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咖哩咖哩醬

    彈道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的武器系統,當時德國使用彈道導彈對英國倫敦進行了遠端打擊。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都進行了空中發射運載工具。當時,測試的目的是發射衛星或反衛星運載工具。美國已經使用F-15戰鬥機來攜帶發射火箭進行與發射有關的測試,美國軍方也已經使用大型運輸機攜帶導彈進行發射。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在冷戰期間空射彈道導彈沒有得到太多應用。在21世紀的今天,俄羅斯研製了空中發射的彈道導彈。這是在伊斯坎德地對地戰術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系統。俄羅斯的MiG 31和Tu-22M3M轟炸機能夠運載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空中彈道導彈的優勢非常明顯,最重要的是射程相對較遠。伊斯坎德戰術地對地導彈最初的地面射程只有約500公里。現在,它由米格31戰鬥機攜帶。該導彈的射程可達2,000公里。發射彈道導彈可以利用平臺本身的速度來獲得更高的速度,並且打擊能力更強。而且,空射彈道導彈的打擊是出乎意料的,這是俄羅斯空軍目前大量裝備這種導彈的原因之一。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是目前服役的唯一空射彈道導彈,其他國家在這方面仍然空白。

  • 2 # 戰情解碼

    空射彈道導彈這種武器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人提出設計方案,美國在70年代進行了試驗。但考慮到其實用性不強,對運載工具要求太高,美蘇兩國都沒有大力發展該武器,沒有成熟的型號服役。直到近些年,隨著高超音速導彈的出現,美俄又開始關注空射彈道導彈技術。目前已經服役的導彈中,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比較接近空射彈道導彈的概念,但也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空射彈道彈。空射彈道彈相比其他三種常見發射方式,具備諸多優點,我們逐一分析。

    空射彈道導彈是什麼?嚴格的定義是由載機在空中發射的彈道式導彈,它和我們熟知的很多空射導彈存在本質區別。空射導彈有兩種,第一種是空射巡航彈,第二種是空射彈道彈。俄羅斯圖-160的KH-555屬於巡航彈,美國B-2戰略轟炸機使用的也是巡航彈,它們可搭載核彈頭,達成戰略威懾目的。發射方式是先彈出彈倉,然後平飛,接近目標時突然加速。空射彈道導彈不同,他脫離飛機後,需要以彈道式方式發射,也就是在半空中垂直髮射。

    1974年美國利用C-5大型運輸機平臺,實現了人類史上首次試驗。當時美軍在C-5運輸機艙室內放置了民兵-1彈道導彈,導彈全重達到了31.8噸。在此之前,飛機平臺發射過的最重導彈是5噸重的天弩導彈。為了確保實驗成功,導彈被裝在一輛小車上,待飛機到達指定高度後推出。導彈還加入了三套穩定傘裝置,在高空實現了垂直髮射。但事後美國方面卻暫停了相關技術的開發,基辛格反對研發該武器。因為從冷戰時期的戰略角度分析,美國只要研製,蘇聯必然會緊跟。如果雙方在高空展開核較量,不利於美蘇戰略平衡。

    隨著美蘇簽訂一系列的限制和削減戰略武器的協議後,雙方長期沒有開發此類裝備。近些年隨著《中導條約》等限制協定逐漸失效,美俄開始大力發展戰略武器。俄羅斯憑藉其多年積累的導彈技術,很快研製了“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這種導彈目前只能在重型戰機米格-31上使用,代號“獵狐犬”的米格-31最大起飛重量達到46噸,最快飛行速度能達到2.8馬赫,堪稱戰鬥機裡的“重型怪物”。由此可見,發射此類武器對載機平臺的要求有多高。

    空射彈道導彈的主要優勢是三點。第一點是攻擊突然,對方難以防範。陸基發射和海基發射都存在侷限性,陸基容易被衛星跟蹤。海基一旦發射,潛艇可能被反潛機鎖定。而空基發射可以在飛行中隨時發射,打完就跑,讓對手難以防範。第二點是在不影響射程的前提下,節省導彈燃料。陸基和海基彈道導彈普遍需要兩級發動機,才能實現遠射程。如果採用空射方案,在萬米高空發射只需一級發動機即可達成目的。

    第三點是它如果採用高超音速技術,威力遠超陸基和海基同類型導彈。前面提到空基彈道導彈更具有突然性,如果它具備了高超音速,可以攻破現有任何反導系統。無論未來反導技術取得怎樣的突破,空射彈道導彈都會成為一種超級武器。綜合來看,空射彈道導彈暫無特別成熟的型號,但其具備很多優點,發展前景廣闊。

  • 3 # 侃侃書生世界

    彈道導彈作為遠端打擊武器,目前應用於實戰的發射或部署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陸地發射,如地下發射井固定發射和車載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它們被稱為陸射或陸基彈道導彈;另外一種是從水下(上)發射,如潛艇水下發射和水面艦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它們被稱為海射或海基彈道導彈。空射彈道導彈是指由空中飛行平臺攜載升空,並從其上釋放和分離,隨後點火發射的一類彈道導彈。俄羅斯對“匕首”空射彈道導彈系統進行了超過250次的飛行測試,包括白天和夜間條件下的訓練,引起廣泛關注。此舉預示著空射彈道導彈這類武器或將蓄勢待發,成為核大國的另外一類鎮國重器。

    先回答軍事大國空射彈道導彈有哪些。

    二戰結束後不久,在彈道導彈被“摸透”並實戰部署後,美蘇兩國就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空射彈道導彈。1958年5月,美國先行實施了空基彈道導彈的可行性研究,以B-47和B-58轟炸機為空中平臺,分別攜帶“獵戶座”(Orion)和“處女座”(Virgo)彈道導彈,進行了多次飛行和攔截低軌衛星的試驗。蘇聯也以圖-95轟炸機為空中平臺,在P-13潛射彈道導彈的基礎上設計了P-13A空射彈道導彈。不過,鑑於空射彈道導彈在當時條件下技術較為複雜、實現難度也較大,加之這一時期陸射和海射彈道導彈實戰效能已經獲得很大的提升,美蘇兩國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暫時放棄了對空射彈道導彈的進一步研究。從1974年7月開始,美國連續進行了21次戰略空射彈道導彈的可行性試驗。試驗時的載機為C-5A“銀河”運輸機,空射彈道導彈改自“民兵-1”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但是1991年美蘇簽署的第一階段《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1994年12月正式生效的該條約規定,到2009年12月5日之前完全禁止空射彈道導彈的試驗、生產和部署。彈道導彈優勢:與陸基或海基彈道導彈相比,空射彈道導彈將彈道導彈與空基平臺相結合,而現有的載具當中,飛機的速度遠比車輛和潛艇要快得多,因此空射彈道導彈相比於陸基或海基彈道導彈更不容易被發現和定位、突防機率也更高。 如果採用隱身飛機作為發射平臺,其可被探測度還會進一步降低,這會大幅拓展彈道導彈的突防機率。另外,航空器的活動範圍不受地形、海域條件限制,因此在體系支援下,理論上可以進行廣域部署、並儘可能接近目標,這可以拓展彈道導彈的部署範圍。不過,空射彈道導彈也並非完美無缺。目前對於空射彈道導彈來說,最主要的限制來自發射平臺。 飛機作為一種需要在空氣中運動的載具,其載重能力遠比陸基平臺或海基平臺要低,這導致空射彈道導彈的部署體積和噸位受到很大限制。而對於彈道導彈而言,體積和重量越大射程就越遠,這導致目前的空射彈道導彈侷限在中近程彈道導彈方面。即便是東風-15一類的近程彈道導彈,其重量也達到6噸以上、體積更難以在重型轟炸機彈倉內掛載,這使得其使用靈活性受到很大限制;而更大更重的中程彈道導彈,如果採用空射,則需要大型或重型運輸機進行空中拋射,對發射條件的限制進一步提升。因此,目前空射彈道導彈發展比較迅速,但仍然有很多限制因素決定其難以大規模普及。

  • 4 # 獨立團摔帽子的張大彪

    20世紀50年代,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地面、水下和空中發射方式都在探索中,但空射方式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未獲成功。到了60年代末期,處於深度冷戰狀態的美、蘇兩國的核武庫已經膨脹到了足以摧毀地球數百次的規模。兩國認識到單純增加核武器數量已經毫無意義,於是在1969年11月27日開始進行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並於1972年5月簽訂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條約(SALT-1)。SALT-1僅要求雙方把核武器數量凍結在1972年中期水平上,並不限制提高核武器效能水平和部署方式。此時美、蘇都已具備三位一體(陸基洲際導彈、潛射戰略導彈、戰略轟炸機)戰略核力量,於是,雙方不約而同地又把目光投向到戰略導彈空中機動發射這種方式上。

  • 5 # 航空視界

    彈道導彈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發明的一款武器系統,當時德國利用彈道導彈對英國倫敦發動了遠端打擊。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進行了空射運載火箭的發射,當時測試的目的是為了進行衛星或者反衛星運載火箭的發射。美國就曾經使用F-15戰鬥機攜帶運載火箭進行發相關的測試,美軍也曾經使用大型運輸機攜帶導彈進行發射。

    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空射彈道導彈在冷戰時期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應用,到了21世紀的今天俄羅斯開發出一款空射彈道導彈。這就是在伊斯坎德爾地對地戰術導彈基礎上研製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系統。俄羅斯的米格31和圖-22M3M轟炸機都具備攜帶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空射彈道導彈的優勢非常明顯,其最主要的就是射程相對來說遠了很多。伊斯坎德爾戰術地對地導彈原來的在陸基發射的射程僅僅在500千米左右,如今使用米格31戰鬥機攜帶,這款導彈的射程已經高達2000千米。

    射彈道導彈利用平臺本身速度可以獲得更大的速度,打擊的能力就更強。而且空射彈道導彈的打擊是出其不意的,這也是目前俄羅斯空軍大批裝備這款導彈的一個原因之一。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是目前現役唯一的空射彈道導彈,其餘國家在這方面還是空白。

  • 6 # 晨曦談兵

    在龐大的彈道導彈家族中,絕大部分的型號都是從地面和水下進行發射的,空射彈道導彈算是比較冷門的非主流產品。因為比起固定發射井、導彈發射車、戰略核潛艇,飛機攜帶彈道導彈相對比較麻煩(體積重量都有很大的限制),對於彈道導彈發射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都有更高的要求。即便如此,世界主要軍事大國始終沒有放棄過空射彈道導彈的發展,最初只是作為一種軍事技術儲備,如今已經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打擊手段。

    洲際彈道導彈動輒重量數十噸,長度十幾乃至二十幾米,再加上本身射程足夠遠,不適合也沒有必要進行空中發射。因此空射彈道導彈的應用方式主要是使用中近程彈道導彈實施機動靈活的戰術打擊,掛載平臺通常為戰略轟炸機或者大型戰鬥轟炸機/截擊機等等。由於作戰飛機的航程遠、速度快,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彈道導彈運送至發射陣位,同時也擴大了彈道導彈的打擊範圍,這一點是陸基彈道導彈和海基彈道導彈所不能比擬的。

    過去由於中導條約的限制,美俄兩國都不能研製部署陸基中程彈道導彈,因此採用打擦邊球的方式以空射彈道導彈來繼續保持中導技術的延續。美國打著試驗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旗號,使用C17運輸機搭載空射彈道導彈靶彈進行投放,充當各種反導攔截彈的射擊目標。不過這些所謂的靶彈可都是大有來頭,效能指標絕不次於正宗的一流中導,比如專門測試戰區高空反導系統的空基中程靶彈(eMBRM),只需稍加改裝就是東風26級別的強悍存在。

    美國單方面撕毀中導條約之後,必然會很快發展一系列實用化的空射彈道導彈,美國空軍也有足夠的平臺可以與之配套,其威脅性是不言而喻的。俄羅斯也不甘示弱,率先研製裝備了一款名為“匕首”的機載空射導彈,發射平臺為米格31、圖22M3等,射程2000公里,最大速度10馬赫。儘管對外聲稱是“高超音速導彈”,不過根據外形特徵研判,其實就是屬於空射彈道導彈的範疇,應該具備一定的機動變軌能力,於是換了一個時髦的馬甲來壯大聲勢。

    中國擁有數量最多、效能最好的中導,當然也不會對空射彈道導彈的特殊作用視而不見,不把它玩出花來怎麼對得起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家當?特別是在研製裝備了東風21D、東風26兩代反艦彈道導彈之後,將反艦東風搬上天就成為我軍強化區域反介入作戰的新玩具。最新型的具備空中受油能力的轟6N,可以使用機腹掛架攜帶一枚空射型東風21D,轟6N的作戰半徑+空射型東風21D的射程,足以覆蓋5000公里範圍以內的遼闊海域,是陸基反艦東風的有力補充。

    有道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國還面向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推出了價廉物美的外貿型空射彈道導彈,這就是與梟龍戰鬥機配套的CM400AKG空射彈道導彈。該型導彈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小不點兒,彈長5.2米,彈徑0.4米,彈重910公斤,最大速度5.5馬赫,為了規避國際武器出口條約,射程不超過300公里(當然客戶拿著使用說明書自行改裝增程就不關我們的事情了),能夠在大氣層內全程自主機動飛行,突防能力相當可觀。而且隨著水漂彈技術的普及成熟,空射彈道導彈在體積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射程輕鬆翻倍也不是問題,其戰術應用前景無疑將更加廣闊。

  • 7 # 英雄光

    彈道導彈有三種發射方式,天基,陸基和海基。這三種方式各有優劣,一般情況下,天基和海基的難度更大一些,攜帶的核彈頭當量和數量較小一些,而陸基容易一點,但是容易被攔截,也很容易在第二次發射之前被摧毀,這也是拋棄了發射井的原因之一。

    天基彈道導彈的優勢是是靈活性很高,發射準備時間短,生存能力更強一些。

    海基主要由核潛艇搭載,最大的優勢就是,核潛艇的活動範圍理論上可以遍佈海底,這就是極大的優勢。因為對於地緣政治較一般的國家,往往可以透過核潛艇的行動距離,取得更好的發射機會,這就產生了更強的核威懾能力。

    當然天基和海基相對來說在技術程度上更難一點。

    現在全球能夠搭載天基彈道導彈一般來說就中美俄三家吧。其中美國的能力是最強的。

    我記得C-17是能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民兵三作為測試標準三的靶彈。

    中國的轟6n也可以帶著東風21,東風26,但是這都是中遠端彈道導彈。

    俄羅斯是可以空射匕首,超高音速導彈。一般以MIG31為平臺,這種高空高速飛機相當適合。

  • 8 # 鷹鴿分析

    隨著中國最新轟-6N遠端轟炸機亮相國慶閱兵,有關其可掛載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訊息再次一石激起千層浪,空射彈道導彈技術探索早在之前美蘇等國就試驗過,優劣並存。

    轟-6N遠端轟炸機是在轟-6K的基礎上升級改造而來的新型轟炸機,在外形上除了增加了空中受油管之外,最大的改進就在於取消了內建彈倉,加強了機腹部結構強度,使其腹部變成一個過載掛載點,可以攜帶尺寸和重量較大的空射彈藥。

    最直接的優勢在於,轟-6N遠端轟炸機相較轟-6K的幾千公里作戰半徑,得到極大提升。再加上東風-21D普遍認為的1500-2000公里的航程,這就是一道簡單的計算題,轟-6N加上東風-21D的射程,那麼轟-6N的控制範圍就得到成幾何倍數的拓展。

    打擊範圍的拓展就是發展空射彈道導彈的最大優勢,另外還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彈道導彈的使用靈活性;弱點同樣突出,那就是一架轟-6N只能攜帶一枚東風-21D彈道導彈,在載彈數量上並不佔優勢,打擊火力持續性遠遠不足。

    彈道導彈實現空射並非不可能,在技術上只要去掉傳統彈道導彈用於助推段飛行的第一級火箭發動機,從而實現彈體尺寸和重量的同步削減,而後一套成熟可靠的發射裝置即可實現類似於空射彈藥發射的能力。

    最大的實現難點在哪,除了上述對於彈體的改良之外,剩下的就是載體的問題了。因為一般的重型空射彈藥一般重量在2-3噸左右,諸如中國使用的鷹擊-12K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重量也不過2.5噸,中國在殲-15艦載機上單掛架的最大載重達到了4噸水準;但是彈道導彈一般重量動輒在成十噸的數量級,這對於載機的過載掛載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美國在進行民兵-1型彈道導彈空射試驗的時候,是透過運輸機來進行的,尚未進行過轟炸機掛載試驗,這主要還是載重的問題。就算是機腹部的過載掛點想要承受十噸以上的掛載還是相當有技術挑戰的,飛機的結構強度是否能承受。

    另外,彈道導彈發動機點火後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這個反向的推力和彈道導彈飛行速度第是成正比的,這從彈道導彈地面發射就能夠看出來;不管是發射架發射,還是投出去空中點火發射,彈道導彈發射是否會對載機產生影響,這都是需要考略的問題。

    因此,雖然在技術上具備實現空射彈道導彈的理論基礎,但具體實現尚有較大難度。況且空射彈道導彈最大的優勢就是拓展導彈的飛行距離和發射的靈活性,但在作戰持續性上也遠遠不足,最終是否要實現這種不對稱作戰能力發展,還要看部隊有無發展必要了。

  • 9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空射彈道導彈是三位一體核打擊中關鍵的一環,突防能力僅次於潛射導彈,是戰略核威懾中的重要手段。所說的三位一體核打擊是指能在陸地上、空中、水下三個方向上發射戰略核武器,而相比空中和水下的搭載平臺,空射的搭載平臺要求更高,因為彈道導彈這玩意體積可不小,能搭載這玩意的飛機肯定不小,而大飛機的所帶來的大航程、大載的量優勢是戰略型空軍需要達到的,而一般能玩空射彈道導彈而國家一般都能開發出戰略轟炸機。

    空射戰略導彈和其他兩種投送方式相比的優勢在於突防性更高,射程更遠,飛機的航程可以無限增加它的射程,攔截難度更大,更重要的是空射形式是核常兼備的,既可以用作戰略打擊也可以進行戰術打擊,可根據實際的作戰需要進行靈活的安排,而像海軍核潛艇的潛射型和陸軍的機動/固定性也可以核常兼備,但是戰術運用的靈活性沒有空軍強。至於缺點嘛估計也就是對機場的要求更高而已了。

    早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核武競爭中,為能在第一波和打擊過後存活下來,美蘇在60年代就已經在研發空中平臺發射彈道導彈,如美國用B-47和B-58轟炸機攜帶“獵戶座”和“處女座”彈道導彈,蘇聯用圖-95轟炸機帶P-13A型彈道導彈進行過空射彈道導彈試驗。而之後美國也用C-5A運輸機進行了“民兵”-I型彈道導彈的空中發射試驗。所以作為戰爭前沿的雙方的三位一體核打擊的工作起步還是比較早的,畢竟有壓力才有動力。而中國的空射型起步要比它們慢很多,因為我們缺少優秀的空中發射平臺,現在能稱一下場面的估計也就今年國慶剛亮相的轟-6N了,而根據相關訊息,我們也做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洋洋與灰太狼和貓和老鼠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