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說心理話
-
2 # 董豔臨
很多人遇到此問題,但是每個人的情況卻不一樣。第一隻有一個,當你是少數水平高的人時,你就和別人的理解不一樣,這時你就要看書看高人聖人的書,看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如果一味的自我感覺良好,就可能陷入自我陶醉之中,變成清高,而如果盲目跟風輕易放棄自我,就會變成隨大流,再也不會進步。很多學校裡的好學生,思維敏捷,但是到社會上都變成了無知和不會思考的人,丟失了自我。另外笨人也只有少數,可能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他這裡就是死活搞不明白,或者讀了聖賢書,不對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還自我清高,這就要及時改正自己。古人說,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不然很可能變成生搬硬套的無用書生。而大部分人都屬於中間型人物,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他懂,大家都理解錯誤了的道理,他也會錯誤的理解還認為自己對,這部分人都是隨大流,當不了高階人才,也不會錯的離譜。所以關鍵還在於你自己到底是什麼水平,高水平就要走自己的路,不為別人的語言所迷惑,這都是世俗劫難,過去了就如渡劫過去了,才能超凡入聖,過不去,就被世俗所迷惑,墜入了凡塵之中。而如果你智慧有限,那麼還是多聽別人的意見,免的落後時代。總之,高明的引導時代,中間的跟上時代,差點的落後時代。在這裡最主要是真正搞明白自己是什麼水平,一定要以聖賢書能否看明白,現實能否應用的好,勝利能否可以把握,仔細思考,確定自己。聖賢書是方向,事實是依據,勝利是結果,最後才能真正超凡入聖。毛澤東思想中從來沒有對道的理解,但是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符合道的原理,這就是水平。總之,要走自己的路,也要謹慎防止自我清高。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家棟:
小學的時候,總是跟在爸爸屁股後邊看著這偉岸的身軀,聽著父親侃侃而談,父親就是我唯一的真理。
上了初中,漸漸的發現,父親也會犯糊塗,也會丟東西,也會說錯話;尤其高中叛逆期開始後,特別厭煩父親的高談闊論。
上了大學,在遠離家鄉的城市裡學習人生百態,突然發現從前父親的至理名言,被一一摧殘在地。
工作了數十年,忙碌過後的深夜,靜思中卻忽然發現,那個長了好多皺紋白髮的老頭子說的話好像還蠻是那麼回事兒的。
據說,當人老了退休了,會發現記憶中的老父親說的話竟然都是對的,當然我還年輕,除了這句話,前邊的都已經親身體會過。
這就是我對這個題目的理解,也許不是身邊的人很無知,只是我們自己的大腦在進化或者改變。
《莊子·秋水》有一句話是:夏蟲不可語於冰,篤於時也;井蛙不可語於海,拘於虛也;曲士不可語於道,束於教也。
用一個通俗的沒有考證過的故事講是這樣的:
孔子的學生和一個滿身綠裝的人在爭辯一年有幾個季節,輸了的向對方磕三個響頭。弟子讓孔子主持公道,孔子卻說綠裝人說的對,一年有三季。弟子乖乖磕頭後不解的問孔子,孔子笑笑說,綠裝人明顯是蚱蜢所變,生於春死於秋,跟一個沒有見過冬天的人爭辯還有冬季,有什麼意義呢。
《韓愈·師說》中提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知識領域都有專家,也都有三季之人,覺得身邊的人很無知的人可能覺得身邊的人都是三季之人,也有可能,這個三季之人正是他自己。
所以看待問題一般都要辯證著看,這樣的人就沒有那麼多死角,也不容易掉在一個坑裡越刨越深,甚至把自己埋了。因為覺得別人無知的時候,往往可能是自己無知。
這裡腦洞一個笑話,就是一司機,當握住方向盤的時候,除了自己車外的所有人都是傻x。人都是自戀的,總覺得自己的交通規則才是正確的。
-
4 # 彩雲東昇戴寶山
這是認識狹小而造成的,看人必須全面地看,他釣魚不成可是逮蟲行,每個人都有特長,如果你發現了別人的特長,就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了。
-
5 # 人假包換lihanmin李懷
嗯是的。如果說社會的人和身邊的人都有知的話。社會將是更加和諧的社會。如果身邊的人都能以一個字。忍。過後的事物將迎人而解。如果說人人都能為身邊的小事而大度。生活就會變得風平浪靜。如果說有一人而自命清高。天是老大。我就是老二。這時人們不禁要問。你算什麼?比你厲害的人多了去了。你不要一個小小毛毛蟲。還誇下海口。你連一滴水都不如。可想而知。我想和諧和諧再和諧。
-
6 # 董豔臨
聖人的路有三步,第一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當讀完大學或剛讀懂聖賢書時,自以為什麼都懂,這時就是此狀態。這時容易覺得別人什麼都不懂,自我清高。第二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你面對現實實行不通,別人紛紛教育你,這時就陷入此狀態之中,對自己所學的一切產生懷疑,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會不懂了。第三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你以聖人的語言為導向,以事實為基礎,以勝利為目標,以變化為前提,真正明白了聖人的話語,就達到了這一步,超凡入聖。第四步,統一,世界上的道理只有一種,當你把所有聖人的書都明白了,統一起來,就真正明白了道的含義,才能超越聖人。
回覆列表
為什麼會覺得他人很無知?
什麼是無知?這可能是一種在他人看來在某一方面缺乏基本認識和正常邏輯的表現,當我們在某一方面具備一定程度地知識,例如:你比較熟悉經濟學,當我們聊天說到龐氏騙局時,有人可能會不知所云,甚至說出在我們看來比較滑稽的言論,這時候,心中便會出現你所謂的他人無知的心理感受。但是,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我們知道的事情別人也必須得知道呢?
這種心理過程可以說是認知偏差的表現之一,就是當我們所具備某一項優勢時,我們便會拿這種優勢和他人劣勢對比,心理過程中便會產生對自我認知較高的表現,而認為他人無知便是一種。我們比較熟悉的知識,我們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就像是融入了身體裡,我們也已經忘記之前的掌握過程,我們便會認為他人也應該掌握,因為如此簡單的道理你都不懂。
通常具有這種心理表現的人心理年齡也偏低,因為較為成熟的正常人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以及這個世界的客觀性。並且,如果反過來,這種人遇到了自己不懂的問題時,便有可能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但是從表面反應上來說,可能是一種不服氣、不認同的表現。
我相信,即使是你知道的同一種知識,也有人會比你掌握的更加深刻,而那個你認為無知的人可能也掌握著你所不知道的知識,這都是客觀、相互的。你也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試著感受下被無知是多麼缺乏成熟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