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說新語
-
2 # 茶後話史
陳友諒作為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一度曾是元末實力最強的割據勢力之一,為什麼會在與朱元璋的戰爭中失敗,將到手的江山送給別人呢?
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陳友諒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陳友諒襲殺天完丞相倪文俊,挾持天完皇帝徐壽輝,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掌握了天完政權的實權,隨後透過3年的征戰,攻佔了安徽、江西的大片土地,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擊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此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流矢身亡,次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大漢第二代皇位繼承人----陳理(陳友諒次子)出城投降,大漢政權滅亡。
陳友諒失敗與其政治上失誤有很大的關係,陳友諒在安徽戰場取得小勝後,就沾沾自喜,迫不及待地殺掉天完政權名義上的領袖徐壽輝,取而代之,此舉導致天完將士離心離德,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行為深為不滿,天完重要軍事將領明玉珍宣佈脫離陳友諒自立,隨後入川稱帝,與其分庭抗禮,大將傅友德倒戈投向朱元璋,大批舊屬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實力受損,在對外戰爭中接連敗北。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陳友諒作為漢族反抗蒙元政權的代表人物,也作為唯一從來沒有向元朝地主階級統治者屈服過的漢族反抗力量領袖,為推動歷史進步作出了貢獻,仍不失為一代豪傑。
-
3 # 金山萬丈
以打魚為生的陳友諒,過著清貧的日子,後來做了元朝的一個小官,生活好了一些,但他對這份工作並不滿意,不久就投奔了徐壽輝的起義軍,造起反來。以狠毒著稱的陳友諒很快就從一個小小的文書攀升為軍中的重要將領,成為起義軍的二把手。掌握了徐壽輝的軍隊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優秀的戰鬥素養,一鼓作氣,攻佔了很多城池,一時間成為江南最強的起義軍首領。緊接著,陳友諒找機會除掉了礙眼的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漢。其實,陳友諒稱不稱王對朱元璋並不重要,因為他早就認定了陳友諒才是自己真正的敵人,是遲早要拔除的眼中釘。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下游,陳友諒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上游,兩軍對壘開戰的局面無法避免,但朱元璋就是耗著不打,因為朱元璋的上千條戰船都是些破舊的漁船,不利於水軍的發揮,如果在水上開戰,面對陳友諒的堅固戰艦和兇猛海軍,無異於以卵擊石。然而,世事難料,由於一個突發之事,朱元璋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
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俘虜了陳友諒三千人,並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激怒了陳友諒,於是,他率領著自己的無敵艦隊,浩浩蕩蕩地兵臨朱元璋的城下。形勢緊急,朱元璋趕緊召集謀士們開會,“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謀士們的建議是要麼投降,要麼逃跑。只有劉基一言不發,朱元璋看他滿臉嚴肅,將他請入內室。劉基對朱元璋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朱元璋問劉基該怎麼辦,劉基分析說,陳友諒為人焦躁,不能正面衝突硬碰硬,只能採取伏擊戰術,誘敵深入,然後一舉拿下。但是,陳友諒畢竟擁有強大的水軍,怎麼才能誘敵深入呢?在哪裡伏擊呢?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軍事才華:既然不能在水上作戰,那就逼迫陳友諒上岸,在岸上就是朱元璋說了算了。偉人就是偉人,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冷靜判定局勢,並作出正確決策。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原來是陳友諒的人,派他去詐降是最好的人選了,聰明一世的陳友諒還真著了道,他按照康茂才給出的行軍路線發起了進攻,沒想到關鍵時刻康茂才掉了鏈子,他只能率兵退回了一個叫“龍灣”的地方。
陳友諒的大軍剛一登陸,就進入了伏擊圈。朱元璋立即發起了進攻命令,徐達、常遇春等大將發起連續攻擊,陳友諒的軍隊惶恐之下無法抵擋,只能向戰船跑去,不料幾乎所有的戰船都擱淺了,沒辦法行駛,就這樣,陳友諒的無敵水軍活生生被朱元璋拖上了岸,狠狠的打了一通。這一戰,陳友諒損失兩萬餘人,敗走江州。朱元璋大勝,繳獲不少戰船,充實了水軍。劉基對陳友諒的評價很對:焦躁。不經思考就盲目開戰;不能仔細辨識康茂才的身份;仗著兵力優勢過度自信。這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不過陳友諒是不會輕易被打倒的,大約三年,他就重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陳友諒率軍打到洪都城下,守城的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這一戰,朱文正用四萬兵馬,緊緊牽制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長達三個月之久,陳友諒雖然兵力有所損失,但仍強於朱元璋,更何況,陳友諒還有一支無敵艦隊,實力懸殊確實不小。這時候,朱元璋親率的二十萬大軍奔赴洪都,陳友諒避到鄱陽湖。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
星子縣城南方20餘里的鄱陽湖西岸,有一處村莊叫揚瀾,湖對岸是都昌縣左蠡地界。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這一帶的湖區,展開了一場惡戰,雙方投入兵力達80萬人。
這一帶的老人們,每當茶餘飯後,總愛談及這段故事。他們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18年,死人無數,湖裡的魚多得隨便一棍都可打著好幾條……
其實,朱、陳的鄱陽湖決戰,前後只不過經歷了一個多月,就決定了勝負。它從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開始,到10月上旬就結束了。雖然此戰役沒有18年,但這場水戰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與艦船之多,戰鬥程度之激烈,在中國古代水戰史上都是空前的,併為後來歷代軍事家所重視。
元朝末年,社會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打垮了元軍主力後,起義軍在中國南方群雄割據,各霸一方,為取得政權展開了激烈的爭戰。遊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與漁民之子陳友諒的隊伍,就是其中兩支舉足輕重的起義軍。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南一帶。朱元璋欲想稱霸中國,陳友諒便是他問鼎的主要障礙。他們之間的戰爭是爭奪中國南部的戰略決戰。
經過一系列小規模接觸的前哨戰後,1363年春,陳友諒從九江率60萬大軍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發起圍攻。朱元璋聞訊,被迫率20萬水軍從南京千里回兵救援。八月底,雙方在鄱陽湖上展開了慘烈的、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
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5天,戰場在南鄱陽湖的康山附近,雙方各有勝負;第二階段共31天,為兩軍對峙階段;最後是湖口決戰,陳友諒兵敗身死,全軍覆沒。
陳軍人多勢眾,戰艦如雲,其巨型戰艦高數丈,分三層,速度快,外包鐵皮,但機動性不強。朱軍人少,戰船也小,但小艦有機動靈活的優勢,且朱軍士氣高昂。
8月29日,兩軍在康山水域(今餘干縣境內)接觸,第一場戰鬥開始。陳友諒鉅艦相連,樓船高十餘丈,艦隊成陣,展開達數十里,氣勢逼人。朱元璋針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利用陳軍“鉅艦首尾連線,不利進退”的弱點,決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將徐達率艦向陳軍猛攻,擊敗陳軍前鋒。緊接著朱軍乘風發射火炮,陳軍死傷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小。恰恰在這時徐達座艦被對方火炮擊中,陳軍乘勢反攻,陳猛將張定邊向朱元璋座艦直衝過來。朱艦掉頭就逃,慌亂中戰艦在沙灘上擱淺,眼看朱元璋就要成為俘虜了,正在這緊急關頭,朱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朱軍隨之冒死來救,朱元璋這才僥倖脫險。此時天色已黑,雙方收兵。
第三天朱親自率艦隊進攻,由於陳軍戰艦高大,朱軍船小,朱軍失利,右翼開始後撤,朱元璋雖連斬十餘名隊長也不能阻止敗退。下午三點,東北風起,朱軍就乘風放火,陳戰艦相連行動不便,陷入火陣。一時鄱陽湖上煙焰張天,火光燒紅了天和水,朱軍轉敗為攻,全線出擊,陳軍損失慘重。第四天雙方再戰。24小時不分勝負。第五天,陳軍擊碎朱元璋座艦,朱逃移它艦,陳士氣為之一振,但至下午,陳軍支援不住,開始敗退,退守鄱陽湖西岸的渚溪(離揚瀾僅數里);朱軍則進軍湖東岸左蠡,切斷陳軍退路。
兩軍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間,由於陳軍曾圍攻南昌兩個多月,出師太久,士兵疲憊,軍心動搖,朱元璋又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陳友諒惱羞成怒,他缺乏政治頭腦,靠殺俘虜出氣。朱元璋則送還戰俘,為戰俘治傷,並祭奠陳陣亡將士,以此收買人心。這樣,陳軍士氣更加低落,31天后的10月3日,陳軍糧草殆盡,率軍冒死突圍,但左衝右突,均被事先作好準備的朱軍擊退。陳無法,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軍又用火舟火筏攻擊,血戰十餘小時,陳軍仍無法逃脫。不久陳友諒被箭射死。龐大的艦隊隨之覆沒,朱元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鄱陽湖之戰奠定了他統一中國的基礎。
後來,民間傳說朱元璋之所以在水戰的第一階段,也是決定性的階段取勝,都怪陳友諒沒有選擇好戰場,千萬不該選在康山附近,致使自己兵敗身死。“豬(朱)見糠(康),喜洋洋。”難怪在康山之戰中,朱元璋幾次化險為夷,士兵愈戰愈勇,全在於這座康(糠)山。
600多年過去了,鄱陽湖之戰已成歷史,但在那名叫揚瀾的小土崗上,還有一座花崗石砌成的數米高的石臺,傳說那是朱元璋指揮大軍圍攻陳友諒的點將臺。在離渚溪數十里的吳城(屬永修縣)鎮外,也有一座臨水古亭,傳說是朱陳大戰時,陳友諒妻子登臨觀戰的“望夫亭”。其實此亭本名望湖亭,始建於晉朝。朱陳大戰後,民間藝人們轉輾傳說,將“望湖亭”說成了“望夫亭”。
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是同一時代兩個對立的歷史人物,正因為朱元璋是政治角逐中的勝利者,他剪滅了群雄,建立了大明帝國,從而有人把他標榜為反元英雄,戴上了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桂冠。他的一切行動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反之,陳友諒作為兼併戰爭的失敗者,不僅不承認他是反蒙漢地主階級的俊傑,而且還被扣上了是“野心家”的帽子。這譭譽之間,實在是有失公允。
陳友諒的人生悲劇,不在於他在和朱元璋較量中的成敗得失,而是在於後人對他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現在很多歷史文獻中,多以神話朱元璋來醜化陳友諒,這對陳友諒極不公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文獻是統治階級編纂、是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的輿論宣傳工具,朱元璋他會說他的政敵陳友諒的好話嗎?他能說陳友諒仁慈善良、英勇善戰嗎?
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鬥爭,就其實質來說就是封建割據勢力的鬥爭,然而,從反元鬥爭的角度來看,陳友諒的貢獻大於朱元璋。在所有集團鬥爭中,唯獨陳友諒和元統治沒有任何瓜葛,他始終站在反元鬥爭的最前沿,衝鋒陷陣,堅定不移。朱元璋雖然沒有公開降元,但在形勢急迫,察罕貼木兒連連取勝之際,他也試圖與元通好。通好是為了爭取時間,圖的是便於自己聚集重兵攻擊陳友諒,朱元璋聯元反陳的策略,的確給他帶來了好處,陳友諒的戰略重鎮安慶,就成了他手中的戰利品。
歷史上真正的的陳友諒,實為一方英豪,逐鹿中原的農民領袖。然而,不少電影、電視劇、網路部落格的作者、讀者,輕信統治階級編纂的歷史讒言,大肆歪曲歷史事實,無端指責,更有甚者侮辱、詆譭、謾罵陳友諒,網名是“文緣論談”的新浪部落格, 他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異同》中寫道:“友諒之敗就在於其刻薄寡恩,心狠手辣,恩人可殺,舊主可殺,簡直一個呂布再世……”;金庸在《倚天屠龍記》把陳友諒醜化是一個耍盡陰謀的野心家;還有一個本地作者說陳友諒為了洩憤,怒殺俘虜。我們作為陳友諒故鄉的仙桃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澄清這段歷史,為陳友諒討一個說法,還原一個歷史真相的陳友諒,對陳友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下面我就我所掌握文字資料,對這些有損陳友諒形象的文章論點,逐一進行舉證和解讀。
畢英春先生在《評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鬥爭》一文中,裡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陳友諒殺倪文俊,這雖然是內部分裂的一種表現,但殺之有理,因為倪文俊首先在起義軍中製造矛盾。因此,不管陳友諒主觀想法如何,殺了倪文俊,安定了人心,維護了團結,使起義軍一致對抗元統治者,可以說陳友諒為反元事業辦了一件好事。”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陳友諒殺倪文俊是為了維護起義軍的團結,不讓起義軍人為的分裂,是萬般無奈之舉,起到了一個殺一儆百的作用,也表現出了陳友諒大丈夫做事敢做敢當的耿直性格。然而,朱元璋對他的部下比陳友諒也好不到哪裡去,只不過朱元璋比陳友諒陰險狡詐,他在部下們的面前耍的是兩面派的手法,耍的是笑裡藏奸的手段。他表面上把他部下的家眷接到後方派人保護,實際上他是把部下的家眷作為人質扣押,讓在前方作戰的將士死心塌地為他賣命,一旦作戰不力或者是投降,朱元璋就會殺掉後方人質。朱元璋的這一招,比陳友諒更陰險、更毒辣,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朱元璋對他部下是這樣,對他的主子更殘忍,朱元璋和他的手下廖永忠串通一氣,在朱元璋授意下,將他的主子從滁州接到應天的途中,廖永忠製造翻船假象,堂而皇之的將他的主子韓林兒剷除。韓林兒的死,就是朱元璋耍兩面派手腕最有力的證據。
關於陳友諒“是耍盡陰謀的野心家”的論斷,在歷史故事《談古論今》有這樣的一段文字:“1360年年閏五月初一,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內應,並約定在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會合,以呼‘老康’為暗號。”朱元璋的這種手段,這不是綠林好漢提倡的光明磊落進行打鬥的規則,他使用的是卑鄙無恥的小人伎倆。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朱元璋比陳友諒更陰險、更狡猾。
關於陳友諒心狠手辣論斷,1364年4月1日,在鄱陽湖康繼山的鏖戰中,開戰不久,兩軍交織在一起,朱元璋的火攻發揮不了作用,而且,朱元璋的船小,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特別是朱元璋的指揮船格外醒目,陳友諒命大將張定邊率船隊專攻朱元璋的指揮船,不久,陳友諒的漢軍的大小船隻將朱元璋的指揮船團團圍住,在這危難的緊急關頭,是朱元璋的忠臣韓成脫下朱元璋紅袍,穿著自己的身上,冒充朱元璋投水自盡,製造朱元璋溺水死亡的假象,才讓朱元璋逃過此劫。王憲章先生在《鏖戰鄱陽,遺蹟廬山》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此時,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被激浪推上了淺灘,無法開動,兵士下船,手推肩扛,無奈船體太大,推拉不動,眼看漢軍就要掩殺上來。朱元璋仰天長嘆:‘真乃天亡我呀!’話音剛落,韓成將朱元璋拖進船倉,扒下紅袍,穿在自己身上,向朱元璋拱手道:‘主公保重,韓成我去了!’韓成威風凜凜站在船頭,將陳友諒臭罵了一頓,投水而死。這時,漢軍一片歡騰:‘朱和尚死了,我們勝利了!’”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山窮水盡的地步,前無救兵,後無退路,如果是陳友諒心狠手辣的話,他完全可以採取“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非常手段,如果是這樣,朱元璋還有下文嗎?就是因為陳友諒的善良仁慈,讓朱元璋有了喘息的機會,以至於他日後東山再起,打敗了陳友諒。
關於虐待俘虜,朱元璋比陳友諒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是朱元璋在虐待俘虜上的時間,和所處環境與陳友諒有所不同。我這裡有新浪部落格趙寧宇先生的一段文字:“大漢政權滅亡後,心胸不算寬廣的朱元璋恨透了那些幫助陳友諒幾乎消滅了自己的湖廣戰士,將其大部及家眷百萬眾罰到江船上,不許登岸居住。這些命運悲慘的人流落到南中國的江河之上,從事著拾垃圾、賣藝、賣淫等許多低賤的工作,其船被稱之為“紅船”。有明一代,數百萬紅船子弟盼望著新生,但直到清朝才解放。
關於對陳友諒的評價,我們也聽到一些來自主持正義積極聲音,中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彭勇以《被扭曲的形象與被湮滅的歷史》為題,為傳統文獻中的陳友諒“正名”。他認為,傳統文獻中通常故意製造朱元璋以弱勝強的印象,將陳友諒的主要功績忽略不計;附會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權神授;誇大個別細節,塑造陳友諒失敗形象,對陳友諒的評價有失偏頗。
來自江西省九江縣文聯主席劉為珍評價陳友諒:“雖敗卻不失英雄本色”。各位專家學者還對他的歷史功績也給予了評價:在元代末年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及民族高壓之下,陳友諒較早的舉起了反元義旗,並且始終如一,為推翻腐朽的元朝統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
4 # 火影157361154
從戰略決策層面來說,陳友諒不該舉全國之兵,妄圖畢其功於一役,這麼做風險相當大,一旦戰局不利,很難迴旋餘地,而且據說還帶著妃子出征,不知是何用意,莫非那個節骨眼上大漢皇帝還有心思幹那事?從戰役進行層面來分析的話,不該輕信康茂才的邀約,讓漢軍開局不利,但僅憑這些,還遠不至於兵敗,最多隻能算受挫,所以,其進一步的具體原因還有待深入研究!!!
回覆列表
陳友諒,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愛玩套路,無情人士”的典型。他一生的沉浮,也許告訴我們,真正要團結一幫人去幹大事,還是多點真誠,少點套路的好。
有人說,陳友諒是漁民。
其實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是的,他出身於漁民之家,但是,他讀過私塾,還曾經在老家縣衙裡當一個基層公務員。這能是個天天風裡來雨裡去,“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船家嗎?與其說他是個漁民,不如說他十分了解漁民,特別是漁民出身的人,比如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天完國大丞相,領軍大元帥倪文俊。
這裡要稍微交待一下,什麼叫做天完國,而這位倪文俊又是何許人也。“天完”,這是元末紅巾軍中的一支。這支被稱為南方紅巾軍的武裝,其實是由彭瑩玉草創,徐壽輝,鄒普勝發展壯大的一支反元武裝。這群人篤信“彌勒降世”,原在今湖北東部,安徽西部活動。
1351年,劉福通“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後。徐壽輝,鄒普勝在大別山區同時起兵響應。不久,席捲蘄州,黃州。而這位徐壽輝,據說天生異像,於是在起兵之初,他就按耐不住,在蘄水縣,居然登基稱帝。國號就叫天完。“天完”什麼意思呢?原來“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因此天完國就此建立。徐壽輝成為天完國的皇帝。
倪文俊,就是這支天完紅巾軍的將領。這個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漁民。他外號蠻子。率領水軍縱橫江漢一帶。十分勇猛。曾經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破元朝威順王寬徹普化的水路大軍。甚至將威順王的王子,王妃一干人等都抓了。並一舉攻取武昌,漢陽。使得原本已經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權,復振於湖廣。因此,他自然成為天完國的頭號人物。徐壽輝也到了他的地盤——漢陽。並將漢陽設為天完國的國都。他也成為天完國丞相,領軍大元帥。統率軍政大權。
這個人也是陳友諒的第一個貴人。陳友諒本來為縣吏,紅巾軍四起時,他率他的幾個親兄弟,義兄弟一起投奔到倪文俊帳下。由於他當過縣吏,有些行政能力。於是倪文俊任命他為簿書掾。實際上,成為倪文俊的秘書長。
要知道,陳友諒本來就是漁民之家出身,對於這個外號蠻子的天完大將,可以說多了一分心理上的理解。再加上,他是這群泥腿子的紅巾軍中,難得的行政事務的人才。再加上他又在縣衙裡,學了這麼一套官場上的權謀。於是在倪文俊這裡自然是如魚得水。提拔很快。隨著倪文俊當上了丞相,領軍大元帥。他漸漸也開始獨立領軍,並被外放,去駐守天完國的戰略要地,也是起兵之地黃州府。
黃州當時位於天完國國都漢陽的下游,東面,等於是武昌,漢陽的東大門。當年蘇東坡就是在這裡任職。倪文俊將其派駐到這裡領兵,不可不說是有私心的。因為,一旦武昌,漢陽出事,他這支力量是可以作為依靠的。
當然,這事兒說來就來。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壽輝不久,也就是在公元1357年鬧崩了。倪文俊鬥爭失敗,於是逃出武昌。此時,倪文俊第一時間想到的落腳點,就是陳友諒的黃州。於是,倪文俊立馬逃到黃州來,準備依靠這個這些年在自己面前鞍前馬後,看上去盡職盡責,又善解人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親信,東山再起。
這,就是陳友諒面對的第一個選擇,如何面對自己的老恩公,老上級,如今朝廷的叛逆,倪文俊?(未完待續)
續更:
得到倪文俊要來到自己駐防的黃州城的訊息,陳友諒犯愁了:此時,接納倪文俊,自己當然對這位恩公是有情有義,可自己馬上成為天完國上下的公敵。說不定已有利益皆會失去,自己身敗名裂,性命不保。
可要是抓了倪文俊呢?忠義的形象有了,倪文俊身後的巨大真空都有人填補了。於是,他主意已定。
可就當倪文俊看到陳友諒親切的笑臉時,早己埋伏好的刀斧手一齊殺出。倪文俊就這樣死在了他曾經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
斬殺倪文俊,是陳友諒在元末這亂世舞臺上,第一次以男一號的身份露臉。正如如今許多一炮而紅的明星一般,陳友諒瞬間收穫巨大利益。他被授予天完國宣慰使,名義上是安撫,慰勞倪文俊的舊部,實則他接管了倪文俊的軍隊,地盤。一躍成為天完國實力最強的勢力。不久,他入主天完國核心地區,武昌,漢陽。改任平章政事,實際總攬天完國大權。
這次成功,看上去陳友諒完勝。但他真的勝了嗎?從長遠看,是沒有的。
倪是天完的叛逆,卻是陳的恩公。倪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卻獨獨不能在此時死在陳的手上。為什麼?
因為陳這麼做,完全暴露了他的兇狠,陰險。在這個大爭之世,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大危機。
首先,會造成信任危機。在如此亂世,那些謀士也好,武將也罷,在這元末亂世這麼一個特定只有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裡,其數量是一定的。那怎麼將這些人籠在自己身邊呢?
當然空口無憑,大家都是看其實際的所作所為。擒殺倪文俊,讓人看到陳友諒,不過就是個過河拆橋的梟雄。那沒來的人,豈不要考慮以後自己的生存;已來的人會不會給自己留退路?
更新:
倪文俊死後,天完國“權力的遊戲”的玩家,其實分成五股:
其一,就是陳友諒部。這是天完的主力部隊。
其二,是趙普勝部。趙普勝號稱“雙刀趙”,趙部手下也是猛將如雲:傅友德,廖永忠這些後來朱元璋手下大將,全出自趙的門下;
其三,是明玉珍部。此時明玉珍還在湖北江陵,但有了取蜀的打算;
其四,是歐普祥部。歐普祥割據江西西部。
還有一支最重要的力量,便是天完皇帝徐壽輝。他雖無兵無權,卻有名義上的正統地位。
此時,天完國並非高枕無憂:北面,韓宋小明王政權已立;東面,是朱元璋,東南福建一帶,是擁元的陳友定;南面,是何真。按理說,先平外患,才解內憂。
當然,陳友諒也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在他殺了倪的當年,他就率部攻江西,一年不到,就佔據了江西大部。
此時的陳,愈發對割據淮西的趙普勝不滿了。自然,趙在淮西處於半獨立狀態,不可能完全買陳的賬。
陳於是故伎重施,準備幹掉趙。
其實,要幹掉趙也是有方法的:比如順江東下攻朱重八,藉機驅虎吞狼。
可陳又用的是,鴻門宴。
陳在趙接待他的船上,殺掉了趙。
這一用可不妙。首先,趙普勝與倪文俊不同,倪是“背主”,趙可沒有“背主”。
其次,趙還有這一幫能幹的手下。陳這麼無理由的幹掉趙,他手下不叛變才怪!
由此,一大幫戰將,全部投朱重八去了。
這就看出陳的短視。的確,內部的敵人比外部的敵人更危險,但不一定更致命。因為,狐兔未息,天下未定。自毀長城,只能讓對手獲利。
再者,趙普勝既是彭瑩玉彭社的弟子,還是彭社中輩分最高的,“普”字輩弟子。就這麼把他殺了,讓其他“普”字輩的大權獨攬者,如太師鄒普勝,割據江西西部的歐普祥,不會兔死狐悲?
擅殺趙普勝,結果就是天完國內部先亂了陣角,一大批干將出走。陳的這招臭棋,是他最終敗亡的開始。
隨後,1359年底,當時在漢陽皇宮的天完國治平皇帝徐壽輝,忽然就宣佈遷都龍興(江西南昌)。徐壽輝這個舉動有何考量,現在無史料證明了。可陳卻視為威脅,於是當徐壽輝一行到了江西江州(今九江)時,陳先設伏兵於城外,最後殺了徐的左右心腹,最後事實上將徐壽輝軟禁於江州了。
這一舉動,個人認為陳友諒沒錯,蠢的是徐壽輝。但是,轉過年了,1360年,陳友諒的行為,就真蠢到家了。
1360年,陳決定順江東下,去消滅他的死敵朱重八,報池州常遇春殺降的一箭之仇,順便拿下金陵;這回他決定,帶著天完皇帝徐壽輝一起走。這大軍浩浩蕩蕩,戰太平,奪採石磯,一路東進,兵鋒直指金陵。
可以說,在他到達採石磯之前,陳友諒雖也曾犯過殺趙普勝這樣的大錯,可畢竟他氣吞萬里如虎-此時的他,已經是長江流域,四雄(朱元璋 陳友諒 張士誠 明玉珍)之冠,勢力大的驚人。如若放在1360年來看,陳友諒才是最後決定中國命運的人。
可當他到了採石磯,他犯下一個致命錯誤。
在採石磯的五通廟,他與天完皇帝徐壽輝登臨遊玩,就在這廟裡,他埋伏的人用一把鐵錘,取了這位天完國開國即亡國的皇帝,徐壽輝的性命。
隨即,陳友諒在此,正式登基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當他在採石磯五通廟前,接受諸將朝拜時,他有沒有想過,他這一弒君自立之舉,使他自己成了眾矢之的。
而隨即,他又犯下一個錯誤-輕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詐降書,偷襲龍灣遭滅頂性失敗。
這兩件事(殺徐壽輝,龍灣之敗)才是決定陳最後命運的兩件大事,也是他從天堂墜入地獄的關鍵。
當他率殘部回到江州之時,大勢已經越發不利於他:西面,佔據巴蜀的明玉珍以其弒君為由,與他敵對;東面,歐普祥也因其弒君,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也趁勢西進,將安慶以下所有陳的地盤都拿下。
陳友諒至此,已經是強弩之末。他退回武昌,而後他發現朱元璋尾隨而至。
1363年,這是他困獸猶鬥的最後一年。他從武昌傾全國之兵東下,欲奪回洪都。
由此,洪都保衛戰,鄱陽湖大戰爆發。這一回,陳品嚐到了他之前錯誤的惡果,而他,也死在這個節點上。
最後,總結一下這個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梟雄。他不懂得,一個人的強大,是靠他自身的德,才;有高尚的道德,有出色的才能才能確保大業的成功。有才無德,那就只能贏不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