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伴半生
-
2 # 嚼史嗅今
馬雲不是說了嘛,再過三十年,不會琴棋書畫的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看這些網路上的大牛談對未來的看法,總體方向基本上都是認為,未來人們將大量從業於服務行業,而且是小作坊式的。就像現在的喊麥啊,還有papi醬啊,羅振宇的自媒體啊,影片直播啊什麼的,以後還會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服務行業。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高精尖領域都教給人工智慧,研發領域則教給那些高科技人才。普通人就是成天嗨,你嗨我我嗨你。。。。。
總有一天,我等蠢笨之人會被那些超級聰明的人給流放到外星球去。
“要你們這幫蠢人何用!”
-
3 # 美蟲科技人臉識別
人是高等進化物種,怎麼可能因為機器逼的沒法生存呢,機器人時代的到了,人類文明估計已經進不到沒人去幹體力活了。體力活都交給機器,我們坐在那裡操作機器,工作就是睡覺,檢查機器。多麼愜意和偉大的時代啊
-
4 # NicolasNiu
得益於演算法的進步及大資料的推動,近兩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正對越來越多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慧”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併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大量的案例可以證明,在簡單重複的高強度勞動中,更多的應用智慧技術會提升效率,可以將人類從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髒活等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是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
機器人與人類爭奪工作
很多人說,如果每個國家都像日本那樣在工業生產中大批次採用智慧機器人,那豈不是造成大量工人失業?讀懂君認為這樣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的調研資料預測,到2020年,在全球15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中,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崛起,將導致510萬個就業崗位的流失,多以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崗位為主。美國萊斯大學計算機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表示,人類今後可以什麼都不做,一切事情都交給機器人來完成,2045年的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麥肯錫國際諮詢公司的專家認為,隨著智慧機器人的普及,現在咖啡店和餐館75%的工作可由機器人取代,餐飲服務人員將面臨新一輪的失業潮。
工業革命以來很多領域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往往是良性失業,原有的就業崗位會減少,但是圍繞新興產業新增的就業崗位也會不斷湧現,甚至數量更多。比如汽車產業的出現就是典型的例子。
19世紀末的倫敦,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幾乎每件製造出來的商品都依靠馬匹來運輸,約有30萬匹馬生活在倫敦,圍繞著馬車駕駛和馬匹飼養成為當時倫敦一個龐大的產業,1894年《泰晤士報》甚至預測50年後倫敦將被高達2.7米的馬糞淹沒。然而,很快“汽車之父”卡爾·本茨的公司(賓士的前身)從1894年開始批次生產世界第一款汽車,尤其是隨後不久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更廉價耐用的T型汽車,整個馬車產業就開始崩潰了。汽車的出現短期內雖然讓馬伕無活可幹,養馬產業也走向衰落,但是汽車大大提升了社會的交通運輸效率,尤其是福特汽車的流水線作業直接創造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巨頭快速崛起,以致後來整個美國底特律發展成世界最大的汽車工業中心,在巔峰時期底特律人口超過180萬,其中全城90%的勞動人口都為汽車產業工作。
工業時代很多新技術的出現都在削減一些原有崗位的同時也新增了一些崗位,但是讀懂君認為這一次可能不一樣。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大幅削減勞動密集型的體力勞動崗位,而只增加部分腦力勞動崗位,畢竟機器人及智慧技術的研發工作屬於知識密集型,而非勞動密集型。最近幾年全球都往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5G通訊及石墨烯新材料、基因檢測等新興技術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但是這些高投資並沒有帶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這與傳統工業時代很不一樣。這種情況下,透過簡單的技能培訓就很難讓新技術導致的失業人口實現轉崗就業。
日本是當今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日本政府希望企業能夠透過機器人來應對勞動力的銳減,而不是像很多國家擔心機器人搶奪了人類的飯碗。日本政府針對機器人行業制定的發展草案顯示,日本計劃掀起一場“機器人革命”,將農業和製造業領域的機器人使用量分別增加到目前的20倍和2倍。
鑑於機器人在勞動力市場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已經有多家日本科技公司將目光瞄準了機器人領域。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曾經提出這樣的大膽構想“引進3000萬個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機器人,與現在製造業的勞動力人口相加可以保障相當於1億人的勞動力,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讓日本經濟競爭力在2050年前成為全球第一。”日本軟銀從2015年開始陸續面向個人使用者銷售人形機器人Pepper,這種機器人將為使用者提供保姆、護理、急救等服務,而且具備學習和情感表達等能力,售價約為19.8萬日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
人類每週上四天班指日可待
像日本這樣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應不足的國家,的確無須擔憂機器人帶來失業問題外,但是大部分工業化國家還是擁有充足的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依然是政府的一項重大工程,比如美國政府近幾年一直推動的製造業迴歸政策首要目的也是為了創造新崗位。
工業化大生產模式出現之後不久,19世紀工人勞動時間通常每天長達十六個小時,從1886年美國出現的八小時工作制被很多國家一直沿用至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工人的勞動時間竟然沒有太大變化,讀懂君覺得這有點不可思議。在讀懂君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生產率會不斷提高,機器人代替人類進行工作的現象會逐漸增加。將來的某一天,人工智慧大發展之後,大部分體力勞動工作都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完成,人類只從事那些機器人並不擅長的腦力勞動工作。這樣人類可能只需要每天工作5小時,一週只需要工作兩三天就夠了。但是社會經濟的總產出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機器人效率的提高而實現增長,人類的生活消費水平並沒有下降反而提升。
當機器人為我們勞動而讓我們實現豐衣足食,即使少工作又有什麼關係呢?人類不會因為缺乏勞動而死亡,而缺少食物則會。畢竟勞動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而只是目前獲得生存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社會分配資源的一種方式。技術的進步會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勞動強度的減輕,工作時間的縮短,從而使得閒暇、娛樂、學習的時間增多,最終也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及提升工作技能。
假設機器人替代了人類20%的工作量,那麼工人上班時間可以相應縮短20%,這樣就業崗位數量可以保持不變,但是人們閒暇時間會增加。由於工作時間減少而閒暇時間增多,那麼將刺激旅遊、教育、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因此,讀懂君認為,隨著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未來很多就業崗位不足的國家都可能需要適時調整工作制度,比如將現在的五天工作制改成四天工作制,這是解決機器人大規模普及帶來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法國是目前全球最積極推動縮短工時的國家,並且嚐到了縮短工時帶來的好處。早在1997年,法國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調整工作時間的呼聲很高。法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推行每週35小時工作制,即每週工作4天半,也俗稱為“準4天工作制”。有資料顯示,實施新工時制的第一年,法國就因壓縮工時創造了10.5萬個就業機會。不過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法國經濟繼續低迷,迫使不少法華人主動放棄休假,開始努力幹活掙錢。除了法國,還有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政府機構及部分企業也在推動“四天工作制”的落地。
實際上中國也在探索“四天工作制”的落地,國務院2015年曾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最佳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週五下午與週末結合外出休閒度假創造條件。儘管這個檔案還僅僅是一個倡導,並沒有強制性,但是已經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讀懂君認為,從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看,不斷縮短每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及降低勞動強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每個國家經濟社會進步的結果。對於技術進步迅速的許多工業化國家,“四天工作制”並非遙不可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這個期待。
-
5 # 開心就好83475831
貨車來了,挑夫改行了照樣有活幹。計程車來了,人力三輪車伕也會找到新的職業。社會發展只會改善人們的生活。原史社會什麼都要人力,也不見的那時人們生活比現在好。淘寶網的興起也帶動快遞業的發展。
-
6 # 機器人觀察
人工智慧將取代重複性任務,而不是工作。
早前,很多機構預測稱,人類將有約一半的工作面臨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風險。Forester預測,到2021年,AI將會取代全世界工作崗位的6%。普華永道預測,未來15年內,AI可能取代美國38%的工作崗位。去年底,白宮釋出了一份名為《人工智慧、自動化和經濟》的權威報告,稱在未來十年內,人類將有約一半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最近的研究對此大潑冷水。
最新的研究強調,人工智慧將取代具體的、重複性的任務,而不是整個工作。研究發現,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我們每天所做的部分工作可以完成得更好。但對大多數工作來說,計算機並不會取代人類。
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去完成那些重複性且無聊的任務,而我們將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運用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以及做涉及複雜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工作。
中等技能型人才將嚴重受創
不過,就業市場也將會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影響。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美國9%的工作基本上會實現自動化。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將會對中等技能型人才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是因為中低層次的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但採用機器取代中等技能型人才更為划算,畢竟相比之下,中等技能型人才成本更貴。
“如果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所取代的人們沒有接受再培訓,這些人將被迫從事低等技能的工作,進而導致低等技能的工人供過於求,甚至還可能使該階層工資水平進一步降低。”
與此同時,有能力從事高技能工作的人將會減少,而這類人員的工資將會增加。如果不對這種情況加以控制,這將導致就業市場的中間部分缺失,甚至導致更大的兩極分化。
因此,人類社會需要為那些受自動化嚴重影響的人們提供教育和就業機會。
起初,機會並不均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工作機會將重新出現。但是,這些工作和以前被自動化技術所替代的工作不一樣了,而且它們很可能會分佈在不同的地區。
比如,美國的兩位研究人員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帕斯夸爾·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已經對機器人對美國就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區域性影響巨大,即當特定的城市區域引入一個機器人時,預計該區域有6.2個工作崗位消失了。但當將國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調查時,他們發現每增加一個機器人,其影響相當於全國有3名工人失去工作。
這有可能是因為,美國的中西部和南部的工業工人被人工智慧取代了,但沿海城市出現了很多新型就業崗位,造成了兩者數量的抵消。
-
7 # 小五瘋子
可以復興傳統技藝,形成小作坊式的個體產業,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以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對於傢俱會更為講究,需求會使傳統的榫卯技藝有很多流水線工人來學!總之大規模的工業產品肯定是無法滿足人們的個性需求的。
-
8 # 鎂客網
俗話說:災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所以人工智慧的到來就是對人類的“不可替代性”的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衝擊。
以前的汽車代替了馬車但最起碼汽車還得有人來看於是衍生出了駕校、教練、司機、汽車製造廠、汽車維修廠、加油站等一系列的崗位和產業鏈。
可未來的人工智慧完全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汽車是無人駕駛的了那麼司機淘汰了,司機淘汰了教練也不需要了,教練不需要駕校也沒了,汽車製造廠、修理廠、加油站完全都可以實現自動化機械化和無人技術。
那麼這些下崗的工人又該何去何從,畢竟流水線不相信眼淚,制度永遠是殘酷的。
一、轉行機器人勝在不停歇但人勝在靈活,很多手藝完全是機器人學不來的。這樣中國很多失傳或者在瀕臨失傳的邊界的手機就可以再次重返歷史的舞臺,比如皮影戲、杭繡、木版年畫、泥塑、麵塑、瓷刻、蠟染、刺繡、織錦、臉譜等若是覺得自己沒有這些藝術細胞也可以選擇餐飲行業,畢竟民以食為天,做飯機器人代替得了但家常菜特色菜不是複製出來的。
二、學習對於年紀還小的打工的孩子實在不該就這麼浪費了,多花些時間學學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掛鉤的東西遇到合適的機會就跳槽吧。
三、走一步算一步雖然機器人會代取掉流水線的作業,但不會一夜之間全部取而代之,肯定是一步一步、一批一批地更換。而且對工人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所以現在就憑著自己的技術多努力賺點錢等工作沒了也能養老,等機器人都完全霸佔流水線的時候估計咱們年紀也退休了。所以現在好好賺錢讓孩子多讀書。
回覆列表
流水線從福特汽車開始很早就有了,產量擴大了幾十上百倍,現在還是勞動力短缺,機器人大量使用後,肯定會有失業的,汽車出來馬車失業,但架駛員肯定比馬車伕多,紡織工人從業人員也遠比以前織女多,社會的發展會創出很多新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