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黃帝內經是誰根據什麼寫的?
5
回覆列表
  • 1 # 圓明抱拙

    中醫有可能來自外星高階智慧生命的傳授,否則,《黃帝內經》這樣博大微妙的經典,難以想象地球人能在遠古的時代能完成。這種猜測有根據嗎?有。

    來看一下《欏嚴經》中,藥王藥上二大士,透過對草藥的研究而發明圓通的理法: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能紹隆佛種,堪承法王家業,故稱法王子。過去久遠劫前,當琉璃光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名字是星宿光,他的弟弟叫電光明。兩兄弟一同在佛前發願,要世世為良醫,能醫治眾生身心兩病。他倆和同來的眷屬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們從無數劫以來,常在世界上,做良好的醫生。口中時常遍嘗這娑婆世界種種藥性,它們的種類雖然多達十萬八千種,但都不出草、木、金、石這四類。所以都知道它們的藥性,哪一種是苦的、酸的、鹹的、甘的。哪些可以和合在一起,配為藥丸,配為藥方來治病。哪些是俱生的,如甘草生來是甘的,黃連生來是苦的。哪裡是變異的,要經過煎或煮,或泡,或灸,才有功效。哪些是冷性,可以治熱病;哪些是熟性,可以治寒病;哪些有毒,哪些無毒,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 自從跟隨如來學佛法之後,更知道藥性之味。“非空非有”:即需用舌嘗,才知道有味,所以不是空。非有,味性實在無體性,所以不是有。“非即身心”:身指舌根,心指舌識。沒有藥的時候,舌和識是沒有味的,所以不是身心。“非離身心”:離開舌和識,又不知藥味,所以又不是離開身心。再詳細觀察,味塵之因,既無一定的體性,又無所從來,都是虛妄名相。不過,它的相雖然虛妄,但它的性又是真,因此就明白味塵,本來亦是屬於如來藏,妙真如性。 承蒙如來印證我們兄弟二人,為藥王藥上二菩薩名。現在這個大會中為法王子。(菩薩為法王子,權乘為庶子,二乘為外子。)因觀味塵而悟本覺妙明之真性,故登上菩薩果位。 佛問哪一根最圓通,照我所證,味因為最上。

    這是藥王、藥上菩薩,在往古劫中用自身心了知草醫藥性,並且在這過程中徹證圓通究明心性,通過了知草藥藥性而獲圓通大智的理法,了知客觀事物,而啟開人的內在妙德,這是"不是太微妙?這種方法,有著巨大的時代意義。這種了客觀事物同時亦啟開人內在的妙德,這是西方科學所缺少的高階認知學,西人的科學給人類帶來了好處,亦帶來了各種各樣數不清的大危機,考其因,正是西人沒有中華這種以自身心來檢驗來參與科學的研究活動的超級認知方法,所以造成了外部的巨大改變,而於人無由進化,人是正面臨著異化、消亡的末日危機,這裡要問的是:我們能開啟中華文化中的這種大智理法廣大應用於時代,以救時弊嗎?

    獲得圓通,就能具有廣大微妙甚深的智慧,由此來建立醫學大系統就不是難事。況且,從經中可推測,在藥王、藥上大士的時代,亦有了往古所傳的由了草藥而悟道的方法,這表明,中醫這種方法一直流傳在宇宙中。

    在《內經》中,我們可以找到證據。一般以為此書成於春秋戰國時代,這有可能,但經中明言,這是黃帝從歧伯、雷公那裡親授而來,這告訴我們,這《內經》中的理法,早就存在了,要遠遠早於春秋時代,還早於黃帝時代。

    在中華文化中,這種來自往古劫,來自宇宙外星高階生命的智慧經典還有很多,這在佛法中還特別的多,並且直接明說,這些經典就從無量劫中傳來。這表明中華明直受著宇宙高階智慧外星人的指引與護佑,在西人還在探索有沒有外星人的時候,從中華文化中,我們卻發現了外星高階智慧生命的智慧,這中華文明是不是太不可思議?

  • 2 # 無恙耳

    你要真正讀過內經你就知道,第一,內經肯定不是一個人寫的,可以這麼說每一篇都獨立成章,前後行文沒有聯絡,只能是後人據前人編的。第二,內經前後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非常多,這一點不僅今人看不明白,古人也是看的稀裡糊塗,所以歷代都有不少注家,注的也不都一樣,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作者不是一個人。另外,我希望迷信中醫的人真的好好讀讀內經,如果說內經有進步意義,他的最大意義就是把傳統醫學從巫醫體系中分離出來,有一些透過觀察,經驗總結出來的正確見識,但是他很快又陷入了神秘,虛無的另一種境界,畢竟,內經的時代距離科學產生的時代還有上千年,這也不能怪他,但是今天的人還以他為圭臬,那就愚不可及了!

  • 3 # 一木50009299

    黃帝內經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祖先對人類作出的偉大貢獻,不能用外星人之類的言論來抹滅。那是別有用心。

  • 4 # 老王說啥

    應該是更發達的史前科技遺留下來的一些資訊。比如河圖洛書 八卦 周易 中醫 等等這些資訊。邏輯很簡單,因為現代人受教育程度這麼高,為何寫不出這些東西?難道靠近原始社會的幾千年前古代人比我們還聰明先進嗎?所以根本不是古人的創作,是古人傳承了一點史前科技遺留下來的資訊而已。這道理不是明擺著的嗎?

    事實上,人類科技爆發也不過短短几百年,兩百年?差不多吧。人類科學和受科學教育也就是這短短兩百年,之前的人類說是活在矇昧之中也不過分,古人文化方面不差,但是科學方面幾乎為零。

    那為什麼人類傳承至今,被精英和知識階層普遍認可的那些古代經典的高深的著作,為何卻都是幾千年前出品的?這符合邏輯嗎?這正常嗎?

    事實上,今天人類雖然看似科學很強大,其實更文盲,因為他們越來越少人能夠看得懂那些古代幾千年前的知識了,這不是越來越文盲麼?

    其實人類一直擁有和儲存著很多史前科技,但是因為人類的矇昧,這些科技並不能曝露出來,否則以愚昧的人類擁有這些科技,只會成為災難。近代科技爆發,其實也只是史前科技洩露了一點導致的。

    但是我們都看到了,科技一方面確實貌似使我們的生活更好了,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不可逆的危害。比如化學化工對土地、水資源、大氣的汙染,以及無法處理的特殊毒害垃圾,抗生素濫用導致的飛速進化的超級細菌超級病毒,更不要提核事故之後無法處理的那些後果。

    不是說科技不好,而是人類太愚昧。必須認清這個現實。

  • 5 # 解讀的人

    絕對不是人類創造的,《黃帝內經》看起來,更像是古人的學習筆記或者聽課筆記,是把從高階文明那裡獲得的口口相授的知識記錄下來得到的。而且印度的《奧義書》中也出現大量經絡和氣的相關論述,奧義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這個時候的中國是商代,甲骨文剛剛走向成熟,符合對口口相授的知識作記錄的解釋。

    可以推測,黃帝內經中的知識不光在古代中國被傳播過,而且在全世界都可能傳播過,但是隻有中國將它比較完整的儲存下來。

  • 6 # 有能氏

    後世專家認為是託古而作,假借古人寫得這部書。這個觀點有個疑點,古人寫書十分困難,尤其是春秋戰國之前,什麼人有能力寫這種長篇鉅作呢?難不成就是民間學者商量好了寫的嗎?當然不是。因為寫書已經十分困難,而且還是長篇鉅作,民間根本不具備能力。民間學者充其量也就是寫文章而已,可以流傳人世,絕不可能也沒有條件寫長篇鉅作。所以就算是民間合眾人之力商量好了,也不可能寫出來,因為當時不僅文字載體的問題,也是儲存的問題。文字載體,直到漢朝還是以竹簡木簡為主,寫出來長篇鉅作則會出現一房子的竹簡木簡,哪個民間人士有能力儲存呢?一把火給你燒光光,不可能儲存長久。所以託古而作的民間人士,不具備儲存書籍的能力。

    第二個疑點就是託古,即後人假借黃帝岐伯的名義寫書。這個觀點的荒唐之處在於,不懂史書與醫書的區別。史書的記載,全部都是假借古人之名敘事,因為史學家不可能回到過去記錄當事者言論的。而醫書屬於道學之書,記載醫道言論,都是當時記錄當時儲存,久之成冊,而後遺傳後世。醫書屬於及時言論的記載,不可能託古人寫作。看看黃帝內經一書的內容,舉個例子

    《靈蘭秘典論》“黃帝曰:善哉!餘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此段話明確說明是黃帝聽了岐伯之言後,命人記錄成冊,儲存靈蘭之室中,目的是傳播後世。

    再舉個例子

    《天元紀大論》“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此段話同樣說明黃帝聽了岐伯之言後,命人做玉版記錄下來,收藏於“金匱”裡,這個金匱就是靈蘭之室的金櫃。而玉版就是玉板,玉片做的板子,可見其貴。收藏的櫃子是金櫃,這個金櫃是黃金櫃子,還是其它珍貴的金屬櫃子,不得而知。但肯定是珍貴的櫃子。

    以上僅僅列舉二個例子,來說明黃帝內經絕不可能是託古人的書籍。因為其原材料是玉版雕刻而成儲存的,根本不是竹簡木簡這種儲存幾十年的文字載體,玉版卻是可以儲存千年的。民間不具備此等能力雕刻鴻篇鉅著的玉版。

    那麼推論出來了,不可能是民間力量,那就只能是政府力量,而且也只能是黃帝和岐伯諸位大臣共同努力的結果。從對話來看,都是帝王大臣的言論。從製作來看,都是玉版藏於金匱中,收藏於靈蘭之室。這已經說明了原材料就是黃帝時期的國家書籍,版權屬於國家,作者是黃帝和岐伯等諸位醫學家,出版者是政府,儲存者是政府,收藏地點是靈蘭密室。

    有了以上推論,我們就可以質疑成書於春秋戰國的觀點了。原材料既然是黃帝時期的國家書籍,那麼流傳於後世就日益簡單了,只要有了母書,可以抄錄在竹簡木簡上,流傳給私人學習了。隨著年代推進,黃帝時代的文字早已無人認識,甚至無從可考,找不到最初的玉版了,但民間的木簡竹簡匯聚一起,可以恢復全書的原貌,只要手中有目錄即可知道。這也就是黃帝內經流傳後世,發現書籍的前後連續並非那麼密切的原因所在。因為原書是國家書籍的玉版,並非竹簡木簡,民間不可能得到原書的玉版。所以民間的部分竹簡木簡都是依據目錄匯聚而成的。

    對於傳播的問題,並非今人理解的全部傳播,而是因人而定,所以後世民間的東西很難有完整的,因為很難出來第二個岐伯之類的全才。舉個例子

    靈樞《官能》:“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這段話說明學習者如果不能理解,則只能接受一部分內容,那麼傳播則只能傳授一部分了。所以每個人的所學往往都是一部分,按照各自特長學習對應的一部分技能。這段針刺的技能傳播如此,其它醫學內容的傳播,也同樣是依照學習者特長而傳播。

    明白了以上,就該知道民間的記載,絕大多數都是部分,所以造成後世民間彙集成冊後,發現各個篇章之間不是那麼連線通順。

    對於國家書籍的遺傳和儲存,也往往因為人禍導致國家圖書館疏於管理,出現火災後就一篇不剩了。也容易因為戰爭,導致國家圖書館無人理睬,而被洗劫一空。所以流傳民間的東西,只能是匯聚成冊,以接近原書的全貌。這就是當今的黃帝內經一書,看似不全的原因。的確不全呀,不同版本篇章有差別,有多有少。世間流傳的版本,並非比較多的版本,我看了道藏版本的內經,發覺篇章更多一些,內容也比世間流傳的豐富。

    明白了傳播問題,就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年代文字的繼承,畢竟改朝換代很容易更換文字的,人們最熟悉的是東周列國,各個諸侯國文字都不同的。所以傳播黃帝內經,肯定涉及到文字形態的區別。

    綜合以上,看得出黃帝內經的作者其實是確定的,就是黃帝和諸位大臣。不存在託古人而作,只存在傳播古人之言,所以傳播之中文字的疏漏與錯誤,文字的不同年代的差異,比如通假字,比如名詞的差異,例如金匱一詞,今世已經廢棄,而變成金櫃,等等都是後人的重新編纂出現的問題,但作者毫無疑問就是黃帝和諸位大臣,其他人都是再次傳播的身份,絕不是作者。全書內容就是黃帝和諸位大臣的言論,後人想託古人這不是瞎扯嗎?醫術豈是兒戲,隨隨便便託古人的言論,是不懂醫學的觀點,醫書不是史書,不可能託古人而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高宗李治一直被人為沒有才幹,他怎麼取代兩位哥哥當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