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遇見你遇到晴天

    作為一個職場中人,參與一個有領導參加的職場的飯局,要不要結賬?怎樣結賬?什麼時間結賬?都需要認真把握。

    要不要結賬?

    這樣分幾種情況,如果與領導一去吃飯是公司有專人負責安排的話,自然有專人負責結賬,這個時候你就比不摻和了。如果是你提出一起吃飯的,自然結賬人就是你。如果是領導帶你招待其他單位的人一起吃飯而且沒有明確誰負責結賬,這個時候你不妨把這個事擔起來,因為領導帶你去恐怕也有這個意思,如果屬於因為公司的事,回頭可以找領導報銷。

    結賬時間的把握

    如果你確定需要你來結賬的話,就需要把握好結賬的時間。不要等最後大家一起離開時你再去收銀臺結賬。最好在飯局進行尾聲,已經安排完主食的時候,你藉機離開到收銀臺把帳結一下,然後回到飯桌。飯局進行完畢大家可以一同離開,你就不必忙著結賬而顧不上與大家告別了。結賬這個事完全不必要等到大家都要離開時才搶著去結,推來搶去不文雅。

  • 2 # 貓先生147902516

    時下報刊、熒屏上“買單”和“埋單”的“出鏡率”很高,兩個詞的使用是混亂而隨意的,且看下面的例子:

    (1)《誰為大型演出埋單》(《新民晚報》2004.3.8第8版)

    (2)《誰為A3的醜陋埋單》(《文匯報》2004.2.28第8版)

    (3)《別急,讓我爸來買單》(《益壽文摘》2004.2.2第6版)

    (4)《修公路要為水土流失買單》(《重慶日報》2004.3.8)

    在2004年2月18日的《文匯報》上甚至同時出現了《研究生髮表論文誰買單?》和《誰為這起惡性家政事故埋單?》這種混用的情況,真有點讓人無所適從。

    其實,“買單”和“埋單”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常用的意思是“付賬”,如例(1)(3),由此,又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如例(2)(4)。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兩者取一,以免混亂。到底取誰舍誰?不妨先分析一下兩者的詞義。

    “單”,單據,收付款項或貨物的憑據,如收據、發票、發貨單、收支傳票等。

    “買”,音mǎi,指“拿錢換東西”,跟“賣”相對,“買單”就是付款換得購物的單據憑證。

    “埋”一音mái,常用義有“蓋住、藏、低下”,如“掩埋、埋伏、埋頭”等;一音mán,“埋怨”指“責怪”。無論“埋”讀什麼音,“埋單”都說不通。在餐館吃飯,叫服務員“埋單”,難道是叫他把“單據”藏起來?

    可見,用“買單”表示“付賬”,並引申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意思,都是順理成章的,而用“埋單”表示“付賬”讓人莫名其妙,用它表示“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則更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此,我認為,應當取“買單”而舍“埋單”。

    “埋單”自有道理

    李 亮

    餐館結賬叫“埋單”,這是廣東方言的用法。《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有“埋單”無“買單”,“埋單”釋義為“開單,結賬”。這種用法是廣東文化的縮影,包含了廣東人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服務員“行埋來”(走過來),“埋”乃“靠近”,這種貼身服務既可方便顧客,又可避免餐館的忙亂;二是服務員隨時“記埋”(記下來)顧客吃的菜,讓顧客明白消費,“埋”有“積累”的內涵;三是用餐結束時,服務員已經把顧客的消費數額預先“埋好”(算好),以免顧客久等結賬的尷尬,“埋”又有“結算”的意思。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說的“買單”其實是對廣東話“埋單”的誤用,結賬並不是把賬單買下來,用“買單”表結賬根本不通,也無法體現“埋單”的豐富內涵,結賬使用“埋單”才是正確的。

    粵語中的“埋”

    王 錦

    在粵方言中,“埋”(mái)除了有普通話中的“蓋住、藏”的意思外,還有地域性極強的特定意義。歸結起來,主要有下列四種:

    (1)靠攏,接近,如“埋口的”(近一點)、“埋身”(近身)、“埋位”(入座)、“埋尾”(收尾)、“行埋一邊”(靠邊站)等。

    (2)對上一含義的引申,如雙方交鋒、衝突叫“埋牙”,採取行動叫“埋手”等。

    (3)聚攏、彙集,如“埋口”(傷口癒合)、“埋堆”(扎堆)、“執埋”(分門別類地收拾東西)等。

    (4)對第三種用法的引申,如彙總資料便叫“埋數”,結賬就叫“埋單”。

    瞭解了“埋單”一說的由來,我們就會明白,在餐館結賬應該說“埋單”,而不是“買單”。

    埋單≠買單

    羅熾勳

    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茶樓、食肆都有“先食後付”的傳統習慣。顧客用完餐後,招呼夥計:“埋單!”這個“埋單”原來是“執埋”和“開單”的縮略語。

    過去的茶樓、食肆,往往根據餐具的大小或外形來規定食品的價格,夥計一看碗碟就知道所盛食品的價錢。夥計“執埋”了(分類清點)餐具,透過心算就能很快“開單”(把消費總額寫在小單據上),讓顧客到櫃檯交款。

    “執埋”“開單”合稱為“埋單”後,“埋單”就籠統地指“結賬付款”了,並引申出“承擔責任”的意思,如:“劣質產品,由誰埋單?”

    至於“買單”在廣州方言中則是“交錢取提貨單”。上世紀70年代前後,為免入境人士隨身攜帶糧、油、彩電、洗衣機等的不便,港澳和國外一些商號開辦了交錢拿提貨單,在境內指定地點提貨的服務,如“香港買單,廣州提貨”等。而到了上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則出現了像“深圳買單,香港提貨”之類的服務。

    可見,“埋單”和“買單”是兩個不同的詞語兩者不應混淆。

    演化的軌跡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網路時代的到來,漢語普通話包含的文化資訊越來越豐富,大量新詞新語的出現反映了這種變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在全國“先行一步”,粵方言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在普通話中頻繁出現。比如“生猛”“搞掂”“無厘頭”等,當然還有“埋單”。

    普通話吸收方言詞語奉行的是“拿來主義”。如果“望文”能“生義”則不妨完整引用,如“生猛”;如果感到不太舒服又有改造的餘地,則大膽地改造,如“搞掂”進入普通話後常被寫作“搞定”,因為用“掂”表示“妥善”是粵方言的用法,普通話則以“定”表示“確定”;如果理解困難又難以改造,對不起,只好委屈一下,暫時不吸收了,像“無厘頭”雖然隨周星馳的電影也火過一陣,但受歡迎程度絕比不上“生猛”“搞定”之類,《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新詞新義”部分收了“生猛”“搞定”未收“無厘頭”就是證明。

    與“搞掂”在普通話中多被寫成“搞定”類似,“埋單”進入普通話後多寫作“買單”。比如:

    人們開始厭倦許多免費的資訊大餐,開始為自己急需的知識和能力在網上“買單”。(《北京晚報》2002.1.6)

    風流債後,“綁架”自己,親哥逼妹為其風流債買單。(《天府早報》2003.7.19)

    不僅如此,普通話中的“買單”很快就和粵語中的“埋單”一樣,引申出了“承擔責任”的意思。如:

    誰為人身意外買單?(《西部商報》2002.7.24)

    醫生亂開處方,自己買單。(《南國都市報》2003.11.27)

    這種“改頭換面”其實很好理解。從全國範圍看,清楚“埋”在粵語中的豐富含義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若不是對粵語有一定的研究,又有誰能探根溯源,說明“埋單”原本是“執埋”與“開單”的縮略語呢?

    而“買”則不同,所有說漢語的人都熟悉,“買單”一目瞭然就是“結賬”。吃完飯不叫“結賬”,而叫一聲:“小姐,買單!”既可顯示自己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又能避免小姐聽不懂的尷尬。“買單”既有異域色彩,又便於理解,自然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從“埋單”到“買單”,生動地說明了漢語各方言的相互影響與交融,說明了普通話對方言詞語的吸收與創新。

    “買單”“埋單”皆相宜

  • 3 # 瘋狂的小白biu

    感覺坐在椅子上喊服務員買單比較有氣勢,喊結賬感覺氣勢弱好多.....個人看法。我這裡一般都喊買單,比較少喊結賬的(我基本是沒有遇到喊結賬的)。

  • 4 # 老李108121881

    買單就是結賬,結賬就是買單,買單與結賬都是付款,結果一樣,沒有本質的區別。大凡提出請客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目的。大家來給他捧場,是給請客者面子。酒足飯飽後,請客者拿出錢來結賬、買單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 5 # 孤鴻ismop

    改革開放前都叫結賬。隨著改革開放才出現買單這個詞。應該是舶來的詞彙吧,從外國傳過來的,剛開始是比較時髦的詞彙。就是買的是點餐的對賬單據。記得90年代你說買單服務員不明白。漸漸大家就都習慣了。這就和手機剛出現時叫大哥大一樣。

  • 6 # 小南巷2

    人們到酒店去吃飯,不管誰請誰來吃,酒足飯飽後,必然須有人給錢比酒店收款員來結帳,這是天經地義之事,至於人們有人稱之結帳,又有人稱之為埋單,結果都系消費了多少錢就交多少錢。這結帳與埋單的叫法不同,但目的是一樣。應該是以前講粵語(包括講本地白話的人們)一般習慣講埋單,而講普通話的人多數講結帳。

  • 7 # 只是二郎不是神1

    買單與結賬沒什麼區別,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付款給對方,原先都叫結賬,後來隨著香港電影電視看多了也就學著說“買單”了,起初粵語是用“埋單”二字的,只是各人所寫不同,就有寫成“買單”或“埋單”了,都和結賬一個意思。

  • 8 # 若無其事29153738

    有的朋友像熱水袋,不抱在懷裡,很快就冷了,有的像電熱毯,睡久了會上火,關了又瞬間沒了熱量,而我想要的朋友應該像一床厚厚的棉被,重點就重點兒,起碼來的實在。”這個世界套路深的好多人都失去了信用,道義,唯把金錢奉為祖宗。你掙到五萬元給你兩萬元已經不錯了,辦事的時候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各種承諾天花亂墜,辦成事了就像從來不認識你,自己講過的話連味都沒了。一直在想,如果人人都能守信,遵道,不見利忘義,不唯利是圖,那麼這個社會會安定好多,紛爭少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未來會發展成蘋果那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