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題主是外行,問的問題如果很不專業請見諒。問題主體:要完全還原第一歷史真相,應該是不可能的吧?那麼,研究歷史的學者們有哪些手段,或者說怎麼樣做,可以儘可能的接近正確的歷史真相呢?歡迎多舉例歷史事件,學習學習~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感受,一併提出,供各位指正:我覺得除了親自經歷事件的人能保證知道事情真相外,哪怕是在當世(比如現在你我也不一定能知道某些大事件背後的真相),更不用說在慢慢歷史長河中有那麼多的變數和干擾因素。史書有那麼多,如何保證記錄的人是客觀而正確呢?民間野史有沒有可取之處?我覺得除了滿足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外,有時候有些事情無風不起浪,民間的謠傳是否也有可取之處呢?以唐太宗為例,有人說他改史書,類似這種例子,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記錄的東西應該會有很多被高層意志影響吧?
7
回覆列表
  • 1 # 音悅風情

    從多方面互相論證最大可能還原歷史原貌。一,中國古代書籍資料很多,野聞軼事也不少。兩者互相參考論證,不可盡信各朝官方史記,編輯者有可能故意隱瞞美化醜化某些人或事。二,從考古資料中發掘新問題,發現新線索研究論證。比如先秦時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漢代出土的書簡,隋唐的墓誌銘,明清的絲織品古籍等等。三,從中國的鄰國尋找資料,文物論證研究。例如從北韓,越南的某些書籍能側面印證明清的某些歷史原貌。從日本出土的漢代銅鏡、金印反映了日倭國臣服於大漢王朝的事實。

  • 2 # 張子曰

    (此地圖為網上找的南韓歷史地圖,大家笑笑就行了,不必當真,更不代表我認可。。。 。。。)

    我倒覺得,如果真有歷史研究者得到了接近歷史真相的研究成果,多半也只能悶在自己心裡,或者小範圍內流傳,不大可能得到普遍的傳播。

    原因?原因很簡單,歷史真相併不是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只能說是歷史研究的附屬品而已。國家投資的歷史課題的研究,大底都是有相應的結論,然後去尋找證據的;如果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的歷史真相和需要得到證實的結論之間產生了太大的衝突,那麼國家也必然是秘而不宣的,會把相關成果封存起來,怎麼可能大範圍內傳播?

    無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還是東北高句麗歷史研究工程,本質上,都是我們早已經確信結論是正確無誤的,我們的研究的目的就在於尋找證據,以佐證我們結論;反之,如果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利於我們的預設結論的某些資料,必然是封存起來的,是不可能大範圍傳播的。

    當然這不是說我對中國歷史研究有什麼意見。因為這麼做的並非單指某個國家,基本上所有國家都會這麼做。南韓人天天唸叨的很多東西,同樣都是早有立場,然後到處翻資料找證據的,具體是啥我就不說了。

    我不是歷史研究者,所以這也只是我的臆測。也許我是錯的?不知道有沒有相關的歷史學者能夠出來給我們詳細的解釋。

  • 3 # 季我努學社

    1.掌握詳實的史料

    詳實的史料是我們從事歷史研究的第一步,沒有史料,就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冷戰史研究的名家沈志華老師之所以在冷戰史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主要是當蘇聯檔案披露的時候,他首先看到了這批檔案,從而在歷史研究中佔有了主動權。作為古代史的研究者來說,要多讀多看原始典籍,作為近現代史的研究者來說,要多看檔案文獻,要有一定的史料嗅覺,多關注歷史的前沿動態,多關注史料的出版情況。

    2.要具備讀懂史料的能力,對史料有一定的分辨力

    優秀的歷史研究者應該具備去偽存真的辨別能力。面對闡發同一件事,但說法不一的兩份史料,歷史研究者要擦亮雙眼,分辨出哪份是真史料,哪份是假史料。以文革這段歷史為例,當時的人們為了自保,可能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違背本心的去檢舉揭發,如果歷史研究者沒有分辨能力,把留下來的史料全然當做信史,那歷史研究很可能就會出現偏差。

    3.同情之理解的能力

    歷史上發生的事都是人主導的,所以研究歷史者要具備理解人性的能力。把自己置身於歷史的情境之中,而不是想當然用現在的思維去理解過去,這有助於研究結果接近歷史真相。

    歷史不同於社會科學,有很多東西沒法定量研究,而要保證研究結果接近歷史真相,就必須要求歷史研究者具備很高的情商和推理能力。

    4.跨學科研究,跨學科交流

    歷史包羅永珍,歷史的研究有時需要用到統計學、社會學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能夠使研究結果接近歷史真相。

    5.要具備一定的聯想能力

    歷史研究者要有一定的史料敏感度,能夠將掌握的史料由點穿成線,由線穿成面,找到事件的主幹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事件。

    有人說歷史沒有真相,歷史的真相只有當事者知道,確實如此,但一名優秀的歷史研究者,可以憑藉詳細的史料、同情之理解的能力和對史料的聯想力,讓研究結果最大程度的接近歷史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中間換人換馬、還是換馬不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