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T夢發芽的地方
-
2 # 彤同飛
希望會有這麼一天,孩子透過電臺和網路,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用去學校參加模式化的學習:
1,偶然看見親戚家的小朋友,在學老師的語文課,聲嘶力竭的把一個字拆成幾十個筆畫,從第一個筆畫一直說到第20幾個筆畫,我不知道這樣的語文教學意義在哪裡?被嚇倒了。
2,現在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父母也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何苦讓孩子跟著學校,進行填鴨式的學習呢?
-
3 # 平行空間洛
背拼音,是檢查孩子學習的情況,不是讓你教拼音!難道學校學完了,回家就不復習了?我兒子上學那會兒,英語語文都發語音作業,孩子自己在手機ipad上,都可以發。我覺得完成作業這毋容置疑。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這三方面是分不開的。只是原來中國教育只是學校教育,很少聯絡到家庭和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活動的增加,家長和社會付出的會越來越多。
陪伴孩子成長,這是老師和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老師和家長配合起來,社會支援教育,中國教育才有希望!現在是互相推卸責任,謾罵和指責解決不了問題!
我覺得不大可能,觀點如下:
1.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更高學歷的教學設定,是國家教育部門經過專業鑽研,從孩子各個階段的發展需求為依託,用專業的教師隊伍和教育資源服務民眾的,老師的專業性是家長比較難逾越的,家長的教育是必要的,是跟學校的教育相輔相成的,兩者都沒法互相取代;
2.孩子社會交往智慧發展的需求,最該把孩子放入一個集體中學習和生活,而不是父母圈養著成長。從孩子一出生,就無處不存在社會交往,但是在幼兒園之前,孩子是可以選擇性地進行社交,只要孩子不願意,就可以不參加團體活動;一旦進入幼兒園,幼兒園的生活會讓孩子被動或者主動地接受群體生活,懂得和小朋友互助協作,團結友愛,即使與別的小朋友產生什麼矛盾,這階段的錯誤事項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
3.孩子心裡健康發展需求。團體生活,有助於孩子心裡健康發展,現在普遍流行的獨生子女,存在各種任性等問題,就需要在集體生活中學會慢慢與別人磨合,調整心態等等。現在的社會發展神速,只有父母帶孩子,知識面肯定受限,再博學的家長也沒法趕上知識的日益更新,只有讓孩子在這個大家庭中,互相切磋和競爭,學會用正確的心態對待知識和社交。
雖然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孩子周圍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師,但是學校裡面的老師的地位無法替代,是讓孩子經受一種更加專業的“傳道受業解惑”的洗禮,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和孩子一起尊師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