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古代人喝的都是黃酒嗎?白酒是什麼時候走進歷史舞臺的?
27
回覆列表
  • 1 # 泥頑

    目前考古發現的蒸餾酒起和蒸餾酒的相關記錄顯示,蒸餾酒技術大概能追溯到宋末元初時代。

    也就是說武松打虎的北宋年間,很可能流行的是黃酒米酒這類發酵酒,酒精度大概十度到十五度。

    這類酒的酒味自然是不如蒸餾酒的,但酒精的沸點只有八十度左右,隔水加熱的話剛好能使少量酒精揮發,喝酒的時候酒香更濃郁。

    另外酒中的一些活性物質和醇類,脂類物質在加熱後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令酒的口感更柔和。

    最後,天寒地凍的時候一口燙酒下肚那是相當舒服的。

  • 2 # 遠山39393345

    誠謝邀答!首先肯定,古代人喝酒之前要把酒煮熱,當然是有其道理的,決不是因為天氣寒冷,也不是古代人沒有冷飲習慣。我們知道,酒是穀物經過發酵釀製而成,含有乙醇,甲醛,甲醇和其它一些雜物,而甲醛和甲醇這類物質對健康是有一定損害,由於甲醇的沸點低於乙醇(大約低10度左右),在煮酒的過程中,有害物質會先揮發掉,這是其一。再者,古代人喝的米酒,透過煮熱之後,醇香綿柔,無生澀之味,更適於飲用(口感更佳)。還有重要的一點,米酒煮熱後喝,有暖腸胃功效,促進血液迴圈,起保健作用。這可不是亂說,若有人不信,建議去了解一下中醫。現在,有些中藥還會和酒摻和燉煮。那麼,現代人為什麼沒有這種習慣呢?這是飲食文化包括酒文化變遷發展的結果。眾所周知,當今時代,皆是白酒的天下,而白酒釀製工藝不同,它是一種蒸餾酒,有些甚至直接拿酒精勾脫,根本不能煮著喝(白酒一煮酒精全揮發,只剩下下水了)其實,據我所知,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在農村,還是有很多人保持煮酒這個傳統的。溫一壺熱酒,親朋好友,鄰居鄉里,大家圍坐一桌,輕飲慢品,敘敘舊,表表情,一碗酒下肚後,把平時不好說的話,全說出來,將過往因某些事累積的憂憤,全倒出來,既有益人際關係,又有利身心健康!如此生活溫馨,場面熱鬧和諧,實在是蠻好的,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傳統,不單需要繼承,還要發揚光大,讓中華文化燦如星河,恆古久遠……謝謝閱讀!

  • 3 # 南柯

    看了幾個回答的,基本不靠譜!

    首先,古代的酒不都是黃酒。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濁酒,有“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的清酒,有“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的綠酒,當然“世間好物黃陪酒,天下閒人白侍郎”,黃酒是非常不錯的酒。當然古代也有紅酒,和今天一樣都是葡萄酒。

    其次,咱們現代意義上的白酒,是一種蒸餾酒,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燒酒最早的文獻記錄是在唐朝,但是因為記錄比較少,也沒有物證,有可能唐朝記載的燒酒和現代的白酒也不一樣。明代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就和現代白酒的基本工藝一樣了,所以說白酒起源自元代。1998年8月,在成都市錦江畔以外發現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遺址,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連續生產白酒長達800年的酒坊實證。白酒真正發揚光大其實是在清朝,目前我們絕大多數的白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最後咱們重點說一下古人為什麼要煮酒,而現代人為什麼不煮酒了?所謂煮酒並不是真的煮,其實只是加熱。所有糾結什麼甲醇揮發,醛類物質揮發等等的說法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古人壓根就不知道有什麼甲醇、乙醇以及什麼醛類物質。只要是從現代化學的意義上闡述煮酒的動機的說法都是想當然的理解。我從三個方面講一下為什麼煮酒:第一,在白酒這種蒸餾酒出現以前,古代的酒都是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的發酵酒,加熱可以提高酒的品質和口感;第二,從中醫的角度理解,喝酒和喝水一樣,涼的進入體內對身體不好,加熱一下飲用對身體好。第三,從經濟的角度,古代的酒比價貴,加熱的酒酒勁大。其中第二和第三條在現在的白酒中也可以有清楚的反映,白酒加熱後,一是進入體內後可以很快就有酒意,也就是醉的快,二是白酒加熱飲用後,醒酒醒的快,不容易有宿醉感。

    現代的白酒不只是一種蒸餾酒,而且是一種勾兌酒。酒廠在白酒出廠的時候為了讓酒的品質和味道穩定,一般都會加入穩定劑、香味劑等進行勾兌。所以現代的白酒,單純的溫酒不會改變酒的味道和口感。另外現代白酒度數相對於古代的酒一般都比較高,而且成本和價格本比較低,就算是現代的茅臺和古代的酒比起來也是很便宜的。所以現代人喝白酒基本就不溫酒了。

    現代的酒,無論是黃酒、白酒、紅酒,甚至是啤酒都可以溫,溫酒時加入水果呀什麼的,也別有一番風味。

  • 4 # 竹林侃史

    無論是古代關羽溫酒斬華雄的豪情壯志,還是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英雄氣魄。溫酒這個飲酒習慣已經滲透進了古代社會各層人士之中,甚至逐漸成了儀式感和詩情畫意的代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那當真是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大家喝酒都必須溫著喝。而我們現在喝酒就不會溫酒,通常都是開蓋就喝,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呢?

    古代的酒多為米酒,釀酒工藝還很落後,基本都是採用以麴櫱作為糖化發酵劑進行釀製的。這就導致了酒裡的雜質非常多,甚至其中還包含著甲醇這種有毒害作用的物質。甲醇對視神經有害,醛的攝入量過多,會引起頭暈、頭痛。這對我們身體損傷極其嚴重。而甲醇易揮發,這時候我們就會煮酒將酒加熱至50~60度使它揮發掉,從而消除或減少酒中這類有害物質對人體的毒害。

    溫酒還能夠提升酒的口感。祛除掉了很多影響口感的雜質,溫過的酒就會比沒有溫過的略好喝些。

    溫酒還可以提升酒活血暖身的功效,有禦寒的功能。元人賈銘就曾說過:“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因為飲冷酒成手戰。”很多古裝電視劇在天寒地凍時,主人公們都要喝上些酒來暖暖身,如果這時候喝的是涼酒,就會因為過於寒涼刺激胃部引起不適。

    溫酒還有一種很強的儀式感。而古代的上層文人恰恰一直很看重溫酒的儀式感以及濁酒度數不高的微醺狀態,方便吟詩作對,同時保證“酒醉心裡明”,不至於失態。所以直到晚清之前,黃酒還是上層飲酒主流。

    結語

    如今我們喝酒確實不會溫酒了,一是嫌麻煩,二是怕影響口感,要是還能看到那就只有自制的米酒吧,加熱了口感更好還暖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森納今晚能贏曼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