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一詞現在不用解釋大家也明白指誰。
但是,漢語詞彙意義的形成與確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比如,丈夫一詞,它最初並不單指已婚女性的配偶的。因為,從古代文獻中我們發現,丈夫還有如下含義:
其一,男孩。如,《國語·越語上》:“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這裡的丈夫就是男孩。這裡說的是生孩子後的禮儀,如果生的男孩兒,得送兩壺酒一條狗為賀,如果生的女孩兒,得送兩壺酒外帶一頭小豬為禮。古人都是講規矩的,如果送禮,送多少都是有講究的,所以,中華民族才被稱為禮儀之邦。
其二,成年男性。如,《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男人都了二十歲就得舉行成人禮,此後就可以稱丈夫了。成為丈夫後,相應的生活待遇都會隨之提高。《管子·地數》:“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古代由於物資匱乏,有些緊俏產品,也是計劃供應的,單就吃鹽這件事上,成年後比成年前,每月就可以多吃三升。
其三,成功男士。猶言大丈夫,代指有所作為的人。如,孟郊《答姚怤見寄》詩:“君有丈夫淚,泣人不泣身。”魯迅《答客誚》詩:“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2/
那麼,丈夫一詞怎麼又成了老公的代用詞呢?
原來,遠古時期,中國許多部落都有搶婚的習俗。因此,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該男子身材是否有高度,是否偉岸,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一丈約等於七尺,所謂七尺男兒即由此而來。據說,只有達到這個身高的男子,才有可能抵禦他人搶婚。所以,當時的已婚女子都習慣地稱自己的男人為“丈夫”。
那是發生在母系氏族時代的事情了,成年男子可是部落的財富啊!男子到了婚配期,要嫁到女方的村子(最早的倒插門現象),與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裡。為防止被別村人搶婚,家長就將他們關在一起磨合一段時間,以培養夫妻感情。在此期間,男子要承擔女子要乾的家務及該女子在村子裡應盡的義務。同時,村落裡還規定,已婚男子無論手頭在做什麼,都必須與妻子保持最多不能超過“一丈”遠的距離,以便隨時接受妻子的監控,不致被他人搶走。
其實,老公一詞還晚於丈夫,是後來才用於指代男性配偶的。
據傳,唐代有個名叫麥愛新的名士,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並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
“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他的妻子看到後,從對聯中看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那女子也不是一般人物,滿腹的才華正無處展示,於是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
“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這副下聯對得極工整,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
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從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
3/
喜歡看戲的朋友會發現,在中國古代,丈夫也是有許多叫法的,最常見的有相公、夫君、官人、郎、老爺等。到了受西方文化影響巨大的民國時期,有人把老公稱為先生。
“丈夫”一詞現在不用解釋大家也明白指誰。
但是,漢語詞彙意義的形成與確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比如,丈夫一詞,它最初並不單指已婚女性的配偶的。因為,從古代文獻中我們發現,丈夫還有如下含義:
其一,男孩。如,《國語·越語上》:“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這裡的丈夫就是男孩。這裡說的是生孩子後的禮儀,如果生的男孩兒,得送兩壺酒一條狗為賀,如果生的女孩兒,得送兩壺酒外帶一頭小豬為禮。古人都是講規矩的,如果送禮,送多少都是有講究的,所以,中華民族才被稱為禮儀之邦。
其二,成年男性。如,《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男人都了二十歲就得舉行成人禮,此後就可以稱丈夫了。成為丈夫後,相應的生活待遇都會隨之提高。《管子·地數》:“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古代由於物資匱乏,有些緊俏產品,也是計劃供應的,單就吃鹽這件事上,成年後比成年前,每月就可以多吃三升。
其三,成功男士。猶言大丈夫,代指有所作為的人。如,孟郊《答姚怤見寄》詩:“君有丈夫淚,泣人不泣身。”魯迅《答客誚》詩:“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2/
那麼,丈夫一詞怎麼又成了老公的代用詞呢?
原來,遠古時期,中國許多部落都有搶婚的習俗。因此,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該男子身材是否有高度,是否偉岸,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一丈約等於七尺,所謂七尺男兒即由此而來。據說,只有達到這個身高的男子,才有可能抵禦他人搶婚。所以,當時的已婚女子都習慣地稱自己的男人為“丈夫”。
那是發生在母系氏族時代的事情了,成年男子可是部落的財富啊!男子到了婚配期,要嫁到女方的村子(最早的倒插門現象),與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裡。為防止被別村人搶婚,家長就將他們關在一起磨合一段時間,以培養夫妻感情。在此期間,男子要承擔女子要乾的家務及該女子在村子裡應盡的義務。同時,村落裡還規定,已婚男子無論手頭在做什麼,都必須與妻子保持最多不能超過“一丈”遠的距離,以便隨時接受妻子的監控,不致被他人搶走。
其實,老公一詞還晚於丈夫,是後來才用於指代男性配偶的。
據傳,唐代有個名叫麥愛新的名士,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並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
“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他的妻子看到後,從對聯中看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那女子也不是一般人物,滿腹的才華正無處展示,於是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
“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這副下聯對得極工整,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
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從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

3/
喜歡看戲的朋友會發現,在中國古代,丈夫也是有許多叫法的,最常見的有相公、夫君、官人、郎、老爺等。到了受西方文化影響巨大的民國時期,有人把老公稱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