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腎臟病已經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於腎臟病發病隱匿,症狀不典型,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所以有很多患者受到腎臟病的“侵擾”之後,等到症狀明顯才去檢查和診斷,這個時候往往錯過了腎臟病的較佳病情控制期和治療期,所以為了更好的預防腎臟病,除了要警惕各種和腎臟病有關的症狀之外,定期體檢評估腎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
臨床上,評價腎功能一般是透過化驗抽血,做一個叫做“血生化”的血液檢測,透過血生化中的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3個指標來評估腎功能的正常與否。
因為我們都知道人是生物體,生物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就是要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多“代謝產物”,而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就是人體的代謝產物,代謝產物最終肯定要從身體排出去,而腎臟便是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的主要排洩器官。
答案可以簡單概括成一句話,最主要就是透過腎臟中的腎小球濾過後排洩出去。所以我們評估腎功能,某個程度上說也是評估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稱之為腎小球濾過率。如果這3個指標出現異常,說明腎小球的濾過率可能存在異常,那也就是說腎功能可能存在異常。這便是3個指標能評估腎功能的原因。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別介紹這3個指標的含義和意義。我教給大家一個方法,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這3個指標是如何反應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最主要要站在這3個指標的生成和排洩的角度去看。為什麼這麼說,拿血肌酐來打比方,如果血肌酐的生成是相對恆定的,腎小球的濾過排洩也是相對恆定的,那麼血肌酐就相對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應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
我們體內的肌酐來源一般有2個途徑:內源性和外源性。內源性的肌酐就是我們身體肌肉新陳代謝之後的產物,而外源性肌酐就是我們身體吃進去肉類食物後在體內新陳代謝的產物。從來源途徑來看,如果我們的肌肉代謝和飲食結構穩定的話,那麼人體每天生成的肌酐指標也是相對恆定的,影響肌酐指標穩定的不利因素很少。
同時,上面我們說到了,血肌酐本質上是代謝產物(下面要說到的尿素氮和血尿酸也一樣,都是代謝產物),必須從身體排出去,而腎臟便是血肌酐的主要排洩器官。在這邊我們要注意一個概念,腎臟是整一個臟器的統稱,血肌酐的排洩最主要透過腎臟中的腎小球濾過後排洩,腎臟中的其他腎單位基本不參與,所以腎臟排洩肌酐的過程中,一般影響血肌酐指標穩定的就是腎小球的濾過率(功能)。
所以,站在血肌酐生成和排洩的角度來看,如果每天肌酐生成穩定,腎小球的濾過率(功能)也正常,那麼血液中的肌酐指標也一般是正常的。所以血肌酐是評價腎功能較準確的指標(注意“較準確”3個字)。
上面提到了尿素氮也是代謝產物,它來源於蛋白質的代謝,所以能夠干擾到蛋白質生成的因素,也就都能影響到尿素氮的指標。比如含蛋白質食物攝入的多少、腸道對蛋白質的吸收消化能力等因素,都能夠影響到尿素氮指標的穩定。
尿素氮的排洩也主要在腎臟中完成,但和血肌酐不同的是,尿素氮透過腎臟中的腎小球濾過後,還會被腎臟中的腎小管衝重吸收。所以在尿素氮的排洩過程中,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會影響尿素氮指標的穩定。
所以,站在尿素氮的生成和排洩的角度來看,因為干擾尿素氮生成的不穩定因素較多,同時排洩的過程,尿素氮除了被腎小球過濾,還會被腎小管重吸收,所以用尿素氮來“一對一”評判腎小球的濾過率(功能),就不能很準確,只能作為對腎小球濾過率的一個參考指標。
血尿酸的生成也一般有兩個途徑:內源性和外源性(80%左右是內源性)。內源性主要是人體蛋白質代謝之後生成的,外源性就是攝入含嘌呤的食物後代謝生成的。所以,大家會發現,血尿酸的生成和尿素氮有點類似,也會受到比如食物的影響、腸道吸收消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學尿酸的相對恆定。
同時,血尿酸的排洩同樣也是主要在腎臟中完成,但血尿酸和尿素氮又有點類似,它經過腎小球濾過排洩後,又會被腎小管重吸收再排洩。所以在血尿酸的排洩過程中,腎小管的重吸收、排洩能力也會影響到血尿酸指標的穩定。
所以,站在血尿酸的生成和排洩的角度來看,干擾血尿酸生成的不穩定性因素較多,排洩的過程也受到其他因素干擾,所以也無法“單純”的想血肌酐一樣,能夠相對準確的反應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只能作為腎功能的參考指標。
那從以上內容,大家可以暫時總結一句話:血肌酐水平能基本反映腎小球濾過率(也就是腎功能),而尿素氮和血尿酸對腎功能的評價只是參考。但是,大家發現沒有,血肌酐也只是相對準確、基本能夠反映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它並不是評判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的異常與否的早期指標。
因為雖然站在血肌酐的生成和排洩角度來說,它可以相對準確的反映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這個弊端就是腎小球的濾過能力輕度下降的話,血肌酐並不會異常(升高),而只能在腎小球的濾過能力下降大約1/3-1/2的時候,血肌酐才會升高。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早期剛出現異常的時候,很有可能血肌酐指標是正常的。那這樣的話,假如有某個患者,剛好腎功能是剛剛(早期)出現異常,血肌酐指標又正常,但是醫生又高度懷疑患者的確腎功能有異常,那該怎麼辦呢?
1、首先便是“尿常規”。 尿常規是一項簡便快速的尿液初步檢查,它雖然簡單,但作用不可忽視。大部分腎臟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
2、其次便是泌尿系 B 超。B 超可以發現早期一些可能導致腎功能異常的疾病。比如說說B 超可發現 2 釐米左右的腎癌、X 線平片不能顯示的腎小囊腫、腎積水及腎結石等,同時B超還可快速、無損傷的指導對腎下垂和異位腎的穿刺檢查。
3、還有就是胱抑素 C。胱抑素 C 雖然目前在臨床開展的並不多,但毫無疑問,在各類研究論文中,很多學者都肯定了胱抑素 C的價值。因為經腎小球濾過後的胱抑素C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影響。目前研究表明,胱抑素 C 的診斷準確性及敏感性明顯優於血清肌酐。
4、最後就是GFR。GFR 是指單位時間內透過腎小球濾過的血漿量,與有功能的腎小球數量直接相關,是評估腎臟濾過功能的最佳指標。常用的 GFR 評估方法分為 2 種。第一種是公式法,也就是將患者的血肌酐、胱抑素 C、性別、年齡等代入公式計算,此種方法臨床使用較簡單。第二種是機器測定法,其優點是比較準確,但操作過程複雜,且檢測需特殊裝置,一般在明確存在腎臟疾病為進一步瞭解其腎功能由專科醫生建議完善。
透過以上內容,我給大家闡述了,臨床上反映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的一些主要檢查專案,同時針對這些專案再逐一分析,先幫大家理解血生化這個化驗專案中,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3個指標和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的關聯,再幫大家定位3個指標中,為什麼血肌酐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映腎功能。
大家好,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腎臟病已經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於腎臟病發病隱匿,症狀不典型,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所以有很多患者受到腎臟病的“侵擾”之後,等到症狀明顯才去檢查和診斷,這個時候往往錯過了腎臟病的較佳病情控制期和治療期,所以為了更好的預防腎臟病,除了要警惕各種和腎臟病有關的症狀之外,定期體檢評估腎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如何讓評估腎功能呢?臨床上,評價腎功能一般是透過化驗抽血,做一個叫做“血生化”的血液檢測,透過血生化中的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3個指標來評估腎功能的正常與否。
那麼為什麼這3個指標可以評估腎功能呢?因為我們都知道人是生物體,生物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就是要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多“代謝產物”,而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就是人體的代謝產物,代謝產物最終肯定要從身體排出去,而腎臟便是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的主要排洩器官。
那麼腎臟如何排洩這3種物質呢?答案可以簡單概括成一句話,最主要就是透過腎臟中的腎小球濾過後排洩出去。所以我們評估腎功能,某個程度上說也是評估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稱之為腎小球濾過率。如果這3個指標出現異常,說明腎小球的濾過率可能存在異常,那也就是說腎功能可能存在異常。這便是3個指標能評估腎功能的原因。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別介紹這3個指標的含義和意義。我教給大家一個方法,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這3個指標是如何反應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最主要要站在這3個指標的生成和排洩的角度去看。為什麼這麼說,拿血肌酐來打比方,如果血肌酐的生成是相對恆定的,腎小球的濾過排洩也是相對恆定的,那麼血肌酐就相對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應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
血肌酐我們體內的肌酐來源一般有2個途徑:內源性和外源性。內源性的肌酐就是我們身體肌肉新陳代謝之後的產物,而外源性肌酐就是我們身體吃進去肉類食物後在體內新陳代謝的產物。從來源途徑來看,如果我們的肌肉代謝和飲食結構穩定的話,那麼人體每天生成的肌酐指標也是相對恆定的,影響肌酐指標穩定的不利因素很少。
同時,上面我們說到了,血肌酐本質上是代謝產物(下面要說到的尿素氮和血尿酸也一樣,都是代謝產物),必須從身體排出去,而腎臟便是血肌酐的主要排洩器官。在這邊我們要注意一個概念,腎臟是整一個臟器的統稱,血肌酐的排洩最主要透過腎臟中的腎小球濾過後排洩,腎臟中的其他腎單位基本不參與,所以腎臟排洩肌酐的過程中,一般影響血肌酐指標穩定的就是腎小球的濾過率(功能)。
所以,站在血肌酐生成和排洩的角度來看,如果每天肌酐生成穩定,腎小球的濾過率(功能)也正常,那麼血液中的肌酐指標也一般是正常的。所以血肌酐是評價腎功能較準確的指標(注意“較準確”3個字)。
尿素氮上面提到了尿素氮也是代謝產物,它來源於蛋白質的代謝,所以能夠干擾到蛋白質生成的因素,也就都能影響到尿素氮的指標。比如含蛋白質食物攝入的多少、腸道對蛋白質的吸收消化能力等因素,都能夠影響到尿素氮指標的穩定。
尿素氮的排洩也主要在腎臟中完成,但和血肌酐不同的是,尿素氮透過腎臟中的腎小球濾過後,還會被腎臟中的腎小管衝重吸收。所以在尿素氮的排洩過程中,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會影響尿素氮指標的穩定。
所以,站在尿素氮的生成和排洩的角度來看,因為干擾尿素氮生成的不穩定因素較多,同時排洩的過程,尿素氮除了被腎小球過濾,還會被腎小管重吸收,所以用尿素氮來“一對一”評判腎小球的濾過率(功能),就不能很準確,只能作為對腎小球濾過率的一個參考指標。
血尿酸血尿酸的生成也一般有兩個途徑:內源性和外源性(80%左右是內源性)。內源性主要是人體蛋白質代謝之後生成的,外源性就是攝入含嘌呤的食物後代謝生成的。所以,大家會發現,血尿酸的生成和尿素氮有點類似,也會受到比如食物的影響、腸道吸收消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學尿酸的相對恆定。
同時,血尿酸的排洩同樣也是主要在腎臟中完成,但血尿酸和尿素氮又有點類似,它經過腎小球濾過排洩後,又會被腎小管重吸收再排洩。所以在血尿酸的排洩過程中,腎小管的重吸收、排洩能力也會影響到血尿酸指標的穩定。
所以,站在血尿酸的生成和排洩的角度來看,干擾血尿酸生成的不穩定性因素較多,排洩的過程也受到其他因素干擾,所以也無法“單純”的想血肌酐一樣,能夠相對準確的反應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只能作為腎功能的參考指標。
那從以上內容,大家可以暫時總結一句話:血肌酐水平能基本反映腎小球濾過率(也就是腎功能),而尿素氮和血尿酸對腎功能的評價只是參考。但是,大家發現沒有,血肌酐也只是相對準確、基本能夠反映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它並不是評判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的異常與否的早期指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站在血肌酐的生成和排洩角度來說,它可以相對準確的反映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這個弊端就是腎小球的濾過能力輕度下降的話,血肌酐並不會異常(升高),而只能在腎小球的濾過能力下降大約1/3-1/2的時候,血肌酐才會升高。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早期剛出現異常的時候,很有可能血肌酐指標是正常的。那這樣的話,假如有某個患者,剛好腎功能是剛剛(早期)出現異常,血肌酐指標又正常,但是醫生又高度懷疑患者的確腎功能有異常,那該怎麼辦呢?
也就是說,早期腎功能受損,但是血肌酐指標正常的人,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呢?1、首先便是“尿常規”。 尿常規是一項簡便快速的尿液初步檢查,它雖然簡單,但作用不可忽視。大部分腎臟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
2、其次便是泌尿系 B 超。B 超可以發現早期一些可能導致腎功能異常的疾病。比如說說B 超可發現 2 釐米左右的腎癌、X 線平片不能顯示的腎小囊腫、腎積水及腎結石等,同時B超還可快速、無損傷的指導對腎下垂和異位腎的穿刺檢查。
3、還有就是胱抑素 C。胱抑素 C 雖然目前在臨床開展的並不多,但毫無疑問,在各類研究論文中,很多學者都肯定了胱抑素 C的價值。因為經腎小球濾過後的胱抑素C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影響。目前研究表明,胱抑素 C 的診斷準確性及敏感性明顯優於血清肌酐。
4、最後就是GFR。GFR 是指單位時間內透過腎小球濾過的血漿量,與有功能的腎小球數量直接相關,是評估腎臟濾過功能的最佳指標。常用的 GFR 評估方法分為 2 種。第一種是公式法,也就是將患者的血肌酐、胱抑素 C、性別、年齡等代入公式計算,此種方法臨床使用較簡單。第二種是機器測定法,其優點是比較準確,但操作過程複雜,且檢測需特殊裝置,一般在明確存在腎臟疾病為進一步瞭解其腎功能由專科醫生建議完善。
總結透過以上內容,我給大家闡述了,臨床上反映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的一些主要檢查專案,同時針對這些專案再逐一分析,先幫大家理解血生化這個化驗專案中,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3個指標和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的關聯,再幫大家定位3個指標中,為什麼血肌酐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映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