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一寸蟲奇聞
現代成語詞典裡的解釋是:貶義,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
但這個成語的本意卻是:一個女子,是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的,
至於父親,為天然骨血關係,只有一人,丈夫不能與之相比。
這個成語的背後,是一個殘忍又悲傷的故事。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源於《左傳·桓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翻譯過來就是:祭仲專權,鄭厲公對他很擔心,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他。
雍糾準備在郊外宴請祭仲。
雍姬知道了,對她母親說:“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近?”
她母親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夠相比呢?”
於是雍姬就告訴祭仲說:“雍氏不在他家裡而在郊外宴請您,
我懷疑這件事,所以告訴您。”
祭仲就殺了雍糾,把屍體擺在周氏的池塘邊。
鄭厲公裝載了屍體逃離鄭國,說:“大事和婦女商量,死得活該。”
夏季,鄭厲公逃亡到蔡國。六月二十二日,鄭昭公進入鄭國。
二:是否贊同雍姬“人盡可夫”的觀念?按當時人盡可夫的意義。我是贊同雍姬的觀念,但是不贊同她的做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自己的生命都是父親母親給的,當一個人想要去剝奪父母親生命的時候。
作為子女有義務的是保護自己的父母,無論對方是什麼人。
但是我認為祭仲及其雍姬的做法千考慮,不應殺掉雍糾。
而是應該設計擒拿,然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去分析當下實事,共同反抗庸君。
周武王姬昌就是一個很好的成功的例子。
-
3 # 藝文雜記
其實“人盡可夫”這個詞在當時並不是貶義詞,反而還和孝有關。
這段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國,雍姬當時所處的位置非常煎熬,她聽說了夫君要謀害自己的父親,一邊是夫君一邊是丈夫,你讓雍姬怎麼選。
這就如同現在的一個很火的靈魂拷問,老婆和母親同時掉進河以,你先救誰一樣。
當時的雍姬也是非常的拿不定主意,便跑去問母親,不用想母親肯定是站在父親一邊啊,母親便對她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意思大家應該都看的懂,父親只有一個,丈夫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其實母親也並不是教雍姬不守婦道,只是講了一個正常的道理而已,而且也講的通。
痛苦的抉擇了半天,雍姬最終還是選擇了保護父親,告發了自己的丈夫。
就這樣,父親先下手殺死了雍姬的丈夫,保住了性命。
但是“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卻道聽途說,越傳越歪曲了,逐漸衍化成了現在的意思。
-
4 # 手機使用者61845712929
這是最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人非聖賢,在都是凡人的現實,影響力會讓人心不由己的犯罪,我自己意志比較薄弱,所以我必須堅持好高騖遠轉移視線
回覆列表
“人盡可夫”是一句成語,按照辭海的解釋是:人人可以成為(她的)丈夫,比喻女人紅杏出牆,不守婦道經常出軌。
現在屬於貶義範疇的成語。
然則成語背後的故事令人感動,女主角雍姬的所作所為被世人所稱道。
“人盡可夫”和一個美麗的女人——雍姬有關。
雍姬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大臣雍糾的妻子,由於古代女人地位低下,嫁人後都隨夫姓稱呼,也可稱她為雍氏。
雍姬從小聰明伶俐,長得十分漂亮:“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她的父親祭(音債)足是鄭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當於蜀國時期的諸葛亮。
古語云“有女初長成,門檻踏破萬家求”,小姑娘年芳二八,祭足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把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學生雍糾。
有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雍糾很快被老丈人提拔為朝中重臣。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眼祭足輔佐了三代鄭國君王。
當鄭厲王繼位後,由於祭足有從龍之功,最後他成了鄭國的實際掌權人,鄭厲王徒有國君之名。
隨著時間的發展,君臣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其實不難理解,鄭厲王要親政,他就要從祭足手中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力。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新王的崛起,一定會打倒一個輔佐他的權臣。
明朝的張居正如此,清朝的多爾袞亦如此。明朝小皇帝萬曆要親政,最後把老師張居正挫骨揚灰,清朝小皇帝順治要親政,最後把叔叔多爾袞挫骨揚灰。
同樣鄭厲王要親政,他就要把祭足殺掉。
這時鄭厲王找到祭足的女婿雍糾,用高官厚祿誘惑他殺死老丈人。
鄭厲王這樣做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一是雍糾這人貪財,這樣的人最容易拉攏。二是祭足對自己的女婿沒有防備之心,換做其他人很難靠近。
雍糾為了榮華富貴欣然接受了任務,他準備在郊外宴請老丈人時實施刺殺計劃。
雍糾異常的舉動沒有瞞過妻子,她偷聽到丈夫要刺殺父親,頓時心中慌作一團。
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的丈夫,是幫自己的丈夫還是父親呢?
一時找不到答案,雍姬決定回孃家問問母親。
她來到孃家問母親: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翻譯過來是,雍姬問: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近?母親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兩者怎麼能相比呢?”
雍姬得到了答案,馬上把丈夫要刺殺父親的陰謀告訴了父親,祭足用雷霆手段誅殺了女婿。
雍姬在當時被人們視為孝女,歷朝歷代都為她樹碑立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人對於“人盡可夫”背後的故事不甚瞭解,從表面來看,一個女人不守婦道勢必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所以這個成語到現在變成了一種貶義。
從血緣來看,如果在父親和丈夫之間“二選一”,雍姬選擇幫助父親並沒錯,她的母親說的也沒有錯,【父親是世上唯一最近的親情,丈夫確實沒法和父親相提並論。】
但是從儒家的“三從四德”角度來看,雍姬幫助父親卻有悖於傳統觀念。
因為古人認為女人就應該“小時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雍姬嫁給了雍糾,她就要遵從丈夫的意思。
如果從君權的角度來看,鄭厲王是一國之君,丈夫執行的是國王的命令,有句話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雍糾殺老丈人也沒有過錯,反而是祭足功高欺主。
依我看,最圓滿的結果就是祭足束手就擒,大家想一想,君王想讓你死,難道你還能逃過一死嗎?
如此一來,祭足可以盡忠,女兒可以盡節,女婿也能活下來,豈不是三全其美之事?說到底,我不贊成雍姬的“人盡可夫”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