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文客棧

    崇禎治下的末路大明,抽籤的方式選內閣大臣,這是一位算得上清正廉明的吏部尚書,為大明吏治開出的一劑堪稱是飲鴆止渴的“良藥”,此人便是孫丕揚。

    《明史》載“丕揚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幹者”。

    遙想當年,這個陝西籍的倔老頭整天板著臉端坐辦公,成千上萬善於鑽營的官迷,居然沒人敢打他的主意,真叫我們這些五百年後的晚生肅然起敬。意味深長的是,這位孫先生當了吏部尚書之後,建立了“掣籤法”,明朝的幹部安排方式從此一變,官員們無論賢愚清濁,一概要憑手氣抽籤上崗了。

    一個聰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託付給自己的選賢任能的重大職責,轉交給了一堆竹籤。按照現代管理學的原則,不同的職位對人員素質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據不同的職務要求選擇人才,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這個道理當然是不錯的,當時的人完全明白。于慎行比孫丕揚年輕十來歲,當過禮部尚書。

    他就曾批評孫丕揚道:人的才能有長有短,各有所宜;資格有高有下,各有所便;地方事務有繁有簡,各有所合;上任的路途有遠有近,各有所準。而這一切差別都付之竹籤,難道遮上了鏡子還能照見面貌,折斷了秤桿還可以秤出分量麼?”

    于慎行的這些批評很精當,簡直就像是比照著管理學原理說出來的。總之,孫丕揚建立的抽籤法很危險——甄別使用人才的重任怎麼能轉交給沒頭沒腦的竹籤呢?

    據《明史》記載,孫丕揚誰都不怕,惟獨怕太監。文武百官都不敢找孫丕揚走後門,但是宦官敢。

    宦官沒完沒了地託他給親信安排肥缺,孫丕揚安排又不是,拒絕又不敢,於是就發明了抽籤籤的辦法,讓那些宦官不要再來走後門。孫丕揚用心良苦。宦官在名義當然沒有孫丕揚的官大。孫丕揚是正二品的高官,而宦官的頭子,也就是擔任太監的宦官,不過是個四品官,與孫丕揚差著四檔。

    而且宦官是不許干預政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宦官干預政事者斬。同樣,明朝也是沒有宰相的,開國初期的三個官居一品的宰相似乎都不可靠,朱元璋殺掉他們,然後就廢除了宰相制度,並且在《皇明祖訓》中寫下一句嚴厲之極的話:後代有敢建議立宰相者,滅九族。

    如此說來,孫丕揚只需直接向皇上負責,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必再怕什麼人。但是實際情形不然。朱元璋廢除宰相,就等於迫使他的子孫後代親自出面管理國家。但是在皇上又懶又好糊弄的條件下。譬如正德皇帝貪玩,太監劉謹便把章奏拿回家與親戚和哥們商量著批,首輔李東陽也難以辨別真假。於是,就在這個並不違背常識和情理的過程中,行政權力的重心悄然轉移。

    孫丕揚不願意讓路,又不敢得罪宦官,不能不讓路。雙方較量的結果,就是孫丕揚帶頭放棄自己手裡的安排幹部的權力,放棄肥缺的分配權,同時也就取消了灰色權勢集團的肥缺索取權,任何人都不能憑自己的標準安排幹部,一切由竹籤和當事人的手氣決定。這個抽籤制度建立後,吏部的後門果然堵住不少,當時的人們便盛讚孫丕揚公正無私。在這種盛讚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人事安排或者叫肥缺分配方面徇私舞弊的嚴重程度。

    如果設身處地替孫丕揚想一想,就會發現他還是有一定魄力的。掣籤法一出,請託無處容身了,那些明朝達官顯貴,包括孫丕揚的那些花大錢鑽營進來的部下,都斷了一條財路。沒有過人的膽量,或者頭上有許多小辮子被人家攥在手裡,誰還敢做這種得罪人的事情?自己先斷了自己的財路,誰又肯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明史》中也有許多體諒孫丕揚的話,大體可以概括為:”孫丕揚建立掣籤法,雖然不能辨才任任官,關鍵是制止了放任營私的弊病。如果不是他,說不定情況更糟。這也是因地制宜,不可援引古代聖賢的話去責難他。”

    答主:銀角大王說史;道德觀的角度解讀歷史,求識、趣味、見解。

  • 2 # 鬍子煮酒

    崇禎採用抽籤的方法重組內閣,是為了避免內閣成員完全有黨爭來決定。不過這次抽籤選的內閣成員並非是海選,而是由從達大臣推舉的人選之中抽取,所以質量有一定的保證。

    崇禎登基之後,迅速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內閣出現了權利真空,當時為了重組內閣,崇禎採用抽籤的方法,從當時大臣推薦的十個人中抽出了六個。

    崇禎的抽籤選舉辦法並非由他首創,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吏部尚書孫丕揚首創了抽籤任命官員方法。

    孫丕揚,字叔孝,明朝晚期重臣。由於當時吏治腐敗,宦官當道,作為吏部尚書,孫丕揚經常被宦官要求提拔自己的親信,為了能夠避免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孫丕揚採用抽籤的方法來任命官職,這樣一來宦官就不能壟斷所有的官員任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