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慰記
-
2 # 樹12
依戀型別本質是種情感連結模式,家庭與社會氛圍共同作用於自然人而形成依戀型別。分別是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恐懼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以外的有情感缺陷的統稱不安全依戀。
安全型依戀是人群中最稀有和精華的部分個體,意志堅定,責任心強,耐受力強,寬厚平和,獨立理智而情感充沛,性格活潑而不躁動、沉穩而不冷漠,各種環境下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均很強;
迴避型依戀是變革期常見的部分個體,邏輯和創造能力提升,陷入個人主義冰冷機械唯物怪圈,為個人發展而放棄深度情感體驗能力,愛和生活能力萎縮的假性獨立者,面對親密關係無力,商業社會生存能力和適應性較強,諸葛亮疑似迴避型依戀者;
焦慮型依戀是變革期常見的另一部分個體,為追求理想中的愛影響個人發展,崇尚情義容易陷入情感拉鋸,邏輯能力萎縮難得理智的文藝青年,無力面對孤獨和寂寞,農業社會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適應性較強,部分聰明個體可透過極強的共情能力發展出非可見邏輯智慧。孔子疑似焦慮型依戀者;
恐懼型依戀是與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均為類似的個體。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父母較為嚴苛造成壓制,並且夾雜迴避、焦慮型父母的假面溫暖和忽冷忽熱造成安全感缺失。邏輯能力強情感充沛但疑心較重,情緒起伏較大但通常又能夠剋制,古今中外的帝王將相多出自恐懼型依戀,漢武帝劉徹疑似恐懼型依戀者。
通常安全型依戀很少見,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型依戀很多都是由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由適合的社會保障環境掩飾形成的半安全型依戀;恐懼型依戀可以看做安全型依戀的躁動版本、也可以看做是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升級版本。
童年時期由安全型依戀直接轉入的恐懼型依戀戰略統籌能力和個人魅力十分出眾,如果這部分人能除去過當問題,而形成安全型依戀將極為出眾。
目前,社會主流是比較推崇迴避型依戀的。
-
3 # 李建學心理諮詢
什麼是依戀型別?
依戀,是嬰兒和其照顧者(一般為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這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成為了嬰兒賴以生存的重要方面。依戀關係的形成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並在孩子生命的前兩年逐漸發展出一套模式。
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依戀型別?(母嬰關係)當嬰兒想表達自己的不適和需求時(例如對食物、溫暖、安撫的需要),他們會向照顧者發出訊號,以期得到讓自己需求得以滿足的迴應。
嬰兒能否感受到照顧者的迴應,其迴應是否始終及時,是否能貼近自己的需求不斷調整其迴應方式,都將為孩子的依戀模式打下根基。
-
4 # 阿爾伯特看世界
我們從根本上說是社會性動物,註定要和他人聯絡在一起。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跟在父母后面,一旦和父母分離就會哭鬧,這種社會依戀是一種強大的生存推動力。
而世界衛生組織曾說 與他人的親密依戀關係構成了一個人生活的核心,人們都是透過這些親密的依戀來獲得力量和享受生活的。 依戀包括親子之間 朋友之間 配偶或者情侶間。
而依戀中 分為
安全型依戀 一種信任型依戀,容易與別人接近,並不會由於對別人太過依賴或被拋棄而感到苦惱。
迴避型依戀 往往會迴避親密關係,更傾向於擺脫這些關係,可能既害怕別人又排斥他人。
不安全型依戀 焦慮並矛盾的個體,對他人不夠信任,因此會產生強烈的佔有慾和妒忌心。他們和同一個人的關係可能會反覆地出現破裂的情況。 透過這三種類型可以自行判斷區分。
-
5 # 椰子也愛笑
這兩天看了一本心理學科普書《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書裡說英國心理學家基姆·巴塞羅繆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人們在關係中的焦慮程度與對關係的迴避程度,將成年人之間的“依戀”劃分為了以下四種類型。
01安全型安全型是最理想的依戀型別,通常在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都屬於這一類,這類孩子相比於父母離異或父母經常爭吵的同齡人來說,擁有更加健康的心態,並且能更好的處理與戀人間的情感關係。
02痴迷型這類人在小時候常常得不到重視,故而引發出內心對於依賴和承諾的強烈渴望。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安全型的人給伴侶打電話會在對方沒接時認為他在忙,而痴迷型的人卻會想對方是不是不愛自己了,接著開始奪命連環call,以此來證明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03恐懼型恐懼型的人與痴迷型有一點點相似,他們都想證明自己的存在,但與痴迷型不同的是,恐懼型的人更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導致了問題的發生。如果情侶間發生爭吵,他們往往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覺得確實錯在自己,接著便開始疏遠對方,因此恐懼型的人會經常陷入這種分分合合的關係之中。
04疏離型疏離型的人在生活中既不會表達情感,又不希望對方依賴和找尋自己,他們不會花時間關心彼此,同時也不擔心自己被對方拋棄。與疏離型的人交往會讓人陷入一種“假性親密關係”中,讓對方捉摸不透。
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了人的依戀關係呢?其實依戀關係與我們兒時的照顧者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息息相關。
安全型:父母能夠及時有效的反饋孩子的需求,不會把孩子晾到一旁或不回答他們的問話。
痴迷型:面對孩子的需求,父母時而滿足、時而又熟視無睹,他們經常對父母何時能回覆自己而感到焦慮,也因此成為了害怕被人忽視的導火索。恐懼型:這類孩子總是得不到父母的迴應,並認為一定是自己表現的不好才導致自己被忽視,在與人的交往中,也總會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自己。疏離型:疏離型的孩子在父母經常爭吵的家庭中居多,他們同樣會被父母忽視,但這類孩子會把罪魁禍首指向父母,將憤怒記錄在心裡,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抑制這種情緒,來突顯自己無所謂的態度,並將內心感受徹底封鎖在心裡。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安全型,其他三種依戀關係都與從小父母對我們的相處方式有關,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在探討原生家庭重要性的原因。
美國心理諮詢師肯特·霍夫曼說過:“人們不必非得在童年與父母擁有一段安全的依戀關係,才能在成年之後擁有一段令自己感到安全的親密關係。” 所以即使你不是個擁有安全型依戀關係的人也不用擔心,只要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正視自己的問題,就一定能夠有意識地實現自我改變。
回覆列表
依戀是指嬰兒和照看者之間一種互惠的、持續的情感聯結,雙方對這種關係的質量都有貢獻。對剛出生的孩子而言,依戀具有適應性的價值,確保他們的心理社會和生理需要能被滿足。
根據鮑爾比的研究,依戀主要分為三種模式,分別是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如何判斷自己的依戀型別呢?我們來舉兩個例子,假設我們在沒有接受任何成人世界的規則和評價時,在一個只有自己的空間裡,我們第一次試著抓起勺子自己吃飯,這是我們和世界的第一次互動探索,如果這個時候,勺子掉了,你會怎麼做呢?一定要記住前提是在沒有接受任何成人世界的規則和評價的前提去思考哦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第一反應是,哦勺子掉了,不過沒關係,我撿起來就好了,於是撿了起來;迴避型依戀的孩子第一反應是,唉,勺子掉了,算了走了 不去撿也沒關係,焦慮型依戀的孩子第一反應可能不僅不會撿勺子,還會把手裡的碗一起扔掉,這些都是最原始的反應,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內在的表現。
再舉個例子,還是小時候,自己本來計劃著第二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遊樂場,特別期待,結果下大暴雨,去不了。安全型的小孩第一反應,失落肯定是有的,但是如果爸爸媽媽提議說做一些室內的活動,也會欣然接受,迴避型的孩子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應,似乎沒有表現出過多的失望,但別的活動也不願意參與了,而焦慮型的可能就會躺在地上哭鬧起來,簡直天都要塌下來了。
依戀型別的形成根據現在的研究只和先天的基因有關,但是不一定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成長過程就會那麼艱苦,後天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也是可以形成新的行為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