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兄弟一生一起走5
-
2 # 鑰匙i
伯勞生性兇猛,素有“小猛禽”之稱,通常以昆蟲為食,但也可以捕獲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鳥類。中國潛心研究伯勞的生活習性,已成功人工繁殖。伯勞成為人們喜愛的新鳥種,易於壓口,和換食料,性格剛烈,外觀勇猛,深受廣大鳥友喜愛。
伯勞主要以昆蟲為食,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完全吃蟲的。所吃昆蟲,除少數為益蟲外,均為農林業害蟲;它雖然也吃一些其他動物,這些動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數量顯然有限,無足輕重,應加以保護
伯勞主要幾種分類:
虎紋伯勞、紅背伯勞、棕背伯勞、灰伯勞
虎紋伯勞
雄性成鳥:頭頂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額基部、眼先向後,經頭側過眼達於耳區,有寬闊的黑色過眼紋;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內側翅覆羽為慄褐色,各羽具數條黑色鱗狀斑,使整體顯現密集的黑色橫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寬約1.5mm的暗褐色隱橫紋,橫紋之間的間隔約1.5~2mm;外側尾羽具淺淡色端;飛羽暗褐色,各羽外緣染以棕紅,內側飛羽更為顯著,最內側數枚飛羽(三級飛羽)的內、外均染棕紅,並有類似尾羽的暗褐色隱橫紋。下體幾全部為純白色,僅脅部顯有暗灰色澤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鱗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橫斑;腋羽白色。
紅背伯勞均有分佈,但較多見於丘陵至低山區,從低山(例如山東省煙臺昆帶山的海拔100米處)至中山(例如北京延慶縣山區的海拔900米處),均採到過它的巢。分佈雖然較廣泛,但種群密度較低,而且多分佈在紅尾伯勞較少的地區,受到後者的排擠。喜棲息在疏林邊緣,帶荊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闊葉樹,是經常選用的巢址。性格兇猛,常停棲在固定場所,尋覓和抓捕獵物。以昆蟲為主食,其中金龜(蟲甲)、步行(蟲甲)、蝗蟲以及膜翅目、鱗翅目昆蟲佔絕大多數。棕背伯勞
是伯勞中體形較大的種類。體長達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徵是頭頂到上背部為灰色,向後漸沾棕色;上體其餘部分為紅棕色;兩翅和尾均黑色,下體大部為白色。為中國南方常見的一種伯勞。棲息於開闊的平原與低山一帶,常在田園、果園及樹叢間活動。棕背伯勞與伯勞屬其他同類一樣,性情兇猛,具有儲存獵物的行為。 [4] 嘴爪均強健有力,善於捕食昆蟲、鳥類及其他動物,甚至能擊殺比它自己還大的鳥,如鷓鴣之類。
平時常棲止於蘆葦梢處,東瞻西望,一見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殺。亦能在空中捕食飛行的昆蟲和小鳥。鳴叫時常昂頭翹尾,激健有力,並能仿效它鳥鳴聲。4~7月間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莖、竹葉、嫩枝、蕨葉及其他雜屑等編成。每窩產5枚黃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濃淡大小各異的灰藍和淡紫灰色斑,並綴以鏽紅以至紅褐色細點。灰伯勞為中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大型伯勞,體型大小與棕背伯勞近似,通體以灰褐色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側羽毛鮮白色,很容易識別。它不在中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中國北方各省遷徙,並有少數個體在中國越冬。性格兇猛,善捕食鼠類、蜥蜴以及小型鳥類等。
伯勞鳥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又名:百羅鳥、伯勞頭,生性兇猛,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伯勞鳥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巢呈杯狀,置於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
,除了可以在每年的4-7月份掏一兩隻自己喜歡的雛子餵養之外,還可以在非繁殖季節飼養伯勞老野。老野和雛子的區別很大,在這裡說一下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供初養者參考。
入手
老野的來源,無非就這麼幾個:自己捉的,朋友送的,鳥市買的。來源不同,要區別對待。鳥市買來的老野大都有或重或輕的虧膘現象(當然不虧膘的話就更好),我一般都是入手後,先給填食,方法是:一手輕握鳥(最好戴手套),另一隻手用筷子夾麵包蟲或蘸水豬瘦肉進行填喂,肉可切成半個花生米大小。肉或蟲在靠近鳥嘴的時候鳥會本能地去啄,虧膘的鳥會主動採食,如果啄了後甩掉就再喂,還是甩掉再喂的時候就往鳥嘴裡塞一下,塞到嘴跟處一般就嚥下去了。如果是喂蟲可以順便給蘸點水滴到鳥嘴裡。喂下五六塊肉或七八條蟲後,這時不要入籠,入籠會撞壞羽毛,也不要急著拴繩上架,虧膘後上架會增大掛鳥的機率。我一般是將鳥用小膠帶扎翅(鳥的翅膀稍作交叉後,在翅膀的末端用膠帶纏幾圈),然後放一個長、寬、高在半米左右的紙箱裡,箱內放照明燈、鳥槓、鳥食水罐,並備好食水,箱邊開通氣孔,箱口處蓋住並儘量方便觀察和加食加水,如果不方便放照明燈的可以把通氣孔開多開大一些,尤其是靠近食水罐的地方。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鳥不會碰傷羽毛,可以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儘快開食和回膘。給鳥補膘的食物可以是牛肉、豬瘦肉或雀肉,也可以用新鮮的活魚、泥鰍之類,儘量少喂麵包蟲,以免上火。
上架
鳥滿膘(鳥膘的大小可以用手指試一下,滿膘時能夠明顯感覺胸部龍骨兩側有肉,虧膘時龍骨像刀刃一樣,兩側有向內凹的感覺)後,可以考慮拴繩上架了。包括自己剛捉到的那種情況,如果是朋友送的,不虧膘也可以上架。老野上架,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先拴脖子,脖套的選擇可以是帶皮的銅圈,也可以是鋼絲外面套一段軟管(如輸液管),直徑可根據伯勞的體型大小來定,拿棕背伯勞為例,直徑可在1.6-1.8釐米的範圍。鏈子要用結實輕便的鐵鏈或不鏽鋼鏈,鏈子的長度要根據鳥架的尺寸來定,一般來說長度要小於鳥槓長度的一半,鳥拴上後能夠剛剛夠到兩端的食罐和水罐,下架後腳可以著地就可。鳥架的尺寸要設計合理,長度一般不低於40釐米,高度為長度的一半。
老野上架後,可放在沒人打擾的僻靜處不用多管,只需在遠處觀察有無纏繞和吊的意外就行了,一般幾個小時後鳥會自己回槓。不提倡身上噴水或架下坐水盆的方法,會增加鳥的恐懼,引起虧膘和加劇怕人的程度。
上手盤
上架後的老野怕人是正常的,即使穩槓了後也還會怕人,哪怕達到離人一米遠左右不亂飛也需1-2個月的時間。為了增加鳥和人的熟識,有時間的朋友可以上手盤,戴手套將鳥架在手上,每天架一兩個小時,盤上一週的時間可以達到常規架養一兩個月的效果。盤的過程一定要注意增加鳥的食物和營養。有的朋友說鳥盤了幾天就不怕人了,可以上手吃食了,甚至可以叫遠了,這種情況不一定就是好現象,老野不怕人可能會是兩種原因,一是的確和人熟了,另一種情況是極度飢餓和虧膘,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如果是後一種情況那就危險了,要引起注意才是。
拴腳
老野在槓上不再亂飛折騰了,可以考慮改拴腳了。因為拴脖子不但影響美觀,長期拴脖子還會把脖子周圍一圈羽毛磨掉。拴腳用軟牛皮做成的皮套,鬆緊度是套腳上後剛剛可以轉動即可,太緊容易磨傷,太鬆容易掙脫。剛拴腳後注意觀察鳥的適應情況,以免出現拉傷腿等意外。
手喂
堅持手喂是老野和主人建立感情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手喂的食物包括肉、蟲、魚蝦、螞蚱等,手喂的次數越多越勤,鳥和人親近的也就越快,久而久之,在鳥身上就會建立一種條件反射,一看到主人就會表現的特別活躍,扇著翅膀乞食,達到這個狀態之後,鳥離開唱也就不遠了。
轉食
老野上架三五天後,進食、返槓正常,可以考慮轉食了,這也是新手面對的一個難題。轉食我向大家推薦兩種方法,一種是乾料轉食:牛肉粉、河蝦粉、麵包蟲粉、熟雞蛋黃、雛雞料粉、綠豆粉等成分混合後取一小匙(粉料越細越好),鮮牛肉或麵包蟲剁碎放粉料上面,略加攪拌,讓鳥吃肉時一起吃到粘到肉上的粉料,根據鳥的進食情況逐漸增加粉料的比例,直到轉食成功。值得注意的是乾料轉食一定要給一份單獨飲水。
溼料轉食:上述混合粉料兌水拌溼成糊狀,碎牛肉或蟲段放裡面略加攪拌,根據進食情況從肉多料少逐漸新增料的比例,同時逐漸減少水份的比例,讓鳥完成從溼料到乾料的過渡,在減少水分的同時要適時新增單獨飲水。溼料轉食的優點是鳥吸收消化快,缺點是溼料容易變質,要及時更換食料。
兩種方法我更提倡用溼料轉食,為此還專門總結了四句順口溜供大家參考:二成精料加水拌,八成碎肉混合摻。蟲肉每天不間斷,檢視鳥膘和排便。
無論乾料還是溼料轉食,都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隨時觀察鳥的狀態,每天傍晚足量肉或蟲讓鳥吃飽,一般一週左右可以順利完成轉食,轉食後每天仍要給些肉或蟲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