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哎呦威16
-
2 # 曾小啵
1.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4.接納、確認孩子的各種情緒(尤其是消極的) 。當父母否認孩子的感覺時,孩子覺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感覺舒暢了,他的行為才會良好,因為孩子是生活在感覺的世界裡。 傾聽孩子的心聲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透過說話來了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感謝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用,更多孩子教育問題,可以關注我。隨時為你解答。
-
3 # 成雲社1
教不會,好習慣都是模仿父母來的。
孩子會透過模仿父母,讓父母接納自己。
不被父母接納,對孩子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如果孩子的舉動不像父母,就需要考慮家長是否真的接納自己目前的樣子。
孩子像鏡子一樣照出家長的內心。但他又照不出那麼強的“道德感”,“規則感”,所以有時讓人無法接受。
孩子出問題,家長一定要審視自己內心,如果沒有道德、規則約束,自己是不是和孩子一樣?
我們很多人走了錯路,當孩子如實照出家長內心,我們不是去從內心出發解決問題,反而是把規則載入到心靈之上,去禁錮心靈。
沒有一個心靈願意被禁錮,雞飛狗跳從此是常態。
分數≠素質≠教養
書本≠規則≠自律
-
4 # 時勢要順勢而為
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師一輩子老師影響力最大的人,父母自己行為和會不會教育孩子有很大關係,人要成長成熟要經歷一些事情和體驗,我覺得父母如果有條件應該不要以學習去全部的,應該多帶孩子去體驗一些對於人生有幫助的事情。
-
5 # 加油了媽媽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孩子才能跟著養成好習慣。比如家長喜歡看電視到深夜,孩子肯定也不可能自己去寫作業或者讀書,孩子也不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所以,家長帶頭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關鍵,
其次,家庭成員要達成一致,不能一邊家長要求早睡早起,另一邊又有人縱容孩子的晚睡的壞習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不同的,家庭成員面前有不同的表現,不利於養成習慣的一致性。
最後家長要言傳身教,一個習慣的養成要21天的時間,不能朝令夕改,今天一樣,明天一樣。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家長也要自己堅持,陪伴孩子的成長,給孩子做好榜樣。
-
6 # 明霏如月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的,要想給孩子好的教育,父母是要花很多心思的。
1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接受的能力也很強,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跟著學,所以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2 給孩子養成好習慣是一個持續性的工程,一朝一夕是改變不了的,父母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陪伴孩子引導和表率。
-
7 # 滔說育兒
一直以來,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給予高度關注,看到孩子不正確的學習習慣,很多家長只是口頭頻繁的提醒,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改進。如果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與孩子一同尋找學習的樂趣,給予恰當的獎勵。家長可以透過各種形式與孩子一道發現學習中的樂趣。例如您可以讓孩子當老師,您作學生,讓孩子覺得要好好地“教你”不可等等,最關鍵是要讓孩子覺得學習中有無究的樂趣,認真學習還會得到獎勵。
制訂學習計劃,嚴格執行。制訂學習計劃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方法,計劃上註明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可以適當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長此以往,不僅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培養孩子做事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
與老師密切聯絡,耐心說服教育,家長應多與老師交流,詢問孩子在校表現,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幫助孩子認識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自覺約束自己不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坐姿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習慣,而且養成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身體發育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一個喜迪士SIDIZ伶高星星椅就能夠伴孩子一同長大為發育期孩子鞏固健康的坐姿習慣,未入學的兒童一直到中學生都能持續使用,省去父母一年換一次椅子的多餘開銷。
回覆列表
習慣培養,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很少顧及孩子的真實想法,只要自己認為某個習慣應該培養,就安排孩子去做。這種不考慮孩子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的做法,往往把孩子變成了習慣的奴隸。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這個,做那個,要這樣或那樣,但孩子很少知道為什麼,或者雖然知道為什麼,卻不是孩子能夠接受的“為什麼”。因此,建議父母們在培養習慣的時候,首先要尊重兒童,要把兒童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問題。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首先要相信兒童,相信他們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對此有著深刻的論述。他認為兒童具有的能力是巨大,他們的心智是非常活躍的。成年人對兒童接受教育的能力應該充分信任。他說:“正如鳥生而能飛,馬生而能跑,野獸生而兇殘,惟獨人生而具有敏慧而聰穎的理解力。所以,心智的根源也是來自天賦……有的人天賦能力確實比別人強。但是受了教育而一無所獲的人是沒有的……心智是如此勤奮而活躍,它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各個方向,它能不僅在同一天,而且在同一刻不限於僅能做一件事,而是將它的力量分配在許多事情上面”、“當兒子剛一出生的時候,但願做父親的首先對他寄予最大的希望,這樣,才會一開始就精心地關心他的成長。抱怨‘只有極少數人生來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多數人由於悟性魯鈍,對他們的教育是徒然浪費勞力與時間’,這是沒有根據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養習慣還早,也有的父母對孩子管得很寬很細,在為了孩子好的名義下,要麼過度保護孩子,要麼過於死板地要求孩子,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從根本上說,都是忽略了兒童的接受能力。這樣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過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在過度的限制中,厭惡習慣,逃避習慣培養。同時,父母的過度限制或保護,還在悄悄向孩子傳遞一個資訊:你不行,你不能。在這樣的心態支配下,孩子要培養良好習慣,難度就會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