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汶青
-
2 # 想要花開的胖紙
你說的他不能理解,他說的你不願意去相信。如同蹺蹺板的兩端,你想要平衡,可是卻有心無力。
我和我的爸媽可能是一半的溝通吧,有些可以說通,有些無法解決。
比如,我喜歡各種牛仔褲,牛仔外套。我爸媽很討厭,他們會認為這樣的衣服不得體,看著很不舒服。我曾經帶著他們去逛街,去嘗試解釋牛仔是很休閒,穿著可以很舒服,是一種年輕人都很喜歡的著裝。但是,直到今天他們還是不能接受。可能這是一個比較小的分歧。
大一點的也有很多,關於我的生活工作的。
比如,我畢業了,我想去北上廣闖一闖,拼一拼,爸媽卻說,你是個女孩子,不用那麼拼,北上廣不適合你。我據理力爭,我堅持我想去。他們始終不支援。有時候,他們的想法你是可以理解的,北上廣人多,壓力大,女孩子找個穩定的工作,離家近一點,畢竟只有一個孩子。我理解,但我有時候真的不想去接受。
後來,我開始選擇性訴說,我的牛仔衣永遠不在我的父母面前穿,我說,爸媽,我喜歡,但是我尊重你們。我去了二線城市,離家不遠不近,很多時候,我選擇了妥協,他們是我的父母,就我一個女兒,把這一生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我不能不顧他們的想法,我不能太自私,所以,我折中。
你們遇到這樣的事,怎麼處理呢?聽話放棄還是據理力爭?
-
3 # 郝小茹
和父母無法溝通,當然最直接的感覺是憤怒、委屈,還有可能會抱怨,甚至做出過激行為呢~其實可能大家想不到,我們內心裡的聲音其實是,我明明想聽你那麼說,卻沒有!我們內心裡的聲音其實是說,我想和父母親密地聊一聊~是那種和對父母之間進行親密溝通的渴望,才會導致我們在溝通不暢之後如此憤怒,如此委屈,如此感慨~
現在從成年人與父母溝通的角度,我來囉嗦幾句~
第一,我們要清楚我們自己:在所有親密關係當中最重要的是與父母的關係,我們渴望也需要與父母的親密。不管你想不想承認,這是真的!因為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和延續。原生家庭催生了我們的安全感那顆最初的種子,是我們內心力量的源泉。無論父母是否健在,無論是不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都在影響著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果沒有親生父母,這個父母也指在生命中擔當父母角色的其他人)。如果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充斥著不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會隱藏著一份不滿;如果和父母之間的互動良好,就會把這種良好帶入到自己的社會關係當中。比如,很多人因為憎恨一方父母的樣子,活成完全相反的樣子,或者會以此為藍本反向尋覓伴侶;而父母的很多思維模式,哪怕我們並不在他們身邊,卻會像基因一樣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比如為人處世的方式、比如親密關係。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深愛著並深深需要著我們的父母,我們是渴望和父母建立起良好互動的。只不過因為種種因由,父母自身的問題,我們自身的問題,一直以來親子模式裡的很多問題,會造成這種溝通形態的不順暢而已。
第二,我們要主動調整自己:讀懂父母的愛,也讀懂我們自己。父母的沉默、父母的呵斥、父母的拒絕,他內在裡也許是在擔心你,也許是在愛你。也許是面對著日漸長大的你,他再也無法保護你的焦慮——他也會膽怯、也會難過、也會脆弱。也許是他發現他什麼也支援不了你的無力和自責。那麼反過來想,我們在憤怒什麼?委屈什麼?——自己的決定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援?——我們內心的小孩在渴望父母的支援,一旦得到了父母的某種批准,會覺得名正言順,會開心,反之會迷茫會憤怒;自己的迷茫父母竟然無動於衷?——我們內心的小孩在渴望父母的幫助,我們希望父母還像我們蹣跚學步的時候,推我們一把、抱我們一下;父母說什麼我都不想聽?——一些過去的情結沒有得到滿足,我要“互相傷害”,來得到關注和愛!當然了也可能有其他情況,父母說的東西你不再感興趣,你說的東西父母聽不懂,你會心情不好,會嫌棄——我們內心的小孩,在渴望和父母談天說地,親密的在一起。以上種種情況,有幾條小建議:
1、體驗性的互相探索,根據自己對父母的瞭解,去體會、探索自己和父母的相似和差異,體驗我們與父母之間的內心,透過表面的話語,去覺察、領悟、連線,會看到新的可能性並做出新的決定。我們內心想得到的支援、幫助,哪怕言語上的不同,在家庭中,在互動中,我們依然能在能量上得到父母的愛,父母的支援。
2、去探索未了的情結,包括未被滿足的期待、背後的渴望,學會正面表達情緒需求,原諒並擁抱過去受傷的自己,理解並原諒父母的過失。
3、體驗性的嘗試新的互動模式,反省慣用的溝通模式會造成哪些矛盾,嘗試思考可以做出哪些改變,怎麼樣溝通更好?
4、去嘗試互相敞開。主動向父母坦誠不公的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把年輕人的觀點、生活和父母溝通交談,讓父母瞭解自己,讓自己更瞭解父母。
當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有所改善,你會發現世界會變得有點不一樣~不信的話,我們可以試試~
回覆列表
很痛苦。
我對這方面做過小範圍的調查,和父母無法溝通主要來自於彼此不“好好說話”。
在這裡我對你提出的“什麼體驗”,只說了一個詞語,那就是痛苦,接下來我不想在“痛苦”這種體驗上過多的談論,
我想給你分析一下原因,然後教你一種方法。
1.原因來自於不好好說話舉個例子:
我給我媽說:今年因為身體的原因,我都沒有給你們摘櫻桃,今天才摘了一些。
我媽就會說:你不給摘,我們還不吃了嗎?你不給摘,媽還去找你要嗎?
我看著我媽就想說:你假如說身體不好,就不要親自摘了,媽想吃了外面這麼方便也是可以買的。多好。為什麼好好的話非要這麼說呢?
不過我沒有說。原因是因為我不想去改變我媽了,因為她一直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和自己的子女交流的。
其實她是愛我們的,只是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對,意識不到同樣的話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會更好。
網上看過很多人吐槽自己的父母,例如前一段時間,作家六六拉黑了自己的父母,在網上吐糟了好大一段父母和她之間的事情。
很多人看過後有著深深的共鳴感。
摘錄一段作家晏凌羊列舉的一個和父母溝通的場景:
有一次,是讓我爸弄老家的裝修(也是他自告奮勇要弄的)。
有天,我跟我爸說:“有空的話,房間照片拍幾張發給我,我想看下要配怎樣的床。”結果,我爸忽然就炸了。
他在電話裡衝我咆哮:“我每天忙前忙後,就只夠圍繞著你的需求轉!一個破房間有什麼好拍的!你買這個房子幹什麼?你知不知道為了搞這個房子的裝修,我都要煩死了。”
呃,聽到這話,我好想把他拉黑。
2.用溝通的黃金法則來和父母溝通溝通的黃金法則是:先說對方想聽的,再講對方聽的進的,再講你該講的,最後講你想講的。
你試一試和父母先溝通,不管你的父母怎麼樣和你說話,用那種方式,你都做到心平氣和。
假如他們和你用吼的方式和吵的方式,你最多和他們對接不超過5句話,就要打住,停住,不管是保持沉默還是離開,反正就不要再溝通了。
還要做的就是不要讓父母的那種“不好好說話”的溝通方式影響到你,假如已經影響到了你,你就要想辦法努力改正,然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說話方式。
這種說話方式最大的特徵一定要讓和你說話的對方感覺到舒服。話有三說,巧說為妙。
演員黃渤,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演員,我喜歡他的一個最主要的理由,不是他的演技,而是他的說話方式。
假如我們只看黃渤的長相,估計第一眼就會淘汰掉他,可是,因為他的會說話,讓很多人喜歡他,忽略掉了他的長相。
所以溝通真的很重要,我們要努力學習一套好好溝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