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一歲半的時候給斷奶了,奶奶帶回了老家兩年,過年回家的時候,孩子不搭理我,現在孩子不接我電話,怎麼辦?
5
回覆列表
  • 1 # baybayjun

    現在的社會就是如果你把孩子帶到一歲不出去工作,好像媽媽在家帶孩子彷彿多大罪一樣,我們這裡農村都是奶奶們帶孩子,而且他們願意帶,是特別願意,經常聽到的都是你長大了疼奶奶還是媽媽啊?

  • 2 # 積木育兒

    寶寶已經離開你兩年,你覺得他還應該再見到你之後歡喜親近嗎?

    這位媽媽,你可能有各種原因和1歲半的孩子一離開就是兩年,由誰來帶,就跟誰親,這個道理,相信你現在是深有體會了吧,我想回答題主“怎麼辦”的最好答案就是:把孩子接回身邊來!

    我們建議3歲前的孩子最好是有父母陪伴在身邊。孩子重要的安全感形成的時期就在這三年裡,安全感是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基石,他不能夠確認父母是愛他的,也就不能夠確定這個世界是接納他的。題主的孩子已經3歲多,可以上幼兒園了,建議你儘量安排工作和生活,把孩子接到身邊上幼兒園,每日能有跟孩子親密接觸的時間,哪怕只有半小時,十分鐘,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果真的題主有諸多困難,跟婆婆關係不佳、工作環境和時間不允許帶孩子,有無法克服的困難,我們建議你每日有能跟孩子互動的影片時間,建議不要用電話,用影片,把你對他的愛和關注透過表情、眼神傳遞給孩子,孩子聽奶奶的,請奶奶幫助你做這件事情,跟奶奶溝通下孩子如果跟父母關係在早期沒有建立好的危害。定期給孩子寄送禮物,比方一本繪本、一個小玩具、你的一個親手畫的畫,告訴孩子你跟他是時刻有連結的,這樣也會讓你跟孩子的影片溝通更有話題。

    孩子見到你時候不搭理你,不接你電話,他是在埋怨你,生你的氣,換句話說,他需要你,期待你更多的關注。希望你感受到孩子的這份渴望,把你對孩子的愛也更好的傳遞給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孩子待在一起,其次堅持每日打電話、聊影片,這個時間可以不用很長,5分鐘-半小時都可以,這個時間開始可能他不說話,後來會攻擊你,說難聽的話、故意氣你,都是在試探你的愛,請你這個時刻堅持去傳達給孩子,不管他是什麼樣子,你都會愛他,跟他會一直有聯絡,關心她的每一步成長,後面你就會迎來和孩子的親密關係了。請珍惜你和孩子的最開始這幾年,知道嗎?等他上了學,就會慢慢和同伴更親,走入社會,結婚生子,你想跟他有這時候的親密,是非常非常難了。祝福這位媽媽!

  • 3 # 笨媽熊娃

    儘量早點接孩子回來吧。孩子在老家時間太長,對媽媽生疏,很正常。在孩子心裡,奶奶是照顧自己的人,而媽媽是一年見幾次的人。這也不能怪孩子和你疏遠。我從小在姥姥家長大一呆就是七年,所以深有感觸,即使是後來回到媽媽身邊也不再和媽媽親近,總有一些隔閡。心底會有些怨恨爸媽這樣捨棄自己。

    現在你的孩子三歲還來得及修復母子的人關係,儘快接孩子在身邊吧,和孩子在一起共同成長,參與他成長的過程,是屬於你和孩子最珍貴的回憶。如果繼續把孩子放在老家,你會後悔莫及。

  • 4 # wa花開半夏

    孩子還是應該自己帶,累也值得!我們小區就個小女孩今年大班了,從六個月斷奶後就是奶奶帶,一直到現在,她從來不跟他爸媽一塊,就連走姥姥家都是奶奶跟著,就是不跟也得奶奶做好工作!不知道以後跟她爸媽的親子關係什麼樣

  • 5 # 無名之名無

    我想對這位媽媽說,咱不能因孩子對母親天然的依戀,就覺得孩子應該在那兒熱情地呼應你。對孩子來說,斷奶本身是一種心理創傷,遠離母親更被視為拋棄,何況兩年之久。

    其實,孩子的冷淡和迴避,可以解釋為防禦和保護。經常可見,父母外出打工分別階段,孩子痛哭流涕。短暫的相聚,卻引起孩子情緒的軒然大波。短暫的歡樂之後,是長長的思念。所以寧可把情感封閉起來,不喜就不致悲。

    這位媽媽想想,孩子怎麼可能一邊歡天喜地地和你親熱,一邊又美滋滋地和老人共享天倫?更何況,很有可能,在三歲孩子的認知裡,他有可能覺得是自己不好,做錯了什麼,導致母親不願和他一起生活。

    不知道樓主接下來怎麼安排?是繼續留守兒童,還是接回身邊呢?個人覺得,要修復和孩子的關係,不是斥責其冷淡不懂事,也不是虛無地說愛。而是真心實意地和孩子道歉,試著去表達孩子的感受,先去理解孩子,再讓孩子理解你的難處。

    只有孩子的心被看見,被你接納和安放,親子間的紐帶才能連結起來。

  • 6 # 燃媽育兒

    【問答:孩子斷奶後奶奶一直帶,現在對我很疏遠,怎麼辦】孩子從出生至三歲,是安全感形成的一個最佳時期,也最依賴與他親密接觸的人。那麼現代社會壓力大,很多家庭經濟情況不允許,媽媽只好在斷奶後把孩子交給奶奶或者姥姥帶,自己又去上班,時間一長,自然孩子會與奶奶親。作為媽媽要理解,但要孩子自己親,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正確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況

    作為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後期讓奶奶帶對自己疏遠的那種感覺,相信很多媽媽都會難受,一開始會不理解,但仔細想想,我們大人不也是會對經常接觸的那些朋友有好感,而疏遠不經常聯絡的人嗎?更何況,還是要完全依賴大人的孩子呢?

    2.儘量把孩子接到身邊來

    還是要與孩子多接觸,才能增進感情,讓孩子知道媽媽是非常愛他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也要經常與孩子電話,影片,讓孩子不僅聽到,也看到媽媽,一點一滴影響培養和孩子的感情。

    3.慢慢來

    如果孩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了,要戀上媽媽也需要一段時間,要做好心裡準備。因為一個習慣的改變是要有個時間來慢慢適應的,不能強求,有時間多陪孩子玩玩,即使他讓你不高興了,也不要太在意,微笑面對他,孩子會接受的。

    4.接受孩子的一切

    孩子可能會在離開你的這段時間裡,變了一些,不光因為他長大了,還受到環境和人的影響,那麼如果有你看著不喜歡或者覺得不好的,你一定要先心平氣和的接受,在以後的生活中慢慢去引導他不知不覺的改變,這樣才會讓你們的關係更親近。

    媽媽們有了孩子就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責任,更多了一份美好。

    我是燃媽,溫暖而又俏皮的媽媽,陪伴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 7 # 親媽學堂

    出現這樣的情況,基本上有一個事實是可以肯定的: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要少於奶奶陪伴孩子的時間。在擺脫了母乳的依賴之後,孩子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會偏向於自己相處時間最多的人。

    育兒界有一種“孩子誰帶就跟誰親”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幼童期的孩子跟最親近的家長的相處,主要不是依靠血緣關係而是透過熟悉的氣味和這種長時間的陪伴來完成的。

    一般情況下出現孩子跟親生母親不親的狀況,唯一的解釋就是陪伴時間不夠。媽媽因為擁有了“糧倉”這一獨特的優勢,可以在餵養孩子時,很自然的跟孩子建立起天然的親密感和依賴感。孩子三歲之前是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媽媽不能給孩子在餵養之外足夠的陪伴,那麼也就沒有辦法形成足夠的語言刺激,在孩子的交流體系中媽媽的聲音就會缺席。所以在三歲之前就會出現孩子由誰帶就跟誰親的狀況。

    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補救呢?當然多陪陪孩子是必要的,但是在陪伴的過程中有四個問題也是需要媽媽們注意的!

    首先,與奶奶的關係問題。不要因為急於和孩子親近,而極力否認孩子和奶奶的親密關係。這樣一方面不會引起家庭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孩子情緒自我處理能力。對於幼童來說,在大人之間“站隊”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從對孩子關愛的角度來說,媽媽和奶奶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既然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跟奶奶的親近感,那麼讓他明白跟媽媽親近和跟奶奶親近並不排斥,更有利於這個“後來”的母愛得到孩子認可。另一方面來說,親人的愛當然是越多越好,所以處理好與奶奶的關係,對於修復母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跟孩子修復關係時,不要過於著急。如果孩子不情願和你親近,還是要堅持多跟孩子相處。畢竟你錯失掉了很多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和機會,不要指望一朝一夕僅僅依靠血緣和母乳的關係可以快速找回。你要相信,真正的親子關係都是由高質量的陪伴形成的。

    第三,要避免在修復親子關係中過度寵溺的行為。很多母親覺得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心裡難免會內疚就會無限度地滿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害無利。建立在這樣無限寵溺基礎上的親子關係,不是以愛為基礎;而是以利益交換為基礎。孩子認為你可以滿足他別的家長不能滿足的要求,而跟你親近,那麼他對你的需要是出於對自己不合理要求認可的需要,而不是出於愛的需要。

    最後,請媽媽們記住:跟孩子安全依賴型的健康親子關係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陪伴,也需要無時無刻的關注。希望以上的建議能夠解決您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依戀型別?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依戀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