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小慶

    不太認同問題的觀點。

    科學研究和科學發展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科學問題的產生並不會是偶然的憑空出現,那一定是在一些科學研究的資料基礎之上衍生的出來的。具體到某項科學研究,其研究的深入是沒有終點的,只要你肯花時間精力投入,你所關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深刻,隨之會有發現更多的問題需要去研究。這就有點類似另一個哲學問題“圓圈越大,周圍的空白區域就越多/知識積累的越多,越感覺到自己的無知”。所以,你會發現那些專業領域的大牛往往都是從實驗室建立之初就只做一個方向的研究。做玉米研究的知道,每年的全球玉米大會都會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子出現,他就是十年如一日的只做玉米突變體,所以他的突變體材料之豐富超出你的想象,數不清的玉米研究者都直接或間接的用到過他的突變體材料。國內的像清華大學的謝道新教授,一直做茉莉酸相關的研究,只要提到茉莉酸肯定會聯想到謝教授。這就是研究深入的好處,但是這不是終點,謝教授不是第一個研究茉莉酸的,謝教授也不會在研究一二十年後就研究完了茉莉酸相關的問題,相反,因為更深入,所以衍生的問題更多,因此他做擬南芥的和做水稻的李家洋院士有了學術上的交叉點,因此共同研究最後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科學發展的深度是沒有終點,而是隨著深度的深入,新科學問題的延伸,最後體現在了廣度上。因此,科學發展的廣度實際上市由於科學發展的深度衍生的,兩者是一個遞進關係。

  • 2 # 老章138841658

    回答你的問題科學兩字範圍很廣,簡單地舉個例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電來之不易,從起源到現在經歷多少年,西方科學家用自已的汗水和生命換來今天的成果,任何一門科學都有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底級向高階過度,但人的一生短暫一生學的知識象滄海的一慄,科學就象無底海洋永遠探不到底。廣度宇宙之大人類象一顆塵沙太渺小了是永無此境的。

  • 3 # 卯酉鄉音

    這是一個十分“高大上”的題目,只能勉為其難地說說自己的一點認識,如有謬誤請指正。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科學發展是什麼意思,然後才能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什麼是科學?根據一般的理解,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是通往預期目標的橋樑、是聯結現實與理想的紐帶。也可以說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質屬性、實際聯絡、變化規律)和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轉化為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境)的實踐活動。科學發展又是什麼?從上述關於科學的界定出發,我們可以把科學發展理解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所以,題目中的命題其實是說“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在深度上有終點而在廣度上沒有終點“。這個命題中後半段是對的,而前半段既不符合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訖今為止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結果,因而是錯誤的。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物質運動的多樣性決定了世界是個多彩的世界,而物質固有的運動屬性使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的世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狀況。我們透過實踐(生產活動、科學實驗等)認識世界,並根據人類的需要改造世界。每一次實踐使我們加深了對客觀世界認識,每一次深化了的認識指導著我們下一步的實踐,實踐一一認識一一再實踐一一再認識,是個無限迴圈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無限逼近真理,但又永遠不可能窮盡真理。這是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認識的深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世界是變化著的世界,不可能呈現給你終極的樣子。這就從一般原理上說明了科學發展在深度上不可能有終點。

    在人類文明史存在的幾千年裡,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比如中國古代,把金、木、水、火、土當作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隨著煉丹術的發展,人們發現了分子,後來又發現了原子,所謂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後來發現,原子不但可分,而且中間還是一個小宇宙。再後來,一直到現在所認識的基本粒子,量子等。認識到此就窮盡了嗎?遠遠不是。已經發現的粒子還有數不盡的迷待解,還有許多根本不知道的物質等待人們去發現,比如,暗物質。而在其它領域,包括任何一個大領域中的子領域也是如此。所以說,科學發展在深度上是不可能有終點的。當然,科學發展在廣度上也沒有終點。

    題目中所提到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是一對範疇。深度是對一種事物比較專一的嚴究,廣度則是在面上強調範圍。但兩者是不可分開的。任何學習和實踐等都是優先積累知識的廣度,只有知識廣度得到了積累,最終才能得到總結消化,將知識的廣度向上堆積和抽象為知識的深度。沒有廣度支撐的深度就猶如空中樓閣,由於地基不穩隨時都可能崩塌。所以科學真正的進步,離不開深度和廣度的平衡發展,偏廢一方則其行也不遠。

  • 4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所謂科學應該是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所以科學探索的深度和廣度完全取決於宇宙奧秘的深度和廣度,本人反覆談到過,宇宙的本源其實是很簡單的,華夏先知們認為大道至簡,這就意味著科學發展的深度,即宇宙理論的大框架不難確定下來。然而從原始宇宙進化到物質宇宙,繼而誕生出萬物和人類之後,事物就變得極其複雜,由早先的一對冤家對頭:質量和能量,衍生為無數相互作用的冤家對頭(即我華夏先知們稱的`玄’),於是宇宙的廣度大大地拓展,變得極其複雜,正如老子所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類要在無數個對立統一體之間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幾乎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使命。比如人類社會的經濟規律,地球生態圈如何平衡,生命如何起源,物種的多樣化等等,等等。所以本人的結論是,科學的深度已經達到,但有鑑於地球生態圈的複雜度,科學的廣度幾乎永不可及,所以人類要想進入眾妙之門,那是不可能滴!

  • 5 # 一芥草

    這個看似兩個終點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本質是科學的內函與外延,基礎(原理)科研與應用(技術)科研。所謂深度的疑似終點只是時下科界的表象。一旦突破這個關隘也仍然是風光無限!正如網友所答提及的科學自設羈絆,即當代所謂科學有一個非常不科學的偏執方法論——拘泥於唯物而盲目牴觸排斥唯心。這一點還真是個嚴重阻礙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本平臺也正在討論的科學家信教信神問題,直接反映出人的世界觀的缺欠性。

    科學發展的前景是無限的。不論從哪個角度都是如此。至於什麼科學的盡頭神學論等都有邊見之嫌。科學與神學的關係正如愛氏論斷,二者必須和合才是華夏文明的陰陽太極之道和佛法的色空不異學說。這點必將由歷史驗證,拭目以待吧。(不執獨創,相信暫時有少數支持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可以用什麼來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