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雪寄春來
-
2 # kriabin
音樂表現的是人本身,所以相比之下,絃樂器和打擊樂,哪個演奏起來更像是人在說話?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流行音樂難道不是表現的人本身嗎?不也有鼓而且使用頻率比古典音樂高嗎?
的確如此,但這是因為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不同,展現的是人不同的方面。古典音樂追求的是人最高的精神品格,這種境界必然是隻有個別人才能達到的。就像從古至今,很多歷史事件都是由個別領袖引領大眾去完成,卻從未見過說一群大眾能夠全都像優秀的領袖一樣推動歷史程序而無需一個真正的領導。所以古典音樂最終展現的音樂形象其實是一種“個人意志”,由於大多數人是普通且平庸的,只有將精神品格的提升賦予到個人意志上才會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請看看為什麼古代神話都是以一個又一個人、英雄和神為單位的故事,你見過西西弗斯是一群叫西西弗斯的人堅韌不拔地一次次推動石頭嗎?為什麼耶穌是一個人的形象,不是一群人都叫耶穌?
這也反映到了音樂的實際操作中。我們聽到的古典音樂作品往往都是一個人完成的,由一個人演奏。即便是樂團演出,也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作為全團的大腦負責把控整體的演繹。更關鍵的是,古典音樂的創作與演奏是基本完全自律的,它的產生不會把聽眾的口味喜好放在第一位,相反它會讓聽眾去傾聽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聽古典音樂會的時候不被允許隨意講話走動鼓掌喊叫等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流行音樂表現的是人在生活中其他的方面,有普通有平庸有粗俗,它更容易引起一個群體的共鳴,屬於一種“群體意志”。藍調與黑奴的田間勞動、搖滾與反戰和性解放以及電子音樂與現代都市生活都無不是這一論點的佐證。
鼓作為一種打擊樂,其一,它不像鋼琴和小提琴等樂器有完整的共鳴與持續的發音,且它的響度在敲擊的第一瞬間達到了最大,這些都是和人說話的特點不相符合的。其二,由於鼓沒有持續保持的音,所以它需要多次重複以儘可能接近一種持續的效果(大家聽任何純打擊樂的作品,都會聽到鼓在短時間內多次出現,這是因為人需要一這樣一個持續的聲音展開,好比人說話肯定會一連串地說,而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字字之間隔老半天才說出來一樣)。而由於多次重複且響度較大(交響樂隊裡一個大鼓的重錘能抵得過全樂隊齊奏的音量),因此它比較有利於吸引一個群體的注意力,因而也就成為了調動我上面所說的“群體意志”的先鋒。
所以鼓相當於流行音樂裡的指揮,它的主要功能是調動群體的情緒,簡而言之讓大家跟隨節奏舞動。然而在古典音樂裡,後者強調的是個人意志,鼓在這方面表達能力很弱,它敲起來就不像人說話,所以在古典音樂裡也就自然不太受重視了。反過來說,古典音樂裡用鼓用得比較多的部分,多存在於進行曲,或者表達類似進行曲、軍隊之類相對更強調群體意志的意象當中(定音鼓除外),或者是一些需要著重強調的高潮點,但此後都很少了。
不過鼓並不是和人的說話一點共性都沒有,只是相對於別的樂器它所體現的共性較低。人說話有節奏,鼓也有節奏,所以兩者肯定是有聯絡的;對應到流行音樂裡,不同風格的鼓聲部單獨剝離出來也能感受到那種表達情緒的不同(試比較兩個極端:激流金屬鼓和Funk鼓打法區別就非常大)。但是即便如此,為了拓展流行音樂所表達的內容,還需要在鼓之上增加別的樂器,也就是說鼓在流行音樂中表達人本身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類似鄉村音樂裡那種電吉他滑音所對應的美國鄉下寧靜生活,這種東西光靠鼓是肯定表達不出來的。所以鼓雖然大量存在於流行音樂裡,但主流的幾大流行音樂分支裡沒有哪一個是純粹以鼓為樂器的。
以上是我所認為的根本原因。
剩下的主要是一個搭配問題。鼓由於其發聲原理使得音色和其他管絃樂器區別很大,在樂隊中很容易顯現出來,而且動態範圍和響度都容易大,會蓋住其他樂器。同理,鋼琴除了在鋼琴協奏曲這種特殊的體裁中重點強調,本身就不屬於常規管絃樂隊編制,用得也少。僅限古典音樂。
更具體的相關解釋可以參考我以下的回答。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86704082701517069/
回覆列表
鼓點是打擊聲部,打擊樂的節奏變化是所有樂器中最為豐富的,在節奏的表現力上是其他任何樂器都無法比擬的。這樣的律動和更悅耳,容易調動人的情緒。在當下流行音樂的製作商業居多,考慮效率,時間,迎合口味。選擇鼓點更合適,因為鼓點兩三節即可調動氣氛,產生共鳴。而且鼓點從開始的樂隊組成時就流行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音樂作品元素。作為古典音樂要鋪墊個兩三分鐘可能才能帶動起來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