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耳東話春秋

    相傳周文王透過八卦推演出有個賢者即姜子牙(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於是請其出山輔佐自己討伐無道紂王,解救黎民百姓於水火。有大才能的人都有點小任性,姜子牙就為難周文王要他背自己走路。周文王求賢若渴,還就真的背了,向西走了300步發現方向錯了,又往東回走了五百步,累的走不動了。姜子牙一直算著,對文王說,你揹我八百步,我就保你江山八百年。於是西周+東周的八百餘年曆史就誕生了。

    當然,這只是傳說,當不得真,可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西周和東周都是正統的周王朝,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我們口中說的西周和東周,只不過是後來的史學家為了區分平王東遷這一事件而定義而來的。這一形式在後世也有類似,如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等。

    史學上之所以要把周區分為西周和東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周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即從鎬京(西安)轉移到成周(洛陽)。西周末年,周幽王被廢太子宜臼的母族申侯聯合犬戎殺死,鎬京也被攻陷。宜臼被扶上王位,是為東平王將國都遷往今洛陽。因為洛陽位於西安東面,所以史學上又將平王東遷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

    除了國都不同以外,西周和東周還有許多不同之處,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方面:

    1.領土不同。西周王朝強盛時, 勢力所及, 南過長江, 東北至今遼寧省, 西至甘肅省, 東到山東省。到了東周時,洛陽周圍諸侯林立,東周的國土無從蔓延擴張,這時的東周實際領土只相當於一個小國。而到了戰國後期,東周分成的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加起來還沒有一個洛陽大。

    2.國力不同。武王滅商後,大封諸侯,彼時的周朝也自然而然成為了“天下共主”。宜臼是透過陰謀得到王位的,而之前的周王室都是以禮法而信服天下的。周朝東遷以後,被各諸侯國擠壓蠶食,加上還要不停的分封,國力日漸衰弱。

    3.定位不同。武王分封諸侯,姜尚為齊,周公為魯,穎為賴,鮮為管,度為蔡……他們要麼是武王兄弟,要麼是打天下的功臣,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提到西周,我們心中浮現的還是周天子。到了東周就不同了,這段時期從鄭莊公箭射天子後,主角就成了各諸侯國的國主了,史學上又將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主宰這一時期的人物也變成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 2 # 武天老師

    我之前有寫過一個西周過度到東周的回答,可以參考一下,正好今天又有人問,所以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下西周和東周之間的歷史。https://www.wukong.com/answer/6829312050540314888/(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兩篇文章都讀一下,會對這段歷史有新的感悟)

    西周到東周這段時間,其實至今為止都是個迷,歷史上大致有兩種說法,分別是以左傳和史記為代表,上次說了《史記》上的記載,這次說說左傳的說法。

    目前來看,左傳的說法是比史記更具有可信度,只不過《史記》是在太經典,華人都熟悉,所以算是主流觀點,至少在大眾範圍內是這樣。而包括前些年出土的清華竹簡系年都有印證過左傳的說法。

    一般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末代皇帝幾乎都是昏庸無道的昏君,中華文明講究名正言順,當推翻前朝帝王或者以不光彩手段接替帝位後,當事人集團不會說是【我想當皇帝】而是說【你不適合當皇帝,我是替天行道,鏟奸除惡】,非常“名正言順”的理由。

    西周到東周也是如此。系年以及左傳中,西周末代皇帝周幽王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不堪,勉強算是一個還湊合的帝王,至少不是像【烽火戲諸侯】那般愚蠢,而周平王的繼位則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比較詳細的資料還需要諸位去仔細研究左傳和系年,我這裡就大概說一下。平王繼位是透過【叛逃通敵】【弒兄殺父】等不光彩的手段最終達到目的。而周幽王也不是被逼死在驪山,而是原本率軍攻打姬宜臼帶領的犬戎為首的外敵以及申候的申國勢力。

    而且戰勢是對周幽王有力,當時好像已經包圍了“反賊”勢力,一直打到驪山附近,周幽王說要申候等頭目交出姬宜臼,就既往不咎,饒反賊們狗命,但在驪山交戰過程中莫名其妙的被反攻一波,幽王當場戰死,隨著天子的陣亡,西周部隊軍心大亂,給姬宜臼鑽了空子,謀了王位。

    不過顯然姬宜臼這種上位手段著實不怎麼光彩,於是西周內部的老派勢力並沒有承認姬宜臼,哪怕他已經是名義上的周天子。

    於是老派諸侯擁立了另一位似乎更加純正的新天子,也就是周攜王,周攜王這段在史記中沒有提及,但是左傳和系年中均有記載。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六年》:“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周攜王的身份成謎,有說法是周幽王的兄弟,也有說法是姬宜臼的兄弟或者堂兄弟也就是周幽王的兒子輩,反正至今沒有明確,不過現在大多數都認為是幽王的弟弟。

    當時老派的諸侯實力基本全部是擁立攜王的,平王只能東遷,所以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平王是被趕走的】,當時只有晉國一個老派貴族勢力是擁立平王姬宜臼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晉國和虢國不對付,虢國一直擁立攜王,晉國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押寶平王。

    剩下支援平王的諸侯都是一些偏遠非姬姓諸侯勢力或新諸侯勢力,最明顯的就是秦國和鄭國(秦國當時還不強盛,而且地處偏遠,非姬姓諸侯),鄭國雖然是姬姓諸侯,但是鄭國是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才被封候,大概是周宣王時期,所以算到平王,其實也就五十年左右吧,新生國家尋求新機遇完全說的通,而且顯然鄭國是這次政治事變的最大得益者,原本一小國,經過這次政變大洗牌直接成為春秋第一個小霸主。

    於是當時周朝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老派勢力支援身份更加靠譜的攜王姬餘臣,以鄭國秦國為首的勢力則支援得國不正的平王姬宜臼。可惜當時姬宜臼勢力還是弱,於是從陝西灃鎬二京這個周人的信仰之地東遷去了洛邑。

    戰國楚簡《系年》:“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

    二王並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前705年,晉文公親自刺殺了周攜王姬宜臼,才終於結束。而也正式由於平王方這次堪稱膽大包天的舉動,儘管成功上位,但是卻徹底失了民心,於是周朝很多諸侯開始不朝周。

    《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引《竹書紀年》:“先是,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當作文侯)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再往後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導火索,因為平王得國不正,殺父弒兄,所以遠走洛邑,失去了周原基本盤,而為了成為天子再次刺殺周攜王,最終失去民心。

    《國史大綱》:平王東遷,以弒父嫌疑,不為正義所歸隊,而周室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掃地以盡,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平王宣臼乃申侯甥,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聯犬戎殺幽王,凡擁護平王諸國,如許、申、鄭、晉、秦、犬戎等,皆別有野心,形成一非正義之集一團一 ,為東方諸侯所不齒。因此周室東遷後,政令亦驟然解體。”

    失去民心後的平王只能依靠鄭國和晉國,於是晉國和鄭國勢力越來越大,後面晉國開始內部大小宗的爭權,而鄭國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連周天子都要看鄭國顏色行事,平王在位時,雙方面子沒事破,你來我往打太極。

    平王死後周桓王繼位,面子徹底撕破,周鄭交惡,先是搶糧食,後直接兵戎相見,周桓王身先士卒率領聯軍攻鄭,想給鄭國來個下馬威,重振周天子威嚴,結果卻被一箭射中肩膀,聯軍大敗,從此周天子權威蕩然無存。

    順便說一下清華竹簡,清華竹簡據說是當年湖北農民發掘出來的,直接賣給了香港那邊的收藏家,之後趙偉國先生(紫光集團董事長)在境外花重金買下並全部無償捐獻母校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竹簡從海外被運到清華大學,專家經過碳14鑑定,確定了竹簡是戰國時期,而大內容則為任何史料中均無記載,前所未見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出版,收入了一部已經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之命名為《系年》。

    《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簡,全篇共分為23章,記錄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可能對《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訂正作用。

    當然 現在我們不能確定清華竹簡的內容就是100%確定的,只是從另一種角度來闡明歷史。所以究竟是史記靠譜還是清華簡正確,還需要大量工作和考古發掘,文獻研究來證明。

    文史哲愛好者瞭解一下就行了,沒必要揪住其中一個來標榜另一個,歷史這東西沒人敢說自己是對的,畢竟不是親身經歷的,愛好者“但當涉獵”就好,就當多了一個談資罷了。

  • 3 # 欲雲談史論今

    這一問題非常複雜,需要系統性的綜合分析。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史記》所帶給人們的西周到東周轉換的歷史,基本不可信,也許大部分都不是史實。近年來隨著清華簡《系年》的出現,結合《竹書紀年》等等其它史料,再結合學者們對《史記》記載的諸多不合理之處的質疑,學術界開始對西周向東週轉換這段歷史進行全新的闡釋。

    首先,申國聯合犬戎入侵鎬京的路線是怎樣的?

    這一問題,也許普通人通常不會關注。但這一問題可能涉及到兩個重要諸侯國申國和秦國,在弄清這一問題後,申國的地理位置和秦國在這場西周大劫難中的立場也就清楚了。

    傳統上,犬戎入侵渭河平原,都是走的“蕭關道”:從寧夏固原一帶進入涇河流域上游,然後沿著涇河一路向東,在陝西旬邑一帶掉頭向南,殺入渭河平原。周厲王時期《多友鼎》記載的犬戎入侵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的宣王時期犬戎入侵,都是沿著這條道路實現的。這條大路雖然相對平坦,但相對漫長,而且一路上有眾多周人設下的關卡。雖然每次犬戎入侵都能取得戰果,但往往周人也能得到足夠的預警時間,成功地擊退犬戎的入侵。

    從西周的覆滅過程看,周王都鎬京幾乎是瞬間被攻破;如果申國與犬戎是沿著這條線路入侵,周王都應該有足夠的預警時間,以鎬京高大的城牆防禦體系,不至於這麼輕易被犬戎人攻破。因此,犬戎滅西周,不太可能走這條路線。

    西北進入渭河平原,除了這條道外,還有一條道,就是“回中道”:從甘肅華亭到陝西隴縣,再從陝西鳳翔進入渭河平原。這條道傳統上犬戎人都不會走,因為這條道路上週人的防禦體系較為雄厚,很可能申國就位於這條道的關鍵卡口上,使得犬戎數百年都無法從此入侵渭河平原。但申國聯合犬戎入侵,很可能就是走的這條道,讓周人猝不及防,最終鎬京城瞬間被攻破,導致了西周的覆滅。

    還需要注意的是,秦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封邑秦,就在陝西鳳翔縣,正好位於“回中道”進入渭河平原的路線上。因此,在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之時,秦人的立場就值得懷疑了。《史記·秦本紀》說“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秦人的戰功到底是為周平王還是周幽王?

    其次,《史記》記載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就東遷洛邑,東周從此拉開序幕。這一記載,極為不合理。

    西申國聯合犬戎攻入鎬京,殺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盤,強掠褒姒而走,這一事件對全體周王國之人來說,都是件奇恥大辱。雖然周王國群龍無首,不能及時向西申國和犬戎發起復仇,但周平王政權被崤山以東的周人視為叛逆是毋庸置疑的史實。為此,崤山以東的周人擁立攜王與平王對抗,周朝進入了“二王並立”時期。攜王不但在《竹書紀年》中有記載,《左傳》中王子朝逃往楚國後,在給諸侯的通告中也提及了“攜王奸命”,足以證實《史記》記載的缺失。正是因為攜王存在,證明西周覆滅之初,崤山以東的周人對平王政權持敵視態度。所以,西周覆滅後,周平王第二年就東遷洛邑的記載原本就存在不合情理之處。

    清華簡《系年》的記載就完全不同。雖然對清華簡的記載存在不同解釋,但個人傾向於清華簡整理者的觀點:公元前762年,攜王失去諸侯人心,晉文侯為此改投周平王,將他從西申國接到了京師(陝西彬州市),奉立為王;三年後,即公元前759年,在鄭國和晉國將洛邑周邊的政敵清理乾淨後,才將周平王東遷洛邑。如果以周平王為準,那麼歷史進入東周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759年,而不是公元前770年。

    第三個關鍵問題,鄭國在周平王東遷過程中的作用。

    《史記》記載,鄭國始祖鄭桓公在西周覆滅時,為周幽王盡忠,一塊死在驪山之下。但這一記載,基本不是史實。從《竹書紀年》、《清華簡》、《韓非子》的記載看,鄭桓公根本沒有在西周覆滅時殉國難,反倒是在為鄭國的東遷積極活動。結合《清華簡》、《韓非子》、《公羊傳》的相關記載,鄭桓公與鄶國夫人勾搭成奸,共同策劃了一場陰謀,在公元前769年將鄶國佔為己有,把鄭國東遷至鄶國舊地,遠離了渭河平原這一是非之地。

    此後,鄭桓公去世,其子鄭武公繼位。種種跡象判斷,鄭武公繼位後不久就投靠了周平王政權,開始在洛陽平原周邊攻城略地,為周平王東遷作準備:公元前767年,鄭武公滅了東虢國;隨後一路南下,陸續吞併長葛、鄢國等等小國;公元前763年,鄭國又吞併了胡國,把洛陽盆地通往中原的各條交通要道都控制在手。

    公元前762年,晉文侯就前往西申國,在京師擁立周平王;公元前759年,周平王就正式東遷洛邑,與攜王政權展開了正面競爭;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了攜王姬餘臣,從此“二王並立”時代結束,周平王成為天下唯一的王。

    這就是後來周王室所承認的“我之東遷,晉、鄭是依”的真實歷史。

    第四個關鍵問題,西周覆滅後,渭河平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犬戎攻入渭河平原後,鎬京城被燒成了灰燼。數百年後,漢武帝想修建昆明湖,結果發現當地屢屢出現各種火燒的痕跡。漢武帝問東方朔怎麼回事,東方朔回答可以問西域的胡人,結果,胡人回答:“劫燒之餘灰也!”可見當時犬戎在攻入渭河平原後,對整個關中地區的損害程度。為此,渭河平原上的周人能逃跑的紛紛都逃向了崤山以東,不能跑的大多淪為犬戎奴隸。

    然而,秦人此時的存在卻極為微妙。一方面,秦人極有可能是西申國盟友,即便沒有參加滅周之戰,但也是為犬戎滅周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犬戎滅西周時,周平王還是兒童,不知世事,但周平王長大已有自主意識,開始對犬戎態度產生了變化。因此,他對於留守關中的秦人寄予厚望:“戎無道,侵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有了周平王這句話,從秦襄公直到秦武公,秦人默默征戰93年,終於將整個渭河平原控制在自己手裡!

    在理解了以上四個關鍵點後,從西周到東周的歷史脈絡也就較為清楚了。這一過程,與《史記》所記載的差別極大,可謂是顛覆了傳統。但從現有史料的全面分析來看,這一發展過程也許更符合史實。

  • 4 # 扶蘇有酒

    西周和東周沒有本質不同,都是分封制,都是禮樂制度。我認為東西周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周天子掌控能力的不同。

    西周時前期中期,對外作戰軍隊主要是有周六師,這可是國家正規軍,1師是12500人,主要對付戎狄部落或國家。還有殷八師,主要殷商遺民組成,通常和周八師軍隊一起征伐南方。這麼多的軍隊,能不強勢嗎。到了穆王時代,威望達到了鼎盛,兩次大規模的征伐西邊犬戎和北邊的犬戎部落。傳說又去征伐西王母,和西王母會見。東南淮夷作亂,穆王率軍征討。後率七師征伐荊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威震諸侯,誰敢不服,這時的天子威望達到鼎盛。

    厲王宣王幽王時,天子荒淫無度,政治荒廢,諸侯多有不服。周禮制度破壞源自此,周室自廢武功,自壞禮樂,幽王寵愛褒姒廢嫡立庶,引起申候強烈不滿,聯合犬戎顛覆周王室,周室尊嚴蕩然無存。

    平王繼位成了破落戶,犬戎像膏藥一樣粘人,周王室收拾不了,像樣的軍隊都沒有。周王無奈遷都,由鄭、晉、秦護送這個窮光蛋,沒有利益驅使誰願護送。秦得到了西周故地,鄭晉成了中央的卿,為本國謀求利益提供了方便。

    西周到東周過度以後,雖禮崩樂壞,但是像道貌岸然的魯國依然遵循周禮,只是從表面上。孔子一心維護周禮,周公是他的偶像,一生致力於他的儒學。宋國,宋襄公的仁者無敵,也是在踐行周禮,雖然假仁假義了些。齊國,齊桓公也是尊王,已此號令天下稱霸諸侯。春秋五霸基本上也是按齊桓公的思路來,禮樂顯然成了稱霸諸侯的工具。爛掉的東西不一定沒有用,爛木頭朽木頭,不能雕還能冒煙不是。

    到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依然遵循周禮,只是用到的時候,才想起他們的天下共主,還是要走一下冊封的程式的。不然不合法。朽木不能雕,不能冒煙,還能埋了當肥料不是。

    到了戰國時代,好像周王沒用了吧,周禮能扔了嗎?不見得。就在秦統一的前30多年,咱們的東周末代王周赧王讓西周公領兵六國合縱伐秦,四國沒來,只有燕楚來了,結果不歡而散,至此我認為周禮死了,禮樂徹底死了。埋在地裡的朽木頭,2000年過去了,真的沒了。

    西周到東周,禮樂從 強勢 到 衰敗 到 工具 到 用的時候才有 到 徹底死絕絕,算是伴隨兩週。還是那句話,東西周一樣,只是周室的掌控能力的多少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是怎麼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