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日之虎

    《紅樓夢》中,北靜王是四王八公中的四王之一,他是繼承王位的,年齡也只有二十歲左右,雖然年輕卻很有抱負與胸懷。北靜王名水溶,長相秀美,性情溫和,由於其祖上與賈府是世交,因而常禮賢下士與賈府交好。

    其實,北靜王與賈府交好,目的是為了培養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因為在朝中,已形成以北靜王為首的一黨與忠順王為首的一黨的爭鬥,為了能夠在朝庭的爭鬥中佔據上風,北靜王才極力拉擾賈府等王公貴族。

    為了拉擾賈府,北靜王也是做足了功課。秦可卿葬禮上,北靜王專設路祭,並親自到場祭奠,並對賈珍說,讓賈寶玉常到其府上讀書交友。為了結交賈府,北靜王放下了王者之尊,贈賈寶玉鶺鴒香念珠。這鶺鴒香念珠來歷不同尋常,是皇上贈與北靜王的,其含有皇上與北靜王稱兄弟之意。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鶺鴒是一種水鳥,後人常代指“兄弟”的意思。皇帝贈北靜王鶺鴒香念珠,將北靜王稱為是兄弟,北靜王將其贈與賈寶玉,可見對賈府是多麼的重視。而賈寶玉這個呆子不明其理,轉手將這鶺鴒香念珠贈與林黛玉,惹得林黛玉多想了起來,這林黛玉冰清玉潔聰明絕頂,早看出了北靜王贈鶺鴒香念珠的意圖:一是拉擾賈府,二是表達了對林黛玉的愛慕之情,有收黛玉為妃的意思。所以林黛玉才將香珠擲於地,說這是什麼臭男人的東西,拒絕接受。

    北靜王早已在賈寶玉的言談中,瞭解到了林黛玉的美貌與才情,因為賈寶玉與北靜王的言談中,會常常說起黛玉,北靜王早掌握透了賈寶玉,很明白賈寶玉會將鶺鴒香念珠送與黛玉的。

    金陵十二釵,北靜王都沒有交集。間接瞭解和交往多的就屬林黛玉了,雖然書中未有北靜王與林黛玉直接交往的描寫,但北靜王多與賈寶玉有交集,從寶玉口中聽到的最多的是林黛玉。對於林黛玉這樣的絕色美人,年輕的北靜王那有不想擁有之理。收黛玉為王妃,即鞏固了北靜王與賈府的政治聯姻,也拉擾了林家的政治勢力,還娶到最美的黛玉。由此看來,在金陵十二釵中,最喜歡的是林黛玉。

    北靜玉贈寶玉鶺鴒香念珠,寶玉轉贈黛玉,就是埋下了伏筆,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後三十回給丟失了,很可能在後三十回中,林黛玉被迫成了北靜王的王妃。

    (圖片來自於網路)

  • 2 # 思考人生的兔子

    這提問有點太超越了。以後續寫紅樓夢,我打算讓北靜王和林黛玉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然後結婚,生十個孩子。大家給孩子們取一下名字吧。拜託!

  • 3 # 手機使用者閒雲野鶴

    北靜名水溶,皇家血脈自然不是一般的水!乃上天之水!黛玉乃降株仙子下凡,這水溶就是澆灌降株仙草的上天之水!你說北靜與黛玉能無關聯嗎?只不過降株仙草報答的是澆花之人神瑛待者而不是澆花之水罷了!您說是不?

  • 4 # 雯臣

    如果題主說的“喜歡”是男女之間的那種愛慕,那麼北靜王與林黛玉之間是不會發生這種感情的,關於林黛玉的未來,與花襲人的未來,作者已都做了明確的交代。雖然都是透過隱喻的手法,但並不難理解作者的用意,畢竟作者的目的是讓人看懂他想表達的意思。

  • 5 # 潤楊閬苑

    北靜王名叫水溶,他還不到二十歲,生得才貌雙全,風流瀟灑。北靜王與其他王爺不同,他不以官俗國體所縛,為人謙遜,是一個賢明的王爺。

    寶玉與北靜王結識後,便成為好友,寶玉時常到北靜王府談天說地。即使寶玉偷偷祭奠金釧,也以北靜王為藉口。顯然寶玉和北靜王交往密切,時常相會。

    北靜王如果與十二釵交往,他會喜歡林黛玉。

    北靜王與賈寶玉是好朋友,他們之間的興趣愛好比較一致。寶玉有個性,不喜歡的人,他是不會與之交往的。例如賈雨村,寶玉就非常不喜歡,每次去見賈雨村,都十分不高興。

    寶玉喜歡與北靜王交往。寶玉和北靜王有相似之處。寶玉喜歡黛玉,北靜王也會喜歡黛玉。

    即使北靜王不與十二釵交往,北靜王也心儀林黛玉。

    寶玉曾經把黛玉的詩,寫到扇面上,被外人發現了。因此外人知道了大觀園裡有詩社,還有幾位詩才了得的小姐。

    以北靜王的品味,他一定欣賞黛玉的詩風,從愛詩到愛人,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北靜王與十二釵交往,北靜王更會被黛玉超凡脫俗的氣質,婉轉風流的體態而傾倒。

    當然了,雖然北靜王喜歡黛玉,但是黛玉不喜歡北靜王。在黛玉眼裡,北靜王貴為王爺,也不過是臭男人。黛玉寧可跟寶玉成為漁公漁婆,也不願意嫁給高高在上的北靜王。

  • 6 # 伯仲679688

    《紅樓夢》寥寥幾筆。在《紅樓夢》作者的陣陣喝彩聲下,北靜王的形象早已被勾勒而成,呼之欲出。原來此人長得很“白”淨,上下通體的“白”。不僅是個“美”男子,而且還是個“賢王”。北靜王愛新覺羅·胤禩將鶺鴒香念珠贈賈寶玉之事,其實不過是暗示北靜王最後的結局很悲慘,他會被兄弟殺死。秘密就在那一串鶺鴒香念珠。這是因為“鶺鴒之悲,棠棣之威”,二句一義,說的都是兄弟死喪之事。

    作者借賈寶玉之手將北靜王的鶺鴒香念珠轉贈給林黛玉,暗示“北靜王”胤禩偷窺“林黛玉”這枚代表滿清皇權的玉璽!因為“北靜王”胤禩和“賈雨村”胤禔都是“九子奪嫡”的參與者。因為“林黛玉”和“薛寶釵”這兩枚玉璽,最後既不屬於“賈寶玉”胤礽,也不屬於“北靜王”胤禩,更不屬於“賈雨村”胤禔,而是連同襲人(龍袍)全歸了“蔣玉菡”胤禛! “鶺鴒香念珠”暗示北靜王“胤禩”最後的結局很悲慘。死於兄弟之手,被胤禛毒死。

  • 7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妙玉吧?小說當中有兩處暗示。

    來看《紅樓夢曲•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羶,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妙玉是小說當中自視最高的人,“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說的就是她在劉姥姥遊大觀園那一天的表現。此處明確暗示,她和某一位“王孫公子”有曖昧關係。

    那“王孫公子”是不是賈寶玉呢?賈寶玉還真算不上。整部書“王孫”二字出現不過幾次,除了明確指北靜王的,就兩次。一次是紫娟勸林黛玉早圖嫁給寶玉,她說:“公子王孫雖多,哪一個不是三房五妾,今兒朝東,明兒朝西?要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夕,也丟在脖子後頭了,甚至於為妾為丫頭,反目成仇的。”就是勸黛玉別考慮什麼“公子王孫”。這是明確把賈寶玉和“王孫公子”對立起來了。而另一處就是妙玉的判詞。

    北靜王第一次見賈寶玉時,送給他一件重禮,是皇帝御賜的“鶺鴒香念珠一串”。賈寶玉回去討好黛玉,把這念珠給她,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它。”北靜王被稱為“臭男人”,看來是與黛玉無緣。這也暗合了紫娟的話。

    那那串珍貴的念珠後來去那兒了?小說沒說。可是,“念珠”是幹啥的?拜佛唸經用的。何人需要這個東西?除了妙玉還能有誰?

    而且,妙玉屋裡的東西都珍貴無比,

    〔又見妙玉另拿出兩隻杯來。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分(原字為左分右瓜)瓟斝"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遞與寶釵。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杏犀斝"。妙玉斟了一斝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隻綠玉斗來斟與寶玉。寶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兩個就用那樣古玩奇珍,我就是個俗器了。"妙玉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只怕你家裡未必找的出這麼一個俗器來呢。"〕

    她給寶釵斟茶用的是蘇東坡用過的宋瓷!媽呀,價值連城啊!最普通那件“綠玉斗”,寶玉家裡都拿不出啦。看了這些,你是不是也覺得那件念珠特別適合給她?

    說不定就是寶玉跟妙玉交換了禮物,把鶺鴒香念珠送給了妙玉。

    北靜王就這樣和妙玉聯絡在了一起。

    而且你想想,皇帝為什麼賜給北靜王一串念珠?我想北靜王一定是對佛法感興趣,他和妙玉也有共同語言噢。當然黛玉也參佛,“無可雲證,是方乾淨”就是她說的。但她只是一個跳板,還是把北靜王最終引向了妙玉。

  • 8 # 使用者9550595219542

    北靜王很可能會喜歡上黛玉的,文中有寫黛玉惱寶玉把她寫的詩拿給外人看,寶玉又和北靜王交好,時常往他那兒跑,北靜王也是愛詩的,因而很可能因詩而喜歡上了寫詩的人,脂批裡還有詩指黛玉惹“魚龍涎”的話,這裡的魚龍就是非王既帝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門什麼材質好,木門選擇時要注意哪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