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我的想法差不多,也同樣是更偏向於追求力量,或是說也希望同時提升力量,但卻又苦於不知道該如何入門,那你算是關注對人了。
今天,我就要與你分享,一個我推薦給所有入門新手,最簡單、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執行的力量訓練方案:
Jim Wendler 5/3/1
(簡稱531)
對於部分人來說,我相信這可以成為,你健身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什麼叫“力量訓練”?
一提到力量訓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
“大重量,高組數,低次數”
但這其實只是力量訓練的表象皮毛而已,如果你單純的以為,自己只要用重一點的重量,就叫“力量訓練”的話,那是很可笑愚蠢的。
真正的力量訓練(Powerlifting),是有著一套嚴格而精確的程式規劃(Programming)的。或句話說,當你在執行一套力量訓練時,每當你踏入健身房,你心中是清晰地知道,那天你的訓練,該做幾組,每組幾下,用的重量又是多少:
所有的訓練內容
都是可以在Excel表上計算得出的
(除非是RPE體系,此處不多解釋)
這才叫系統性的的力量訓練,否則你只不過是練得比較重而已。
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種力量訓練的方案。越往高走,訓練方案越具針對性,越個人化。你幾乎不會看到任何兩個力量舉高手,使用同樣的訓練設計。
哪怕是新手入門,也同樣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方案。今天,我要跟你介紹的5/3/1,只不過是萬千中的一種。
都練哪些動作?
很多人的第二大誤區,就是以為所有的健身動作,都可以採取“力量訓練”。
但其實力量訓練,僅專注於3個動作,俗稱大三項:
1、深蹲 - 把東西蹲起來;
2、臥推 - 把東西推起來;
3、硬拉 - 把東西拉起來;
這三個動作,代表了我們人體,在重力的束縛下,進行對抗的最為基本的3種形式,也可以說是僅有的3種形式。任何其他的抗重力動作(如側平舉),都並非最為高效的,都能被這3大動作(如硬拉)代替。
你可能會問,那為啥不針對其他複合動作,比如划船,進行力量訓練呢?騷年你放心,你如果硬拉練得好,划船從來不練也照樣牛逼。大三項是所有動作的祖師爺。這也是為什麼,力量舉專案,考核的只有這三大項。
不過,在進行力量訓練時,很多人也喜歡加入第4個動作,那就是臥推的站姿變化形式:
4、肩推 - 把東西舉起來。
至於具體練不練肩推,看你個人喜好以及訓練週期安排了,反正5/3/1都適用。
(我個人是隻練三大項)
如何融入當前訓練?
相信沒有人會只練大三項,然後練完就直接離開健身房吧?至少我是不會。
無論是針對大三項的輔助動作,還是追求美感的傳統健美動作,我們多少都會保留,許多當前的訓練內容。所以,如何把力量訓練,融入進當前的訓練,就成了一道必解之題。
其實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把你每天訓練的“深蹲”、“臥推”、“硬拉”、“肩推”,這四個動作,換成力量訓練,並且放在第一個做(本來就應該是第一個)。做完後,接著做你剩下的訓練就好。
1、如果你用的是分化訓練(就是每個肌肉群單獨練),它大概長這樣:
週一(腿):深蹲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二(胸):臥推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三:手臂或休息
週四(背):硬拉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五(肩):肩推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六:手臂或休息
週日:手臂或休息
注意:訓練週期不要小於一週,力量訓練至少以周為單位,需要足夠時間休息恢復。
2、如果你用的是腿推拉訓練,它大概長這樣:
週二(推):臥推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三(拉):硬拉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四(腿):正常腿部訓練(深蹲別太猛)
週五(推):正常推式訓練(臥推別太猛)
週六(拉):正常拉式訓練(硬拉別太猛)
週日:休息
注意:同樣的,力量訓練週期不能小於一週,所以哪怕一週內有第二次“腿推拉”,也不應該進行力量訓練。此外,由於腿推拉是3天一迴圈,肩推就可以不練了。
3、如果你的用的是其他更短的訓練迴圈,如全身式,或上下半身式:很遺憾,力量訓練可能不太適合你,因為一天內練兩個動作的力量訓練,是不現實的。
什麼人可以開始力量訓練?
好了,我們到了講解訓練內容前的最後一步了,那就是你需要評判,自己是否夠格開始力量訓練。
其實並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我的建議是,在你開始力量訓練前,你的大三項應至少能做到:
深蹲 - 自重
臥推 - 一半自重
硬拉 - 自重
(肩推 - 臥推達標就ok)
做到這些重量,你的動作基本就算是小白入門了。但進行力量訓練時,仍需謹慎,避免受傷。提升你的技巧和動作標準度,應該是你的第一目的。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重量,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訓練吧,你才剛跨進一隻腳,還沒入門呢。
總之,請客觀地評價自己,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話不多說,我直接開始講解訓練規劃。請你仔細看,認真消化。別問為什麼,因為我就算解釋了你也聽不懂,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體會。總之有用就行了。
Step1
測試極限重量
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每個動作的極限重量是多少。你有兩種選擇:
1、真實地去測試最大重量
你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所有動作的測試,也可以分天測。但請務必注意,你的最大重量,是真正的自己完成的,無輔助,無史密斯,全程動作,且無法繼續加重的重量。
由於失敗的可能很高,你需要使用保護杆,或是讓人護著你。注意,這裡的“護”,只是用眼睛看著,實在不行了再用手幫你,而不是輔助你完成。
區別很大,請聽清楚。
2、使用公式估算最大重量
另一種選擇是,選擇一個你目測接近自己最大重量的重量。比如:我目測我的臥推極限大概是100公斤左右,那我就選擇80公斤,一定能做起來,但又接近極限。
選擇好後,你要做的就是去測試,自己最多能做幾下,直到接近失敗,或真的失敗了為止。當然,你也需要保護杆,或讓個人看著你。
接著,你需要使用以下這條公式:
最大重量(估算)= (1 + 0.0333 x 次數)x 重量
(比如,我用80公斤做了3下,那我估算出的最大重量就約等於88公斤)
這種方式雖然有點複雜,但好處是你不會過於緊張,選擇一個熟悉的重量去測就好,SO EASY。
Step2
計算訓練最大重量
知道了自己的最大重量後,你需要接著算出,你的訓練內容所基於的訓練最大重量。做法很簡單:
訓練最大重量 = 最大重量 x 0.9
(接著上面的例子,我的最大臥推是88公斤,那訓練最大重量就是79公斤)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練得太重,而導致過早的進入平原期。開始輕一點,漲得慢一點,效果久一點,是5/3/1的核心。
Step3
設計訓練內容
基於訓練最大重量,我們開始設計每週,或每週期(如果你的迴圈大於1周,以下統一以“周”代表),的訓練內容。
注意,由於每週每個動作的組數次數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與重量,我以下就只列出百分比模板,各位自己去套每個動作。
1、第一週
訓練組#1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65%;次數 = 5次
訓練組#2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75%;次數 = 5次
訓練組#3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85%;次數 = 5+次
(5+,指的是至少5次,越多越好,直到極限)
2、第二週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70%;次數 = 3次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80%;次數 = 3次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90%;次數 = 3+次
(3+,指的是至少3次,越多越好,直到極限)
3、第三週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85%;次數 = 3次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95%;次數 = 1+次
(1+,指的是至少1次,越多越好,直到極限)
4、第四周(可跳過)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40%;次數 = 5次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50%;次數 = 5次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60%;次數 = 5次
第四周是Deload Week,意思是減少訓練總量,休息的一週,所以練得特別輕。你不一定非要跟著這個百分比走,因為實在太輕了,總之輕鬆就好。
不過,你也可以選擇跳過這一週,直接開始新的迴圈,請根據自身感受決定。
(我一般是跳過這周,然後直到感覺需要休息了,才使用Deload Week。僅供參考)
Step4
進入新的迴圈
如你剛剛看到的,訓練的內容已經設計出來了,要麼是3週一迴圈(無Deload),要麼是4週一迴圈(有Deload)。
當你完成一個迴圈後,你需要進入新的迴圈。這時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給買個動作的訓練最大重量加重(注意不是最大重量,而是訓練最大重量):
深蹲 +5公斤
臥推 +2.5公斤
硬拉 +5公斤
(肩推 +2.5公斤)
加完重量後,重新套入前一步的那些百分比,然後按同樣的組數次數去做就Ok了。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臥推和肩推,只加了深蹲和硬拉一半的重量?這是因為我們的下半身肌肉力量大,進步空間也同比更大。
Step5
如果遇到瓶頸
正常來說,之前的四步,已經足夠你去訓練很久了(至少半年),你只需不斷的加重,重複迴圈即可。每個月都能穩定地提升10-15公斤總重量。
不過,總有一天,你會遇到瓶頸。你會發現,本應完成的5+、3+、1+,你可能連5次/3次/1次,也做不到。這是每個人必經的,因為你不可能無止盡地加重加下去。
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重頭開始第一步,也就是重新測試或計算,你的最大重量。為了圖方便,你可以直接拿你做失敗的那組訓練,去套用公式,直接算出一個新的,最大重量值。
然後重複之後的2、3、4步即可,也就是重頭來過。由於你重啟了一次計劃,你會覺得練得特別輕,因為都是之前練過的重量。但不用擔心,這是必經的過程,只有先退一步,才能再進十步,突破瓶頸。
注意事項
5/3/1訓練方案,其實已經基本介紹完了,剩下的就都是一些細節了,主要還是靠大家自己去體會。我在這預先提出幾點:
1、訓練順序
在你一週的訓練中,三大項或四大項的訓練順序,是有講究的。你需要把深蹲和硬拉隔開,因為都會疲勞下背;也需要把臥推和肩推隔開,因為都會疲勞三頭。
我個人的建議是:
深蹲 - 臥推 - 硬拉 - 肩推。
其他的形式也Ok,只要滿足條件。
2、訓練重量取整
由於使用的都是百分比,所以難免會有需要四捨五入的情況。大部分健身房使用的最小啞鈴片,一般是1.25公斤,所以你應該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2.5公斤上。
比如:
88公斤的85%是74.8公斤,四捨五入為75公斤;
88公斤的95%是83.6公斤,四捨五入為82.5公斤;
如果你的健身房沒有1.25公斤的啞鈴片,請自行去淘寶一對,這很重要
3、必須做到極限才行
這裡針對的是每週的5+/3+/1+,也就是越多越好的那幾組。請一定注意,你真的是需要用生命去做,直到極限或真的失敗才ok。不要因為做夠了這幾個數字,就停下不做了,這樣你就白做了。不斷突破極限,才是5/3/1的精華。
4、保證姿勢標準
由於你會頻繁的探索極限,在最後那幾下,也是你最累最薄弱的那幾下,如果動作不規範,就很容易造成受傷。所以,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已經大幅度走樣了,就請打住,不要為了次數而去犧牲健康。
(比如你硬拉做了5下,本來彎著腰還能強行再拉2下,但也別做。5下就是你的成績)
5、組間休息時長
此處特指的是,力量訓練的那3組間的休息時長。我的建議是至少3分鐘,最多7分鐘,給自己足夠的休息。你的目標是突破極限,而不是節約時間或追求泵感。
至於你後邊的健美訓練,你愛咋休息咋休息,我不care。
6、獲取充足休息
由於每次訓練,都會測試一次極限,所以這對你的消耗(尤其是神經系統)是很大的。為了保證下次訓練的表現,避免過早進入平原期,請務必獲取足夠的休息。
如果你使用的是腿推拉週期,那麼請在一週中的第二輪訓練時,練得不要太猛;如果你選擇使用Deload Week,也就是第4周,那就真的不要練得重,越輕越好!
如果你跟我的想法差不多,也同樣是更偏向於追求力量,或是說也希望同時提升力量,但卻又苦於不知道該如何入門,那你算是關注對人了。
今天,我就要與你分享,一個我推薦給所有入門新手,最簡單、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執行的力量訓練方案:
Jim Wendler 5/3/1
(簡稱531)
對於部分人來說,我相信這可以成為,你健身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什麼叫“力量訓練”?
一提到力量訓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
“大重量,高組數,低次數”
但這其實只是力量訓練的表象皮毛而已,如果你單純的以為,自己只要用重一點的重量,就叫“力量訓練”的話,那是很可笑愚蠢的。
真正的力量訓練(Powerlifting),是有著一套嚴格而精確的程式規劃(Programming)的。或句話說,當你在執行一套力量訓練時,每當你踏入健身房,你心中是清晰地知道,那天你的訓練,該做幾組,每組幾下,用的重量又是多少:
所有的訓練內容
都是可以在Excel表上計算得出的
(除非是RPE體系,此處不多解釋)
這才叫系統性的的力量訓練,否則你只不過是練得比較重而已。
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種力量訓練的方案。越往高走,訓練方案越具針對性,越個人化。你幾乎不會看到任何兩個力量舉高手,使用同樣的訓練設計。
哪怕是新手入門,也同樣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方案。今天,我要跟你介紹的5/3/1,只不過是萬千中的一種。
都練哪些動作?
很多人的第二大誤區,就是以為所有的健身動作,都可以採取“力量訓練”。
但其實力量訓練,僅專注於3個動作,俗稱大三項:
1、深蹲 - 把東西蹲起來;
2、臥推 - 把東西推起來;
3、硬拉 - 把東西拉起來;
這三個動作,代表了我們人體,在重力的束縛下,進行對抗的最為基本的3種形式,也可以說是僅有的3種形式。任何其他的抗重力動作(如側平舉),都並非最為高效的,都能被這3大動作(如硬拉)代替。
你可能會問,那為啥不針對其他複合動作,比如划船,進行力量訓練呢?騷年你放心,你如果硬拉練得好,划船從來不練也照樣牛逼。大三項是所有動作的祖師爺。這也是為什麼,力量舉專案,考核的只有這三大項。
不過,在進行力量訓練時,很多人也喜歡加入第4個動作,那就是臥推的站姿變化形式:
4、肩推 - 把東西舉起來。
至於具體練不練肩推,看你個人喜好以及訓練週期安排了,反正5/3/1都適用。
(我個人是隻練三大項)
如何融入當前訓練?
相信沒有人會只練大三項,然後練完就直接離開健身房吧?至少我是不會。
無論是針對大三項的輔助動作,還是追求美感的傳統健美動作,我們多少都會保留,許多當前的訓練內容。所以,如何把力量訓練,融入進當前的訓練,就成了一道必解之題。
其實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把你每天訓練的“深蹲”、“臥推”、“硬拉”、“肩推”,這四個動作,換成力量訓練,並且放在第一個做(本來就應該是第一個)。做完後,接著做你剩下的訓練就好。
1、如果你用的是分化訓練(就是每個肌肉群單獨練),它大概長這樣:
週一(腿):深蹲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二(胸):臥推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三:手臂或休息
週四(背):硬拉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五(肩):肩推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六:手臂或休息
週日:手臂或休息
注意:訓練週期不要小於一週,力量訓練至少以周為單位,需要足夠時間休息恢復。
2、如果你用的是腿推拉訓練,它大概長這樣:
週一(腿):深蹲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二(推):臥推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三(拉):硬拉力量訓練 + 剩餘動作
週四(腿):正常腿部訓練(深蹲別太猛)
週五(推):正常推式訓練(臥推別太猛)
週六(拉):正常拉式訓練(硬拉別太猛)
週日:休息
注意:同樣的,力量訓練週期不能小於一週,所以哪怕一週內有第二次“腿推拉”,也不應該進行力量訓練。此外,由於腿推拉是3天一迴圈,肩推就可以不練了。
3、如果你的用的是其他更短的訓練迴圈,如全身式,或上下半身式:很遺憾,力量訓練可能不太適合你,因為一天內練兩個動作的力量訓練,是不現實的。
什麼人可以開始力量訓練?
好了,我們到了講解訓練內容前的最後一步了,那就是你需要評判,自己是否夠格開始力量訓練。
其實並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我的建議是,在你開始力量訓練前,你的大三項應至少能做到:
深蹲 - 自重
臥推 - 一半自重
硬拉 - 自重
(肩推 - 臥推達標就ok)
做到這些重量,你的動作基本就算是小白入門了。但進行力量訓練時,仍需謹慎,避免受傷。提升你的技巧和動作標準度,應該是你的第一目的。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重量,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訓練吧,你才剛跨進一隻腳,還沒入門呢。
總之,請客觀地評價自己,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Jim Wendler 5/3/1
話不多說,我直接開始講解訓練規劃。請你仔細看,認真消化。別問為什麼,因為我就算解釋了你也聽不懂,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體會。總之有用就行了。
Step1
測試極限重量
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每個動作的極限重量是多少。你有兩種選擇:
1、真實地去測試最大重量
你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所有動作的測試,也可以分天測。但請務必注意,你的最大重量,是真正的自己完成的,無輔助,無史密斯,全程動作,且無法繼續加重的重量。
由於失敗的可能很高,你需要使用保護杆,或是讓人護著你。注意,這裡的“護”,只是用眼睛看著,實在不行了再用手幫你,而不是輔助你完成。
區別很大,請聽清楚。
2、使用公式估算最大重量
另一種選擇是,選擇一個你目測接近自己最大重量的重量。比如:我目測我的臥推極限大概是100公斤左右,那我就選擇80公斤,一定能做起來,但又接近極限。
選擇好後,你要做的就是去測試,自己最多能做幾下,直到接近失敗,或真的失敗了為止。當然,你也需要保護杆,或讓個人看著你。
接著,你需要使用以下這條公式:
最大重量(估算)= (1 + 0.0333 x 次數)x 重量
(比如,我用80公斤做了3下,那我估算出的最大重量就約等於88公斤)
這種方式雖然有點複雜,但好處是你不會過於緊張,選擇一個熟悉的重量去測就好,SO EASY。
Step2
計算訓練最大重量
知道了自己的最大重量後,你需要接著算出,你的訓練內容所基於的訓練最大重量。做法很簡單:
訓練最大重量 = 最大重量 x 0.9
(接著上面的例子,我的最大臥推是88公斤,那訓練最大重量就是79公斤)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練得太重,而導致過早的進入平原期。開始輕一點,漲得慢一點,效果久一點,是5/3/1的核心。
Step3
設計訓練內容
基於訓練最大重量,我們開始設計每週,或每週期(如果你的迴圈大於1周,以下統一以“周”代表),的訓練內容。
注意,由於每週每個動作的組數次數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與重量,我以下就只列出百分比模板,各位自己去套每個動作。
1、第一週
訓練組#1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65%;次數 = 5次
訓練組#2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75%;次數 = 5次
訓練組#3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85%;次數 = 5+次
(5+,指的是至少5次,越多越好,直到極限)
2、第二週
訓練組#1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70%;次數 = 3次
訓練組#2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80%;次數 = 3次
訓練組#3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90%;次數 = 3+次
(3+,指的是至少3次,越多越好,直到極限)
3、第三週
訓練組#1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75%;次數 = 5次
訓練組#2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85%;次數 = 3次
訓練組#3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95%;次數 = 1+次
(1+,指的是至少1次,越多越好,直到極限)
4、第四周(可跳過)
訓練組#1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40%;次數 = 5次
訓練組#2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50%;次數 = 5次
訓練組#3
重量 = 訓練最大重量 x 60%;次數 = 5次
第四周是Deload Week,意思是減少訓練總量,休息的一週,所以練得特別輕。你不一定非要跟著這個百分比走,因為實在太輕了,總之輕鬆就好。
不過,你也可以選擇跳過這一週,直接開始新的迴圈,請根據自身感受決定。
(我一般是跳過這周,然後直到感覺需要休息了,才使用Deload Week。僅供參考)
Step4
進入新的迴圈
如你剛剛看到的,訓練的內容已經設計出來了,要麼是3週一迴圈(無Deload),要麼是4週一迴圈(有Deload)。
當你完成一個迴圈後,你需要進入新的迴圈。這時你要做的很簡單,就是給買個動作的訓練最大重量加重(注意不是最大重量,而是訓練最大重量):
深蹲 +5公斤
臥推 +2.5公斤
硬拉 +5公斤
(肩推 +2.5公斤)
加完重量後,重新套入前一步的那些百分比,然後按同樣的組數次數去做就Ok了。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臥推和肩推,只加了深蹲和硬拉一半的重量?這是因為我們的下半身肌肉力量大,進步空間也同比更大。
Step5
如果遇到瓶頸
正常來說,之前的四步,已經足夠你去訓練很久了(至少半年),你只需不斷的加重,重複迴圈即可。每個月都能穩定地提升10-15公斤總重量。
不過,總有一天,你會遇到瓶頸。你會發現,本應完成的5+、3+、1+,你可能連5次/3次/1次,也做不到。這是每個人必經的,因為你不可能無止盡地加重加下去。
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重頭開始第一步,也就是重新測試或計算,你的最大重量。為了圖方便,你可以直接拿你做失敗的那組訓練,去套用公式,直接算出一個新的,最大重量值。
然後重複之後的2、3、4步即可,也就是重頭來過。由於你重啟了一次計劃,你會覺得練得特別輕,因為都是之前練過的重量。但不用擔心,這是必經的過程,只有先退一步,才能再進十步,突破瓶頸。
注意事項
5/3/1訓練方案,其實已經基本介紹完了,剩下的就都是一些細節了,主要還是靠大家自己去體會。我在這預先提出幾點:
1、訓練順序
在你一週的訓練中,三大項或四大項的訓練順序,是有講究的。你需要把深蹲和硬拉隔開,因為都會疲勞下背;也需要把臥推和肩推隔開,因為都會疲勞三頭。
我個人的建議是:
深蹲 - 臥推 - 硬拉 - 肩推。
其他的形式也Ok,只要滿足條件。
2、訓練重量取整
由於使用的都是百分比,所以難免會有需要四捨五入的情況。大部分健身房使用的最小啞鈴片,一般是1.25公斤,所以你應該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2.5公斤上。
比如:
88公斤的85%是74.8公斤,四捨五入為75公斤;
88公斤的95%是83.6公斤,四捨五入為82.5公斤;
如果你的健身房沒有1.25公斤的啞鈴片,請自行去淘寶一對,這很重要
3、必須做到極限才行
這裡針對的是每週的5+/3+/1+,也就是越多越好的那幾組。請一定注意,你真的是需要用生命去做,直到極限或真的失敗才ok。不要因為做夠了這幾個數字,就停下不做了,這樣你就白做了。不斷突破極限,才是5/3/1的精華。
4、保證姿勢標準
由於你會頻繁的探索極限,在最後那幾下,也是你最累最薄弱的那幾下,如果動作不規範,就很容易造成受傷。所以,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已經大幅度走樣了,就請打住,不要為了次數而去犧牲健康。
(比如你硬拉做了5下,本來彎著腰還能強行再拉2下,但也別做。5下就是你的成績)
5、組間休息時長
此處特指的是,力量訓練的那3組間的休息時長。我的建議是至少3分鐘,最多7分鐘,給自己足夠的休息。你的目標是突破極限,而不是節約時間或追求泵感。
至於你後邊的健美訓練,你愛咋休息咋休息,我不care。
6、獲取充足休息
由於每次訓練,都會測試一次極限,所以這對你的消耗(尤其是神經系統)是很大的。為了保證下次訓練的表現,避免過早進入平原期,請務必獲取足夠的休息。
如果你使用的是腿推拉週期,那麼請在一週中的第二輪訓練時,練得不要太猛;如果你選擇使用Deload Week,也就是第4周,那就真的不要練得重,越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