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手電筒

    勒熱夫戰役現在有點被炒作的太厲害了,可能是這個城市是朱可夫元帥打了一仗,但是沒有達到戰役目的,而且傷亡嚴重。

    不過,說勒熱夫是一個戰役就不那麼合適了。勒熱夫之戰實際上是圍繞著勒熱夫這個距離莫斯科最近的突出部,蘇德雙方長達一年多的大規模交戰。這期間雙方進行了不斷的交戰。這一點類似於北非的託布魯克,隆美爾到了北非很快就達到了託布魯克,但是圍繞著託布魯克這個要點,德國和英國展開了長達一年的爭奪戰,最後德軍獲勝,但是這期間可不止一次戰役。

    勒熱夫突出部的形成是和1941年冬的蘇軍大反攻有關,1941年冬的蘇軍大反攻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也標誌著德軍閃擊戰的破產,戰爭不可避免的長期化。

    蘇軍在1941年冬的反擊中,其實坦克很少,主要是依靠步兵和騎兵實施進攻,和一戰時期差不多,所以打不了多遠就會停下來,畢竟兩條腿跑的太累了。沒有坦克兵團是無法執行大縱深、高速的突擊任務的。

    勒熱夫這個突出部是1941年蘇軍冬季反攻中留下的尾巴,本來蘇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還是比較順利,但是斯大林有點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當時這個方向,蘇軍的第1突擊、第16、第20三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但是在1月下旬,斯大林命令把第1突擊集團軍和第16集團軍調走,這樣只剩下了一個第20集團軍,本來這個時候,蘇軍的素質就低於德軍,兵力又佔了劣勢,所以蘇軍雖然是深入了德軍的縱深,但是勒熱夫、格扎茨克等戰術要點沒有拿下來,拿下維亞濟馬的目的沒有達到。

    由於勒熱夫這個要點距離距離莫斯科太近,所以蘇軍還是德軍,都不可能對這個突出部視而不見。在蘇軍的冬季攻勢停止以後,由於雙方的戰線犬牙交錯,所以德軍首先是消滅深入自身縱深的蘇軍部隊,而蘇軍也在保證這些深入敵後的蘇軍能夠保留下來,但是這個努力沒有成功,深入敵後的蘇軍大部分被消滅,只有少數人逃回了蘇軍戰線。

    圍繞著勒熱夫這個突出部,從1942年1月開始,一直到1943年3月德軍放棄為止,雙方圍繞著這裡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攻防作戰,期間大大小小的戰鬥不斷。整個過程中,蘇軍自己說是陣亡622664人,受傷1156485人次。西方說蘇軍陣亡43萬人,受傷77萬人,德軍方面是16.2萬人到33萬人陣亡,受傷45萬人左右,失蹤3.5萬人。

    不過,整個1942年,整個蘇德戰爭的重點在南線,也就是先是哈爾科夫,然後是斯大林格勒。但是,由於中央方面的蘇軍也沒有閒著,在8月蘇軍也開始進攻勒熱夫突出部,不過這場持續了一個月的戰役,並沒有達到蘇軍的目的,雖然蘇軍出動了後來的兩個元帥朱可夫、科涅夫,但是勒熱夫還是沒有拿回來。

    勒熱夫的攻防戰之所以現在出名,可能是因為在這裡的幾次戰役都是朱可夫指揮的,而朱可夫在這裡打得並不好。而朱可夫被視為蘇軍二戰中最好的戰地指揮官,也是有一點詆譭的意思,但是,象勒熱夫這種德軍構築了3道堅固防線的情況,同期的英美軍隊根本就沒有碰上過,基本上德軍的防線都是一線配置,而且憑藉著全軍摩托化的優勢,英美軍隊基本上是可以做到一點突破,全線突破,但是遇到這種有數道防線組成的防禦陣地,英美軍可就困難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美軍在義大利碰到的“古斯塔夫”防線,英華人、美華人可是費了牛勁才突破。而古斯塔夫防線,也只不過是一條防線,而且反擊的德軍裝甲部隊不多,可沒有向中央集團軍群這樣的重兵集團。

    而更大規模的攻勢是到了冬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火星行動”,蘇軍還是沒有拿回勒熱夫,不過中央方面的蘇軍行動的確是牽制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德軍,使其無法抽調兵力支援南方地區。不過,在蘇軍反覆的攻擊之下,出於節約兵力的目的,德軍主動撤出了勒熱夫突出部。而這個突出部被削平以後,下邊的目標就是奧廖爾突出部了,不過這回蘇聯人沒有主動進攻,而且首先把主動權給了德華人,讓德國首先進攻,等到德軍的實力被削弱以後,再發動反攻,這就是庫爾斯克戰役。

    勒熱夫之戰,其實主要是雙方對於這個蘇德戰場的中部的突出部是有些不一樣的執著,德軍總是想透過這裡進攻莫斯科,而蘇軍方面則是不想再來一次兵臨城下。

  • 2 # 澹奕

    蘇德雙方投入數百萬,最終傷亡超200萬,慘烈程度絲毫都不遜色於同一時期發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得了個“勒熱夫絞肉機”的別稱。

    蘇德戰爭中的蘇軍反撲

    1941年,德國對蘇聯進行了閃擊戰,當時的蘇聯面對德國方面來的突然進攻,一時之間愣住了,被勢如破竹的德軍一下打懵直到年底的莫斯科戰役,蘇軍才回過神來,讓高歌猛進了半年的德軍吃了虧,莫斯科久攻不下,蘇軍用巨大的傷亡,保住了都城。

    而莫斯科保衛戰完成後,信心大增的蘇軍開始準備反攻,當時冬天已到,而東歐的土地上,冬天是對於外敵進犯的一個巨大障礙,當年在歐洲西部戰無不勝的拿破崙,亦復如是,所以蘇聯準備趁著這個好機會,對德軍反攻。

    次年1月初,蘇聯發動了第一次的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

    勒熱夫與維亞濟馬這兩個地方,聽名字就非常冷門,均位於莫斯科的西部,當時都被德軍所佔據,朱可夫準備以兩個方面軍的兵力,還有大量空降兵,將盤踞當地的德軍殲滅。

    然而,面對蘇軍的進攻,德軍一邊還擊一邊後退,最終找準時機,突然對蘇軍的兩翼發動大規模反攻,直接包圍了一個集團軍兵力的蘇軍。

    至四月,被圍住的這一支蘇聯方面軍被德軍殲滅,集團軍的軍長自盡。

    可仗打了幾個月之後,德軍損失不小,蘇軍損失更大,更尷尬的是,蘇聯並沒能成功奪回勒熱夫與維亞濟馬這兩座城市,不過,這兩座城市兩側地方,蘇聯的前線倒是向前推動了不少,如此一來,勒熱夫與維亞濟馬就成為了德軍佔領區域突出的一塊“半島”地帶。

    由於當時勒熱夫與維亞濟馬的獨特處境,這裡成為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最佳地帶,德軍緊緊守住這裡,而蘇聯一直非常忌憚,隨時想要奪回這兩座城市。

    雙方不斷在勒熱夫與維亞濟馬周圍增加兵力,先後三次開戰,都是為了爭奪這兩座城市,而這三次戰事加起來,就被稱作“勒熱夫戰役”。

    勒熱夫絞肉機

    勒熱夫戰役從1942年1月開始,到次年3月結束,前後持續了一年多,而這場名氣似乎不太響的戰役,實際上可謂是損失極其慘重。

    蘇軍方面,僅僅是陣亡的就超過了62萬人,受傷患病的超過110萬,德軍方面的具體傷亡數字並不詳細,但按照西方後來的統計,德軍當時陣亡與病亡的人數在16萬到33萬之間,受傷者在45萬左右,還有上萬人失蹤。

    通常,戰爭最終的勝者判斷標準,就是看誰的目標達成,看誰的代價比較小。

    如果從這兩個角度來判斷,勒熱夫戰役的勝利一方,毫無疑問就是德軍,持續了一年多的勒熱夫戰役,蘇軍投入與損失巨大,可終究還是沒有突破德軍的防線。

    蘇德戰爭期間,蘇軍與德軍之間的傷亡比本來就非常高,而勒熱夫戰役的雙方傷亡比,更是達到了4∶1到5∶1之間,實在是有些誇張。

    直到如今,勒熱夫戰役依舊是這場戰役蘇方主導者朱可夫的一個黑點。

    蘇軍敗了,德軍其實也沒贏

    雖然蘇聯方面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但是“勝出”的德軍,其實他們的最終目的也沒有完成,1942年時期的德國,主要目標是佔據北高加索地區,尤其是裡海沿岸,那裡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出產地,資源非常豐富,德國當時非常需要石油。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德軍派出南方集團軍兵分兩路大舉南下,一路進攻高加索,一路進攻斯大林格勒,前者是直接的正面進攻,後者,主要是因為斯大林格勒是北高加索的水陸樞紐,佔據此地就可以切斷蘇軍南北之間的聯絡。

    勒熱夫與維亞濟馬兩個地方,雖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是這裡的作用,只有在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如果德國不打算進攻莫斯科,那就毫無用處。

    勒熱夫戰役,德軍損失不小,雖然成功守住了這片對蘇聯意義巨大的地方,可對德本身來說其實還是吃虧了的。

    除了因為戰爭導致的損失,德國為了守住這裡,還要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兵力,派駐重兵進行防禦,實在是有些不划算。

    其實按理來說,德軍當時最佳選擇是主動放棄這塊雞肋,畢竟德軍的目標是在北高加索,而不是莫斯科,可最終,狼堡的那位卻不肯放棄,還下了嚴令要求德軍嚴守,並且不斷增加兵力到這裡,最終,駐守此處的蘇軍兵力,超過了南方集團軍。

    而南方的德軍,也出了問題,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沒想到,攻入城內的德軍陷入巷戰無法脫身,被蘇聯牢牢釘住,進退不得,最終被蘇軍反攻給滅了。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成為了蘇德戰爭的一個巨大轉折點。

    整體來說,勒熱夫戰役與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成為了蘇德戰爭雙方情勢迅速逆轉的一個關鍵點所在,勒熱夫戰役的慘烈程度,絲毫不比斯大林格勒戰役溫和。

    為何沒什麼人知道勒熱夫戰役

    相較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勒熱夫戰役雖然與其幾乎同時期發生,而且規模也極其大,損失傷亡驚人,但其知名度卻並沒那麼高。

    其實也並非如此,在軍迷與關心二戰歷史的人群裡,勒熱夫戰役的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其他大多數人對此不太感興趣。

    之所以如此,首先聽名字就知道了,勒熱夫、維亞濟馬這兩個地名本來就不是多有名,也就是兩個很小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勒熱夫戰役是朱可夫的損兵折將的折戟之地,而當年的德軍是所有盟國的敵人,所以後來的東西方,對於勒熱夫戰役的宣傳,都沒有那麼大。

    同樣的道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聯對德軍的一次重大勝利,而蘇聯當時畢竟是盟國之中的重要力量,代表著的是盟國,是所有愛好和平的力量,所以自然得到了廣泛的傳揚。

    不論如何,當年勒熱夫戰役的慘烈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蘇方還是德方,都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損失,以至於被後來人稱作“勒熱夫絞肉機”。當年親眼目睹的蘇聯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心裡受到極大震撼之後寫下:我從懸崖墜落,無窮無盡的深淵,在世界任何交流,你都無法找到我軍服上的領章。

  • 3 # 島主說事

    蘇德戰爭,一場幾乎被遺忘的戰役,為什麼稱之為“勒熱夫絞肉機”?這場戰鬥是有深刻背景的。

    一方面,莫斯科戰役讓德軍的閃擊戰遭到打擊,使巴巴羅薩計劃的目標沒有達到,對希特勒來說,在勒熱夫保持堅固防禦有兩個打算,一是對莫斯科形成重新進攻企圖,二是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作牽制掩護,客觀上講,勒熱夫之戰干擾了蘇軍統帥部對戰場重點的判斷,牽制了蘇軍大部兵力。

    另一方面,勒熱夫突出部的防禦戰鬥是德軍做的兩手準備。本身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軍三路大軍進攻蘇聯時,中路就是實力最強也是擔負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重任,但莫斯科戰役失敗以後,德軍並沒放棄重新進攻莫斯科的企圖,在勒熱夫頑強固守就是用了緩兵之計,如果蘇軍不在莫斯科方向使用重兵防守,德軍就可以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同時發動進攻,而蘇軍在勒熱夫的頑強反攻也確實打破了德軍的企圖,可以說,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當初制定天王星行動和火星行動計劃時,也是考慮到德軍的兩線作戰問題,只不過朱可夫的火星行動遭到了莫德爾的頑強抵抗,損失巨大。

    對德軍來說,勒熱夫之戰對整個東線戰場意義不大,只是製造了對莫斯科的高壓態勢,其實在牽制蘇軍主力的同時,德軍自身也出現了在斯大林格勒戰場兵力不足的困境。雖然蘇軍損失巨大,德軍同樣出現了第6集團軍被圍殲的局面,這是一場雙方都損兵折將的戰鬥。

  • 4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2年1月,天寒地凍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的“閃擊”戰術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靈,並在蘇軍的全線反攻下開始撤退。與其說是撤退,不如說是潰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熱夫地區附近站穩了腳跟。

    期間,指揮德軍第41摩托化軍的莫德爾上將,由於臨危不懼、指揮有方,不時地組織小規模反攻,有效遲緩了對手的追擊,成為當時東線唯一一個在撤退中堅持反攻的人。危難之際,他接任了第9集團軍司令,這離他當上軍長僅過了3個月。

    收拾“爛攤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第9集團軍從莫斯科一路敗退下來,滿編26萬人的部隊,如今只剩下不足6萬殘兵敗將,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輛,尤其是各部隊聯絡中斷,分不清哪裡是前線哪裡是後方。更麻煩的是,在周圍聚集了蘇軍14個師,形式十分嚴峻。

    莫德爾奔波於各部隊之間,首先要做的是,穩定軍心。一個軍人軍事素養的高低,往往體現在關鍵時刻,莫德爾以往表情嚴肅、罵罵咧咧的壞脾氣,反而在混亂的撤退中,給人處事冷靜、心理素質過硬的印象,官兵們很快從慌亂中穩定了下來。

    其次,查漏補缺,敦促構建防線。整合被打散的部隊,是莫德爾這段時期的工作重心,他將沒有坦克的裝甲兵集合起來,充當步兵填充防線空檔;將散亂的小部隊組合成戰鬥集體,派往防區。很快,第9集團軍的防線穩固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他堅持“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官兵們對這種提議,起初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是質疑。但當他組織起兩個戰鬥群,向當面的對手發起反衝鋒以後,蘇軍大規模的進攻消失了,這讓他們十分擁戴這位“有勇有謀”的新司令。

    然而,莫德爾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德軍的失利在於“該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後勤補給,從戰鬥素養和指揮水平上來說,蘇軍根本不是對手。於是,他一面收攏部隊,一面向上級要求補充力量,他要擴大進攻規模,挽回屬於德軍的尊嚴。

    他每天會在地圖前分析戰局、研判形勢。但更多的是來往於防線各個部隊,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鼓舞鬥志。莫德爾粗話連篇的不講情面,以及以身作則,在官兵們中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他們開始重塑德軍的“威武”。

    莫德爾的特點就是進攻,卻顯示出極高的防守能力。

    在勒熱夫地區,從莫斯科一路追過來的蘇軍,也成了“強弩之末”。 他們缺少空軍和坦克的掩護,補給困難、彈盡糧絕,攻擊勢頭越來越弱。這對莫德爾看來,是絕好的反擊機會,他命令對蘇軍的側翼發起了進攻。

    雙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裡進行著廝殺,莫德爾的部隊很快突破、幷包圍了蘇軍2個集團軍9個師。這讓所有人為之驚訝,在他們看來,惡劣的天氣下,能夠保住防線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裡還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

    但莫德爾做到了,他一面應對蘇軍的突圍,一面阻擊對手的援軍。蘇軍兩個集團軍被殲滅,損失3萬多人,這對兵敗莫斯科的德軍來說,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同時,這場圍殲戰,徹底終止了蘇軍的進攻,穩固了脆弱的防線,危機解除了。

    這場難得的勝利,德軍統帥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莫德爾不僅晉升為大將,還被譽為“轉危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揮魅力的人”、“伏爾加河奇蹟”。但他認為,無論是硬仗,還是惡仗,指揮官的首要任務,就是掌握戰場自主權。

    莫德爾倡導“掌握戰場主動權”的理念,很好地詮釋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義。當然,他也是努力堅持的。在“狼穴”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莫德爾如願以償地爭取到第46摩托化軍,這個軍實際上是一支裝甲軍,戰鬥力十分強悍。

    但附加條件是,這個軍只能部署在勒熱夫以外的地區。當即遭到莫德爾的拒絕:“到底是誰指揮第9集團軍?作為前線指揮官,我拒絕執行這一命令”。要知道,還沒有哪個將軍敢這樣強硬地拒絕命令。說白了,他就是不允許有人干涉指揮。

    當然,事後證明他是對的,“防禦專家”的名聲越來越大。

    1942年3月,穩定下來的勒熱夫防線形成一個寬約150公里,縱深約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蘇軍不斷地衝殺下,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總兵力只有剩下了5萬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統帥部要求放棄突出部,但都被嚴詞拒絕。

    在他們看來,一方面,勒熱夫距離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棄,不僅在軍事上失去有利態勢,而且在政治上有損於德國的威望,動搖軍心;另一方面,這個突出部勢必牽制大量的蘇軍,有利於其他戰線上的攻勢。

    事已至此,莫德爾只得全身心地組織防禦。首先,他十分重視收集情報。包括無線電偵聽、捕捉“舌頭”,戰術偵察等,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他必須及時掌握對手的一舉一動,並認真籌劃分析,有的放矢。

    其次,在防線後方挖掘多條備用戰壕,加強防禦深度。儘管其數量遠遠超過常規的部署數量,但莫德爾依然強迫官兵們這麼做。同時,構築碉堡等火力支撐點,形成層層防禦的態勢,以此減緩蘇軍的衝擊力,確保防線安全。

    關鍵的是,組建預備隊。不僅有集團軍直屬的預備隊,而且還要求師、團、營級都要準備預備隊,在戰鬥最關鍵的時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並且在對手進攻時,這些預備隊還可以實施反衝鋒,遲緩和消耗對手的勢頭。

    之所以莫德爾選擇這樣的模式,其實也是無奈之舉。斯大林以及他的將領們都認為德軍進攻莫斯科失利後,不會“善罷甘休”,由此在中路擺下了重兵。德軍統帥部決定“將計就計”,將戰略重點轉向南方,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

    莫德爾手裡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調往南方集團軍群,他只得盡其所能,堅守陣地,第9集團軍儘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防區在不斷縮小,但勒熱夫城始終未丟,並牽制了大量蘇軍,掩護了德軍在高加索的行動。

    拋開正義與非正義,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地區一守就是一年多,蘇軍損失了上百萬的官兵,成為不折不扣的“勒熱夫絞肉機”,這樣的損失蘇軍不願再提;而1:4的傷亡比,也鑄就了莫德爾“防禦專家”的美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 5 # 陶式防務評論

    客觀講,勒熱夫確實是“絞肉機”,蘇軍據統計損失了兩百多萬人,但這裡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時間概念偷換。說句大實話,二百萬人的損失,其實並不是很誇張!

    為什麼呢?勒熱夫發生的不是一場大戰役,而是一年多時間內(1942年1月-1943年3月)的一系列大小戰役,其中大型戰役就有八場。甚至可以說,勒熱夫戰線在某種程度上等於蘇德戰場的中部戰線,也就是雙方三分之一的交戰區域。

    勒熱夫之所以是“絞肉機”,正是因為在一年多時間裡,雙方在這條戰線不斷投入兵力,卻未能實現重大突破和進展,所以令人更加痛苦。

    但也由於經歷的時間過於漫長,所以蘇軍損失的二百多萬兵員,放在這個時間段裡就並不那麼誇張了。很多文章把勒熱夫戰場等同於一次戰役,似乎一場戰役就讓蘇軍損失了二百多萬,以顯得駭人聽聞,並且過度吹捧德軍指揮官莫德爾,其實就是這種對時間概念的偷換。

    勒熱夫戰場傷亡較大的一場著名戰役——火星戰役(1942年11月25日-12月20日),蘇軍投入了70萬兵力,損失25萬人(陣亡7萬多人,受傷14.5萬),德軍投入兵力35萬人,自稱損失4萬多人。

    勒熱夫另一個傷亡較大的階段是1942年1月-4月,一共是四場大戰役,包括桑喬夫斯基-維亞濟馬攻勢、莫扎伊斯克-維亞濟馬攻勢(木星行動)、託羅佩茨-霍爾姆攻勢、維亞濟馬空降戰役。蘇軍累計陣亡和被俘27萬多人,負傷50萬人。

    在15個月時間裡,蘇軍在勒熱夫戰線遭受的傷亡被認為達到230萬人,其中陣亡和被俘超過100萬人。德軍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估測大約有80萬人的損失,其中陣亡和被俘約33萬人。按照月平均,蘇軍每月損失15萬人,德軍損失5萬多人。

    這個數字如果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其實並不很誇張。以斯大林格勒為例,戰線也相當於整個蘇德戰場的三分之一,而且戰役進退的縱深非常大。在6個多月時間裡,蘇軍損失高達113萬(47.8萬陣亡和被俘),德軍損失86萬(一說150萬)。平均下來,蘇軍每月傷亡18萬多人,德軍損失14萬人(或25萬人)。

    所以說,勒熱夫的戰爭烈度比斯大林格勒還要弱一些。但是勒熱夫戰場的持續交戰時間太長,這是非常另類的事情,所以才有“絞肉機”一說。另外,蘇軍在勒熱夫戰場的表現也確實比較難看,遠不如斯大林格勒戰果輝煌。

    話說回來,整個蘇德戰爭持續了46個半月,勒熱夫戰場就持續了其中的32%的時間,又等於三分之一的戰線。所以,勒熱夫戰場佔整個蘇德戰爭的比重可以達到10%左右。

    蘇軍在整個戰爭中死亡和被俘總數在1000-1100萬之間,在勒熱夫戰場的戰死和被俘數字總計在100萬以上,基本和10%的戰爭比重相匹配(或者略高)。所以,勒熱夫戰場基本體現了蘇德戰爭的蘇軍正常損失情況。(陶慕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薩頂頂周深在中秋晚會上的《左手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