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孔子曾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發表不同的意見,像個笨蛋。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還能對我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顏回是一點也不笨呀!”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透過孔子的這番話,顏回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一定會說,顏回是一個聽話的學生,卻不善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又是一個聰明的學生,課下對老師講授的內容能舉一反三,有所發揮,這樣的學生你喜歡嗎?

    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幾種型別的學生:

    一種型別是頭腦靈活,反應快,課堂老師提出問題,怎麼想就怎麼說,不管是否正確,當堂所學知識能夠當堂掌握,但不注意課下鞏固,學得快,忘得也快,這樣的學生善於表現自己,看上去很聰明,其實成績並不理想。

    另一種型別的學生就是像顏回那樣,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老師提出問題,從來不主動發言,表情看上去很木訥,其實腦子在不停地轉,精力高度集中,生怕漏聽老師講過的每一句話。課堂上沒有聽懂的知識,課下請教其他同學,並經常與同學討論問題,直到把問題弄清楚、弄明白為止。這樣的學生學得紮實,對知識理解的深刻,成績往往很突出,是典型的“真人不露相”。

    還有一種型別的學生是課堂上聽不明白,大腦一片空白,自然就產生不了什麼疑問,課下也不善於複習,破罐破摔,不思進取。

    儘管孔子對顏回喜愛有加,但對他的“不違”也並非持完全贊同態度,說他“如愚”,他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能夠開動腦筋,提出不同的意見。正如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一樣,顏回式的學生固然讓人喜歡,但看上去總缺少一點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精神。

    當今的教學已不是孔子時代,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充當真理的代言人。教師的角色已發生重大變化,由傳道、授業者,已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出問題來,教給學生探索真理的金鑰匙。顏回式的學生雖然很聽老師的話,也能對老師的思想加以發揮,學習成績也很優異,但說到底他崇拜的是教師,而不是真理。

  • 2 # 環評紅樓

    這段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傳統的解釋是,孔子給顏回講了一整天學,顏回始終恭敬地聽,好像很愚笨的樣子。但是當孔子私下觀察顏回的表現,發覺他能夠很好地闡發老師的觀點,顏回一點也不愚笨啊!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顏回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之首。

    這裡的“不違”,就是敬,在《論語》中出現了3處。另外兩處,一處是在《里仁篇》。孔子對談孝敬父母態度的時候,要求也是“不違”。“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老而不怨。”還有一處在《雍也篇》,“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在著名的“九思”中,有一條就是“事思敬”。

    這裡的“發”,不是隨意的放大,也不是對老師的觀點予以糾正,而是闡發,透過舉例子打比方,讓更多的人去正確地領會孔子的思想。

    顏回的思想與孔子最為接近,所以他們的交流是在一個頻道上。有一次,孔子對他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吾與爾有是夫。”這是孔子把顏回當成知己,掏心窩子的話,可見顏回在老師心中的份量。

  • 3 # 紹興李珍

    如何理解: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感恩邀答:顏回是何許人?是“孔門十哲”之一,德行著名。顏回比孔子小剛好三十年,十四歲拜孔子為師,他可以說是寒門子弟。所以最窘迫的時候,可以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他只為了喜愛學習,其它的什麼也不在乎。個性是何等鮮明啊。

    因為孔子是因材施教,所以,他對每一個弟子都要進行前期考察,看見顏回對孔子的講課是採用不疑不讚,臉上毫無表情。對這種情況,就只有二種結果:一是愚笨者;二是大智若愚者。一旦發現是後者時,孔子心裡的那種開心,一下子流露出來,遮掩都已經來不及了。那種發現人才,愛惜人才的情懷,就會直接躍入讀者的心裡,想忘也忘不了。敬奉!

  • 4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評述】回,顏回。不違,是意不想背,對所談沒有疑惑的意思。退,離開。省,自省。發,發明。

    這個世界上,對於真理,懂得得人,沒有疑惑,沒有意見;不懂得人,也沒有疑惑,也沒有意見。這兩種人一個是有能力得,一個是沒有能力得,這就是“不違如愚”。所以看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不能看表面,而應看他是否掌握了真理(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道德是能力,這一點有些人不以為然。有這種感覺主要因為沒有深入瞭解道德。可以說幾千年勝敗興衰都是道德引起的,而不是陰謀詭計導致的。看中國幾千年的王朝更迭,不是外在環境所致,而是內部的腐化所致,內部不僅不再為平民來百姓生計考慮,還不斷的攤派苛捐雜稅來傷害百姓。而由此引發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最終推翻不義的王朝也就不難預料了。

    。戰爭是如此,管理企業也是如此,現在的合夥人,全員持股,體驗經濟,共享經濟等經營方法,就是企業對員工與消費者愛(道德)的具體實施。而企業若是不能用上這些管理方法,必將被淘汰。所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其說是陰謀詭計的競爭,還不如說是道德的競爭。

    知道了道德力量,也就不難明白看一個有沒有能力,就要看這個的道德修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看他說,還要看他做,這也就是知行合一。這一點很重要,若是不按此法,就會誤判。就說最近的聯想,說“科技無國界”,這句話很對,但是聯想由於自身對於研發的不重視,所以無法取得華人的認可。而他的對手華為卻又是另一個局面。可見,知行合一是判斷一個人、一家企業、一個國家有無希望的標準。有想法,沒有匹配的行動;有行動,沒有匹配的目的,都是違反知行合一的,都是沒有能力的,都不是智者。

    所以看一個有沒有能力,就看他對道掌握德程度(知行合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包加魯邦種和葡萄種,還有其他各種都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