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電安裝與維修打水鑽
-
2 # 感性哈櫻桃
冷水魚是魚的一個種類,主要是人們按照魚類對於生活環境,尤其是水溫的要求,高於20度水溫就不能存活,所以叫冷水性
概述
冷水魚迄今已有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中國是冷水魚品種最多,分佈最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境內野生的冷水魚有分佈於黑龍江中游、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流域的匙氏冷水鱘、達氏冷水鱘、和少量的庫頁島冷水鱘分佈於長江、金沙江流域的中華鱘、達氏冷水鱘和白冷水鱘分佈於新疆伊寧、綏定、密佈察爾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鱘分佈於新疆額爾齊斯河、布倫托海、博斯騰湖的西伯利亞鱘、貝氏鱘。但因為江河築壩、環境汙染、過度捕撈三大主要因素影響,造成鱘魚資源不斷萎縮,現存的個種類中多數已處於極危狀態。迫切要求人工養殖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人工養殖方式主要有工廠化迴圈水養殖、池塘養殖、網箱養殖等。世界各國已進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種類主要有小體鱘、閃光鱘、高首鱘、短吻鱘、俄羅斯鱘、中華鱘、歐洲鱘、匙氏鱘和達氏鱘等多個種。還出現了運用雜交優勢原理進行鮮魚種間和屬間雜交的雜交鱘。雜交鱘是鱘魚類種間或屬間雜交育種的產物,具有個體大、生長快、抗病力強、懷卵量大的優點,能在淡水和鹹淡水中生活,是商品飼養中比較適宜的品種。在目市場魚類需求量大增的條件下,解決了一定供應問題。
冷水魚
基本資訊
相反的,像鯉魚,草魚,鯽魚、它適溫範圍比較廣,一般作為溫水性魚類來區分,進一些羅非魚,淡水白鯧,彩虹鯛它適應的水溫如果低於12度它就要冰死,所以把它們歸到熱水性的魚類。當然也有人工培育的新品種,適應能力更強。[1]
-
3 # 宋小喵
一座座徽派民居建築依山而立;一條條溪水穿村而過;一方方魚塘內魚兒正遊得歡快……近幾年,洛陽欒川縣獅子廟鎮朱家村高山漁村靠種植冷水魚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讓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13年,獅子廟鎮黨委政府號召村民挖塘養魚,發展冷水魚產業。
目前,高山漁村已建成生態魚塘13處、39個,面積達1.4萬餘平方米,養殖冷水魚三十萬餘尾,以虹鱒魚為主。
“我們以每斤20-25元的價格銷往全國各地,一年買出個一兩萬噸不成問題。”朱留倉滿臉喜悅地說,在當地主要銷給農家樂,這魚一上餐桌價格就翻一倍多。
除了冷水魚養殖,高山漁村還對民居進行徽派風格改造,建設農家小院、農家賓館。朱家村目前規模以上的農家樂有8家,每家年毛收入約七八十萬元。
據瞭解,高山漁村冷水魚養殖年產值1500餘萬元,利潤200餘萬元,同時,養殖、餐飲和農家賓館帶動300餘名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8000餘元。2014年,朱家村成功摘掉“貧困帽”,先後獲得“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河南省最美鄉村”等榮譽。
“魚塘的規模現在比較穩定了,不宜再擴大面積。下一步,我們準備重點建設以餐飲、住宿和娛樂為一體的農家樂賓館。”談及今後的發展規劃,朱留倉信心滿滿。
-
4 # 小大雙
冷水魚養殖是一門大學問 不是問一下就能給你解決問題的 最主要的是要向農業漁業科技部門掛鉤, 冷水魚只要把握3點 第一水質 第二水溫 第三各種冷水魚的習性
-
5 # 談漁說蝦
你好,自己從事水產一線,就從養殖的角度來說,冷水魚一定會是未來水產發展的一個方向。
冷水魚目前還處在發展階段冷水魚目前養殖處於開始階段,如果說四大家魚是水產中的貧民,那麼冷水魚養殖就屬於水產養殖中的貴族。
目前冷水魚養殖應該屬四川發展最好,比如虹鱒魚,在大學時候就知道四川發展的比較的好。
水產養殖的背景,四大家魚面對的問題目前常規養殖養殖戶面對的問題。
較高的飼料成本,對於飼料和養殖過程中的配合目前還是處於一個問題。風險係數大,高密度養殖必然面對的是養殖環境同產量和效益的矛盾,過程管理不當,容易泛塘,基本上就是虧本。技術層面沉澱不夠,這裡主要講解的是養殖過程中魚發病情況下,無法及時有效的降低病死率,這樣養殖就容易虧本。苗種購買,基本上都是購買魚苗或是購買水花。出魚高峰期難出魚的問題,低價不可避免。常規養殖,如果不出現大規模的死魚,各項成本控制得當,基本還是有些盈利的,但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就決定不可能有太多的利潤。冷水魚如果想養殖,該從那個方向走呢?冷水魚養殖必然投入一定是大的,為什麼這麼說,資金投入去到那?
基礎建設:冷水魚的養殖環境的建設成本一定是比淡水魚,四大家魚高的?苗種問題:養殖的核心你要有苗種?冷水魚的苗種在育苗階段是比較複雜的,同淡水魚而言相對較難。技術層面:有苗種,核心的技術,你是否有專業的人員?一般特種養殖,這種型別基本上都有技術專家在。產業鏈是否完整:養出來?是否變現效果好?如果想養殖該如何管理呢?先去專業的養殖場進行考察,瞭解養殖模式,技術關鍵點。小模式下進行嘗試,試著找到冷水魚的生存環境,投餵管理,水質管控。冷水魚的效益一定是可以的,但前提你是否有做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資金一定會是冷水魚養殖過程中的核心。
-
6 # 破浪行舟
冷水魚養殖投入並不是很大,主要是發病率較低,活水溫度低,細菌病毒分解較慢,發病低,新陳代謝稍慢,生長週期相對長一些,魚的口感質量純淨度好於其它魚類,有的水質較差生產出來的成魚還有異味甚至有頑固性菌種,冷水養魚時間長產量不會很高但很有價值!
回覆列表
他養殖冷水魚五年,曾經虧過700萬,如今年入上千萬!
蔣開均出生於重慶開州,為了在重慶本地養殖冷水魚,他開山挖河,修建大壩,挑戰天氣。現如今,他每天能接到來自全國各地訂購電話10餘通。截止今天,今年已有10萬斤訂單,一年收益達千萬元!
欲速不達:50%利潤不好賺 反而損失7百萬
“又是一道血痕,上一個還沒好全呢!”記者一不留神,只見蔣開均手臂已滿是鮮血。原來他在配合工人一起打撈一條受傷的大鱘魚,由於此魚魚鰭如刀刃般鋒利,所以蔣開均瞬間被劃傷。但他沒有立即處理傷口,反倒先給病魚塗抹藥膏,“關鍵它這傷要半月才康復,我的手臂不打緊。”蔣開均上岸後,一邊拿手用力捂住傷口,一邊笑盈盈地說道。
▲蔣開均喜獲大鱘魚
其實蔣開均開始並沒意向養鱘魚,早在2010年,蔣開均就以飼養娃娃魚為主。可在2012年一天,他經過朋友魚場發現,一種比普通虹鱒魚個頭大一倍的三倍體虹鱒魚,價格每斤在30幾元,利潤最高達50%。“在重慶養三倍體虹鱒魚甚少,發展空間大,而且這種冷水魚味道鮮美,市場需求又大,一畝能淨賺40萬,我不會放掉這樣一個商機。”蔣開均向上遊財經—重慶商報記者袒露。
2013年,城裡城外只要他聽過的水源,他都跑去實地考察,不知不覺走過了一年。“冷水魚對水質、水溫、水量要求極高,尤其水溫不能超過22度,不然它們會快速死亡。”蔣開均解釋道。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2014年,他春節遊玩期間,終於讓他找到了養冷水魚的適宜區域。“這是侯家溪,當時河道還是U形,後來我把它打通,建立300多畝地,400多口池子。”他將二十年前外出打工、回開州創辦運輸企業和石膏礦賺的4千萬元,幾乎傾盡於此。
2015年初,他邊改河道邊修魚池,建了大半便開始投放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眼看好事將近,可夏天一場大雨,魚池發了洪水,最後僅留下兩桶魚,使他損失了700多萬。“河道剛挖1/3,沒來得及修防洪壩,由於成本投入大,想盡早見效益,就盲目養魚。”蔣開均眉頭緊皺坦白道。
▲侯家溪魚池全景
另謀他法:換魚暫解燃眉之急 防洪降溫從頭再來
這場洪水雖沖走了三倍體虹鱒魚,卻帶來了這條河獨有的裂腹魚。裂腹魚也是一種冷水魚,當地其他魚戶最多也就養出2、3千斤,只有他的魚池能大規模養殖。“這種魚只有在漲大水時,方便打撈。當地產量少,而且只有當地產。通常吃了這頓,下一頓不一定能有。我恰巧憑藉那年的幾十萬斤裂腹魚,成功避免虹鱒魚的滅頂之災,收穫了幾百萬收益。”
洪水事後,蔣開均還是一直關注三倍體虹鱒魚的市場行情,“它是三文魚的一種,養殖週期為2年到2年半,體重能長到10斤以上。吃它的人漸多,可中國產的難買,目前市場利潤可觀。”蔣開均介紹道。
完善防洪壩後,他再次購買了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他每天親自到魚場餵魚。2016年夏天,養了一年的虹鱒魚已長到7、8斤一條,至2017年底就能出售。可重慶高溫天氣這個埋伏已久的禍根,最終還是爆發了。
2016年7、8月份,開州高溫天氣持續19天,平時魚場的水溫保持在18度左右,可面對高溫出現時,魚場的水溫在1天內就超過了22度。“前兩天,虹鱒魚還能挺一挺。可當時一度6、7天不下雨,侯家溪河底幾乎都露出來了,水量一變小,水溫瘋狂上飆。一週時間,20萬尾虹鱒魚全被熱死,這一下又讓我虧損200多萬。”蔣開均回憶說道。
高溫過後,他整天繞著池子一圈圈的轉悠,思考著怎麼克服高溫?一次,他開車到魚場上游辦事,看到上游水量大,但下游水少,瞭解後得知,這裡有水電站,專門蓄水發電。他靈機一轉,“水溫升高,再蓄水,不就能緩解升溫問題嗎?”
經過當地政府部門批准,蔣開均集資花費300多萬,在魚場上游修起蓄水壩,解決了高溫隱患,他第三次買回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養了起來。“前後砸進6千萬養這魚,為降低風險,我還是養殖一些稍耐高溫的冷水魚魚種,來平衡收支。”蔣開均告訴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這種頭部尖,腹部平的鱘魚是西伯利亞鱘與中國史氏鱘的雜交品種,這種鱘魚生長快、抗病強、也是冷水魚一種。就算遇到高溫天氣,也能承受24度水溫,今年鱘魚就為他贏來600萬收入。”蔣開均表示。
科學管理:引入物聯網技術 打造現代魚業示範園
外界條件完善了,應著手整理內部細節。“虹鱒魚長到4斤左右時,一個池子裡有一千多條這麼大的魚,大小不等的他們會搶食,體積小的會吃得更少,因此三、四個月必須定期把它們按大小分開。”蔣開均強調道。
▲成排的養魚池
每次分塘蔣開均都要親自把關,他預計,明年至少有80萬斤這樣的三倍體虹鱒魚出售,將給他帶來3000萬的收入。
蔣開均除了修防洪壩和蓄水壩外,還在基地新建了10多萬平方米的流水養殖池,陸續開啟400多口池子。今年,引入水質監測、水場防控、水域氣象服務系統等物聯網智慧農業,共投入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