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寒微

    從一開始進行和親的漢初來說,漢初,政權剛剛建立,國家需要穩定的發展環境,但是匈奴卻屢屢侵犯邊境,威脅漢王朝的統一。

    於是,漢廷決定解決匈奴犯境的問題,但是由於政權剛剛建立,國家經濟不夠殷實,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遂決定採取和親的政策,暫時穩定邊境問題,為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而後來雖然國家強大起來,即便盛如漢武帝,唐太宗時期,打仗都是要耗費鉅額之費用,而和親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成了最經濟,最安全的措施

  • 2 # 東秋妮

    即使強如漢唐,漢武帝也罷,唐太宗也好,國家需要和平不要戰爭!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勞民傷財,百姓受苦!

    和親是停息爭戰,共享和平的政治大事!

    一.昭君出塞,功在當代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前往長安朝漢稱臣,主動提出願與漢朝和親,共保邊塞安寧!

    有個宮女王嬙,字昭君,美麗大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王昭君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在漢匈官員的護送下,千里迢迢到了匈奴,做了單于的妻子!

    自此,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60年!

    清代女詩人郭潤玉讚道:"

    琵琶一曲干戈靖,

    論到這功是美人。

    二.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公元629年一641年,松贊干布積極謀求與大唐建立密切關係。

    松贊干布多次向唐太宗求親,唐皇終於同意,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和待從陪同下,歷經千難萬險,西行3000千米,到達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

    自此,中原與吐蕃之間極為友好,頻繁通商!

    有詩讚:

    自從貴主和親後,

    一半胡風似漢家。

    ✍和親,和平!

  • 3 # YLbook國際看點

    你還小,不懂政治,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一位公主,送點豬牛,這點小錢就能讓少數民族不再進犯。

    少數民族你說幹他吧,他就跑,你說不干他吧,他還煩,那咋辦,和親嘛。你是皇帝的女婿也就不好煩他了吧,皇帝也不會意思乾女婿了吧。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書本上都有,很浪漫嘛。但是,文成公主不就是政治產物嘛?誰願意去大戈壁大草原,老死不能回京,歷史上有幾位和親的公主善終的?水土不喝病死的,兩國開戰站前領頭的表態殺了的,很多啊。

  • 4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在歷史上,和親在漢、唐等朝代是比較普遍的。而大多數甚至全部都是公主嫁給了蕃國或者少數民族首領,沒有反著嫁的例子。漢與唐在中國古代王朝當時的環境中是比較強的兩個朝代。為什麼實力相對較弱的宋明沒有和親,而漢唐喜歡用這個手段呢?

    一、和親的本質

    和親的本質是一種外交的手段和文化輸出的手段。透過和親來把自己國家的人、物品、思想帶到鄰國。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效益,可以鞏固兩國之間的友誼,同時減少戰亂。因此,表面上是把公主嫁過去在示弱,其實,是鄰國之間的互相認可,文化的輸出。

    二、漢唐與宋明的區別

    強國要透過和親來輸出自己的文化思想,而且和親一般都是其他國家向漢、唐主動提出的。當時他們覺得漢、唐在各方面都很強。所以,很希望透過和親來更深刻的領略他們的強大。要是有公主嫁過去,他們會覺得榮幸無比。

    在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公主和文成公主,和親的同時,都帶去了中原的文化思想與生產的產品,對當地的生產製度和文化思想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他們的生產技術也因此得到了發展。他們的首領身旁也有了“臥底”,時刻觀察他們的動向。公主帶過去的一大幫人也一個個成為了吐蕃和南匈奴王身旁的耳目和線人。

    而宋、明等朝代相對來說發展不是很好,和西夏、金等國家對戰多次,他們並沒有認為宋明很強,就不會產生上述的想法,心底裡就不會想請求他們把公主嫁過來。而且和親隊需要的人數很多,經濟消耗很大,宋明當時的國力不鼓勵這麼大的開銷。

    三、和親的目的與影響

    和親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邊境安寧,兩國沒有戰亂,互相支援。漢唐把公主嫁過去自然達到了這個目的。

    而和親從近說,可以穩定少數民族首領,從遠說,可以從血緣關係作出約束。透過和親,在一段時間裡,與少數民族政權必定會保持和平,且相互約束。也因為和親,大唐可以順利介入吐蕃的一些重要事務,甚至公主的孩子可以當繼承人,其他和親也是一樣。

    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周邊國家或者任何團體部落的支援。中國與大部分國家友好相處,才發展到了今天的地步。而古代的時候,以一名公主的代價,甚至算不上代價,換取一個強而有力的鄰邦支援,自然也很划算。

  • 5 # 文史小棧

    無論是選擇和親還是武力征服,這些都只是一種政治手段,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處理好民族關係,只不過和親政策更加迂迴

    要知道,漢唐時期國力雖然強盛,但是其周邊少數民族的勢力也是非常強大的,武力征服必然損失更大,不利於民生

    漢與匈奴和親的緣由

    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敝,而且兵力不強,想要社會穩定就必須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而且此時北邊的匈奴一族非常強盛,從“白登之圍”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漢朝無力與匈奴抗衡,所以劉邦也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政策。

    對漢王朝來說,和親只是軍事力量比較弱小之時採取的權宜之計,為的就是積蓄國力

    劉邦開創了以和親作為外交工具的先河,此後一直為歷代統治者效仿,到了唐朝達到了頂峰

    唐與突厥和親的緣由

    唐朝政治清明,國力逐漸強盛,唐太宗本人對於少數民族的看法是“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唐朝對於少數民族多采取融合政策,和親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

    唐朝透過和親政策與吐蕃、西突厥等結成聯盟,從而孤立並且消滅了強大的東突厥,然後又轉向西域發展

    漢唐和親政策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漢初是因為自身國力弱小,被迫和親,等到漢武帝時期也進行了全面反擊;而唐朝國力強盛,多是少數民族向唐王朝求親

    總得來說,和親是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的,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使其“為我所用”

    不僅有利於緩解尖銳的民族矛盾,不費一兵一卒就使朝廷達到了間接或者直接控制疆域的目的,使百姓免於戰亂之苦;同時還加強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有利於民族融合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漢朝的和親和唐朝的和親完全是兩碼事。漢朝的和親是以出賣女人來換取和平。這種和親是十分的卑微的。而且漢朝和親的公主在嫁給對方後下場遭遇十分的悽慘。畢竟是上貢的女人嘛。而唐朝的和親則完全不同,唐朝並不是以女人換和平,唐朝的和親那是下嫁。唐朝皇帝嫁女目的是為了收攏人心。嫁給對方那是天大的恩賜,所有的異族也以娶宗室女為榮。由於唐朝實力強大,外嫁的公主一般來說地位都非常的高,根本沒人敢欺負。

    中國歷史上和親的先行者就是漢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劉邦。本身劉邦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態度也是以武力解決問題。但在白登山之圍後,劉邦深感對匈奴的作戰策略並不是只有戰爭一條途徑。劉邦自身也明白經歷了秦朝末年的大動亂時期後,新誕生的漢朝也無力去和匈奴進行無休止的戰爭。所以在劉敬的建議下,劉邦決定和匈奴和親來換取漢朝的和平。雖然之後漢匈之間達成了和親的和平條約。但漢朝的邊境事實上一直都在遭受匈奴的侵略。而漢朝也默認了匈奴的小規模侵略行為。

    雖然漢朝的賣女求和平的策略讓人不齒。但不得不說漢朝的和親政策確實給漢朝的發展贏得了充足的時間。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再到後來的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初年,他們都採取了和親政策。和親政策雖然沒有完全杜絕匈奴的威脅,但和親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衝突,有利於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正是因為有了漢朝初期的和親休養生息,才有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力暴漲,漢武帝才能有實力大舉進攻匈奴,奠定他千古一帝的威名。

    雖然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和親最多的朝代之一。

    相對於漢朝來講,唐朝的和親並不丟人。很多人奇怪,唐朝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中國歷史的巔峰。為什麼唐朝還要去和親呢?首先一點就是收買人心。唐朝尤其是唐太宗時期,唐朝的赫赫聲威讓胡族膽寒。北方遊牧民族爭先向唐朝示好請求歸順。這些胡族也擔心自己會被唐朝清算,所以他們多數都會請求和唐朝聯姻,畢竟姻親關係還是非常牢固的。而唐朝本身為了籠絡這些臣服於自己的胡族的忠心,也會去選擇親近的胡族進行聯姻。這就是唐朝的和親。

    比如東突厥的契苾何力投靠唐朝後立下了赫赫功勳。唐朝為了表彰契苾何力,就下嫁公主給他。除此之外因為想要娶唐朝公主,北方胡族之間的競爭也十分的激烈。歷史上吐谷渾就數次破壞了吐蕃向唐朝的求親行為。唐朝歷史上除了少數唐朝公主嫁給了正派的唐朝胡族將領之外。其他絕大多數和親的公主實際上都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宗室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不就是李氏的遠支宗室女嗎。但看看文成公主外嫁吐蕃後有多麼威風。這就是唐朝公主和漢朝公主和親的最大區別。

  • 7 # 鵟七十六

    首先和親作為一種外交工具和手段,是國家間在敵強我弱的特殊情況下采取的權宜之計,以有限的犧牲來換取整頓內政、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

    其次即便是實力上勝於對方,和親也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邦交手段來維繫關係和保持和平,畢竟戰爭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還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會給老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和不幸,一味的濫用武力也會使得國家衰弱,歷史上有很多窮兵黷武導致亡國的例子,所以在可以接受的範圍裡和親不失為一個好的邦交手段。

  • 8 # 淮西一哥

    降低戰爭成本,能用一個女人來換取和平,都不會去把這個錢用在戰爭上面。戰爭就是燒錢的機器、不是漢唐歷朝歷代都會用這種方法,俗話說不當家不知道材米油鹽貴。打各比方吧,你回家讓你來負責家庭開銷,所有的家庭開銷等等一切開銷你負責,你就知道這筆開銷都能讓你叫苦不迭,你一個月月薪三千,讓你每個月開銷四千。可能說短時間你沒感覺,你有存款,讓你三五年,你就知道,你老婆找你給她買車,你兒子讓你帶他去旅等等,你就知道這筆開銷是個大數字。

    國家也一樣。兩淮地區老百姓受災了,需要撥款救災。這個地方搞各什麼必要的工程,在撥款等等,,戰場士兵每天吃飯要錢吧,有人說加重老百姓稅收啊,你百姓孩子正在前線為你拼刺刀呢。這樣一來你沒把別人搞定,自己國家百姓就把你搞定了。北方遊牧民族戰爭成本低,槍朝天上一放鳥就掉下來了。午飯就解決了,人家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你計程車兵不行,你計程車兵每頓青椒炒雞蛋要有吧。後勤保障要提供好吧。還有人員傷亡,每次戰役下來基本很多人都會死掉,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所以說和親是很好的解決兩個國家之間矛盾的辦法之一。戰爭的目的就是以戰迫和。逼的沒辦法才能打的,中原大國花點錢來了事也不是喪恥辱的事情。策略問題。

  • 9 # 今人說古

    開篇

    和親,大部分人眼裡一個“屈辱”的詞彙,用一個女人的幸福換取一個國家的穩定,被眾人所不齒。國家穩定不是男人戰爭的事嗎?為何讓一個弱女子去承擔,用她的遠嫁他鄉、遠離父母親朋、遠離文明、和自己素未謀面的一個野蠻人酋長生活在一起的痛苦來換取一個短暫的和平。值得嗎?中國歷史,似乎只有一個明朝沒有向任何少數民族的部族和親,其他的,強盛如漢唐,皆有和親。這是為什麼?其實這和親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的簡單。

    和親的地位

    和親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統治政策,無論國強國弱,朝中大臣都會提議和親藩國,因為透過和親政策的實施,可以讓和親雙方拉近關係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住和平,還能促進雙方在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統一和發展。和親公主的家世不用多好,但一定要聰慧過人,因為她是和親政策的執行者與維護者。一般而言,中國王朝的和親者一般為公主身份,以示對他國尊重,皇帝的女兒不是硬性要求,例如東漢和唐朝,王昭君是個宮女身份,唐朝和親公主多為宗室女,沒有皇帝親女兒上場。

    對一些女子而言,和親是一次鯉魚躍龍門的機會,可以讓自己一家輝煌騰達,讓皇帝重用厚待。而在中國王朝可有可無的女子到了他國為後,不是呼風喚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嗎?和親政策的發展和壯大,還與中國統治者心中的天下秩序和對外戰略有關:兩國統治著和親,有一層親戚關係在,各種事情方便說,中國皇帝是你蠻族酋長的老丈人,那麼下一代蠻族統治者不就是有中國血脈,兩國關係不久更進一步嗎?不就能實現天下大同、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的偉業壯志嗎?華夏民族不正是這樣一步步壯大的嗎?

    漢唐的和親

    強盛的漢唐是中國王朝中比較熱衷於和親的,漢唐和親史上湧現出許多和親公主,在後人詩畫書作中留有不同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形象愈加豐富。和親公主既是歷史上悲涼遠嫁的形象,又是安定邊疆、維護和平的形象。和親公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是一個女人一群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種象徵,中國王朝和親政策的象徵,多個民族愛好和平、團結一致向前走的重要象徵。

    西漢與匈奴和親後,和親政策開始備受王朝統治者的青睞,它的益處和好的方面展現出來,讓當時人和後來人都看到了。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也有聯姻,物件卻不是蠻族,而是鄰國和強國,請求庇護和鞏固盟友關係。和親政策受到關注的同時,中國王朝也開始廣泛運用到處理民族關係當中。清朝是最擅長用這招的,有著春風化雨的神奇功效,潤物細無聲。

    唐朝開國之初多以和親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交往,一些不大的部落政權也有這樣的待遇,由此開始中國古代和親史的一個高潮時期。與和親政治亦步亦趨的是經濟、文化和政治等霸權,這比戰爭勝利來得快、好且徹底,有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法味道。漢與匈奴、烏桓等和親,唐與突厥、吐蕃、契丹等和親,都是以拉攏為盟友、後徐徐圖之的目的想法。

    和親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以婚姻為媒介開展的和平交往,宗旨在調整相互關係和維護雙方各自的利益,核心是統治集團之間的聯姻。伴隨著和親的是冊封、會盟、互市等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據可靠資料顯示,二百八十九年國祚的唐朝和親將近四十次,規模和影響超過前代,怕是隻有後來的清朝能與之相比較。

    漢唐和親的具體事宜

    漢朝和唐朝所面臨的周邊局勢,是大相同小差異。漢朝周邊有西域眾多小國,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等遊牧政權,往南河往西只有“野人”。他們與漢朝有差距,但沒大到那種幾百年,以武對抗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持之以恆,百姓們承擔不住這麼繁重的徭役賦稅。唐朝則不然,北邊的契丹、突厥等,東北的高句麗、新羅等,西邊的土谷渾、吐蕃等,南邊的六詔國等等。大唐的確當時無敵天下,沒有他不能戰勝的敵人,武器、裝備、後勤等皆高出敵方一大截。但是周邊的政權都已經有了自己不弱的文化信仰指導和軍事武備,即使是攻滅對方,但也殺不光他們所有胡人。北方草原沒了東西兩大突厥,鐵勒人、契丹人、回紇人等又出來了,這是殺不絕的,必須要他們心服口服,不能蠻幹硬著來。

    和親公主一開始就被打上“工具”的烙印,正史不會記載多少關於她們的故事,只有民間百姓口口相傳記住了她們和她們的故事。和親遠嫁的公主群體淹沒在帝王功業與百姓穩定生活之中,在史料的記載中,她們的形象並不突出,十分單薄,但在帝王的千古功業的背後,一位位和親公主卻是偉大而值得敬仰的。西漢初年的邊疆安穩,幾乎全靠和親、通關市維持。漢朝逐漸強盛,卻發現和親比戰爭更加有用,和親公主讓北方許多胡人知道南邊王朝的非凡,羨慕大漢的文明和生活,人心逐漸歸附中國。

    漢初的和親悲劇

    能在史書留名的和親公主是幸運的,起碼有人記得,沒有徹底的遺忘,貢獻沒有被抹去。但大部分和親公主是沒留下姓名事蹟的,史書不願用過多筆墨記載這些遠嫁了的“胡人”妻妾。西漢初年白登之圍,劉邦被迫採取和親。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呂雉不願讓自己女兒和親,就讓一位“身份為家人子”的女孩領著公主身份遠嫁。關於她,我們只知道一個身份,別無其他。

    劉敬上言劉邦:“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為闊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諷喻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

    漢朝希望藉助和親來達到控制匈奴的目的,之後的和親目的亦是如此,唐朝和親也是如此。

    結語

    和親,是犧牲一個人,成全一個盛世一個國家,她們不應該被我們遺忘。歷史上每一位致力於中國和平的公主,晚年都想回歸故國。但能迴歸故國的寥寥無幾,漢朝和親烏桓的解憂公主算一位。相比較香消玉殞在異國、沒再看家鄉一眼的和親公主,解憂公主是非常幸運的。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舊唐書》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袋妖怪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