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處處有心

    廣東的荔枝,口感最佳。楊貴妃吃的荔枝,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廣東產的,但近年有學者認為也可能是福建,或者四川重慶產的。

    但不管哪個地方產的荔枝,送到長安都不近。四川重慶的會近一些,大概是廣東過來的一半路程,但快馬加鞭,也要4-5天。

    再說說荔枝這個水果,好吃是肯定的,但也很嬌氣,容易壞,需要冷藏保鮮,還要注意加水,否則很容易幹掉,或糖分流失,口感偏酸,甚至餿了。

    而且荔枝成熟的季節又是天熱的夏季,所以即使現在,對荔枝的儲存也要格外注意。

    那麼,在沒有冰箱的古代,怎麼保證荔枝的新鮮呢?有大概以下3個辦法:

    1,連著枝幹一起砍下來

    有一種說法,為了保證荔枝的新鮮美味,幾乎砍了小半棵樹,一路拖去長安。

    還有個說法是趁荔枝還不是很熟,大概6分熟的時候就砍下來,送到長安就差不多正好成熟。

    但這個6成熟砍下來的說法,並不靠譜,原因是自然成熟,和後期捂熟的水果,即使我們普通人,也能吃出口感的不同,更何況是精於美食的楊貴妃了。這麼幹,出這主意的人估計要殺頭,所以不太可能。

    2,日夜不停,換人換馬,保持速度,連續趕路

    當時在唐朝加急公文送達長安的時間是:廣東、福建,十天以內;四川重慶,5天以內。

    有人認為,運荔枝的速度比這還快,所以勞命傷財,在當時激起民憤。但我認為不會比“加急公文”送達的時間更快,最多持平。

    因為連同枝幹的荔枝,分量更重,不好運輸,不像公文,比較輕便,負擔不重,便能走的更快。

    但小標題所列“日夜不停,換人換馬,保持速度,連續趕路”,是有考證為實的,當時確實是非常重視,並賣力地運輸著荔枝。

    3,不停灑水

    荔枝喜歡潮溼的環境,因此,每天不停灑水也是保證荔枝新鮮的工作之一。

    這條應該很好理解,現在很多水果店都還在用這個辦法保持荔枝新鮮。

    以上三個辦法並不是擇一使用,而是疊加使用,才能保證荔枝新鮮做到長安。

  • 2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楊貴妃的荔枝是如何保鮮的?

    唐朝有個著名的秀恩愛事件——“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都說楊貴妃的荔枝是從嶺南摘的,但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嶺南到長安那麼遠,楊貴妃怎麼可能吃到新鮮的荔枝?

    有人說,楊貴妃吃的是荔枝幹。但楊貴妃肯定不同意:你才吃荔枝幹,你全家都吃荔枝幹。

    《新唐書》上說“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資治通鑑》上說“天寶五載七月,妃欲得生荔枝,歲命嶺南馳驛致之。”

    啥叫“生荔枝”“生致之”“味未變”?那就是說,楊貴妃只吃新鮮荔枝,啥荔枝幹、荔枝煎都邊上涼快去,雖然當時也有進貢。

    那麼,唐朝人是如何在荔枝的長時間動態快遞中進行保鮮的呢?由史書記載推測,可能有以下幾種辦法。

    一是蠟藏法。《隋書·五行志》載:“隋文帝嗜柑,蜀中摘黃柑,皆以蠟封蒂獻,日久尤鮮”。這也是至今還在用的水果保鮮辦法。水果塗上蠟後,表面上形成蠟質薄膜,隔絕了水果與空氣的接觸,減少了水果水分蒸發,降低了水果的呼吸作用,從而達到保鮮的目的。

    這個辦法說的是黃柑,但之所以有可能被唐朝人用於荔枝保鮮,一來是隋唐相隔時間不遠,隋朝的一些先進技術被唐朝直接繼承的可能性很大,二是黃柑和荔枝一樣,都是由四川送往長安。

    二是包裹法。即用茅草、紙甚至細布,對水果表面加以包裹,以減少其在運輸中碰撞擠壓所受到的傷害。

    《全唐文》卷425說:“中使某乙至,奉宣進止:賜臣前件柑子。伏以江潭所出,見重於南州;包茅入貢,遠歸於北闕”。“包茅”就是用的茅草;劉肅在《大唐新語》中有“益州每歲進柑子,皆以紙裹之。他時長吏嫌紙不敬,代以細布”的記錄。這就是用紙或者細布包裹。

    三是竹筒法。新砍下來的大根新鮮楠竹竹筒,在一端竹節處鑿孔,把荔枝投入,原樣合攏,密封,外裹以溼泥。這是利用竹子的天然生理活動,來達到保溼保鮮的目的。

    中唐時期的仲子陵曾寫有《洞庭獻新桔賦》:“已去霜蒂,初辭綠莖,然後盛以瀟湘之竹,束以江淮之箐……足以附荔枝於末葉,遺檳榔於後塵。”他從洞庭湖給皇帝拍馬屁,用竹筒法長途快遞桔子,但又提及了“荔枝”,可見此法也曾用於荔枝的保鮮。

    宋朝文學家文同,在四川邛崍擔任知州時,曾收到至少500裡之外的瀘州友人用“筠籢包荔子,四角俱封印”帶來的荔枝,保鮮效果那是相當地好,“顆顆紅且潤”。以當時四川的交通條件,這樣的行程當不在5天之下。而文同詩中的“筠籢”,就是指竹製的筒匣,可知這一次帶來的荔枝是用竹筒法保鮮的。

    清朝譚瑩對於所著《嶺南荔枝詞》“藏得鮮紅數月遲,棕包竹裹亦何痴”一句中的“棕包竹裹”,自己註釋說“閩藏荔法也”。說明清朝的福建,還在用竹筒法保鮮荔枝。

    最後是鹽漬法。鹽份可以防止水果與空氣過多接觸導致的變質腐敗。宋朝人錢易,寫了一本《南部新書》,其內容都是唐朝、五代的事。該書記載:“舊制東川每歲進浸荔枝以銀瓶貯之,蓋以鹽漬,其新者,今吳越謂之鄞荔枝是也”。這便是唐朝五代時期用鹽漬法進行荔枝保鮮的實證。

    其實,對於3天的短途快遞而言,上述的荔枝保鮮辦法可能還管點用。但真到了十天半月的長途快遞時,這些辦法,那都是浮雲。

    真正的大招兒,是這個辦法——挖出整棵荔枝樹,裝入木桶,再長途快遞

    實踐證明,這個辦法的效果最好。但唯一的難處在於,挖樹的時間要根據進貢路程進行把握。挖晚了,荔枝在快遞途中成熟,沿途脫落,既不好運,運到了楊貴妃的口感也不好;挖早了,到了長安荔枝也沒成熟,楊貴妃看在眼裡吃不上嘴,發起脾氣來也未可知。

    所以要根據多年進貢經驗的不斷積累,才能掌握最佳挖樹時間,實現送到長安時荔枝品質最佳口感最好的效果。

    這種進貢荔枝的辦法,清朝有一個“哈密瓜貢”可以參照:“起貢時,瓜只熟至六分,途間封閉包束,瓜氣互相鬱蒸,至京可熟至八分。如以熟八九分者貯運,則蒸而黴爛矣”。

    所以,到了荔枝進貢時節,某樹一旦選為貢品,官府即派小吏日夜坐守。若碰上貪吏強攤賤價,那些唐朝時名叫“荔枝戶”的果農們,就更加苦不堪言。正所謂“一顆荔枝供宮闕,十家五家民力竭”。

    但是,荔枝樹仍然被整棵挖出來進貢。這一任官員只管自己任內有荔枝進貢,討得皇帝和貴妃歡心,好升遷調任,誰還管下一任官員有沒有荔枝進貢和老百姓的死活?

    唐朝的荔枝如此進貢,所以到了宋朝,詩人宋翰寫的《涪州》詩就有了“荔枝妃子國,不復囊時輸”,陸游途經涪州時,也發出了“不見荔枝空遠遊”的感嘆。荔枝樹都被挖沒了,當然就不見荔枝了。

    於是《涪州志》說:“涪人懲荔枝之害,芟荑不遺中”,涪陵人寧願自己不再吃荔枝,也不願意再種荔枝樹;在蒼梧,也有“荔枝奴”的說法,意思是說栽種荔枝,就是永遠做了貢奴。可見荔枝進貢的勞役之苦,影響深遠。

    宋朝也用過這個大招兒進貢荔枝。南宋《三山志》卷39載:“宣和間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

    清朝宮中檔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也記錄了這個大招兒:“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巡撫吳士功進鮮荔枝樹五十八桶,共結荔枝二百二十個,本日交吊下荔枝三十六個之內,拿十個進宮供佛,其餘隨晚膳後呈進。旨明日早膳送,欽此。於六月十九日御茶房將荔枝三十六個,新交荔枝四個,共四十個,早膳畢,呈上覽過。奉旨恭進皇太后鮮荔枝二個。差御茶房首領蕭雲鵬進訖,溫惠皇貴太妃、裕貴妃每位鮮荔枝一個。賜皇后、令貴妃、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每位鮮荔枝一個。”

    這一資料的珍貴之處在於:一是說明直到清朝,新鮮荔枝仍是宮中珍品,貴為皇太后、皇后都只能分得一個兩個;二是從“鮮荔枝樹五十八桶”中可以看出,清朝時荔枝從福建進貢到北京,還是用整棵荔枝樹裝桶快遞的老辦法。

    這個辦法,在“皇帝中最會做詩,詩人中最會做皇帝”乾隆的《荔枝》詩中也有記錄:“分根植桶土栽培,度嶺便船載以來”。

    所以,只有“挖出整棵荔枝樹,裝入木桶,再長途快遞”這樣的大招兒,才能讓楊貴妃吃上新鮮荔枝。話說這些進貢的官員,也是蠻拼的。

  • 3 # 生活的行者

    首先我們要知道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哪裡,原來公認的是嶺南荔枝,即福建廣東,但是近年來人們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很多學者專家目前認為楊貴妃所吃的荔枝來自重慶或者四川一帶,雖然現在沒有可靠的證據能夠正面證明楊貴妃所吃荔枝出產於四川或重慶,但是我們可以用反證法,證明她所吃荔枝不可能出產於廣東或福建。我們沒有關於唐代如何運送荔枝的資料,但是卻有唐代傳送加急公文的資料,這些資料表明:從廣東發出的加急公文,需要大約9天到達長安;從福建發出的加急公文,需要大約10天到達長安;從重慶發出的加急公文,需要大約4天到達長安。傳送荔枝無論如何不會比傳遞加急公文更快吧?你如果瞭解荔枝的特點就知道,荔枝摘下來後,頂多儲存4-5天,過了這個期限,就會壞掉,無法食用了。

    以上足以將廣東和福建排除。事實上,在唐代,雖然沒有官方記載,但是一些文人記載了楊貴妃所吃荔枝,正是從四川(靠近重慶的地方)或重慶一帶送過去的。但沒有關於從廣東福建送荔枝去長安的記載。另外還有一條事實,雖然不能證明什麼,卻對推理有用:楊貴妃是四川人,她很可能當年在四川的時候,就已經喜歡上了吃荔枝,所以在進宮後,會要求用加急方法將荔枝送往長安。

    至於如何保鮮?南宋文學家謝枋得在《選唐詩》上說:“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於道。”是說唐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不惜勞師動眾,專設驛站,設利用郵驛機構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時,採摘最好的荔枝,一路冰塊包裹,派人由嶺南,快馬運送,一站緊接一站,如接力賽般,運到長安讓楊貴妃享用。當然驛吏拼命的趕路,不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傷。當然,最後到達楊貴妃嘴裡的荔枝是否還新鮮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 4 # 南國知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快馬加鞭;一顆荔枝鮮露欲滴;楊貴妃妖嬈嫵媚、莞爾而笑……這是一則宣傳某荔枝飲料的廣告。當年楊貴妃想吃荔枝,自然是唐玄宗一句話的事,儘管路途遙遠,困難重重,這都不在話下。只可惜苦了這運荔枝的人。從嶺南到長安,就算不停換馬接力,需要跑幾天?大文學家蘇軾有一首《荔枝嘆》,描述的就是當時楊貴妃吃荔枝的情景,詩中嘆道:“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一次次跨山崗越河道快跑狂奔的接力賽,以致“驚塵濺血”,不少人把性命都搭了進去,最後荔枝傳到宮中竟如新採摘的一般。用一句白話可概括蘇老先生的詩意:楊貴妃往嘴裡填進的那些荔枝,顆顆都浸著別人的汗、別人的血。從嶺南到長安,用馬跑的話,料想荔枝到了長安,大概也都成了“蜜餞”了。首先蔡襄的《荔枝譜》,他就說,原來有個辦法,什麼辦法呢?他說他家鄉的人,常常選那種最鮮紅的荔枝,然後在竹林裡頭找一棵很大的竹子,鑿開一個洞把荔枝放到裡頭,然後再用竹鋪上去,還裹些泥,封好它之後,竹子裡面的氣就會滋潤它。而這麼一藏,這個荔枝就居然能夠藏到明年的冬天。他後面還提到,原來除了這個方法之外,還有很多的像紅鹽之法,就是拿鹽梅滷去泡扶桑花,泡成紅漿之後,再把荔枝丟進去,這麼曬乾,然後就可以當蜜餞吃了。所以古人如果過了時候,或者地方不對要吃荔枝,往往就要吃那種蜜餞的荔枝,真慘。

  • 5 # 有花有果的

    我有保鮮方法;妃子笑荔枝從成熟到退糖有大概二十天時間。也就是理論上掛樹有二十天的保質期。在一月份妃子笑抽花五公分長時找樹頂的強壯掛果枝環剝包壓條營養包。到五月底時營養包己長滿樹根,就是一棵獨立的帶果的妃子笑樹苗。果成熟時整棵樹苗鋸下把營養包保持溼潤(最好是滴蔗糖液保溼)。帶這些新鮮荔枝周遊列國都沒問題。要食時直接從小樹上採摘。

  • 6 # 活力莞邑

    荔枝時令性極強,保鮮週期短,不象蘋果哈蜜瓜等水果的存放時間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荔枝是: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這是構成荔枝稀缺性的特點,也是一定程度上讓荔枝難以走得更遠的痛點。

    在這裡,我想與大家探討一個與荔枝最有關聯的歷史故事。

    “楊貴妃的一騎紅塵妃子笑”,我們重讀歷史時發現,當時無論是兩廣還是福建,都距長安都有兩千公里之遙,騎馬運送需要10天左右,如果是騎馬送抵的話,荔枝早已壞了。那麼當時是怎麼運送的呢?

    真相在史書中有記載:“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官,則一日可達也”。

    也就是說,當年楊貴妃所食的鮮荔枝是採取將帶果大樹栽入船中,在荔枝沒有成熟前用船運到涪陵,上岸後再把成熟了的荔枝摘下來快馬加鞭送到長安的。這是古人的智慧。

    那麼,在現代物流與冷鏈發達的今天,我們能讓東莞荔枝象紐西蘭車釐子,智利的藍莓,在最好的狀態時到全國,甚至國外的愛好者手中嗎?

    2017年,東莞的荔枝已經區域性實現在荔枝林邊建冷庫,採摘完立即零時差進入冷鏈物流後,在最好的溫度,最新鮮的狀態,最快的時間送到全國甚至國外,已經是即將實現。這個創新,是東莞荔枝的福音,也是全國吃貨們的福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古典音樂是否有助於大腦發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