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天夜雨
-
2 # 第一節歷史課
一般這種假設性的歷史問題,都不太好回答。不好回答不是因為沒有答案,而是歷史的發展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既然題主想從兩人性格上去分析一下,那咱就從性格上大膽的假設一下。
都說環境影響性格,那就看下兩位的出身。
劉邦呢,早年是個亭長,雖說是個官,但劉邦儼然就是一個地痞無賴,好吃懶做的人。在交友方面,不管三教九流,只要對脾氣,都愛結交。可偏偏工資還少的可憐,經常窮的叮噹響。
劉備在客觀條件上也好不到哪去,雖說是“皇叔”,但生活卻淪落到賣草鞋為生。15歲被他叔父送到學堂裡學習,可他又不喜歡讀書,而是喜歡那些狗啊、馬啊、音樂啊、衣服啊等等之類的東西。但儘管如此,劉備還是比劉邦多了很多文人氣質。
兩人說到底都是窮,但劉邦顯然性格更外向一點,劉備偏內向一點。
劉邦更偏向於理智,劉備更容易感情用事。例如:劉邦在項羽威脅要烹殺他爸爸的情況下冷酷地說分他一碗肉湯,而劉備在關張二人去世後不管不顧的非要去討伐東吳。
更具文人氣質的劉備,一生都很敬重知識分子,諸如他三顧茅廬請諸葛,劉邦呢,卻是多次向儒生帽子裡撒尿。
在用人方面,劉邦更善於權術,手下蕭何、張良、韓信等,都被他玩的團團轉;劉備更注重感情,關張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又是三顧茅廬請來的,對龐統、黃忠等也都很敬重。
好了,現在開始設想一下,如果雙方互換位置。
劉備到了楚漢,憑劉備的義氣,駕馭不了劉邦手下的大將嗎?
劉邦到了三國,確定能籠絡關張趙這等義氣之士嗎?確定能打動諸葛亮、龐統這樣的人嗎?
劉備到了楚漢,會投機取巧的先取咸陽嗎?
劉邦到了三國,會出現關羽大意失荊州這種事嗎?
歷史啊,真不好說!
-
3 # 宴之遨者
其實都是亂世,但是有很多不同的。秦末,天下皆反,六國的貴族也被秦朝屠殺,而劉邦只是一亭長,典型的是農民起義,只不過劉邦善於用人,性格隱忍,比如對項羽時就看的出來,先進入關中又讓給了項羽,取得天下後,又誅殺功臣。可以說是隱忍心黑。而在東漢末年,九品中正制漸漸的誕生出很多豪門巨族,出身也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最典型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袁紹因為“四世三公”被推為盟主,並給劉備添座時道:“吾非敬汝官職,敬你乃是皇室”讀過三國都知道,劉備在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要先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就連關張二人和他結拜,和這個也有關係。如果把劉邦放到三國,若想取得天下,恐怕是極難,他缺少聲望去吸引人才幫他打天下。劉備在秦末,仁義卻不能在百年戰國之後的人群中擁有市場。恐怕發展起來也很難。
-
4 # 秦漢唐明中
劉邦的才能遠超劉備,無論用人,還是遠見,還是軍事還是政治還是魅力,別說劉備了曹操也遠不及也。
首先說軍事,很多人認為劉邦軍事很差,其實是帶偏見的,劉邦的軍事再楚漢能排第三,第一項羽第二韓信。觀劉邦一生,只敗過兩人,第一個戰神項羽,第二個草原的天可漢冒頓,但是敗給冒頓並不是軍事能力的原因,而是國力差距的原因,騎兵打步兵本身就已經是不敗之地。
劉邦在沒韓信之前,定三秦入關中,一舉從最小的諸侯超越六國貴族成為除了項羽以外最強大的諸侯。後來平英布,滅陳稀,打臧茶,都無韓信出手,結果全勝了。
劉備呢?各人毫無軍事才能,前期各種打醬油,而曹操呢?勝仗多,但敗仗更多,被馬超董卓張繡孔明周瑜呂布等等,,,,都幹敗過。
再說用人,劉備用人只靠仁義和義氣,完全不懂權謀手段,曹操用人基本只重用親族,軍事大權永遠在自己族人手裡。而劉邦用人可謂大家,不光能用自己人,也能用韓信這種外人,還能讓敵人為我所用,比如英布,陳平,開始都是項羽的屬下,結果最後都歸劉邦了。張耳,彭越,魏豹,田榮,等等諸侯王,都是野心之輩,劉邦卻能讓這些人奉自己為盟主,替自己賣命。劉備呢?哪個諸侯把他當盟主跟他一起反曹了?曹操也不懂遠交近攻之策,搞的四處是敵。
再看政治遠見,劉備跟曹操都不及劉邦也,劉邦把生後事預測的一清二楚,誰能護漢,誰能制衡呂后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劉備呢用誅心之言安排孔明,曹操呢死前卻盡是道盡芝麻蒜皮小事。
-
5 # 亂世史詩
從客觀的情況上講,肯定會有所不同,因為歷史是由人所決定,劉備和劉邦互換身份,他們彼此的性格不一樣,做事的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都不一樣,這就有可能使得歷史出現並非真正歷史上所發生的那樣。
首先,來看劉備成為了劉邦之後,他和劉邦的出身差不多是卑微的,但講義氣,重情義,能夠結識到許多像張良樊噲一樣的人物,但劉備又不如劉邦精明果斷,即使後來劉備先入關中有機會可以稱王,但他不敢稱王,因為他比劉邦更講義氣,不願和,項羽明著幹,也不想暗著幹,更重要的還是劉備沒有揹負光復漢室的責任,那時天下本不是他祖宗打下來的,在加上項羽得到了天下各路諸侯的擁護,可以說,項羽比曹操還要強大,如果項羽真的想要稱霸天下,劉備也不會想要和他爭奪的,那麼那時的歷史將會改寫,劉備成為漢中之王,而項羽則是開創了取代秦朝之後新的一個朝代。
再來說劉邦,劉邦依舊變成了劉備的後代,但也依舊是地位地下的普通小老百姓,那時也是項羽後代的朝代也瀕臨滅絕,各路諸侯紛紛起義,而劉邦也遇見了張關二人,相約一起在亂世中闖蕩一番,劉邦比起劉備更加有野心和更加的精明,他想要做的是一統天下,所謂的義氣兄弟感情什麼的他都不在乎,他會比劉備想要達到目的更加的不擇手段。但他也會衡量自己與對手的實力,關羽被殺,換做劉邦,他也許不會那麼衝動地想要報仇,會聽從諸葛亮等謀士的意見,對曹操和孫權暫時保持對峙的局勢,守住自己的地盤,養兵待戰,只要到了合適的時機,就是劉邦復出的時候了,那時曹操孫權可能還沒有察覺,還認為不知道時候劉邦才會給關羽報仇,那時的劉邦勢如破竹憑藉多年積蓄的實力將有可能打敗曹操孫權,歷史也將從此改寫。
-
6 # 使用者95535333215
劉備在楚漢爭霸中,應該不會建立漢。我是這麼考慮的,劉備有桃園三結義他對關張二人真是感情深。而項羽劉邦也是這個關係,但劉邦沒多少主心骨,主要是聽呂雉的。所以後來時勢造英雄去打項羽,你覺得劉備這性格他會在那種情況下去殺關張嗎?在說劉邦在三國。他在三國時不會成功,因為他得不到諸葛亮。為什麼必須說諸葛亮呢,因為當時諸葛亮是想找一個有大發展的小公司去當CEO。而劉備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構,劉備是有熊心的。從他給孩子起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劉禪劉封。而劉邦是沒有這種野心的,所以諸葛亮不會找他,關張二人也不會去跟隨他。那麼三國就兩國了,沒準魏、吳就是平分天下了。
回覆列表
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弄清楚二人之間的差異,在筆者看來劉邦是遠勝於劉備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人,決定戰爭勝負關鍵的永遠都是人。第一就是知己,劉邦對於手下人的發問既能夠坦言自己不如項羽又能夠承認自己不如韓信(詳見《史記》)就充分說明了劉邦對於自己的不足和對敵人的強大有客觀而清醒的認識,作為一方政權的最高領導人這是極為難得的,反觀劉備,一邊說著“孫權小兒”一邊藐視陸遜“黃口孺子”,結果就被孺子和小兒打了個七零八落,這就是典型的對自己和敵人認識都極為不足了;第二是知人,劉邦能夠將內政託於蕭何,對張良言聽計從,付軍事於韓信,辨陳平之忠,識樊噲之勇,可以說是把手下的人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而劉備在這一點上也有差距,在劉備死之前趙雲基本上就是個保鏢,就子龍後面的表現來看他也是俱備領兵才能的;而在正史中劉備死之前孔明基本上更是沒有單獨帶過兵,就是個參謀;至於後來投降的馬超更完全是個醬油了,連演義小說中對他在蜀國的表現都幾乎無話可說,由此可見劉備的知人善任較劉邦差得遠了;第三是對手下人的控制和了解,《史記》裡有個小細節的描寫更是讓人對劉邦的馭人之術毛骨悚然。劉邦晚年想要廢太子立如意,呂后就去找張良想辦法,張良起初是不幹的架不住呂后死纏爛打,最後給呂后說,有四個老頭叫商山四皓,劉邦請了很多次都失敗了,讓太子去請,然後在一個公開場合故意讓劉邦看到,後來劉邦見到這四個老頭之後果然放棄了廢太子,回去抱著趙姬哭著說呂后羽翼已豐,沒辦法咯。很多人覺得這是反應了張良神機妙算,其實不然,這恰恰是劉邦對手下人瞭解到了入微的表現。首先來說商山四皓什麼人?《史記》裡就在這出現過一次,有什麼背景?有什麼能力?做過什麼大事?統統不知道,就這麼四個老頭又不是超級賽亞人,憑什麼讓皇帝劉邦回去抱著小妾哭?可見劉邦哭不是因為這四個老頭,而是因為這四個自稱“商山四皓”的老頭出現的事,因為劉邦非常清楚能給呂后出這個主意的唯有張良,而張良是一個輕易絕不表明政治立場的人,現在連張良都願意為呂后出這個主意,那麼手下的大臣還有多少人是贊成廢太子呢?可以說是一個都沒有!因此,即使是身為皇帝的劉邦也唯有回去抱著趙姬哭了。但是,恰恰是從這件小事我們就可以看出,劉邦對手下人的瞭解已經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並且從後面呂后篡漢來看,劉邦當時的決定是有遠見的,可以這樣說劉邦能夠成為皇帝確實是因為他的才能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人,不少人認為劉邦不過一混混那是被表象所矇蔽了。再來說劉備,這一點他也不如他的祖宗,也從一個細節來說,劉備託孤時曾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成才可以取而代之,這話可就誅心了,到底是你對孔明不放心,還是說孔明有反意?後來的事實證明孔明那是真忠誠,這樣來說劉備就是對他手下的第一謀士都不夠了解了,並且劉備還對趙雲說“早晚看覷吾子”,這又是要子龍防著誰?我想此時孔明恐怕是如芒刺在背了。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知人知己還是在馭人之術上劉邦勝劉備遠矣。
說完了人,然後是勢,所謂時事造就英雄。兩個人都屬於“無產階級”,都身逢亂世,都有取天下的大志,可謂環境相似,但是劉備實際上手牌比劉邦好,因為他至少還揹著個“皇叔”的皮,這一點在那個時代是極為重要的,所謂師出有名;劉邦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就揹著個“混混”的皮,連戰國貴族後裔都不是,論出身比韓信都不如,更不用說張良項羽了;再來看他們的對手,曹孟德在早期是想要做漢室忠臣的,最初的願望不過是做個將軍而已(小說和正史均有記載),如果劉備確有統御天下之能,孟德也未必不能輔佐他,當然要說後來的曹丞相還想匡扶漢室那我也是不信的;但是項羽就不同了,楚漢之爭開始後就一個心思:弄死劉邦!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因此,可以說形勢對劉邦來說是更為不利的,但是最終劉邦卻一統天下,應該歸結為劉邦的能力是遠勝劉備的。我們可以借用南北朝時期後趙皇帝石勒(一代梟雄)的話來旁證,“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南北朝離漢較近,且石勒一代雄主,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話是較為客觀的,劉邦勝劉秀尚遠,況於劉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