的提出不同看法,有時甚至會推翻前人的思想。
但,後人之所以能有進步,也是因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相信它,吸收它,消化它,質疑它,推翻它,建沒它,發展它。
不是盡信,而是要學會思考的過程,吸收轉化所學!
-
4 # 一隻八卦狗
這是讀書的一種基本精神。讀書遇到不符合常識的地方,一定要去質疑它。至於質疑得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回事。想都不去想就囫圇吞棗地全盤接受,肯定是錯誤的。
比如《尚書》說,武王伐紂時,戰鬥非常慘烈,打得滿地死人,血流成河,兵器都漂在血上。孟子當即發出了質疑:這不是扯淡嗎?武王無比地仁義,紂王變態地殘暴,這兩方打起來,肯定是仁義之師平推過去,殘暴方計程車兵紛紛投降,哪會打得“血流漂杵”呢?孟子的質疑對不對呢?隨便看看現在為紂王翻案的文章,就知道孟子太理想化了。但孟子思考、質疑的過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武王的仁義、紂王的殘暴,“血流漂杵”的戰鬥,都是書上的記載。但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這些記載是互相不相容的。孟子看書愛動腦子,發現了這些不相容的內容,提出了質疑,最後得出結論,否定了”血流漂杵“。後世替紂王翻案的人們,否定的是“紂王殘暴”。總之,面對這些不相容的記載,我們必須要有質疑精神,然後透過研究,得出自己的見解,相信哪部分,不相信哪部分。用這樣的態度讀書,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有的小夥伴肯定會把這句話無限延伸,導致“懷疑一切”的心態。我只想說,質疑是需要拿出論據的。無論據的質疑,只是個噴子而已。孟子質疑“血流漂杵”,擺出的就是“武王仁義”、“紂王殘暴”的論據,這兩點在當時基本上屬於公理,所以他的質疑非常有力。再舉個例子,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對陣司馬懿。《漢晉春秋》說兩方幹了一仗,諸葛亮大勝司馬懿,拿下“甲首三千”。 -
5 # 江城聽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意思是: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
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範。即便是對 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
6 # 張曉剛多亮點傳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是這樣理解的,讀書博學故然好,但是書文畢竟是文字所述,很多時候很多人只知依文抒懷,不能學而實用,相比之下行徑萬里博攬群識往往更為實用有力,所以很多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
-
7 # 逃學書童1986
《尚書》中描寫武王伐紂時,寫道:“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孟子對此表示不理解。孟子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正義討伐不正義,又有商軍前陣倒戈,應當勢如破竹、摧枯拉朽才對,如何能夠打到血流漂杵的地步?如果血流漂杵不是描寫戰爭場面,那麼就是武王大軍進行了屠殺,這個更加不對,因為不符合武王大軍正義的身份。因此孟子表示這裡是《尚書》寫錯了,相信它才見鬼,所以有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評論。
-
8 # 文史生
這幾天看《論語》,所以就用論語來說說吧。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他“盡信書”就相當於“學而不思”
《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衛靈公》: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也有句重要的話那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說,一定要知行合一,才能成就自己。
-
9 # 阿曉讀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是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去理解:
1、不能完全信書,唯書是從。寫書的人也有自己的侷限性,讀書人要善於獨立思考,勇於懷疑,有自己的想法。
2、社會在不斷進步,事物也在變化,要懂得結合不用歷史時期、社會背景去分析。
3、書本上的內容是死的,關鍵在於如何靈活應用,只有把書中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中,化為自己的助力,產生效益或影響力,才是真正地發揮書的作用。
-
10 # 亦文人文
一、何為“書”?
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具體到每個個體的認識和行為,無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認識正確、行為合理,更有個別在這方面超乎其類的人物,創設學說或宗教,提出觀點構建哲學,將有相同想法但不夠系統、或認知構成、思想動態、生存經歷相類的人群組織起來,其本質,無非就是自己(或這個群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想法或經驗的集合與提純。
在這個角度,一切已有的經驗、言論、看法,乃至世界觀方法論,都是書。
二、何為“信”?信是內心的接受與行動的遵從,二者缺一不可。舉凡大千世界,真正做到“信”的,恐怕寥寥無幾,古人有云“其詞若有憾焉,其心乃竊喜之”,這是行動上不接受內心接受的範例,我們會形容一個人“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是內心不接受,一部分行動接受的證明。
如我輩芸芸眾生,往往在內心深處接受了某種學說,或曰以天下為己任、或曰視富貴如浮雲、或曰慈悲濟世,或曰神愛世人,但在行動中,往往會有逐利的原始衝動破解後天的信仰操守。這非關道德,卻恰恰是道德必須存在的明證。
三、何為“盡”?盡是信的更進一步,讓信的內容貫穿在行動中,植根於思想裡,非但心受之,篤行之,而且體現為強烈的排他性,如洪秀全所謂“神天之外更無神”之意。比之“信書”,這種“盡信書”已經從執著(或者說迂腐)升級為一種對公眾的“有害”,達到了原教旨主義的層次。其弊不小。
四、何為“不如無書”?如果對某種言論的執念達到了原教旨的層面,便是百害而無一利,此時,不如無書的結論也就理所當然。
五、另一種說法當前學界,對這句話的通說理解為不可完全拘泥於已有的知識,照搬前人的經驗。可我總認為主張“允執厥中”思想的儒家,不會針對如鄭人買履中的愚人一樣的信眾喧嚷出“不如無書”這等走向極端的言論。即如魯迅先生這樣深味傳統文化弊端的革命家,也不過說了句“迷信可存,偽士當去”,何以孟夫子決絕如此?
六、綜述儒家講“中庸之道”,儘管這個詞已被有惡意的篡改和無惡意的因襲塗抹得面目全非,但“中不偏,庸不易”的信條,仍是自孔子以降,儒家學派人物的處世金箴。
作為“亞聖”的孟子,遊說列國君王,推行仁政;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一樂,在著書立說、奔走宣傳之際,卻針對自己的言論搞了個“否定之否定”的總結。如果真是如學界的解釋,那麼,哲學上的二難推理便成功構建:你是否贊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如果相信,那麼這句話應該不存在,不存在何以相信;如果不相信,那麼這句話便是錯誤的,但你的不相信,又構成了這句話正確的證明。雄辯如孟夫子,怎麼會給自己佈設如此簡單的邏輯陷阱?
-
11 # 慧色郎君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關於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讚。的確,書是我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他們崇拜的神聖物件。
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呆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唯書”的作 風,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今天,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似乎也已經是淺顯而容易明白的啟發了。
可是在孟子的時代,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其實還用不著推得那麼遠,只需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引用的。
-
12 # 樂優夢然
“盡信書,則不 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原文如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
很有意思,這裡的書專指《尚書》。大概意思就是,孟子說,如果《尚書》裡說什麼都想相信,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其中《武成》篇,只相信二三成。仁人是天下無敵的,武王以仁義之師討伐昏暈無道紂王,怎麼會流血漂杵呢?
那麼孟子對書的質疑有道理嗎?武王的軍隊真算是正義之師嗎?恐怕也不盡然。劇現代的歷史學家考證,紂王帝辛其實也是難得的有為之君。武王來伐時,他正在對東南的夷人用兵,兵力明顯不夠,所以只能將戰爭抓來的奴隸湊數。無奈,紂王對這些戰俘思想工作沒做到位,導致他們臨陣反水,他也最終為武王所滅。
我們再來看一下《武成》中的有關記載:“ 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大意就是,商、周兩軍相遇,商朝的軍隊前面的人倒戈相向,自己人跟自己人幹起來了。周軍從後面相北進攻,商軍死了很多人。
孟子對《武成》篇的記載加以質疑,我們再對孟子的說法進行考證,那麼歷史的真相也就一點點兒還原出來。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千萬不要迷信書本,唯有獨立思考,才能獲得真知!
回覆列表
確實如此,亦如當前的很多“心靈雞湯”帶著劇毒,帶著誘惑誤導,讓人原本沒多大問題、比較健康的生話,變得難以理喻、難以理解的一團糟。知識要自己理解消化吸收,變成健康有生命的營養成份,讓自己健康成長,才是有益的。牛群馮鞏有個相聲段子“無所適從”,關於養生問題,生命在於運動還是在於靜止(龜壽)。這個相聲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當今正是各種帶路黨的謬論滿天飛,我們更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主張、有自己的家國情懷,不為各種漂亮的謊言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