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揍扁了熊

    缺少最近的資料,暫時只能用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的樣本來做這個研究。這個有258多萬人的資料庫,最多研究到2005年出生的華人口。首先看幾項基本特徵(看第一張圖)

    這張圖是每個年齡段出生的人口中,每個姓名有多少人使用。在1920年,每個姓名的使用人數僅有1.02人左右,然後這個比例逐漸提高,到了那十年開始,每個姓名的使用者已經超過了1.1人,到了80年代後,重名率更是大幅度上升——1988和1989年出生的人口,每個姓名有1.2個人使用。

    第二張圖是每個年齡段出生的人口中,有多少比例的人口可以找到重名。1920年出生的人只有4%左右可以找到重名者。後來的趨勢,就和第一張圖差不多了,開始節節攀高。如果你不幸是1988年或者1989年出生的,那麼你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機會至少找到一個重名者。

    兩張圖中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從90年代開始,重名機率從高點一路下滑,到2005年,重名機率已經回到了60年代。

    我們再仔細看一看各個年齡段人口中的最流行名字。先看男性名字的歷年前十名(第三張圖)

    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46年就有那麼多人給娃兒取名叫建國,比如那十年開始第一年立新就成為名字第三名。基本上,有一個明顯趨勢:建國後,單名越來越多,雙名越來越少,在77年至00年間,前十大名字沒有一個雙名,只有俊傑在01年之後重回前十名。

    再看女性名字(第四張圖)

    有趣的地方也很多,長期佔據解放前女性名字排名前三的秀蘭、玉蘭和桂蘭在60年代末被廣大勞動人民換成了紅、麗和梅。我們還是先看單名與雙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女性名字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單名,後來才讓婷婷挽回雙名的一絲顏面。

    那麼是否有可以假設是單名雙名的比例造成了重名機率不同?

    第五張圖是每個年齡段出生的人口的平均名長度。可以看到,在20年代到建國前,絕大部分人都是雙名,但雙名的比例在建國後快速下降,到了80年代末,雙名的比例下降到僅有七成,從90年代開始,雙名的比例才重新回升。單名沒有幾個字可選,比雙名更容易重名,那麼當單名比例上升時,重名的機率也就上升了。所以,單名雙名的比例變化,可能是導致80後重名最多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黨換手機,是iPhone11還是iPhone12mini更有價值,或者安卓機?