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集彩文化

    下面是古代十大吃貨明星人物!你知道不?

    1.伊尹

    這位伊尹就是廚子帶大的孩子,那對吃簡直是與生俱來的感受,要是讓我在廚房裡長大,我肯定也會成為一個資深吃貨。他不光是個吃貨,還靠著美食得到了商湯的賞識,輔助湯建立了商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吃貨,靠著年代久遠,成就偉大不能不上榜。

    2.孔子

    有人說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餓的面有菜色,好長時間不知道肉味,算不上吃貨吧。我要說,非也非也,孔夫子不管條件好壞,對吃的追求和品質都是極其有要求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他提出來的,還有所謂的“八不食”,從火候,刀工,衛生等等方面都做了要求。怎麼樣,老人家必須是個資深吃貨,才能這麼細緻嚴格。

    3.劉安

    這位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封為淮南王,如果說這些大家沒感覺,那我要是說,相傳他就是豆腐的發明者,你恐怕就有感覺了吧。相傳這位王爺煉丹失敗,出門遛彎,碰見神仙告訴他長生不老藥的秘訣,就是磨碎豆子做食物,於是就有了豆腐。還有一個成語也是因他而來,傳說他吃了仙丹之後飛昇成了神仙,連家裡的雞和狗吃了仙丹都飛到天上。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由來。實際上,他是因為謀反被漢武帝給殺了。

    4.曹操

    要說曹操是個美食家,恐怕大家還有些懷疑。可是如果你要知道曹操還專門寫過一本《四時食制》,就是指導人們在四季如何飲食的,就絕對不懷疑他的專業程度了。更何況曹操因為說了句“雞肋”就殺了楊修,能用食物當做值夜口令的,不是吃貨是什麼?!

    5.杜甫

    長期以來杜甫給人的感覺都是窮困潦倒,憤世嫉俗的樣子,其實杜甫人家是標準的官二代,早年的時候也是聲色犬馬,他的詩裡面除了苦情以外,還有很多美食和宴會,也是個見過、吃過、寫過的人物。詩中都是山珍海味,美味珍饈,不是吃貨能寫的這麼淋漓盡致嗎?

    6.蘇軾

    要說蘇大學士不是吃貨,簡直是天理難容,光是用他名字命名的食物就一大堆,尤其是東坡肉,簡直是人間美味。東坡先生也不在意被人說自己好吃,還公開宣稱自己是老饕,為此還寫了一篇《老饕賦》,實在是誠實的可愛。

    7.李時珍

    你認為李時珍的最愛貢獻是《本草綱目》,吃貨可不這麼看,在吃貨們看來,李時珍將食補這一領域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一個藥理學家不好好的研究醫藥,開始鼓搗吃喝和養生,那成就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現在很多養生食補方子都是從他那留下來的。

    8.金聖嘆

    現在人們記住他,是因為他批註的《水滸》太深入人心,《西廂記》能夠流傳也是因為他的推崇和推動。就這麼一個才子,在順治末年被殺的時候還不忘記給獄吏傳授美食心得。他說用醋和煮雞蛋一起吃,是人間美味,我試過,果然很好吃。

    9.紀曉嵐

    紀曉嵐是個肉食狂人,達到了只吃肉不吃飯的境界,最重要的是他吃肉卻不長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拉仇恨的那種。有傳說他八十歲的時候還能吃下十斤肉,不吃一粒谷,吃貨中的戰鬥機。

    10.袁枚

    袁大才子可是清代響噹噹的人物,也是吃貨界的良心代表。他不僅自己吃,而且還帶動身邊的人吃;不僅吃了,而且還寫了下來。他的《隨園食單》一直是廚藝界的經典,還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遠播海外。

  • 2 # 以史為鑑

    蘇軾不但寫的好詞,而且還是一位著名吃貨。據說流傳至今的名吃:東坡肉,東坡涼粉就是蘇東坡先生髮明的。

    除此之外還有詩為證:

    《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還有吃河豚的: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甚至被貶官到了偏遠山區的時候,還天天吃各種水果,不想回家了: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到海南的時候還寫信給自己兒子說,這裡的生蠔太好吃了,千萬別讓其他人知道,不然都跑到南方來和我搶吃的了。

    “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除了蘇軾,清代的袁枚更是吃貨中的吃貨。

    袁枚不僅僅要吃得好,而且把美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袁枚選擇食材,把原料選擇從市場乃至農田,同時探究物料、搭配、火候、清洗、時節、器具等等,用四十年時間寫成著名的《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此書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時隔三百多年仍被奉為經典。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英、法、日等大語種均有譯本。

    來一份飯粥的文章大家自己看看

  • 3 # 史是歷史的史

    1.最有權的吃貨——楊貴妃

    一騎絕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2.最有才的吃貨——蘇東坡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因答案重複就不再展開)

    3.最沒有出息的吃貨——杜甫

    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舊唐書》

    4.最會吃螃蟹的吃貨——張岱

    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河蟹至十月與稻梁俱肥,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螾愆。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一到十月,餘與友人兄弟輩立蟹會,期於午後至,煮蟹食之,人六隻,恐冷腥,迭番煮之。從以肥臘鴨、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鴨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謝橘、以風慄、以風菱。飲以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以新餘杭白,漱以蘭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廚仙供,酒醉飯飽,慚愧慚愧。《蟹會》

    ……

  • 4 # 在野武將

    今天來講一個因為吃鱉的時候吃癟最後引發血案的故事。

    春秋時,鄭國有一個大夫叫公子歸生。有一天他要去見鄭靈公的時候,食指莫名其妙就動了。於是他就給他的朋友子家看,他說:“我的食指超有靈性的。以前,每次他這樣動的時候,我就有好吃吃了。”

    就這樣,他們就去見鄭靈公了。一進門,發現廚師正在殺一隻黿(讀為圓)。黿是什麼呢?就是這樣的動物:

    你如果不知道是什麼也沒有關係,反正就是一種超大超鮮美的甲魚就對了。為什麼鄭國會有這麼好吃的甲魚呢?因為是楚國送來的。當時在中原已經很少有這麼大的鱉了,但是南方還有。鄭國和楚國是盟國,楚國送來了一隻表示友好,所以鄭靈公就叫來大家準備一起吃。

    公子歸生來的時候,廚師就要準備做這道料理了,所以當時的場景大概是這樣的:

    看到了這麼好吃的黿,公子歸生就看著子家笑了起來——彷彿在說,我說的吧,只要我的食指動了,我就有好吃吃了,簡直是金手指啊。

    可能是他們笑得太猥瑣了,鄭靈公就發現了,就問他們,你們在笑什麼呀?子家就把這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鄭靈公。

    可是鄭靈公一聽就很不爽,你有金手指很厲害是嘛?你覺得你一定能吃到是嘛?我就要告訴你,這裡我說了算,我就是要讓你吃不到。於是甲魚做好以後,一人分一碗的時候,鄭靈公就是不分給公子歸生。公子歸生吃鱉不成反而吃癟了,覺得自己當眾受到了羞辱,就自己徑自走上前,把手指伸到鍋裡嚐了嚐,然後就走掉了。這樣一來,鄭靈公就怒了,打算把公子歸生殺掉。公子歸生也知道,自己和鄭靈公鬧掰了,就搶先一步,把鄭靈公殺掉了。

    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因為它告訴我們,分享美食的過程,其實是政治權力的演繹。鄭公向群臣分享楚國送來的甲魚,本身就是展現鄭、楚聯盟的實際果實,讓大家體會到這一決策會給鄭國帶來好處。鄭公請當時的重要人物來吃,一人一碗,就是要體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領導作用。公子歸生這個人首先就姍姍來遲,來了以後還表現出一副我就是能吃到好吃吃的樣子,這其實已經是對於鄭公權威的一種挑釁。鄭公要給他一個下馬威,就是不給他吃。公子歸生公然抗命,揚長而去以後,鄭公竟然不能及時把他做掉,最後身死人手,也不能說什麼了吧……

  • 5 # 唐不聞

    先說兩條胃口大的:

    1、北宋張齊賢每頓飯,要吃幾斤肥肉。就連有次生病,要服用天壽院黑神丸,正常人每次吃一丸,他則一次稱半斤,夾在胡餅裡一起吃。此事記在《歸田錄》

    2、明朝端毅公王恕,九十歲時,每天早上起來進餐,要準備牛羊豬狗雞之類的肉三十碗,熟菜一大碗,麵餅兩盤,清酒三大碗,每碗兩升。慢慢吃完再散步兩里路,才開始讀書。一直持續到九十三歲,每天菜減少三碗,面減少一丸,有一天吃完,到中午溘然而逝。此事記在《朝野異聞》

    再說幾條口味怪的:

    1、三國時劉備手下劉邕,喜歡吃傷口的結痂,覺得味道和鰒魚差不多。

    2、唐朝的權長孺喜歡吃人的指甲,有人專門為他收集作為下酒菜。

    3、明朝初年有個僧人,喜歡吃芝麻,但必須是糞中的芝麻,和小米一起熬成粥吃。駙馬都尉趙輝,喜歡喝女人的月經水。南京內官秦力強,喜歡吃胚胎。國子祭酒劉俊,喜歡吃蚯蚓。

    4、劍南節度鮮于叔明,喜歡吃臭蟲,當時人稱之為蟠蟲。每次下班後,就令人採集一大堆,放在水上蒸,再撒上五味調料熬,最後卷在餅裡吃。

    這幾條記錄在《古今譚概》

    最後說一下蘇東坡。

    他曾經在書裡調笑過兩個吃貨窮書生,一個說:我將來發達了,就吃了睡,睡了吃。另一個說:要是我發達了,就吃了再吃,哪還有工夫睡。

    其實,蘇東坡自己便是一個最有名的吃貨。他幾乎到哪裡,就研究哪裡的美食,開發新的吃法,最後還要美滋滋地把這些美食寫入詩中。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有一次,蘇東坡得了眼疾,醫生叮囑他要忌口。蘇東坡頓時不開心了,特意寫了一個段子調侃。說自己的嘴罵眼睛:明明是你得了病,為什麼要管我能不能吃呢?

    你看,為了美食心裡如此不平衡,你能說蘇東坡不是個十足的吃貨嗎?

  • 6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我來說一個殘忍的。

    北宋大將王彥升鎮守寧夏時候,王彥升有一天召集同僚和下屬喝酒,在酒席上他就派人把犯了法的西夏人全請了過來。西夏人到了之後,王彥升露出了他真實的恐怖面目:他一下就拉了一個西夏人過來後竟活生生地將此人的耳朵給生撕了下來,隨後端起酒喝了一口酒就嚼一口西夏人的耳朵,喝一口酒就嚼一口耳朵。

    靠吃人耳朵的本領,他把西夏人鎮住了!

  • 7 # 是一隻有趣的豆豆啊

    我覺得這個時候

    必須要推出袁枚了!

    為了吃可以出書的男人!(哈哈哈,好吧,開玩笑)

    但事實是,袁枚寫的隨園食單到現在都有參考意義,而且其中的一些關於時令吃法是現在人所缺乏的,論吃,論講究,服

  • 8 # Lingting1314

    (一)北宋建立不久,宋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

    這一天,一個人在大街上攔住了宋太祖的隊伍。

    待衛們上前喝道,大膽,你是什麼人,膽敢阻擋當今聖上的隊伍!

    只見這人不慌不忙拱手道,在下張齊賢,並非有意衝撞聖上,而是特意來奉獻治國之良策的。

    宋太祖上下打量了他幾眼,心說這傢伙膽兒也夠肥的,正好這些天閒得無聊,先把他帶回去,看看他有什麼治國良策再說。

    於是,張齊賢被帶進了洛陽行宮。

    此時,正值午飯時間,宋太祖說,這位兄弟,來得早不如來巧,你先和待衛們吃飯吧。

    其實張齊賢一進來,就瞅見桌子上的一大盤牛肉了,早就饞得食指大動,聽見聖上發話,二話不說,伸手抓起牛肉就吃,三下五除二一盤牛肉就見了底。

    眾人看著他的吃相,一個個蒙圈了,這人莫非是餓死鬼脫生!

    宋太祖看在眼裡,皺了皺眉,招手道,去,再給他端盤牛肉。

    牛肉端上,張齊賢並不答話,埋頭便吃,風捲殘雲一般,傾刻間,這盤也見了底。

    宋太祖心中好奇,便讓待衛再端些牛肉上來。

    只見張齊賢甩開腮幫子,左一盤右一盤,右一盤左一盤,直吃得宋太祖心裡直發毛,心說,這傢伙不會是打著獻良策的幌子來騙吃騙喝的吧,可不能讓他這麼吃下去了。

    於是,宋太祖上前敲著張齊賢的腦袋說,喂,這位大兄弟,別光顧著吃呀,停一下,先停一下,你不是要來給我獻什麼治國良策嘛,現在我就問你幾個問題,看你能不能答上來。

    哪知張齊賢頭也沒抬,邊往嘴裡塞牛肉邊說,聖上,您儘管問吧,不耽誤,一點也不耽誤。

    嗬,宋太祖又好氣又好笑,既然這樣,我就開始問了。

    宋太祖接連問了十個問題,張齊賢本來就吃相十分狼狽了,此刻更是手忙腳亂,卻沒忘記往嘴裡塞肉,嘴不夠用時,就用腳畫地,進行圖解。

    最後一盤牛肉下了肚,剛好答完宋太祖的提問,張齊賢抹了抹嘴,站在一旁。

    喲嗬,這傢伙還真有兩下子,宋太祖對張賢齊的回答那是相當滿意,堅起大拇指道,兄弟,你飯量大,學問也好,可真是個奇人啊!

    張齊賢訕笑著又抹了抹油乎乎的嘴,也覺得怪不好意思的。

    這人吃多少是個頭呢,宋太祖心有不甘,又弱弱地問了一句,大兄弟,我就想問你一句,你還能吃嗎?

    張齊賢摸著肚子笑道,這就看聖上您的意思了,您要還讓我吃,再吃它個三大盤還是不成問題滴!

    宋太祖心說,我滴個乖乖,這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吃貨呀!

    不過,他學問確實好,宋太祖也打心眼裡喜歡他,就吩咐待衛把御廚裡所有的熟牛肉都給他帶上,讓他回家慢慢吃。

    臨走時,又另外給他一些銀兩,拍著他的肩頭說,大兄弟,回去安心讀書吧,我在京師等著你!

    (二丿這個張齊賢是什麼人呢?

    他生於晉高祖天福人年,父親早死,三歲時隨母親遷到洛陽。

    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是吃了這頓沒下頓,捱餓是常有的事,因此,張齊賢對食物有種特殊的親切感。

    尤其是長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長身體的時侯,張齊賢更是飯量大增,但苦於沒有暢開肚皮大吃的機會。

    這天,他實在太餓了,看到人家殺牛,就坐在那裡不走。

    人家覺得這孩子太可憐了,就把剝下來的牛皮給了他,張齊賢如獲至寶,卷巴卷巴興沖沖拿回了家。

    是生煎,是清蒸,是悶煮,是醋溜,他怎麼處理的,也無從考證了,反正是整張牛皮進了他的肚子。

    看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張齊賢是個徹徹底底的吃貨,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也是個有志青年,飽含著對食物的無限的熱愛,從小就發奮圖強,飽讀詩書,希望的是有一天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報效祖國。

    當然,我想最重要的是能填飽肚子,不再捱餓。

    那時侯的讀書人,特注重名節,掛在嘴邊的話是餓死是小,失節是大。

    張齊賢似乎是個另類,他經常會站在路邊,接受路人的施捨。

    命都沒了,還要臉幹嘛!

    一次鎮上的飯館來了一群強盜,別人都避而遠之,張齊賢卻徑直走了進去。

    他大大喇喇往強盜桌上就坐,逮什麼吃什麼,旁若無人,把一桌強盜給整蒙了,這書生誰呀,怎麼連個招呼也不打就開吃了。

    其中一個強盜忍不住了,拱手道,這位兄弟,你是個讀書人,俺們是強盜,你和俺坐一桌吃飯,你不覺得特沒面兒嗎?

    張齊賢嘴沒停下來,含糊不清的答道,什麼面兒不面兒的,你們做強盜是為了填飽肚子,我今天坐在這裡也是為了填飽肚子,咱們都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為了同一個革命目標而來的,別客氣,來,吃!吃!吃!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羅輯,眾強盜面面相覷,卻對張齊賢的膽量佩服的無可無可,紛紛舉起手中的碗道,兄弟,就衝這話,來,俺們敬你一碗酒!

    張齊賢道,一碗哪裡夠,要喝就喝三碗!

    說罷,連幹三碗,氣都不帶喘的。

    眾強盜被張齊賢強大的氣場給震住了,覺得此人以後必成大器。

    正是這樣一個張齊賢,才有了後來洛陽大街上阻攔宋太祖獻策一事。

    (三)話說宋太祖回到東京汴梁,把洛陽這番奇遇講給了兄弟趙光義,聽得趙光義嘖嘖稱奇。

    宋太祖拉著趙光義的手說,兄弟呀,這個張齊賢可以重用,不過年輕人嘛,得多磨練磨練,你遲早是要接我的班的,這個人嘛,就留給你了。

    果不其然,在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97)年,宋太祖的接班人趙光義開科取士,張齊賢果然高中,從此踏上仕途。

    當了官的張齊賢依然不改吃貨本色,當然不再是以往的面黃飢瘦,而是吃的白白胖胖。

    在他任安州知府時,當地廚師聽說他特能吃,就在他請客時,專門找來一個金漆大桶,看他吃什麼,吃多少,就照原樣往桶裡倒上一份。

    宴會結束,大家湊過來一瞧,額滴個神,只見"酒醬浸漬,漲溢滿桶",這兩句是史書上記載的,不知道飯桶這個詞是不是就出自這裡。

    反正此事傳出,全城皆知,哇,張大人簡直太能吃了。

    就這樣,吃貨張齊賢在官場幾經沉浮,也算是平步青雲,最後官至宰相。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張齊賢的肚量確實夠大,可他的度量卻不怎麼大,對於得罪過他的人,他總會記在腦裡,恨在心中,尋機報復。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總體來說,他對北宋還是做出許多重大貢獻的,當然本文主要講的吃,若你想知道更多,可以百度瞭解一下。

    能從吃貨做到宰相的,張齊賢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吧。

    72歲時,張齊賢病逝於洛陽。

    據說,這位能吃的宰相,臨死前喝了一碗參湯,才安祥的閉上了眼。

    (全文完)

  • 9 # 七星觀古今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然而吃飯也是一個行業,各地美食界經常舉辦些吃貨大賽,能吃會吃者逐漸嶄露頭角,可是吃自古是人們的一大愛好,古代有一些吃貨比今天的人更厲害。

    第五名:曹操:

    三國第一吃人,大老闆除了帶兵打仗,就剩下喝酒吃肉,飯桌上可以認識更多的人,得到好多良才將相,他最愛吃的就是魚,還專門寫過《四時食制》,記載了魚在不同地區的四十多種做法,名菜曹操雞、官渡泥鰍都出自曹操嘴下。

    第四名:孔子

    名言“食色性也”是最好的解釋,孔子曰: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他吃不起肉,而是食材不新鮮就不吃,也參透了美食的營養價值,有八不吃,剩菜不吃,反季食物不吃,醃菜不吃,聖人果然是聖人,把我們所說的垃圾食品都拒絕嘴外。

    第三名:乾隆

    吃出了傳說的人,作為國君,吃遍京城後,就到江南吃,他把很多小吃製作方式帶回皇宮,每天都吃,他給很多小吃都留下自己的題名,乃至今天的很多商家都打出皇帝御筆的旗號進行宣傳。可以說乾隆吃掉半個清朝。

    第二名:蘇軾

    蘇軾是文壇大家,除了詩詞流傳至今,還有好多菜名也流傳甚廣,例如: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等等。以他名字命名的美食有六十多種。雖然他人生坎坷,但擋不住他吃,走到哪吃到哪,可謂是吃出品牌的第一人。

    第一名:袁枚

    吃貨界第一人,他馳騁清朝吃貨界幾十年,無人能敵,將自己吃的經驗寫成菜譜《隨園食單》流傳後世,解決了南北口味差異問題,形成今天的八大菜系,他吃出了不同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什麼才是直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