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和鬼是兩個。
【 魔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ma^ra,巴利語同。全稱為魔羅。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又稱惡魔。指奪取吾人生命,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魔’字,舊譯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時始改為‘魔’字。據普曜經卷六降魔品載,佛陀成道時,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女前來擾亂。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載,魔王繫住於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處,為破壞正教之神,稱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記載,魔王波旬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舉出欲貪、不歡喜、飢渴寒熱、愛著、睡眠、驚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競利爭名、愚痴無知、自譽矜高、恆常毀他人等十二魔軍。又由內觀而言,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能擾亂眾生者,均稱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為內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為外魔,二者合稱為二魔。
大智度論卷五載,除諸法實相外,其他一切均為魔。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列舉四魔之說,即:(一)五蘊能生起種種苦惱,為奪命之因緣,稱為五蘊魔,又作陰魔、蘊魔、五眾魔、陰界入魔。(二)能招感從生至死之煩惱,稱為煩惱魔。(三)‘死’本身稱為死魔。(四)障礙解脫生死者,稱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則為五魔;或四魔加上無常、無我等四顛倒心,則為八魔。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十九則舉蘊、煩惱、業、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識、菩提法智等十魔。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則總括魔為分段魔、變易魔二種,前者為煩惱障,乃障礙二乘者;後者為所知障,乃障礙菩薩者。分段、變易二魔又各有四魔,合為八魔。其他如摩訶止觀卷八下,於修禪中所起之魔,有詳細說明。對治魔之方法,或念三歸、五戒等,或誦治魔咒,或唸佛等均可。又密教修法中,常限制一定之區域修結界法,來防止魔障進入。〔雜阿含經卷三十九、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經、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佛所行贊卷三破魔品、玄應音義卷二十四、慧苑音義卷下、慧琳音義卷十二、卷二十五〕(參閱‘惡魔’4952)
【 鬼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preta,巴利語peta。即具有恐怖形相、令人惱害之怪物。為五道之一,六道之一。通常指逝者、死人之精魂而言。大乘佛教經典於六道中所立之餓鬼道,為遭諸天驅使而常苦飢渴者。另有弊鬼、有威德鬼、無威德鬼、多財餓鬼、無財餓鬼等,皆住於閻魔王界。古代印度,人死後不被供養,則被推測為鬼,而收集此類餓鬼之事蹟,稱為餓鬼事經(巴Petavatthu ),為南傳大藏經小部經之一。佛經中所言之阿傍、羅剎、山精、雜魅等,皆為鬼神。另兇暴之精靈、地獄之獄卒,亦為鬼之一種。
此外,據俱舍論卷八載,鬼有胎生、化生二種。另據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舉出炬口鬼、針口鬼、臭口鬼、針鐵毛鬼、臭毛鬼、癭鬼、希祀鬼、希棄鬼、大勢鬼等九種鬼。又佛典中,冠以‘鬼’字之名相極多,如鬼類世界,稱為鬼趣;閻羅王之使者,稱為鬼使;陷於種種邪見,稱為鬼家、鬼家活計、鬼窟裡;鬼魅所造成之災難,稱為鬼難;受鬼魅附著而生病,稱為鬼病;缺乏見識,所知未徹,稱為鬼解;若畜生道與餓鬼道合稱之,則稱鬼畜。〔賢愚經卷十三、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參閱‘九類鬼’161、‘鬼神’4366)
【 阿修羅 】 《 佛學大詞典 》
梵名Asura 。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阿須倫、阿須輪。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舊譯不酒、不飲酒,或系誤譯。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系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據增一阿含經卷三阿須倫品載,其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口縱廣千由旬。另於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大樓炭經卷二阿須倫品、起世因本經卷五等,均詳載其住處與事蹟。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經多舉出嗔、慢、疑等三種生因,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憍慢,(五)起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回諸善根。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
阿修羅之形像有多種說法,或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之四倍;或謂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三頭六手;或謂三面青黑色,忿怒裸形相,六臂。
〔長阿含經卷十、卷二十一、大智度論卷十、卷十一、卷三十、佛地經論卷六、觀音經義疏記卷四、法華經文句卷二、慧苑音義捲上、翻譯名義集卷二〕
羅剎
佛教中指惡鬼,指食人肉之惡鬼。《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剎娑,梵語也,古云羅剎,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醜,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
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剎女、羅叉私(梵 Rākşasī ,又作羅剎斯)。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相傳在楞伽島(即錫蘭)中,即有羅剎女國,此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又羅剎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為暴惡可畏之鬼。
此外,羅剎亦為地獄之獄卒,職司呵責罪人。又稱阿傍、阿傍羅剎、阿防、旁。其形狀有多種,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為鹿頭、羊頭、兔頭等。 然而於佛典中,羅剎誓願守護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為佛教的守護神,而常常參與法會,隨佛聞法歡喜奉行。
以上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剎,於諸經中,偶亦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冑,手上持刀,跨騎白獅。又如十羅剎女即法華經陀羅尼品所說之守護神。
惡魔,魔在欲界第六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帝釋天住的地方),夜摩天,兜率天(彌勒佛住的地方),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裡面住著魔,天主是魔王波旬)。惡鬼(餓鬼),是六道輪迴中的下三途之一。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六天是六道中天的詳細分解。
魔和鬼是兩個。
【 魔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ma^ra,巴利語同。全稱為魔羅。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又稱惡魔。指奪取吾人生命,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魔’字,舊譯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時始改為‘魔’字。據普曜經卷六降魔品載,佛陀成道時,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女前來擾亂。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載,魔王繫住於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處,為破壞正教之神,稱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記載,魔王波旬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舉出欲貪、不歡喜、飢渴寒熱、愛著、睡眠、驚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競利爭名、愚痴無知、自譽矜高、恆常毀他人等十二魔軍。又由內觀而言,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能擾亂眾生者,均稱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為內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為外魔,二者合稱為二魔。
大智度論卷五載,除諸法實相外,其他一切均為魔。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列舉四魔之說,即:(一)五蘊能生起種種苦惱,為奪命之因緣,稱為五蘊魔,又作陰魔、蘊魔、五眾魔、陰界入魔。(二)能招感從生至死之煩惱,稱為煩惱魔。(三)‘死’本身稱為死魔。(四)障礙解脫生死者,稱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則為五魔;或四魔加上無常、無我等四顛倒心,則為八魔。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十九則舉蘊、煩惱、業、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識、菩提法智等十魔。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則總括魔為分段魔、變易魔二種,前者為煩惱障,乃障礙二乘者;後者為所知障,乃障礙菩薩者。分段、變易二魔又各有四魔,合為八魔。其他如摩訶止觀卷八下,於修禪中所起之魔,有詳細說明。對治魔之方法,或念三歸、五戒等,或誦治魔咒,或唸佛等均可。又密教修法中,常限制一定之區域修結界法,來防止魔障進入。〔雜阿含經卷三十九、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經、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佛所行贊卷三破魔品、玄應音義卷二十四、慧苑音義卷下、慧琳音義卷十二、卷二十五〕(參閱‘惡魔’4952)
【 鬼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preta,巴利語peta。即具有恐怖形相、令人惱害之怪物。為五道之一,六道之一。通常指逝者、死人之精魂而言。大乘佛教經典於六道中所立之餓鬼道,為遭諸天驅使而常苦飢渴者。另有弊鬼、有威德鬼、無威德鬼、多財餓鬼、無財餓鬼等,皆住於閻魔王界。古代印度,人死後不被供養,則被推測為鬼,而收集此類餓鬼之事蹟,稱為餓鬼事經(巴Petavatthu ),為南傳大藏經小部經之一。佛經中所言之阿傍、羅剎、山精、雜魅等,皆為鬼神。另兇暴之精靈、地獄之獄卒,亦為鬼之一種。
此外,據俱舍論卷八載,鬼有胎生、化生二種。另據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舉出炬口鬼、針口鬼、臭口鬼、針鐵毛鬼、臭毛鬼、癭鬼、希祀鬼、希棄鬼、大勢鬼等九種鬼。又佛典中,冠以‘鬼’字之名相極多,如鬼類世界,稱為鬼趣;閻羅王之使者,稱為鬼使;陷於種種邪見,稱為鬼家、鬼家活計、鬼窟裡;鬼魅所造成之災難,稱為鬼難;受鬼魅附著而生病,稱為鬼病;缺乏見識,所知未徹,稱為鬼解;若畜生道與餓鬼道合稱之,則稱鬼畜。〔賢愚經卷十三、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參閱‘九類鬼’161、‘鬼神’4366)
【 阿修羅 】 《 佛學大詞典 》
梵名Asura 。略稱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阿須倫、阿須輪。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舊譯不酒、不飲酒,或系誤譯。阿修羅為印度最古諸神之一,系屬於戰鬥一類之鬼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與帝釋天(因陀羅神)爭鬥不休,以致出現了修羅場、修羅戰等名詞。
據增一阿含經卷三阿須倫品載,其身形廣長八萬四千由旬,口縱廣千由旬。另於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大樓炭經卷二阿須倫品、起世因本經卷五等,均詳載其住處與事蹟。有關阿修羅之業因,諸經多舉出嗔、慢、疑等三種生因,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則列舉十種阿修羅之生因:(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憍慢,(五)起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回諸善根。此外,阿修羅所持有之琴,特稱為阿修羅琴。阿修羅欲聽聞何種曲調,則曲音自然彈出。此亦阿修羅所具有之褔德。
阿修羅之形像有多種說法,或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之四倍;或謂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三頭六手;或謂三面青黑色,忿怒裸形相,六臂。
〔長阿含經卷十、卷二十一、大智度論卷十、卷十一、卷三十、佛地經論卷六、觀音經義疏記卷四、法華經文句卷二、慧苑音義捲上、翻譯名義集卷二〕
羅剎
佛教中指惡鬼,指食人肉之惡鬼。《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剎娑,梵語也,古云羅剎,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醜,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
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剎女、羅叉私(梵 Rākşasī ,又作羅剎斯)。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相傳在楞伽島(即錫蘭)中,即有羅剎女國,此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又羅剎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為暴惡可畏之鬼。
此外,羅剎亦為地獄之獄卒,職司呵責罪人。又稱阿傍、阿傍羅剎、阿防、旁。其形狀有多種,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為鹿頭、羊頭、兔頭等。 然而於佛典中,羅剎誓願守護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為佛教的守護神,而常常參與法會,隨佛聞法歡喜奉行。
以上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剎,於諸經中,偶亦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冑,手上持刀,跨騎白獅。又如十羅剎女即法華經陀羅尼品所說之守護神。
惡魔,魔在欲界第六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帝釋天住的地方),夜摩天,兜率天(彌勒佛住的地方),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裡面住著魔,天主是魔王波旬)。惡鬼(餓鬼),是六道輪迴中的下三途之一。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六天是六道中天的詳細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