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鏡
-
2 # 小黃論道觀天下
小黃在這裡總結了幾個原因:
一,其實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其實挺多的,只不過是因為我們都不是從事歷史相關研究的人。所以我們這些半桶水的歷史愛好者,會認為在歷史上五代十國的記載不多。
二,像我們這些非專業歷史研究者現在接觸到的歷史來源,其實很多都是源自於影視劇,小說,或者是百度百科之類的。得益於像什麼漢唐,清明這些朝代影視作品比較多的緣故,很多人對這些時代的歷史知道的多一點。所以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對五代十國的歷史不瞭解,但是我們不瞭解,並不代表這些歷史就缺乏記載。
-
3 # 小南史
大事順序混亂,總體時間不長,最為主要的就是“短”和“亂”。
春秋戰國時期,容易讓人記住的就是周天子失去權威之後,諸侯開始爭霸,周天子失去權威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到周平王建立東周開始,其實就已經算是進入了春秋時期,到了“三家分晉”就進入了戰國時代,而且這段幾百年的時間裡面,雖然各地諸侯在打的不可開交,但時間線還是以各個周天子記年,所以很好理順各種大事件。
三國時期就是幾個創業集團開始為統一中原而奮鬥,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到三國鼎立這段時間,還是以東漢時間點來記事,而且加上《三國演義》小說的出現,所以也很容易讓人記住。
五代十國的“萌芽”其實是發生在黃巢之亂後,當時的唐王朝的雪上加霜,各地的藩鎮開始割據,今天是唐王朝派兵來打,明天就是藩鎮主動派兵去打唐王朝,加上唐王朝因為政策的原因,導致藩鎮又多,打仗的順序又混亂。
這段建立只有短短百餘年的歷史中,在整個華夏曆史上屬於那種短暫的,但是當時的政權更迭卻十分的頻繁混亂,也就是一個小國時常換皇帝。而且這些皇帝之間的血緣關係又混亂,並不是簡單的“父傳子,子傳孫”這樣一個傳法。外姓人篡位,同宗篡位,普遍存在於五代十國的歷史上,這也就導致了本就混亂的歷史,更加的混亂。
五代十國又分為“五代”史與“十國”史,同時五代史和十國史大部分時間線是重合的,不特意去記根本無法分清,而且國與國之間戰爭的頻繁,換皇帝的頻繁,五代十國的歷史上簡直就是一團亂麻。
正統傳記較少,雜記更少。雖然三國時期的歷史前期也比較的混亂,群雄混戰之間,傻傻的分不清人,但是前面有陳壽專門編寫《三國志》,後面有羅貫中將小說《三國演義》舞臺。因為有專門的人去縷清三國時期的發生的故事,因此人們在看的時候,也會比較的容易記住歷史,前面也提到,三國雖亂,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這段時間線還是用東漢,所以也好記。
關於五代十國的比較正統的記載上面,只有歐陽修編撰的《五代史》,以及一些文人補充的五代十國的資料,加上各國名人因為傳記方面的缺乏,導致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也不夠出名。
由於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等原因,唐王朝的史官在編撰記載方面也出現困難,導致在唐武宗之後,有至少六十年的史料出現遺失或者不完整。史料的丟失,也是五代十國曆史不夠出名的原因。畢竟缺少史料的記載,五代十國的歷史只能夠算是殘缺的,到了後面宋朝時期也不好補充,所以很多事情遺落太多。
時間線晦暗不明,而且持續不長,很多事情是並在唐史和宋史。在安史之亂後,是各個藩鎮開始佔地為王,分裂就開始出現萌芽,公元902年,“十國”開始建立政權。從唐昭宗繼位的880年,到唐朝徹底滅亡的907年,這一時期,十國和唐王朝的歷史是有重合的。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927年,他在陳橋起兵是在960年,距離五代十國的滅亡還有20年。因此五代十國後面的歷史也混在了宋朝的開國曆史中去講述。
如果五代十國曆史是從唐朝滅亡的907年開始算起,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才多少年,就算到最後一國覆滅的公元979年來算,那麼也才72年,而且五代十國的歷史有不少是和唐宋二朝重合,面對兩個統一王朝,夾在中間,人們對五代十國的關注度自然不夠。
回覆列表
有還是有的哦。
只是這段歷史本來不長,而且又因為是分裂時期,可能由於社會混亂,史料相對較少吧。
不過,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五代十國幾乎是整個歷史上道德最差的時代了。
這個道德不是指整個社會,而是特指統治階級。
梁朝的朱溫,在黃巢起義軍和唐政府間左右橫跳,最後逼迫唐哀帝禪位。
而他自己也被親兒子所殺。
後面唐晉漢週四朝,都是李克用的家底兒。
而且,簡單粗暴的說,基本都是權臣篡權。
包括後來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不也是一樣的。
再加上這其中還出了個賣國賊石敬瑭,不僅割讓了燕雲十六州,還自稱兒皇帝,也算是不要臉到一定程度了。
南方的所謂十國割據勢力,只有江浙的南唐和吳越還好一點,其他的大多一塌糊塗。
如果考慮到宋也是從周偷來的這點,宋也不會太講五代十國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